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终兴沙(万历中涨) 角沙(康熙时涨) 升成沙(万历中涨) 丁角沙(康熙时涨) 永宁沙(万历初涨,即虾沙) 藤盘沙 箔沙(万历中涨) 杨桩沙(康熙时涨) 高头沙(万历中涨) 汤家沙(康熙四十五年涨) 小团沙(万历中涨) 半洋沙(康熙时涨) 孙家沙(万历中涨) 富民沙(康熙时涨) 新镇沙(万历中涨) 太平沙(康熙时涨) 东阜沙(万历中涨) 乌桂沙(康熙时涨) 县前沙 复兴沙(康熙时涨) 西阜沙(崇祯中涨) 大洪沙(康熙时涨) 月升沙(崇祯中涨) 大安沙(康熙时涨) 定成沙(崇祯中涨) 戏台沙(康熙时涨) 保定沙(崇祯中涨) 唐沙(康熙中复涨) 清朝:日隆沙(顺治中涨) 崇宝沙(同治时涨) (二)主要沙洲涨坍 崇明岛的发展演变,千余年来,经历了无数沙洲涨坍。今择要记述。 东沙于618~626年(唐武德年间)露出水面。位置在东布洲(今吕四一带)南面江中,东临大海,西涉 江至太仓洲,南涉江至吴淞港,东南到佘山,西南涉江到嘉定县,西北涉江为狼山。1025年(宋天圣三年), 东沙与新涨成的姚刘沙接壤,元末明初坍没。对照今图,东沙的一部分约在今向化乡六激大队和汲浜乡潋 西、七激、激南村一带 西沙呈带状,与东沙同时露出水面,它在东沙的西面,与东沙隔水70余里。南与常熟、太仓、嘉定隔水 20余里。沙洲上旧有平等、道安、释乐3村。五代初置崇明镇于此。元末明初始坍,1506~1521年(明 正德年间)仅存道安一村。该沙在明正德时涨出之长沙(今县城所在地)东南一水之隔处。对照今图,其 位置约在今城桥镇南门外三四里处的江中。 姚刘沙于1025年(宋天圣三年)左右露出水面,与东沙北部接壤。初为盐场,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 在该沙建崇明州城。以后该沙不断南坍北涨,1506~1521年(明正德年间)与西北三沙连成一片。1550 年(明嘉靖二十九年)左右坍没。对照今图,其位置约在今前进农场、富民农场至启东县西南一带。 沙于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左右露出水面,位于姚刘沙西北隔水50里。1506~1521年(明正德年 间),与姚刘沙涨连。1529年(明嘉靖八年),县城曾迁移三沙马家浜。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三沙 始坍。至1662年(清康熙元年)左右已无存。对照今图,其位置约在今三沙洪一带。 平洋沙涨于明建文中。1507年(明正德二年)定名为平洋沙,在三沙西南,隔水30余里,南与白茆港隔 水相望。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县城四迁于此。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平洋沙始坍,而后,坍存 部分渐与长沙接壤。对照今图,其位置约在今三星乡以西直至海门县三和镇一带 长沙于1506~1521年(明正德年间)露出水面,在姚刘沙西南,隔水60余里,平洋沙东南。该沙成陆后, 位置基本未产生过迁移,大致在今城桥镇周围一带。1583~1588年(明万历十一年至十六年),县城五迁 于此。而后,渐与万历中涨出的吴家沙、袁家沙、响沙等连成一片,开始形成大岛。 崇明岛的变迁 崇明岛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化。唐朝初年(618年),长江口位于现在的扬州、镇江一带,江面上出 现了东、西两个沙洲,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千米。随着移居岛上人口的陆续增多,到了10世纪的五代时期 开始在西沙上设崇明镇,这就是崇明的由来 由于长江主流南北移动和潮汐波浪的影响,岛陆屡有坍塌。