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论丛N0.2.1997 唐长安城外龙首原上及其邻近的小原 史念海 唐长安城因于隋氏旧规隋文帝始建长安城时,城址就选在龙 首原上。当时为营建都城而颁布的诏书,就明白指出:“龙首山川原 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①。龙首山长六十里,头至渭 水,尾连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土赤不毛,云:昔有 黑龙从山南出,饮渭水,其行道成土山②。长安城即疏山营建,故其 殿堂基础,不假版筑③。隋时诏书中虽然说到“川原秀丽”,可是现 在见到的隋时墓志,却未见有称龙首原的.可能是到唐时才习用起 来的 龙首原相当广大有的记载说:“杜陵鸿固、凤栖诸原,皆其横 冈:宜春、芙蓉、曲江诸苑,皆其下。东界产水,西界樊川,延六七 十里④。龙首原诚然东界产水,不过产水以东,也有些许地方被 作为龙首原的。龙首原的西界并非樊儿。如记载所说,樊川最多只 能作为龙首原的南界,龙首原的西界应该达到丰水的下游 龙首原东抵产水,其东为白鹿原。白鹿原西尽产水⑤,则产 ① 《隋书》卷一《高祖纪》 ②《初学记》卷六《渭水》引《辛氏三秦记》 ③《太平御览》卷四四《地部》 ④雍正《陕西通志》卷九《山川二》 ⑤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一《万年》 ,15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NO. 2, 1997 唐长安城外龙首原上及其邻近的小原 史 念 海 唐长安城因于隋氏旧规。隋文帝始建长安城时 ,城址就选在龙 首原上。当时为营建都城而颁布的诏书 ,就明白指出: “龙首山川原 秀丽 ,卉物滋阜 ,卜食相土 ,宜建都邑”①。龙首山长六十里 ,头至渭 水 ,尾连 樊川 ,头高二十丈 ,尾渐下 ,高五六丈。土赤不毛 ,云: 昔有 黑龙从山南出 ,饮渭水 ,其行道成土山②。长安城即疏山营建 ,故其 殿堂基础 ,不假版筑③。 隋时诏书中虽然说到“川原秀丽” ,可是现 在见到的隋时墓志 ,却未见有称龙首原的。可能是到唐时才习用起 来的。 龙首原相当广大。有的记载说: “杜陵、鸿固、凤栖诸原 ,皆其横 冈;宜春、芙蓉、曲江诸苑 ,皆其 下。东界氵产水 ,西界樊川 ,延六七 十里”④。 龙首原诚然东界氵产水 ,不过氵产水以东 ,也有些许地方被 作为龙首原的。龙首原的西界并非樊川。如记载所说 ,樊川最多只 能作为龙首原的南界 ,龙首原的西界应该达到丰水的下游。 龙首原东抵氵产水 ,其东为白鹿原。白鹿原西尽氵产水川⑤ ,则氵产 · 15· ① ② ③ ④ ⑤ 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一《万年》。 雍正《陕西通志》卷九《山川二》。 《太平御览》卷四四《地部》。 《初学记》卷六《渭水》引《辛氏三秦记》。 《隋书》卷一《高祖纪》
水之西当为龙首原。唐粼秦朝俭墓志铭0、《土崇俊墓志铭阅皆谓 葬于万年县产川乡龙首原。产川乡未知确地既以产川为名,当近 于产水然隋《田德元墓志》亦谓葬于大兴县产川乡白鹿原东迥南 部③,《刘世恭墓记》又谓葬于城东白鹿原产川乡之原④隋大兴县 即唐万年县则产川乡当跨产水两岸,故白鹿原龙首原皆有产川 乡,因此可以说,龙首原东面只到产水,与白鹿原隔水相望。话虽如 此,却也难得一概而论。万年县所辖的乡中就有一个以龙首为名的 乡,这个乡在延兴门外⑤。延兴门为隋唐长安城东出的三门中最南 的城门,以今地按之,当在铁炉庙的东南宋敏求《长安志》也有记 载,说是在万年县东十五里。这个乡管辖三十五个村,还有神鹿里 神鹿里今名神鹿坊,在产水之东,隔水与马腾空相对。唐时里与坊 两名可以互称则神鹿坊当是神鹿里的故地。神鹿里属龙首乡,则 龙首原也伸到产水之东,与白鹿原相毗邻了。当然,龙首原也不限 于延兴门一隅之地,其北的长乐乡同样也在龙首原上。《俱慈顺墓 志铭》就指出其墓是葬在万年县长乐乡龙首原⑥。长乐乡当以长乐 坡得名。长乐坡在春明门,迄今犹以长乐坡相称 ①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 年《秦朝俭墓志》 ②《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 年《士崇俊及妻王氏合付墓志》 ③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第一册,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田德 元墓志》 ④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第三十册《刘世恭墓志》此志刻于隋炀帝大业 十一年(公元615年) ⑤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 年《宋应墓志》:“权于咸宁县延兴门外龙首乡之原”,出土地在今 西安市南郊新开门,新开门就在延兴门遗址之南。咸宁县就是万年 县,为天宝七载(公元748年)改称的.唐肃宗乾元年间(公元758年 至759年)复故又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阿史那哲墓 志》更具体说:“葬于京延兴门外五里龙首之原”。 ⑥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此志刻于唐德宗贞元七年(公 元791年, (4-2019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
