首联: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酈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颔联: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颈联: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尾联: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3、悟诗 诗歌抒发的情感:借月抒情,遥寄相思之苦,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 活的向往。 4、赏诗 (1)古代诗话中有“诗眼”的说法,所谓“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 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诗的诗眼。 A、“独看”: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鄘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 忆鄘州已蕴含其中; B、“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 知何时的“将来”。 (2)这首诗表达对家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表达感情的 此诗以“月”为线索,用曲笔表情达意。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 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 怜。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妻子的望月之久。尾联“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 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5、背诗(熟读) 《哀江头》 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鄘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 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 (757年),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哀江头》此诗 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整体感知 1.从时间上说,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忆昔 霓旌下南苑”至“去住彼此无消息”是第二部分,写安史之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盛景及李杨 二人的悲剧。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沧桑巨变时的哀思,总结全篇 【分部分学习】 1、诗人为何哭?是怎么哭的?为什么要这样哭? 明确: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占领,作者睹物伤怀,因而痛苦。诗人是“吞声哭”(“潜行”), 因为长安被占领,笼罩着恐怖气氛,所以诗人不敢放声痛哭,不敢光明正大地行走 2、诗人在江头看到的景象有什么特点?哪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看到长安沦陷后的曲江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锁”和“为谁绿”几个字体 现了这个特点。“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 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景 物是很美的。“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 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教师承接语: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作者想起 了什么?他的思绪飘到了哪里)。 3、面对眼前景象,诗人忆起什么?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安首联: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颔联: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颈联: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尾联: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3、悟诗 诗歌抒发的情感:借月抒情,遥寄相思之苦,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 活的向往。 4、赏诗 (1)古代诗话中有“诗眼”的说法,所谓“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 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诗的诗眼。 A、“独看”: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 忆鄜州已蕴含其中; B、“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 知何时的“将来”。 (2)这首诗表达对家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表达感情的。 此诗以“月” 为线索,用曲笔表情达意。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 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 怜。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妻子的望月之久。尾联“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 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5、背诗(熟读) 《哀江头》 一、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 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 (757 年),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哀江头》.此诗 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二、整体感知 1.从时间上说,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 “忆昔 霓旌下南苑”至“去住彼此无消息”是第二部分,写安史之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盛景及李杨 二人的悲剧。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沧桑巨变时的哀思,总结全篇。 【分部分学习】 1、诗人为何哭?是怎么哭的?为什么要这样哭? 明确: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占领,作者睹物伤怀,因而痛苦。诗人是“吞声哭”(“潜行”), 因为长安被占领,笼罩着恐怖气氛,所以诗人不敢放声痛哭,不敢光明正大地行走。 2、诗人在江头看到的景象有什么特点?哪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看到长安沦陷后的曲江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锁”和“为谁绿”几个字体 现了这个特点。“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 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 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景 物是很美的。“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 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教师承接语: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作者想起 了什么?他的思绪飘到了哪里)。 3、面对眼前景象,诗人忆起什么?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