随着长江口的东移,崇明岛不断沿江下迁。1 世纪时,西沙西北又出现了一个新沙,叫姚刘沙,东北也出现了三沙,西沙和东沙则坍没被江水冲走终兴沙(万历中涨) 三角沙(康熙时涨) 升成沙(万历中涨) 丁角沙(康熙时涨) 永宁沙(万历初涨,即虾沙) 藤盘沙 箔沙(万历中涨) 杨桩沙(康熙时涨) 高头沙(万历中涨) 汤家沙(康熙四十五年涨) 小团沙(万历中涨) 半洋沙(康熙时涨) 孙家沙(万历中涨) 富民沙(康熙时涨) 新镇沙(万历中涨) 太平沙(康熙时涨) 东阜沙(万历中涨) 乌桂沙(康熙时涨) 县前沙 复兴沙(康熙时涨) 西阜沙(崇祯中涨) 大洪沙(康熙时涨) 月升沙(崇祯中涨) 大安沙(康熙时涨) 定成沙(崇祯中涨) 戏台沙(康熙时涨) 保定沙(崇祯中涨) 唐沙(康熙中复涨) 清朝:日隆沙(顺治中涨) 崇宝沙(同治时涨) (二)主要沙洲涨坍 崇明岛的发展演变,千余年来,经历了无数沙洲涨坍。今择要记述。 东沙于 618~626 年(唐武德年间)露出水面。位置在东布洲(今吕四一带)南面江中,东临大海,西涉 江至太仓洲,南涉江至吴淞港,东南到佘山,西南涉江到嘉定县,西北涉江为狼山。1025 年(宋天圣三年), 东沙与新涨成的姚刘沙接壤,元末明初坍没。对照今图,东沙的一部分约在今向化乡六滧大队和汲浜乡滧 西、七滧、滧南村一带。 西沙呈带状,与东沙同时露出水面,它在东沙的西面,与东沙隔水 70 余里。南与常熟、太仓、嘉定隔水 20 余里。沙洲上旧有平等、道安、释乐 3 村。五代初置崇明镇于此。元末明初始坍,1506~1521 年(明 正德年间)仅存道安一村。该沙在明正德时涨出之长沙(今县城所在地)东南一水之隔处。对照今图,其 位置约在今城桥镇南门外三四里处的江中。 姚刘沙于 1025 年(宋天圣三年)左右露出水面,与东沙北部接壤。初为盐场,1277 年(元至元十四年) 在该沙建崇明州城。以后该沙不断南坍北涨,1506~1521 年(明正德年间)与西北三沙连成一片。1550 年(明嘉靖二十九年)左右坍没。对照今图,其位置约在今前进农场、富民农场至启东县西南一带。 三沙于 1101 年(宋建中靖国元年)左右露出水面,位于姚刘沙西北隔水 50 里。1506~1521 年(明正德年 间),与姚刘沙涨连。1529 年(明嘉靖八年),县城曾迁移三沙马家浜。1550 年(明嘉靖二十九年)三沙 始坍。至 1662 年(清康熙元年)左右已无存。对照今图,其位置约在今三沙洪一带。 平洋沙涨于明建文中。1507 年(明正德二年)定名为平洋沙,在三沙西南,隔水 30 余里,南与白茆港隔 水相望。1553 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县城四迁于此。1583 年(明万历十一年)平洋沙始坍,而后,坍存 部分渐与长沙接壤。对照今图,其位置约在今三星乡以西直至海门县三和镇一带。 长沙于 1506~1521 年(明正德年间)露出水面,在姚刘沙西南,隔水 60 余里,平洋沙东南。该沙成陆后, 位置基本未产生过迁移,大致在今城桥镇周围一带。1583~1588 年(明万历十一年至十六年),县城五迁 于此。而后,渐与万历中涨出的吴家沙、袁家沙、响沙等连成一片,开始形成大岛。 崇明岛的变迁 崇明岛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化。唐朝初年(618 年),长江口位于现在的扬州、镇江一带,江面上出 现了东、西两个沙洲,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千米。随着移居岛上人口的陆续增多,到了 10 世纪的五代时期, 开始在西沙上设崇明镇,这就是崇明的由来。 由于长江主流南北移动和潮汐波浪的影响,岛陆屡有坍塌。随着长江口的东移,崇明岛不断沿江下迁。11 世纪时,西沙西北又出现了一个新沙,叫姚刘沙,东北也出现了三沙,西沙和东沙则坍没被江水冲走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