水之西当为龙首原。唐《秦朝俭墓志铭》①、《土崇俊墓志铭》② 皆谓 葬于万年县氵产川乡龙首原。氵产川乡未知确地。既以氵产川为名 ,当近 于氵产水。然隋《田德元墓志》亦谓葬于大兴县氵产川乡白鹿原东迥南 部③ ,《刘世恭墓记》又谓葬于城东白鹿原氵产川乡之原④ ,隋大兴县 即唐万年县。则氵产川乡当跨氵产水两岸 ,故白鹿原、龙首原皆有氵产川 乡 ,因此可以说 ,龙首原东面只到氵产水 ,与白鹿原隔水相望。话虽如 此 ,却也难得一概而论。万年县所辖的乡中就有一个以龙首为名的 乡 ,这个乡在延兴门外⑤。延兴门为隋唐长安城东出的三门中最南 的城门 ,以今地按之 ,当在铁炉庙的东南。 宋敏求《长安志》也有记 载 ,说是在万年县东十五里。这个乡管辖三十五个村 ,还有神鹿里。 神鹿里今名神鹿坊 ,在氵产水之东 ,隔水与马腾空相对。唐时里与坊 两名可以互称 ,则神鹿坊当是神鹿里的故地。 神鹿里属龙首乡 ,则 龙首原也伸到氵产水之东 ,与白鹿原相毗邻了。当然 ,龙首原也不限 于延兴门一隅之地 ,其北的长乐乡同样也在龙首原上。 《俱慈顺墓 志铭》就指出其墓是葬在万年县长乐乡龙首原⑥。长乐乡当以长乐 坡得名。 长乐坡在春明门 ,迄今犹以长乐坡相称。 · 16·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 此志刻于唐德宗贞元七年 (公 元 791年 )。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公元 755 年 )《宋应墓志》: “权 于咸宁县延兴门外龙首乡之原” ,出土地在今 西安市南郊新开门。新开门就在延兴门遗址之南。咸宁县就是万年 县 ,为天宝七载 (公元 748年 )改称的。唐肃宗乾元年间 (公元 758年 至 759年 )复故。 又唐玄宗开元十一年 (公元 723年 )《阿史那哲墓 志》更具体说: “葬于京延兴门外五里龙首之原”。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第三十册《刘世恭墓志》。此志刻于隋炀帝大业 十一年 (公元 615年 )。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第一册 ,隋炀帝大业七年 (公元 611年 )《田德 元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 (公元 798 年 )《士崇俊及妻王氏合衤付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公元 817 年 )《秦朝俭墓志》
隋唐长安城西也有龙首乡。唐《杨志廉夫人刘氏合付墓志铭》 就谓其“迁窆于长安县龙首乡安门原①。安门原是一个小原,后面 将另行涉及。安门原的得名当与汉长安城南出三门中的安门有关 汉长安城的安门位于隋唐长安城西出三门中最北的开远门之北, 相距并非很远则这里的龙首乡当包括开远门外一些地方。唐《张 登山墓志铭》谓其葬于开远门西三里龙首原②,与龙首乡所在地相 符合。开远门外为龙首原,这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再远一点,就不 是龙首乡了。唐粼刘智墓志铭》谓其葬于长安县国城西七里龙首原 龙门乡怀道③。这所谓国门应该是指开远门而言。唐粼何文哲墓 志铭》也说到这样的国门何文哲是付葬其二夫人于长安县布政 乡大郭村龙首原④。布政乡就在开远门外,这在后面将另行提到 因而这所谓国门当指的是开远门。《赵群墓志铭》又说到其葬地在 承平乡龙首原⑤。承平乡不见于宋敏求《长安志》,然唐《茹义忠神 道碑》已经说过葬于京兆长安县承平乡阿房殿之墟©。阿房殿遗址 于开远门为偏西南方,于金光门也为偏西南方,远在漕河之西,己 ①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此志刻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 元807年 ②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此志刻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公元755年,据说此志出土于西安东郊张登山葬于开远门外.开 远门在今西安市西郊土门坊北,其墓志如何能在东郊出土,疑说者 有误 ③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此志刻于唐玄宗天宝二年(公 元743年, ④ 《全唐文补遗》第一辑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何文哲墓志 铭》.按:《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仇文义妻王氏墓志》 (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仇文义死后,厝于京兆长安县布政 乡大郭里龙首原,并说,其地在都门之西五里而近 ⑤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 《赵群墓志》 ⑥ 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二《长安》毕沅《校正》引张贲然撰《忠武将军茹 义忠神道碑》此碑实作永平乡。永平乡应为承平乡的误文。承永字 形相近,殆因此致误 .17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
隋唐长安城西也有龙首乡。 唐《杨志廉夫人刘氏合衤付墓志铭》 就谓其“迁窆于长安县龙首乡安门原”①。安门原是一个小原 ,后面 将另行涉及。安门原的得名当与汉长安城南出三门中的安门有关。 汉长安城的安门位于隋唐长安城西出三门中最北的开远门之北 , 相距并非很远 ,则这里的龙首乡当包括开远门外一些地方。 唐《张 登山墓志铭》谓其葬于开远门西三里龙首原② ,与龙首乡所在地相 符合。 开远门外为龙首原 ,这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再远一点 ,就不 是龙首乡了。 唐《刘智墓志铭》谓其葬于长安县国城西七里龙首原 龙门乡怀道里③。这所谓国门应该是指开远门而言。唐《何文哲墓 志铭》也说到这样的国门。 何文哲是衤付葬其二夫人于长安县布政 乡大郭村龙首原④。 布政乡就在开远门外 ,这在后面将另行提到。 因而这所谓国门当指的是开远门。 《赵群墓志铭》又说到其葬地在 承平乡龙首原⑤。 承平乡不见于宋敏求《长安志》 ,然唐《茹义忠神 道碑》已经说过葬于京兆长安县承平乡阿房殿之墟⑥。