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 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五步法”,掌握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 、温故知新:回忆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作。 1.《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走进诗人 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 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 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 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 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 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 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杜甫在诗歌 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他在盛唐诗坛上 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2.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3.代表诗作:“三吏”一—《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月夜》 写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鄘州(今陕西富县), 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 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鄘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 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二、通过“五步法”学习《月夜》 1、诵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解诗:散译诗歌内容
《杜甫诗五首》学案 答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 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五步法”,掌握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 3 课时 一、温故知新:回忆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作。 1.《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走进诗人: 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 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 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 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 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 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 770 年死于赴岳州舟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 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 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杜甫在诗歌 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他在盛唐诗坛上 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2.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3.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月夜》 一、写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 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 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 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二、通过“五步法”学习《月夜》 1、诵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解诗:散译诗歌内容
首联: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酈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颔联: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颈联: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尾联: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3、悟诗 诗歌抒发的情感:借月抒情,遥寄相思之苦,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 活的向往。 4、赏诗 (1)古代诗话中有“诗眼”的说法,所谓“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 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诗的诗眼。 A、“独看”: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鄘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 忆鄘州已蕴含其中; B、“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 知何时的“将来”。 (2)这首诗表达对家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表达感情的 此诗以“月”为线索,用曲笔表情达意。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 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 怜。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妻子的望月之久。尾联“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 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5、背诗(熟读) 《哀江头》 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鄘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 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 (757年),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哀江头》此诗 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整体感知 1.从时间上说,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忆昔 霓旌下南苑”至“去住彼此无消息”是第二部分,写安史之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盛景及李杨 二人的悲剧。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沧桑巨变时的哀思,总结全篇 【分部分学习】 1、诗人为何哭?是怎么哭的?为什么要这样哭? 明确: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占领,作者睹物伤怀,因而痛苦。诗人是“吞声哭”(“潜行”), 因为长安被占领,笼罩着恐怖气氛,所以诗人不敢放声痛哭,不敢光明正大地行走 2、诗人在江头看到的景象有什么特点?哪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看到长安沦陷后的曲江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锁”和“为谁绿”几个字体 现了这个特点。“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 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景 物是很美的。“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 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教师承接语: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作者想起 了什么?他的思绪飘到了哪里)。 3、面对眼前景象,诗人忆起什么?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安
首联: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颔联: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颈联: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尾联: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3、悟诗 诗歌抒发的情感:借月抒情,遥寄相思之苦,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 活的向往。 4、赏诗 (1)古代诗话中有“诗眼”的说法,所谓“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 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诗的诗眼。 A、“独看”: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 忆鄜州已蕴含其中; B、“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 知何时的“将来”。 (2)这首诗表达对家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表达感情的。 此诗以“月” 为线索,用曲笔表情达意。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 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 怜。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妻子的望月之久。尾联“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 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5、背诗(熟读) 《哀江头》 一、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 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 (757 年),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哀江头》.此诗 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二、整体感知 1.从时间上说,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 “忆昔 霓旌下南苑”至“去住彼此无消息”是第二部分,写安史之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盛景及李杨 二人的悲剧。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沧桑巨变时的哀思,总结全篇。 【分部分学习】 1、诗人为何哭?是怎么哭的?为什么要这样哭? 明确: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占领,作者睹物伤怀,因而痛苦。诗人是“吞声哭”(“潜行”), 因为长安被占领,笼罩着恐怖气氛,所以诗人不敢放声痛哭,不敢光明正大地行走。 2、诗人在江头看到的景象有什么特点?哪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看到长安沦陷后的曲江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锁”和“为谁绿”几个字体 现了这个特点。“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 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 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景 物是很美的。“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 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教师承接语: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作者想起 了什么?他的思绪飘到了哪里)。 3、面对眼前景象,诗人忆起什么?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安
