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原①,当与樊川有关。不过樊川最为平坦,其北毕原少陵原,其南 神禾原皆斗峻高起,其间殆不易成为原面,也许指其两岸原上的一 隅,只是是南是北,犹未能遽为定论 樊川之北的少陵原乃是一个大原。少陵原的得名本是汉宣帝 许后所葬的少陵,少陵距宣帝的杜陵甚近,当时己有杜陵南园之 称宣帝陵墓在杜县,故以杜陵相称唐时有杜城原②,也有杜陵 原③,又有杜原④。这三墓志皆在西安市出土,具体出士地皆欠明 确,未能具悉其所在这三个原既以杜城杜陵、杜原为名,当亦与 长乐原、上傅原相似,也因于所在的乡里杜陵自是汉帝陵,汉杜陵 县即在杜陵近旁这三个原当在杜陵、杜陵县周围,可能本是一地 而名称因习惯称谓稍异。长安附近以杜为名之地,肇始于西周时的 杜国,秦时即于其地设置杜县,其故地在今长安县西北,其附近迄 今犹在以杜城为名的村庄汉宣帝起杜陵,移杜县治所于陵旁,县 名亦因之稍有改易。如谓杜城原在秦时杜县旧址,也可说得通只 是其地位于今三爻村西,己和少陵原无关了。 唐长安城南距城最近的小原,应该数到大仵村原⑤。大仵村原 自是因大仵村而得名的。据说大仵村在凤栖原©,是大仵村原为由 凤栖原分出的小原凤栖原是在长安城南,其东北直至曲江池之 南。据说此志出土于西安东郊,则大仵村应在凤栖原的东北部,以 ① 唐《于君妻耶书墓志》(高祖武德三年即公元620年).《隋唐五代墓 志汇编》陕西卷第三册。 ② 唐《牛弘满墓志》(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上“窆于长安杜城之 原”。《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三册. ③唐《田君及妻窦琰合附墓志》武周长寿三年即公元694年):“合葬 于西京南杜陵之原”见同上书 ④唐《于进墓志》(玄宗开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上“卜葬于京兆府城 南杜原”。见同上书 ⑤ 唐《王同人墓志》(玄宗开元十七年即公元729年上“返付于京南大 仵村原”。《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三册。 ⑥ 唐《李推贤墓志》(僖宗乾符三年,即公元876年),“葬于京兆府万年 县义善乡大仵村风栖原”,同上书第二册 25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ig House.A原① ,当与樊川有关。 不过樊川最为平坦 ,其北毕原、少陵原 ,其南 神禾原皆斗峻高起 ,其间殆不易成为原面 ,也许指其两岸原上的一 隅 ,只是是南是北 ,犹未能遽为定论。 樊川之北的少陵原乃是一个大原。 少陵原的得名本是汉宣帝 许后所葬的少陵 ,少陵距宣帝的杜陵甚近 ,当时已有杜陵南园之 称。 宣帝陵墓在杜县 ,故以杜陵相称。 唐时有杜城原② ,也有杜陵 原③ ,又有杜原④。 这三墓志皆在西安市出土 ,具体出土地皆欠明 确 ,未能具悉其所在。 这三个原既以杜城、杜陵、杜原为名 ,当亦与 长乐原、上傅原相似 ,也因于所在的乡里。杜陵自是汉帝陵 ,汉杜陵 县即在杜陵近旁。 这三个原当在杜陵、杜陵县周围 ,可能本是一地 而名称因习惯称谓稍异。长安附近以杜为名之地 ,肇始于西周时的 杜国 ,秦时即于其地设置杜县 ,其故地在今长安县西北 ,其附近迄 今犹在以杜城为名的村庄。 汉宣帝起杜陵 ,移杜县治所于陵旁 ,县 名亦因之稍有改易。如谓杜城原在秦时杜县旧址 ,也可说得通。只 是其地位于今三爻村西 ,已和少陵原无关了。 唐长安城南距城最近的小原 ,应该数到大仵村原⑤。大仵村原 自是因大仵村而得名的。据说大仵村在凤栖原⑥ ,是大仵村原为由 凤栖原分出的小原。 凤栖原是在长安城南 ,其东北直至曲江池之 南。 据说此志出土于西安东郊 ,则大仵村应在凤栖原的东北部 ,以 · 25·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唐《李推贤墓志》 (僖宗乾符三年 ,即公元 876年 ) ,“葬于京兆府万年 县义善乡大仵村凤栖原”。 同上书第二册。 唐《王同人墓志》 (玄宗开元十七年即公元 729年 ): “返衤付于京南大 仵村原”。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三册。 唐《于王进墓志》 (玄宗开元十一年即公元 723年 ): “卜葬于京兆府城 南杜原”。 见同上书。 唐《田君及妻窦琰合衤付 墓志》 (武周长寿三年即公元 694年 ): “合葬 于西京南杜陵之原”。 见同上书。 唐《牛弘满墓志》 (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 672年 ): “窆于长安杜城之 原”。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三册。 唐《于君妻耶书墓志》 (高祖武德三年即公元 620年 ) ,《隋唐五代墓 志汇编》陕西卷第三册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