阿房殿遗址 于开远门为偏西南方 ,于金光门也为偏西南方 ,远在漕河之西 ,已 · 17·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二《长安》毕沅《校正》引张贲然撰《忠武将军茹 义忠神道碑》。此碑实作永平乡。永平乡应为承平乡的误文。承永字 形相近 ,殆因此致误。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宣宗大中三年 (公元 849年 ) 《赵群墓志》。 《全唐文补遗》第一辑唐文宗太和四年 (公元 830年 )《何文哲墓志 铭》。 按: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仇文义妻王氏墓志》 (唐宣宗大中四年 ,公元 850年 )仇文义死后 ,厝于京兆长安县布政 乡大郭里龙首原 ,并说 ,其地在都门之西五里而近。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此志刻于唐玄宗天宝二年 (公 元 743年 )。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此志刻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公元 755年 )。据说此志出土于西安东郊。张登山葬于开远门外。开 远门在今西安市西郊土门坊北 ,其墓志如何能在东郊出土 ,疑说者 有误。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此志刻于唐宪宗元和二年 (公 元 807年 )
稍近于丰水这样说来,龙首原的东西两面应该是很广阔的 隋唐长安城南,;水之北,以少陵原最为广大龙首原和少陵 原之间还隔着凤栖原鸿固原和毕原。凤栖原在鸿固原之北,不仅 最近于隋唐长安城,而且还伸入到城内东南隅凤栖原横陈于曲江 池之西,呈西南东北走向,由明德门(在今杨家村外西南方斜向东 北,经朱雀门街东第二街最南的安德坊,达到朱雀门街东第三街最 南的通济坊,现在西安植物园和其东南的庙坡头应是其尽头处。大 体说来,其北都应是龙首原了。 如果更仔细说来,在这些原间还夹杂着若干小原。这些小原大 体可分两类,一类只是泛指,另一类则都有具体的原名。唐《李嗣家 墓志》,葬于京兆东原①。此志出土于西安东郊韩森寨,韩森寨位于 隋唐长安故城之东。此志刻于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其时 隋唐长安城正称为京兆府,故于城东之地称为东原所谓东原当非 原的本称唐粼王公妻李二娘墓志》谓迁葬于京城通化门外北原②。 通化门为隋唐长安城东出三门中最北的门,今为东窑坊此志出土 地在今西安市东郊郭家滩正在通化门外偏北处,可是己在产水 之东白鹿原上了。当时也还有京师之东崇道乡之原③。崇道乡之名 不见于宋敏求《长安志》,此志出土地不甚清楚,可能是在郭家滩, 因而有人以为崇道乡乃在产水之东。同样以乡名为原命名的还有 崇义乡之原④、长乐乡之原⑤。再其次就以村庄之名为原命名,已 ①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②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此志刻于唐玄宗天宝九年(公 元750年) ③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 《乐辅政墓志》 ④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 《杨峰妻梁氏合村墓志》 ⑤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 《董楹妻杨氏墓志》, (4-2019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
稍近于丰水。 这样说来 ,龙首原的东西两面应该是很广阔的。 隋唐长安城南 ,氵 水之北 ,以少陵原最为广大。 龙首原和少陵 原之间还隔着凤栖原、鸿固原和毕原。 凤栖原在鸿固原之北 ,不仅 最近于隋唐长安城 ,而且还伸入到城内东南隅。凤栖原横陈于曲江 池之西 ,呈西南东北走向 ,由明德门 (在今杨家村 )外西南方斜向东 北 ,经朱雀门街东第二街最南的安德坊 ,达到朱雀门街东第三街最 南的通济坊 ,现在西安植物园和其东南的庙坡头应是其尽头处。大 体说来 ,其北都应是龙首原了。 如果更仔细说来 ,在这些原间还夹杂着若干小原。这些小原大 体可分两类 ,一类只是泛指 ,另一类则都有具体的原名。唐《李嗣家 墓志》 ,葬于京兆东原①。此志出土于西安东郊韩森寨 ,韩森寨位于 隋唐长安故城之东。此志刻于唐玄宗开元九年 (公元 721年 ) ,其时 隋唐长安城正称为京兆府 ,故于城东之地称为东原。所谓东原当非 原的本称。唐《王公妻李二娘墓志》谓迁葬于京城通化门外北原②。 通化门为隋唐长安城东出三门中最北的门 ,今为东窑坊。此志出土 地在今西安市东郊郭家滩。 正在通化门外偏北处 ,可是已在氵产水 之东白鹿原上了。当时也还有京师之东崇道乡之原③。崇道乡之名 不见于宋敏求《长安志》 ,此志出土地不甚清楚 ,可能是在郭家滩 , 因而有人以为崇道乡乃在氵产水之东。同样以乡名为原命名的还有 崇义乡之原④、长乐乡之原⑤。 再其次就以村庄之名为原命名 ,已 · 18· ① ② ③ ④ ⑤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宪宗元和七年 (公元 812年 ) 《董楹妻杨氏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穆宗长庆二年 (公元 822年 ) 《杨峰妻梁氏合衤付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穆宗长庆四年 (公元 824年 ) 《乐辅政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此志刻于唐玄宗天宝九年 (公 元 750年 )。