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相关知识介绍 、概念(又称“词余”)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 学样式,分为杂剧和散曲(小令、套数)两部分。近代著名学者王 国维把元曲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 并列,称之为“一代之文学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 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 部分曲牌还可增句,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 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 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二、宫调 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只要是乐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组成, 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如宫、商、角、变徵、 徵、羽、变宫。 曲牌名 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每一宫调都 有不同曲牌。如: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滚绣球、端正好等
元曲相关知识介绍 一、概念(又称“词余”)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 学样式,分为杂剧和散曲(小令、套数)两部分。近代著名学者王 国维把元曲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 并列,称之为“一代之文学”。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 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 部分曲牌还可增句,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 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 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二、宫调 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只要是乐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组成, 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如宫、商、角、变徵、 徵、羽、变宫。 三、曲牌名 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每一宫调都 有不同曲牌。如: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滚绣球、端正好等
四、脚色(角色) (一)、四大脚色 1、旦:扮演女性角色,分为正旦、副旦、小旦、老旦。其中正 旦演中青年女主角,重唱功,外且、贴旦次要女演员;其中穿青色 褶子的又称青衣,多演悲剧主角,如秦香莲。花旦演天真活泼的女 青年,重做工和念白,如小青。彩旦演滑稽、奸刁的女性,如媒婆。 刀马旦演擅舞的女将,重唱、做、舞,不大开打,如穆桂英。武旦 演勇猛的妇女,重武打,如孙二娘。老旦扮演老太婆,用本嗓唱, 如佘太君。(其余旦角一律用小嗓唱。) 2、末:扮演男性角色,分为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冲末。 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 次上场的男演员。 3、净:又叫花脸,扮演性格、品质相貌特异的男性,一般要画 脸谱,用宽音或假音唱,如张飞、李逵、包公等。下又分大花脸铜 锤花脸)、二花脸(副脸)、武花脸、武二花等。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 4、丑:指语言幽默、行动滑稽的角色,以搞笑为特长。常在鼻梁上抹一小块 白粉,俗称“小花脸”。多为地保一类小人物,也可演正面主角,如七品芝麻官 下面还可分为文丑、武丑、丑旦等
四、脚色(角色) (一)、四大脚色 1、旦:扮演女性角色,分为正旦、副旦、小旦、老旦。其中正 旦演中青年女主角,重唱功,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其中穿青色 褶子的又称青衣,多演悲剧主角,如秦香莲。花旦演天真活泼的女 青年,重做工和念白,如小青。彩旦演滑稽、奸刁的女性,如媒婆。 刀马旦演擅舞的女将,重唱、做、舞,不大开打,如穆桂英。武旦 演勇猛的妇女,重武打,如孙二娘。老旦扮演老太婆,用本嗓唱, 如佘太君。(其余旦角一律用小嗓唱。) 2、末:扮演男性角色,分为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冲末。 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 次上场的男演员。 3、净:又叫花脸,扮演性格、品质相貌特异的男性,一般要画 脸谱,用宽音或假音唱,如张飞、李逵、包公等。下又分大花脸(铜 锤花脸)、二花脸(副脸)、武花脸、武二花等。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 。 4、丑:指语言幽默、行动滑稽的角色,以搞笑为特长。常在鼻梁上抹一小块 白粉,俗称“小花脸”。多为地保一类小人物,也可演正面主角,如七品芝麻官。 下面还可分为文丑、武丑、丑旦等
(二)、其他脚色(角色) 1、生:扮演男性角色。老生指中老年男子,都带胡子,故又名 须生,如诸葛亮、藺相如。小生扮青少年男子,不挂胡须,多用尖 音假嗓唱,如周瑜、张生。武生扮演武艺高强的青壮年。其中长靠 武生用长兵器、穿厚底靴、扎大靠(盔甲),表现马战,如赵云;短 打武生用短兵器、穿薄底靴,表现步战,如武松。 2、洁郎:元杂剧中称和尚为洁郎。 3、杂类:大多是脚色不明的其他杂脚,如:孤:官吏,驾:帝 王,细酸:秀才或书生,禾:农人,卜儿:老年妇女或鸨儿,孛老: 老汉,徕、徕儿:小孩,袛侯:仆人,邦老:盗贼凶徒,曳剌:兵 勇 4、外类:元杂剧的外,可扮男脚,也可扮女脚,也可扮末类脚 色,可扮旦类脚色,也可扮净类脚色,大都是末、旦、净行当的次 要脚色
(二)、其他脚色(角色) 1、生:扮演男性角色。老生指中老年男子,都带胡子,故又名 须生,如诸葛亮、蔺相如。小生扮青少年男子,不挂胡须,多用尖 音假嗓唱,如周瑜、张生。武生扮演武艺高强的青壮年。其中长靠 武生用长兵器、穿厚底靴、扎大靠(盔甲),表现马战,如赵云;短 打武生用短兵器、穿薄底靴,表现步战,如武松。 2、洁郎:元杂剧中称和尚为洁郎。 3、杂类:大多是脚色不明的其他杂脚,如:孤:官吏,驾:帝 王,细酸:秀才或书生,禾:农人,卜儿:老年妇女或鸨儿,孛老: 老汉,徕、徕儿:小孩,祗侯:仆人,邦老:盗贼凶徒,曳剌:兵 勇。 4、外类:元杂剧的外,可扮男脚,也可扮女脚,也可扮末类脚 色,可扮旦类脚色,也可扮净类脚色,大都是末、旦、净行当的次 要脚色
五、唱、宾白与科介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 分。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 和舞台效果,叫作“科”。 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脚色不是正末,就是正 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 宫秋》,汉元帝主唱。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 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 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单宇 《菊坡丛话》:“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后者从 训诂角度说明可能更准确些。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 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 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也叫介。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科,指唱、白以外的动 作。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 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 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 “四将做混战科”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梧桐雨》二折玉环舞蹈,“正 旦做舞科”有时也表示剧中的舞台效果。《汉宫秋》“雁叫科” 云,道白
五、唱、宾白与科介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 分。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 和舞台效果,叫作“科”。 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脚色不是正末,就是正 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 宫秋》,汉元帝主唱。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 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 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单宇 《菊坡丛话》:“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后者从 训诂角度说明可能更准确些。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 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 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也叫介。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科,指唱、白以外的动 作。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 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 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 “四将做混战科”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梧桐雨》二折玉环舞蹈,“正 旦做舞科”有时也表示剧中的舞台效果。《汉宫秋》“雁叫科”。 云,道白
六、结构 “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 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相 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 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 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 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安排在第 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 戏曲的幕和场叫“折”。一次演出时只选用大剧中较精彩一幕 (折)叫“折子戏”,而全场都演的叫“全本戏”。另有一些大型剧 目一次演不完,需要连续演出多次叫“连台本戏”,如《水浒》戏 台折子戏中最后一个剧目叫“大轴”,它前面(即倒数第二个)剧 目叫“压轴戏”,它压在大轴之前,通常是最精彩的
