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教学大纲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二00七年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Survey of Chinese Culture 课程代码 070343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期 第3学期 总学时 64 讲课 64 实验(实 学分 4 习) 预修课程 中国通史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文化概论》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的一门文化素质类通识课程,是中文专业、秘书专 业、新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古代及近现代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理论的课程。本课程是为培养高等学校学生所应具有的中国文化基本理论和一般知识的能力而设置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 中国文化概论 英文名称 Survey of Chinese Culture 课程代码 070343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期 第3学期 总 学 时 64 讲课 64 实验(实 习) 学分 4 预修课程 中国通史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文化概论》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的一门文化素质类通识课程,是中文专业、秘书专 业、新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古代及近现代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理论的课程。本课程是为培养高等学校学生所应具有的中国文化基本理论和一般知识的能力而设置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教 学 大 纲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二OO七年
的。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观点、历史传承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有关 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传统文化各分科主要知识,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 的贡献和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关于文化的基本概念,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初步的了 解,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认识社会上的文化现象;同时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文化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 情,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传统文化现代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 而努力。 设置本课程的任务是为了使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把握其精神风貌 和本质特点,对其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科学的评判,从而为更新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 质,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提供养料和资鉴。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不仅 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有所认识,而且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能够进行正确思 考。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以讲述文化现象产生发展为主的课程,课程教学时,应坚持以了解文化背景 和文化知识为第一位的原则,培养学生理解文化的能力,因此教学时需要结合课外阅读,结合文 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多门人文学科。本课程侧重于中国古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思想观念及其 产生发展的原因,以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历程和成就为辅,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 精神。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结构和文化思想格局: 2、概括地掌握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制度文化、艺术文化、宗教文化和科技文化等; 3、理解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概况,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历程、现代化转型以及未来 的发展趋势。 四、课程学时分配的建议 本课程为4学分,课内学时64,建议分配如下: 章节 名称 讲授时数 绪论 绪论 2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历史环境 2 五、课程的主要 第二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4 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三章 远古文化 2 第四章 夏商西周文化 × 第五章 春秋战国文化一 6 第六章 春秋战国文化二 5 第七章 春秋战国文化三 第八章 秦汉文化 4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文化 4 第十章 隋唐文化 4 第十一章 宋元文化 4 第十二章 明清文化 2 第十三章 近现代文化 x 第十四章 中国传统教育 4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艺术 4 第十六章 中国古代宗教 4 总计 64 绪论(2学时)
章节 名称 讲授时数 绪论 绪论 2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历史环境 2 第二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4 第三章 远古文化 2 第四章 夏商西周文化 4 第五章 春秋战国文化一 6 第六章 春秋战国文化二 5 第七章 春秋战国文化三 5 第八章 秦汉文化 4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文化 4 第十章 隋唐文化 4 第十一章 宋元文化 4 第十二章 明清文化 2 第十三章 近现代文化 4 第十四章 中国传统教育 4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艺术 4 第十六章 中国古代宗教 4 总计 64 的。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观点、历史传承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有关 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传统文化各分科主要知识,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 的贡献和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关于文化的基本概念,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初步的了 解,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认识社会上的文化现象;同时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文化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 情,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传统文化现代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 而努力。 设置本课程的任务是为了使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把握其精神风貌 和本质特点,对其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科学的评判,从而为更新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 质,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提供养料和资鉴。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不仅 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有所认识,而且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能够进行正确思 考。