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经发现的有万年县长乐乡王柴村之原①、万年县高平乡西焦村之 南原②、长安县小严村北原③、万年县长乐乡王柴村南原④。这些 大概都是就当地的习惯称谓而写入墓志里面,只能是泛指,不能以 之为原的本来名称 至于具体的原名还是很多的,万年县和长安县都有这样的原 万年县在长安城东,国门之外就有原,首先应该提到嵩原。嵩原近 在国门之外⑤,接着崇道乡的洛女原⑥、西赵原⑦、神鹿原⑧。这显 ①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 《胡芮妻刘氏墓志》 ② 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卷一五○《金石十六》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 801年《赵郡李氏女墓石记》.据所征引毛氏《关中金石文字存佚 考》,焦村在西安)府城城南金鬼社,金乎沱村在今曲江池西南, 其地当为鸿固原的东北部 ③《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唐武后万岁登封元年(696年)】 《王定墓志》,此志出土于西安西郊土门.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卷 五二《金石十八》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9年)《诸颖墓志》:“权殡 于长安县龙首乡☐小严村。…小严村即开远门外临皋驿西南” ④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 《胡芮妻刘氏墓志》, ⑤ 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卷一六五《金石补遗》上《李观墓志》:“葬于国 东门之外七里,里日广义,原日嵩原”,此志无年月,《金石补编》撰者 以此志为韩愈所作,韩愈吸于长庆四年,故以之附于长庆之末长庆 四年为公元824年长安城东出三门,仅云国门未知所指的何门,崇 道乡北起今灞桥附近,南至神鹿坊,是相当广阔的,国门外七里,还 没有达到产水岸边 ⑥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 《文安公主墓志》“迁窆于万年县崇道乡洛女原”。据说此志出土于 西安市灞桥区草滩砖厂。 ⑦《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 《李熏墓志》:“窆于万年县崇道乡西赵原”据说此志出土于今长安 县席王村。席王村在今灞桥西南。 ⑧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唐玄宗天宝九年(公元750年) 《屈元寿墓志》“葬于京兆府咸宁县崇道乡齐礼里神鹿原”,咸宁县 即万年县一度更改的名称今西安市东偏南马腾空东的神鹿坊当是 神鹿原所在地 ,19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
经发现的有万年县长乐乡王柴村之原①、万年县高平乡西焦村之 南原②、长安县小严村北原③、万年县长乐乡王木柴村南原④。 这些 大概都是就当地的习惯称谓而写入墓志里面 ,只能是泛指 ,不能以 之为原的本来名称。 至于具体的原名还是很多的 ,万年县和长安县都有这样的原。 万年县在长安城东 ,国门之外就有原 ,首先应该提到嵩原。 嵩原近 在国门之外⑤ ,接着崇道乡的洛女原⑥、西赵原⑦、神鹿原⑧。 这显 · 19·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唐玄宗天宝九年 (公元 750年 ) 《屈元寿墓志》: “葬于京兆府咸宁县崇道乡齐礼里神鹿原”。 咸宁县 即万年县一度更改的名称。今西安市东偏南马腾空东的神鹿坊当是 神鹿原所在地。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 ,唐宪宗元和五年 (公元 810年 ) 《李纟熏墓志》: “窆于万年县崇道乡西赵原”。 据说此志出土于今长安 县席王村。 席王村在今灞桥西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文宗大和二年 (公元 828年 ) 《文安公主墓志》: “迁窆于万年县崇道乡洛女原”。 据说此志出土于 西安市灞桥区草滩砖厂。 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卷一六五《金石补遗》上《李观墓志》: “葬于国 东门之外七里 ,里曰广义 ,原曰嵩原”。此志无年月。《金石补编》撰者 以此志为韩愈所作 ,韩愈殁于长庆四年 ,故以之附于长庆之末。长庆 四年为公元 824年。长安城东出三门 ,仅云国门未知所指的何门 ,崇 道乡北起今灞桥附近 ,南至神鹿坊 ,是相当广阔的。 国门外七里 ,还 没有达到氵产 水岸边。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宣宗大中三年 (公元 849年 ) 《胡芮妻刘氏墓志》。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唐武后万岁登封元年 ( 696年 ) 《王定墓志》。此志出土于西安西郊土门。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卷一 五二《金石十八》唐宣宗大中元年 (公元 849年 )《诸颖墓志》: “权殡 于长安县龙首乡□小严村。 ……小严村即开远门外临皋驿西南”。 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卷一五○《金石十六》唐德宗贞元十七年 (公元 801 年 )《赵郡李氏女墓石记》。 据所征引毛氏《关中金石文字存佚 考》 ,焦村在 (西安 )府城城南金 雨 沱社。 金氵乎沱村在今曲江池西南 , 其地当为鸿固原的东北部。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宣宗大中三年 (公元 849年 ) 《胡芮妻刘氏墓志》