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特点? 明确: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诗人忆起安史之乱前的曲江,那时它是一片繁华盛景, 从“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可以看出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唐玄宗一行排 场很大,彩旗飘扬,豪华奢侈,连南苑中的万物都生发光辉(教师承接语:这两句是总写昔 日之繁华。那么,诗人是怎样具体描绘的呢?我们接着看后面的内容)。 4、“同辇随君侍君侧”和“一笑正坠双飞翼”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由此可看出作者对帝妃 游曲江的态度如何? 明确:这两句暗用了汉代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其用意 就是讽刺唐玄宗荒淫好色和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教师承接语:如此骄奢淫逸的李、杨二 人,结局如何呢?我们再看“明眸皓齿今何在”到“去住彼此无消息”四句)。 5、李、杨二人的结局与“忆昔”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此 写来,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李杨两人的结局与她们当年的荒淫骄纵有因果关系。对比强烈,效果明显。如此 写来,既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又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哀其不幸蒙尘,讽其荒淫误 国 6、怎么理解“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这两句?作者为何“欲往城南望城北”? 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哪两句? 明确: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衣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 化,花自开谢草自枯荣,永无尽期。这是用无情衬有情,而更见情深。作者因为忧心如焚, 哀痛极深,因而一时懵懵懂懂走向了城北,走错了方向。最后两句与开头的“少陵野老吞声 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照应。其中“胡骑尘满城”写出了叛军密集的巡视,营造出恐怖的气 氛,这就是诗人要“吞声哭”“潜行”的原因。 总结: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 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 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 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 《蜀相》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 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 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 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 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整体感知 1、诗歌四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联以问答形式,写出了武侯祠的地理位置。颔联,写入祠后所见所闻。颈联, 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尾联,叹惋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2、中国古代诗歌十分注重景色的描绘,在这首诗中很明显也有景色的描写。请同学们思考 诗中哪几联在写景?在景物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叫做什么写法? 明确:本诗首联、颔联写景。首句从“丞相祠堂”写起,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 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第二句“森森”是高大茂密的 意思,柏树之所以高大茂密,是因为没有人去砍伐它们,爱惜这些柏树,正是表现了人们对 诸葛亮的爱戴。颔联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自”“空”二字却 使诗意逆转,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
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特点? 明确: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诗人忆起安史之乱前的曲江,那时它是一片繁华盛景, 从“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可以看出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唐玄宗一行排 场很大,彩旗飘扬,豪华奢侈,连南苑中的万物都生发光辉(教师承接语:这两句是总写昔 日之繁华。那么,诗人是怎样具体描绘的呢?我们接着看后面的内容)。 4、“同辇随君侍君侧”和“一笑正坠双飞翼”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由此可看出作者对帝妃 游曲江的态度如何? 明确:这两句暗用了汉代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其用意 就是讽刺唐玄宗荒淫好色和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教师承接语:如此骄奢淫逸的李、杨二 人,结局如何呢?我们再看“明眸皓齿今何在”到“去住彼此无消息”四句)。 5、李、杨二人的结局与“忆昔”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此 写来,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李杨两人的结局与她们当年的荒淫骄纵有因果关系。对比强烈,效果明显。如此 写来,既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又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哀其不幸蒙尘,讽其荒淫误 国。 6、怎么理解“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这两句?作者为何“欲往城南望城北”? 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哪两句? 明确: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衣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 化,花自开谢草自枯荣,永无尽期。这是用无情衬有情,而更见情深。作者因为忧心如焚, 哀痛极深,因而一时懵懵懂懂走向了城北,走错了方向。最后两句与开头的“少陵野老吞声 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照应。其中“胡骑尘满城”写出了叛军密集的巡视,营造出恐怖的气 氛,这就是诗人要“吞声哭”“潜行”的原因。 总结: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 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 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 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 《蜀相》 一、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 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 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 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 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整体感知 1、 诗歌四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联以问答形式,写出了武侯祠的地理位置。颔联,写入祠后所见所闻。颈联, 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尾联,叹惋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2、中国古代诗歌十分注重景色的描绘,在这首诗中很明显也有景色的描写。请同学们思考, 诗中哪几联在写景?在景物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叫做什么写法? 明确:本诗首联、颔联写景。首句从“丞相祠堂”写起,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 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第二句“森森”是高大茂密的 意思,柏树之所以高大茂密,是因为没有人去砍伐它们,爱惜这些柏树,正是表现了人们对 诸葛亮的爱戴。颔联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自”“空”二字却 使诗意逆转,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
伤。这两联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3、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四 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同时又饱含对他的深沉、叹惋、感 伤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 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 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又呈吴郎》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当时,杜甫住在瀼西一处 草堂(不是成都那座草堂)中。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 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十余里外的东屯去了。 不料这位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外围插上篱笆,有意不让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说,杜甫便写了这 首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给吴郎写过一首诗,所以此诗题为《又呈吴郎》。吴郎年辈比杜 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用“呈”字,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诗中所劝 二、整体感知 1、诗歌各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是怎样劝告吴郎的? 