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以讲述文化现象产生发展为主的课程,课程教学时,应坚持以了解文化背景 和文化知识为第一位的原则,培养学生理解文化的能力,因此教学时需要结合课外阅读,结合文 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多门人文学科。本课程侧重于中国古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思想观念及其 产生发展的原因,以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历程和成就为辅,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 精神。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结构和文化思想格局; 2、概括地掌握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制度文化、艺术文化、宗教文化和科技文化等; 3、理解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概况,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历程、现代化转型以及未来 的发展趋势。 四、课程学时分配的建议 本课程为4学分,课内学时64,建议分配如下: 五、课程的主要 内容与教学要求 绪 论(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在理论上要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以及文化的结 构和传承;在知识上要掌握中国、中华民族的涵义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重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建议采用理论分析法。 教学内容: 一、文化的含义 (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的本质: 二、中国文化的特性及其成因 (一)特性: 1、"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整体和谐观: 2、"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 3、强调人自身修养的人本观: 4、系统的整体思维方法及实践精神 (二)中国文化特性的成因: 1、自然和地理环境条件; 2、 农业经济基础; 3、 宗法制度基础上的专制政治制度: 三、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 1、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是中国文化的生命 2、批判地继承 3、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 思考与讨论: 1、理解文化的概念和结构。 2、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 3、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因 4、简述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文化的地理历史环境(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历史地理环境的介绍使学生树立一种文化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观念,使其了解地理环境与文 化的辨证关系,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教学难点: 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以讲解为主。 教学内容 一、中国地理简况 1、中国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3、数干年来的气候变迁及灾病情况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二)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三)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四)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三、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历史的悠久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在理论上要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以及文化的结 构和传承;在知识上要掌握中国、中华民族的涵义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重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建议采用理论分析法。 教学内容: 一、文化的含义 (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的本质: 二、中国文化的特性及其成因 (一)特性: 1、"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整体和谐观; 2、"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 3、强调人自身修养的人本观; 4、系统的整体思维方法及实践精神 (二)中国文化特性的成因: 1、 自然和地理环境条件; 2、 农业经济基础; 3、 宗法制度基础上的专制政治制度。 三、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 1、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是中国文化的生命 2、批判地继承 3、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 思考与讨论: 1、理解文化的概念和结构。 2、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 3、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因。 4、简述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文化的地理历史环境(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历史地理环境的介绍使学生树立一种文化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观念,使其了解地理环境与文 化的辨证关系,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教学难点: 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以讲解为主。 教学内容: 一、中国地理简况 1、中国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灾病情况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二)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三)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四)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三、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历史的悠久
四、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1、重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 2、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五、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 六、地域文化与正统文化 思考与讨论: 1、中国具有怎样的地缘特征? 2、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是什么? 3、 形成区域文化有哪些因素? 4、 地域文化与正统文化有何关系? (二)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 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在介绍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1、宗法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2、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宗法观念对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渗透 2、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教学方式:以讲解为主。 教学内容: 一、 关于宗法制 宗法制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 2、封国制度不断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4、家国同构 三、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一)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二)经济基础稳定 (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四、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五、姓氏与族群意识 六、家族制的发展演变 1、 西汉时期姓氏的平民化 2 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形成门阀世族 3、 隋唐科举选官,并打击旧族强宗 4、 北宋后重建宗法制度 七、称号与避讳问题 八、亲属称谓问题 思考与讨论: 1、宗法制包括哪些内容? 