示崇道乡中至少有嵩原、洛女原、西赵原和神鹿原等四个原嵩原 在产水之西,其他三个原都在产水之东由北到南,断断续续,仿佛 可以连成一线产水之东,本是白鹿原白鹿原是一个大原这个 大原到今半坡东南的唐家寨即骤然低下,今席王村就在原下,神鹿 坊也一样位于原下,形成二道原。这二道原虽濒于产水,却也有高 低不平处,当时区别成为几个原,是有道理的 嵩原所在的国门,不知指哪一个东出的门而言。如果指的是最 南的延兴门,倒是近乎情理。今延兴门遗址的微偏东南处,为三兆 村突兀高起,稍具原形,是否可以当嵩原,容俟再考 接着应该说到和崇道乡相近的长乐乡的长乐原。长乐乡可能 是因长乐坡得名的。长乐坡在唐长安城东出三门最北的通北门外, 迄今犹以长乐坡相称其南达到少陵原上①。由长安城东至于产水 之西@。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孙公妻刘氏墓志》中所说 的葬于长乐原的葬地,就在青门之东产川之西③。不过这个长乐原 的北端似不能超过现在产水西岸的草滩,那里在唐时应为洛女原, 这是在前面己经论述过的前面也曾论述过唐时的嵩原。如所说 不过于舛误,则嵩原应在长乐原之南,而不能在其北面现在这里 的地形尚未见到过于突高之处,大体说来只是产水西侧的阶地而 己 就是这样的长乐原旁还有一个青龙原。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 810年)《张涣墓志》,就是葬于万年县凤城东长乐乡青龙原④。此 志出土于今西安市韩森寨韩森寨正在唐长安城之东论韩森寨 ①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 《裴华墓志》“葬于万年县长乐乡少陵原” ②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8年) 《王文超墓志》“葬于风城之东产川之右万年县长乐乡王桐村” ③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④《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同书第一册,唐宪宗元和六年 (公元811年)《宝夫人墓志》也记载有“宅兆归附于万年县长乐乡青 龙原,” (4-2019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
示崇道乡中至少有嵩原、洛女原、西赵原和神鹿原等四个原。 嵩原 在氵产水之西 ,其他三个原都在氵产水之东。由北到南 ,断断续续 ,仿佛 可以连成一线。氵产水之东 ,本是白鹿原。 白鹿原是一个大原。 这个 大原到今半坡东南的唐家寨即骤然低下 ,今席王村就在原下 ,神鹿 坊也一样位于原下 ,形成二道原。 这二道原虽濒于氵产水 ,却也有高 低不平处 ,当时区别成为几个原 ,是有道理的。 嵩原所在的国门 ,不知指哪一个东出的门而言。如果指的是最 南的延兴门 ,倒是近乎情理。 今延兴门遗址的微偏东南处 ,为三兆 村突兀高起 ,稍具原形 ,是否可以当嵩原 ,容俟再考。 接着应该说到和崇道乡相近的长乐乡的长乐原。 长乐乡可能 是因长乐坡得名的。长乐坡在唐长安城东出三门最北的通北门外 , 迄今犹以长乐坡相称。其南达到少陵原上①。由长安城东至于氵产水 之西②。 唐代宗大历七年 (公元 772年 )《孙公妻刘氏墓志》中所说 的葬于长乐原的葬地 ,就在青门之东氵产川之西③。不过这个长乐原 的北端似不能超过现在氵产水西岸的草滩 ,那里在唐时应为洛女原 , 这是在前面已经论述过的。 前面也曾论述过唐时的嵩原。 如所说 不过于舛误 ,则嵩原应在长乐原之南 ,而不能在其北面。 现在这里 的地形尚未见到过于突高之处 ,大体说来只是氵产水西侧的阶地而 已。 就是这样的长乐原旁还有一个青龙原。唐宪宗元和五年 (公元 810年 )《张涣墓志》 ,就是葬于万年县凤城东长乐乡青龙原④。 此 志出土于今西安市韩森寨。 韩森寨正在唐长安城之东。 论韩森寨 · 20· ① ② ③ ④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 ,同书第一册 ,唐宪宗元和六年 (公元 811年 )《宝夫人墓志》也记载有“宅兆归衤付于万年县长乐乡青 龙原。”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文宗开成四年 (公元 838年 ) 《王文超墓志》: “葬于凤城之东氵产 川之右万年县长乐乡王桐村”。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宪宗元和十年 (公元 815年 ) 《裴华墓志》: “葬于万年县长乐乡少陵原
的方位,正在唐长安城东外郭城外,与所说的凤城东相符合。由于 建国初期韩森寨及其东的郭家滩(产水东岸)正当建设工厂基地, 故出土的唐代墓志颇为繁多,甚至有相距甚远的葬地,其墓志亦有 在韩森寨①和郭家滩出土的②,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话虽如此, 青龙原所在地虽未敢肯定就在现在的韩森寨,相距还应是相当近 迩。唐长安城东出三门中最南一门延兴门内的新昌坊,坊内南北之 东有青龙寺。据说:“寺北枕高原,青望爽垲,为登跳之美③。新昌 坊于唐长安城中位于朱雀门街东第五街由北向南的第八坊,是在 朱雀门街东第四街升平坊的东北。升平坊东北隅有汉乐游庙,其地 就在乐游原乐游原由升平坊向东北伸延,就到了新昌坊,还继续 向东北伸延,并非因唐长安城外郭城的兴建而终止。城外青龙原可 能就是乐游原的余脉为什么不称乐游原尚改称青龙原也许是 因为新昌坊青龙寺而获得新名的。应该说,唐长安城外的原都是随 地易名的就总的形势而论,其实都是龙首原 还应该提到,长乐乡还有一个东原唐玄宗十三年(公元754 年)《闫力妻王紫虚墓志》就说到“葬于京兆府咸宁县长乐乡东 原④。咸宁县为万年县的改称此志虽亦为西安市出土,未悉其具 体所在。长乐乡之东在产水之西,则此东原应近于产水岸旁 长乐原之东为产川乡。