六、结构 “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 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相 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 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 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 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安排在第 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 戏曲的幕和场叫“折”。一次演出时只选用大剧中较精彩一幕 (折)叫“折子戏”,而全场都演的叫“全本戏”。另有一些大型剧 目一次演不完,需要连续演出多次叫“连台本戏”,如《水浒》戏。 一台折子戏中最后一个剧目叫“大轴”,它前面(即倒数第二个)剧 目叫“压轴戏”,它压在大轴之前,通常是最精彩的
七、结尾 煞和收尾 八、题目正名 北杂剧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表示 出全剧的表演纲目,然后再以其中最为精简确当的文字,作为本剧 的剧名。举例来说,譬如白朴的《梧桐雨》杂剧的「题目正名」 是 〔题目〕安禄山反叛兵戈举陈玄礼拆散鸳鸯侣 〔正名〕杨贵妃晓日荔枝香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然后这出杂剧便以「正名」中的「梧桐雨」来命名。 再如马致远的《汉宫秋》杂剧的「题目正名」是: 题目:沈黑江明妃青冢恨 正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然后这出杂剧便以「正名」中的「汉宫秋」来命名
七、结尾 煞和收尾 八、题目正名 北杂剧在演出前,通常会用两句或四句字数相同的对句,表示 出全剧的表演纲目,然后再以其中最为精简确当的文字,作为本剧 的剧名。举例来说,譬如白朴的《梧桐雨》杂剧的「题目正名」 是: 〔题目〕 安禄山反叛兵戈举 陈玄礼拆散鸳鸯侣 〔正名〕 杨贵妃晓日荔枝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然后这出杂剧便以「正名」中的「梧桐雨」来命名。 再如马致远的《汉宫秋》杂剧的「题目正名」是: 题目:沈黑江明妃青冢恨 正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然后这出杂剧便以「正名」中的「汉宫秋」来命名
九、其它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 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庭》,王实甫的《西厢记》, 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号己斋叟。其代表作为《窦娥冤》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为《汉宫秋》 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 记》和《杀狗记》。 元代的爱情婚姻剧精品迭出,如 关汉卿的《拜月亭》(“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 白朴的《墙头马上》(“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 王实甫的《西厢记》(“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杨显之的《潇湘雨》、石君宝的《秋胡戏 妻》、李好古的《张生煮海》、尚仲贤的《柳毅传书》等
九、其它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 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庭》,王实甫的《西厢记》, 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号己斋叟。其代表作为《窦娥冤》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为《汉宫秋》 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 记》和《杀狗记》。 元代的爱情婚姻剧精品迭出,如 关汉卿的《拜月亭》(“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 ) 白朴的《墙头马上》(“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 ) 王实甫的《西厢记》(“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杨显之的《潇湘雨》、石君宝的《秋胡戏 妻》、李好古的《张生煮海》、尚仲贤的《柳毅传书》等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 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双调夜行船·秋思 元·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山坡羊春睡 元王实甫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香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一片声雪下呈 祥瑞。把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 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双调夜行船·秋思 元·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山坡羊·春睡 元·王实甫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香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一片声雪下呈 祥瑞。把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西厢记》简介 、作品简介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 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 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 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 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西厢记》5本,21折,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歌 颂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 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二、故事起源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亦名《会真 记》,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 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 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 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后来经过金代董解元的扩充、改编,写成《西 厢记诸宫调》(习惯称董西厢),使故事有了新的面貌成为青年男女“自由婚姻 的赞歌。到了元代王实甫根据董西厢,把崔张的故事编写为本杂剧《西厢记》 (习惯称王西厢)
《西厢记》简介 一、作品简介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 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 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 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 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西厢记》5 本,21折,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歌 颂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 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二、故事起源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亦名《会真 记》,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 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 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 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后来经过金代董解元的扩充、改编,写成《西 厢记诸宫调》(习惯称董西厢),使故事有了新的面貌成为青年男女“自由婚姻” 的赞歌。到了元代王实甫根据董西厢,把崔张的故事编写为本杂剧《西厢记》 (习惯称王西厢)
、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途 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 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 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珙。张珙本是西洛人, 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 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 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 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 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 房。 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 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 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 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 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
三、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途 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 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 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珙。张珙本是西洛人, 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 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 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 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 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 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 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 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 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 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