明确:首联写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颔联写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颈联写 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尾联写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诗人先自叙以前事以启发 吴郎,接着委婉劝吴郎,最后指出人民贫苦的根源:一是苛捐杂税,一是战乱连连 2、本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普通的打枣小事人民的水深火热老泪纵横(教师点拨) 本诗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例证!同时也说明,在此艰难的岁月中,人们更应该互 敬互爱,同甘共苦,以共渡难关(教师补充: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上句, 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 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 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 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岀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 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 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 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 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 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二、整体感知: 1.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意境 明确:意象:吴楚、乾坤、孤舟、戎马、关山、凭轩意境:雄浑阔大、凄凉落寞 2.“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早年就有向往之情,如今终于登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只是在衰残之年方得以 登临,在今昔对比之中,抑郁之情和斗志难酬的感慨流露无遗 3.颔联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哪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明确: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坼”和“浮”。“坼”字,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
伤。这两联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3、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四 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同时又饱含对他的深沉、叹惋、感 伤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 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 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又呈吴郎》 一、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当时,杜甫住在灢西一处 草堂(不是成都那座草堂)中。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 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十余里外的东屯去了。 不料这位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外围插上篱笆,有意不让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说,杜甫便写了这 首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给吴郎写过一首诗,所以此诗题为《又呈吴郎》。吴郎年辈比杜 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用“呈”字,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诗中所劝。 二、整体感知 1、诗歌各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是怎样劝告吴郎的? 明确:首联写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颔联写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颈联写 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尾联写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诗人先自叙以前事以启发 吴郎,接着委婉劝吴郎,最后指出人民贫苦的根源:一是苛捐杂税,一是战乱连连。 2、本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普通的打枣小事 人民的水深火热 老泪纵横(教师点拨)。 本诗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例证!同时也说明,在此艰难的岁月中,人们更应该互 敬互爱,同甘共苦,以共渡难关(教师补充: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上句, 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 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 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 一、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 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 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 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 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 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二、整体感知: 1.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意境。 明确:意象:吴楚、乾坤、孤舟、戎马、关山、凭轩 意境:雄浑阔大、凄凉落寞。 2.“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早年就有向往之情,如今终于登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只是在衰残之年方得以 登临,在今昔对比之中,抑郁之情和斗志难酬的感慨流露无遗。 3.颔联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哪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明确: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坼”和“浮”。“坼”字,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
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富有动态感,在诗 人的笔下,天地和日月星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显得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气势 磅礴,宏伟奇丽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4颈联和尾联是如何表现忧国忧民的主题的? 确:颈联写自己之凄苦情状:亲朋绝少而音讯难通:年老体衰而又病魔缠身:生活艰 难,唯有一叶小舟顺流漂泊,困顿潦倒之状令人凄然。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寄托着怀才 不遇、漂泊天涯之感。昔日的抱负,都成泡影…… 尾联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诗人 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涕 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 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互相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 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检测反馈案】 阅读杜甫《倦夜》,完成文后问题 倦夜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在这首诗中,诗人因什么而夜“倦”? 忧国忧民,报国无门。(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2.诗作是怎样表现这种“倦”夜的? 前六句借秋夜景物表现诗人孤栖“卧内”,辗转难眠的心情,后两句写诗人关注国家和 人民的命运,但一腔报国之心却无人理会,因而彻夜难眠,身心俱倦。 阅读杜甫《宿江边阁》,完成文后问题。 宿江边阁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云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1、请描述诗人所见所闻的场景,说说引发你怎样的联想。 山径一片昏暗,暮云罩着山岩,河水翻腾,映在水中的月亮也随着波浪翻滚,捕食小鱼 的鹳鸟已经歇息,生性贪婪的豺狼还在争闹攫食。使人联想战争时期的动乱,人们被掠夺 不得安宁的生活现状。 2、试简述本诗的主旨。 战祸不息,自己又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因此忧心如焚,彻夜无眠。表现出诗人忧 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
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富有动态感,在诗 人的笔下,天地和日月星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显得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气势 磅礴,宏伟奇丽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4.颈联和尾联是如何表现忧国忧民的主题的? 明确:颈联写自己之凄苦情状:亲朋绝少而音讯难通;年老体衰而又病魔缠身;生活艰 难,唯有一叶小舟顺流漂泊,困顿潦倒之状令人凄然。 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寄托着怀才 不遇、漂泊天涯之感。昔日的抱负,都成泡影…… 尾联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诗人 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涕。 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 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互相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 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检测反馈案】 一、阅读杜甫《倦夜》,完成文后问题。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1.在这首诗中,诗人因什么而夜“倦”? 忧国忧民,报国无门。(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2.诗作是怎样表现这种“倦”夜的? 前六句借秋夜景物表现诗人孤栖“卧内”,辗转难眠的心情,后两句写诗人关注国家和 人民的命运,但一腔报国之心却无人理会,因而彻夜难眠,身心俱倦。 二、阅读杜甫《宿江边阁》,完成文后问题。 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云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1、请描述诗人所见所闻的场景,说说引发你怎样的联想。 山径一片昏暗,暮云罩着山岩,河水翻腾,映在水中的月亮也随着波浪翻滚,捕食小鱼 的鹳鸟已经歇息,生性贪婪的豺狼还在争闹攫食。 使人联想战争时期的动乱,人们被掠夺、 不得安宁的生活现状。 2、试简述本诗的主旨。 战祸不息,自己又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因此忧心如焚,彻夜无眠。表现出诗人忧 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