乡以产川为名,当与产水有关产川乡 ①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唐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 《智惠墓志》“葬于承平乡龙首原”毕沅校正未敏求《长安志》,于卷 二《长安》中征引张贲然撰《忠武将军茹义忠神道碑》所云“葬于京兆 府长安县承平乡阿房殿之墟”,则承平乡当在唐长安城之西。其墓志 如何能在韩森寨出土? ②《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年),《韦端墓志》“付于万年县洪固乡毕原”宋敏求《长安志》卷一 一《万年》:“洪固乡在县南一十五里。”也就是在今西安城南,埋于西 安城地下的墓志,如何能出土于城东郭家滩,能不令人置疑? ③ 宋敏求《长安志》卷九《唐京城三》 ④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21°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
的方位 ,正在唐长安城东外郭城外 ,与所说的凤城东相符合。 由于 建国初期韩森寨及其东的郭家滩 (氵产水东岸 )正当建设工厂基地 , 故出土的唐代墓志颇为繁多 ,甚至有相距甚远的葬地 ,其墓志亦有 在韩森寨① 和郭家滩出土的② ,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话虽如此 , 青龙原所在地虽未敢肯定就在现在的韩森寨 ,相距还应是相当近 迩。唐长安城东出三门中最南一门延兴门内的新昌坊 ,坊内南北之 东有青龙寺。据说: “寺北枕高原 ,青望爽垲 ,为登眺之美”③。新昌 坊于唐长安城中位于朱雀门街东第五街由北向南的第八坊 ,是在 朱雀门街东第四街升平坊的东北。升平坊东北隅有汉乐游庙 ,其地 就在乐游原。 乐游原由升平坊向东北伸延 ,就到了新昌坊 ,还继续 向东北伸延 ,并非因唐长安城外郭城的兴建而终止。城外青龙原可 能就是乐游原的余脉。 为什么不称乐游原尚改称青龙原。 也许是 因为新昌坊青龙寺而获得新名的。应该说 ,唐长安城外的原都是随 地易名的。 就总的形势而论 ,其实都是龙首原。 还应该提到 ,长乐乡还有一个东原。 唐玄宗十三年 (公元 754 年 )《闫力妻王紫虚墓志》就说到“葬于京兆府咸宁县长乐乡东 原”④。咸宁县为万年县的改称。此志虽亦为西安市出土 ,未悉其具 体所在。 长乐乡之东在氵产水之西 ,则此东原应近于氵产水岸旁。 长乐原之东为氵产川乡。乡以氵产川为名 ,当与氵产水有关。氵产川乡 · 21· ① ② ③ ④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宋敏求《长安志》卷九《唐京城三》。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 (公元 820 年 ) ,《韦端墓志》: “礻付于万年县洪固乡毕原”。 宋敏求《长安志》卷一 一《万年》: “洪固乡在县南一十五里。”也就是在今西安城南 ,埋于西 安城地下的墓志 ,如何能出土于城东郭家滩 ,能不令人置疑?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 ,唐武周大足元年 (公元 701年 ) 《智惠墓志》: “葬于承平乡龙首原。”毕沅校正宋敏求《长安志》 ,于卷 二《长安》中征引张贲然撰《忠武将军茹义忠神道碑》所云“葬于京兆 府长安县承平乡阿房殿之墟” ,则承平乡当在唐长安城之西。其墓志 如何能在韩森寨出土?
东达于白鹿原之上①。产川乡属村有名蛇村者②,其地在唐长安城 东十三里③。由此可以略知产川乡东西所能达到的地方。不过也有 墓志记载此蛇村属于崇道乡④。相去不甚悬远的地方不应有两个 同名的村落,可能其间的区划有所调整,亦未可知 产川原和长乐原一样,其名称皆与乡名相同长乐原可能因 乡得名,产川乡却可能因原得名。可是当时也有称之为产川乡 原⑤。也许当时是产川原并称的©。由于产水流经其间,产水原就 有产水西原⑦和产水东原⑧的分别。这可能指的是产水两侧龙首 原下和白鹿原的台地产水虽是霸水的支流,流程也是相当长的, 产水原和产水乡都只能是其中的一段,不能奄贯全流。其实产水乡 并不能包括产水原的全部,上面征引的巛刘遵礼墓志》,就已经显示 所记载的产水西原是属于崇义乡,而不属于产水乡。就是产水东东 ①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唐中宗神龙三年(公元707年) 《严明夫人任氏墓志》:“权殡于雍州万年县产川乡之白鹿原”.白鹿 原上当时也另设有白鹿乡,见同上书唐武周长安三年(公元703年) 《骞绍业墓志》 ②《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 年《闾知诚墓志》:“迁葬于万年县产川乡蛇村” ③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三册,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 《刘相墓志》“葬于京东之十三里蛇村之右” ④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懿宗咸通八年(公元867年) 《萧弘愈墓志》“窆于京兆府万年县崇道乡大蛇村” ⑤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 年《萧公妻田氏墓志》“葬于产川乡原” ⑥《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 年《王楚玉墓志》:“安神于产水之原” ⑦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 《刘遵礼墓志》:“窆于万年县崇义乡产川西原。”据说此志出于三原 县。产川因产川得名。产水流经今西安市东,产川墓志如何能在三原 县出土?抑何可怪。同书第四册,唐文宗大和元年(公元827年《刘 弘规墓志》,亦葬于产川西原,其出土地就在西安市内。 ⑧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三册,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 《元君墓志》“殡于雍州万年县崇义乡产水东原” (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
东达于白鹿原之上①。氵产川乡属村有名蛇村者② ,其地在唐长安城 东十三里③。由此可以略知氵产川乡东西所能达到的地方。不过也有 墓志记载此蛇村属于崇道乡④。 相去不甚悬远的地方不应有两个 同名的村落 ,可能其间的区划有所调整 ,亦未可知。 氵产川原和长乐原一样 ,其名称皆与乡名相同。 长 乐原可能因 乡得名 ,氵产川乡却可能因原得名。 可是当时也有称之为氵产川乡 原⑤。也许当时是氵产川原并称的⑥。 由于氵产水流经其间 ,氵产水原就 有氵产水西原⑦ 和氵产水东原⑧ 的分别。这可能指的是氵产水两侧龙首 原下和白鹿原的台地。 氵产水虽是霸水的支流 ,流程也是相当长的 , 氵产水原和氵产水乡都只能是其中的一段 ,不能奄贯全流。其实氵产水乡 并不能包括氵产水原的全部 ,上面征引的《刘遵礼墓志》 ,就已经显示 所记载的氵产水西原是属于崇义乡 ,而不属于氵产水乡。就是氵产水东东 · 22·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三册 ,唐高宗显庆三年 (公元 658年 ) 《元君墓志》: “殡于雍州万年县崇义乡氵产水东原”。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懿宗咸通九年 (公元 868年 ) 《刘遵礼墓志》: “窆于万年县崇义乡氵产川西原。”据说此志出于三原 县。氵产 川因氵产 川得名。氵产水流经今西安市东 ,氵产川墓志如何能在三原 县出土? 抑何可怪。 同书第四册 ,唐文宗大和元年 (公元 827年 )《刘 弘规墓志》 ,亦葬于氵产 川西原 ,其出土地就在西安市内。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公元 755 年 )《王楚玉墓志》: “安神于氵产水之原。”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公元 817 年 )《萧公妻田氏墓志》: “葬于氵产川乡原”。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懿宗咸通八年 (公元 867年 ) 《萧弘愈墓志》: “窆于京兆府万年县崇道乡大蛇村”。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三册 ,唐贞观二十年 (公元 646年 ) 《刘相墓志》: “葬于京东之十三里蛇村之右”。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 (公元 858 年 )《闾知诚墓志》: “迁葬于万年县氵产川乡蛇村”。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一册。唐中宗神龙三年 (公元 707年 ) 《严明夫人任氏墓志》: “权殡于雍州万年县氵产川乡之白鹿原”。 白鹿 原上当时也另设有白鹿乡 ,见同上书唐武周长安三年 (公元 703年 ) 《骞绍业墓志》
原中有一段也是属于崇义乡,这也是上面征引的《元君墓志》的记 载 崇义乡何在?当前虽已见到数幅与崇义乡有关的墓志,其出土 地大率泛言在今西安市,不易作具体的论断惟唐宣宗大中二年 (公元848年)《鱼君妻郑德柔墓志》出土于郭家滩①,大中四年(公 元850年)《何溢墓志》出土于韩森寨②,差可作为依据《鱼君妻郑 德柔墓志》谓“葬京兆府万年县崇义乡白鹿原”,《何溢墓志》谓“葬 于万年县崇义乡怀信里南姚村”,虽皆未稍一涉及产川西原和东 原,崇义乡所在大致可以显现眉且。韩森寨距产水稍远,未敢遽谓 其地就是当年的崇义乡,郭家滩就在产水岸旁,不能说就与崇义乡 没有关系崇义乡能够确定,则其所属的产水西原和东原就应该在 其近旁。 产川乡和长乐乡虽各有与其乡名相同的原,却也都有龙首原 现在已有原葬于产川乡龙首原和长乐乡的墓志出土③。其实产川 原和长乐原都是由龙首原分出来的只是龙首原并未越过产水 产川乡除过产川原外还有上傅原④。据说上傅原在唐长安城 东南十五里处⑤还是在产水西侧。上傅原亦作尚傅原⑥。书写偶 有不同, ①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②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③ 原葬于产川乡龙首原的出土墓志有《秦朝俭墓志》(唐宪宗元和十二 年即公元817年),原葬于长乐乡龙首原的出土墓志有《张明进墓 志》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即公元803年).《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 卷第二册 ④《乐君妻成氏墓志》:“葬于万年县产川乡口口里上傅村上傅原”《隋 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⑤ 唐《张渐墓志》(武宗会昌五年即公元845年)上“迁厝于长安城东南 十五里上傅原”,《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 ⑥ 唐《普康公主墓志》懿宗咸通七年即公元866年),《隋唐五代墓志 汇编》第四册。 23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g House.A
原中有一段也是属于崇义乡 ,这也是上面征引的《元君墓志》的记 载。 崇义乡何在?当前虽已见到数幅与崇义乡有关的墓志 ,其出土 地大率泛言在今西安市 ,不易作具体的论断。 惟唐宣宗大中二年 (公元 848年 )《鱼君妻郑德柔墓志》出土于郭家滩① ,大中四年 (公 元 850年 )《何溢墓志》出土于韩森寨② ,差可作为依据。《鱼君妻郑 德柔墓志》谓“葬京兆府万年县崇义乡白鹿原” ,《何溢墓志》谓“葬 于万年县崇义乡怀信里南姚村” ,虽皆未稍一涉及氵产川西原和东 原 ,崇义乡所在大致可以显现眉目。 韩森寨距氵产水稍远 ,未敢遽谓 其地就是当年的崇义乡 ,郭家滩就在氵产水岸旁 ,不能说就与崇义乡 没有关系。崇义乡能够确定 ,则其所属的氵产水西原和东原就应该在 其近旁。 氵产川乡和长乐乡虽各有与其乡名相同的原 ,却也都有龙首原 , 现在已有原葬于氵产川乡龙首原和长乐乡的墓志出土③。 其实氵产川 原和长乐原都是由龙首原分出来的。 只是龙首原并未越过氵产水。 氵产川乡除过氵产川原外还有上傅原④。 据说上傅原在唐长安城 东南十五里处⑤ ,还是在氵产水西侧。上傅原亦作尚傅原⑥。书写偶 有不同 , · 23·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唐《普康公主墓志》 (懿宗咸通七年即公元 866年 ) ,《隋唐五代墓志 汇编》第四册。 唐《张渐墓志》 (武宗会昌五年即公元 845年 ): “迁厝于长安城东南 十五里上傅原”。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二册。 《乐君妻成氏墓志》: “葬于万年县氵产 川乡□□里上傅村上傅原”。《隋 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原葬于氵产 川乡龙首原的出土墓志有《秦朝俭墓志》 (唐宪宗元和十二 年即公元 817年 ) ,原葬于长乐乡龙首原的出土墓志有《张明进墓 志》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即公元 803年 )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 卷第二册。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唐万年县属乡很多,在长安城东的尚有霸陵、簿陵、东陵诸 ①,那里在白鹿原和铜人原等处也曾分出一些小原白鹿原更近 于龙首原,可以顺便涉及白鹿原的墓志近年出土不少,其中小原 就有霸陵原②和霸川西原③。霸陵原仍当在白鹿原上,霸川西原应 在白鹿原下近霸水处 唐万年县与长安县共治长安城中,以朱雀门街为其分界处。朱 雀门街南端为明德门(在今西安市南郊杨家村)明德门外的原有 凤栖原、鸿固原毕原,而毕原最为广大分属于万年、长安两县,万 年县的毕原为洪固乡④,长安县的毕原则属于永寿乡⑤。由于毕原 的广大,其间也分出了一些原,韦曲原就是其中的一个原韦曲原 就在洪固乡贵胄里©。洪固乡在万年县南十五里⑦,大致就在今长 安县的治所。今长安县本名韦曲,尚沿用唐时的旧名。唐时有俗谚 说:“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指的就是韦曲和杜曲韦杜两家簪缨 繁多,足以当贵胄之名,贵胄里当即洪固乡的治所所在。则此韦曲 原当在今长安县北高坡之上 韦曲位于氵水侧畔氵水在韦曲以上流经樊川唐时有樊川 ① 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一《万年》 ② 唐《李瞻墓志》(穆宗长庆三年即公元823年上“归葬于京兆万年县 义丰乡灞陵原”,《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第二册。 ③ 唐《高可方墓志》(唐宣宗大中四年即公元850年),《隋唐五代墓志 汇编》陕西卷第二册. ④ 万年县洪固乡的毕原,见于唐《韦端墓志》这是在前面己经叙述过 了的 ⑤ 唐《田行源妻李氏墓志》(宣宗大中九年即公元855年上“窆于长安 县永寿乡毕原”。《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⑥ 唐《卢绶张夫人墓志铭》:“开成三年)付于府君之玄堂,既京兆府万 年县洪固乡贵胄里东韦曲原,明德门南七里”。《全唐文补遗》第三 册 ⑦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一《万年》 (4-2019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
唐万年县属乡很多 ,在长安城东的尚有霸陵、簿陵、东陵诸 乡① ,那里在白鹿原和铜人原等处也曾分出一些小原。白鹿原更近 于龙首原 ,可以顺便涉及。白鹿原的墓志 ,近年出土不少 ,其中小原 就有霸陵原②和霸川西原③。霸陵原仍当在白鹿原上 ,霸川西原应 在白鹿原下近霸水处。 唐万年县与长安县共治长安城中 ,以朱雀门街为其分界处。朱 雀门街南端为明德门 (在今西安市南郊杨家村 )。 明德门外的原有 凤栖原、鸿固原、毕原 ,而毕原最为广大 ,分属于万年、长安两县 ,万 年县的毕原为洪固乡④ ,长安县的毕原则属于永寿乡⑤。由于毕原 的广大 ,其间也分出了一些原 ,韦曲原就是其中的一个原。 韦曲原 就在洪固乡贵胄里⑥。洪固乡在万年县南十五里⑦ ,大致就在今长 安县的治所。今长安县本名韦曲 ,尚沿用唐时的旧名。唐时有俗谚 说: “城南韦杜 ,去天尺五”。 指的就是韦曲和杜曲。 韦杜两家簪缨 繁多 ,足以当贵胄之名 ,贵胄里当即洪固乡的治所所在。 则此韦曲 原当在今长安县北高坡之上。 韦曲位于氵 水侧畔。 氵 水在韦曲以上流经樊川。 唐时有樊川 · 24·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一《万年》。 唐《卢绶张夫人墓志铭》: “ (开成三年 )衤付 于府君之玄堂 ,既京兆府万 年县洪固乡贵胄里东韦曲原 ,明德门南七里”。 《全唐文补遗》第三 册。 唐《田行源妻李氏墓志》 (宣宗大中九年即公元 855年 ): “窆于长安 县永寿乡毕原”。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 万年县洪固乡的毕原 ,见于唐《韦端墓志》 ,这是在前面已经叙述过 了的。 唐《高可方墓志》 (唐宣宗大中四年即公元 850年 ) ,《隋唐五代墓志 汇编》陕西卷第二册。 唐《李瞻墓志》 (穆宗长庆三年即公元 823年 ): “归葬于京兆万年县 义丰乡灞陵原”。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第二册。 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一《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