2、在宗法制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哪些特征? 3、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四、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1、重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 2、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五、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 六、地域文化与正统文化 思考与讨论: 1、 中国具有怎样的地缘特征? 2、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是什么? 3、形成区域文化有哪些因素? 4、地域文化与正统文化有何关系? (二)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 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在介绍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1、宗法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2、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宗法观念对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渗透 2、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教学方式:以讲解为主。 教学内容: 一、关于宗法制 二、宗法制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 2、封国制度不断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4、家国同构 三、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一)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二)经济基础稳定 (三)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四、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五、姓氏与族群意识 六、家族制的发展演变 1、 西汉时期姓氏的平民化 2、 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形成门阀世族 3、 隋唐科举选官,并打击旧族强宗 4、 北宋后重建宗法制度 七、称号与避讳问题 八、亲属称谓问题 思考与讨论: 1、宗法制包括哪些内容? 2、在宗法制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哪些特征? 3、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4、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征? 5、宗法制对中国传统生活有哪些影响? (三)远古文化(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理解中华文化多元发生的特点;把握原始宗教、原始艺术、古代深 化的发展脉络,并弄清它们的表现形式、特点、意义及其与原始思维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原始宗教的特点与形式,原始思维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观点。 教学方法:建议采用史论结合教学法;相关图片展示的直观教学法;学生讨论、发言法。 教学内容: 中国原始人类的形成 一原始社会的文化成赫 "绿色革命”一磨石作器一制陶工艺 三、原始思维 1、原始思维的基本特征: 集体无意识一非理性思维一自在性和自发性 2、原始思维发展过程的基本类型: 行为思维一形象思维一逻辑思维 四、原始宗教 1、原始宗教的起源:原始宗教产生的基础一原始宗教的形成 2、原始宗教的形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一祖先崇拜 五、原始艺术 1、艺术起源:起源于劳动一劳动并非艺术起源的唯一重要因素 2、表现形式:绘画一雕塑一装饰一音乐一舞蹈 六、古代神话故事 1、神话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2、中西神话比较 七、中华民族的形成 "华夏"是多民族的共称一中国远古部落的三大集团一东西两大部落集团的斗争与融合 思考与讨论: 1、如何理解中华文化多元发生的观点? 2、 试述中西古代神话的异同点。 3、 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及其形式有哪些? 4、 原始艺术有哪些形式? 5、 组织一次去历史博物馆的参观活动,感受中国原始文化成就。 (四)夏商西周文化(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这一时期由神本走向人本,由尊命尊神走向尊礼尚德的发展过程,及其 在中国文化史上里程碑性的意义。 重点与难点:《周易》思想与地位。 教学方法:理论分析与多媒体教学结合。 教学内容: 一、 奴隶制及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二、夏商西周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1、青铜文化 2、文字系统的形成 3、巫史及其礼乐的创制 三、由尊命尊神到尊礼尚德: 1、夏道尊命
4、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征? 5、宗法制对中国传统生活有哪些影响? (三)远古文化(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理解中华文化多元发生的特点;把握原始宗教、原始艺术、古代深 化的发展脉络,并弄清它们的表现形式、特点、意义及其与原始思维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原始宗教的特点与形式,原始思维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观点。 教学方法:建议采用史论结合教学法;相关图片展示的直观教学法;学生讨论、发言法。 教学内容: 一、中国原始人类的形成 二、原始社会的文化成就 "绿色革命"—磨石作器—制陶工艺 三、原始思维 1、原始思维的基本特征: 集体无意识—非理性思维—自在性和自发性 2、原始思维发展过程的基本类型: 行为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四、原始宗教 1、原始宗教的起源:原始宗教产生的基础—原始宗教的形成 2、原始宗教的形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 五、原始艺术 1、艺术起源:起源于劳动—劳动并非艺术起源的唯一重要因素 2、表现形式:绘画—雕塑—装饰—音乐—舞蹈 六、古代神话故事 1、神话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2、中西神话比较 七、中华民族的形成 "华夏"是多民族的共称—中国远古部落的三大集团—东西两大部落集团的斗争与融合 思考与讨论: 1、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多元发生的观点? 2、 试述中西古代神话的异同点。 3、 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及其形式有哪些? 4、 原始艺术有哪些形式? 5、 组织一次去历史博物馆的参观活动,感受中国原始文化成就。 (四)夏商西周文化(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这一时期由神本走向人本,由尊命尊神走向尊礼尚德的发展过程,及其 在中国文化史上里程碑性的意义。 重点与难点:《周易》思想与地位。 教学方法:理论分析与多媒体教学结合。 教学内容: 一、奴隶制及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二、夏商西周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1、青铜文化 2、文字系统的形成 3、巫史及其礼乐的创制 三、由尊命尊神到尊礼尚德: 1、夏道尊命
2、殷人尊神 3、周人尊礼 四、《周易》及其思想: 1、《周易》的核心思想 2、正确理解爻和卦 3、 《周易》的影响 五、青铜艺术和汉字艺术: 1、狞厉的美 2、线条的艺术 六、《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七、《周易乾卦》选读 思考与讨论: 1、浅析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2、领会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抉择。 3、怎样理解"八卦太极图"? 4、试析《周易》的文化意义。 (五)春秋战国文化之一(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理解春秋战国时期为人类"轴心时代"的意义,掌握孔孟思想的核心内容 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了解墨家的主要思想内容和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理论分析与讨论结合法。 教学内容: 一、春秋战国的来历及社会性质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一)士阶层的崛起,形成了专门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 (二)诸侯之间的兼并与战话乱使文化得以传播和重组。 (三)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四)文化官员从宫廷走向民间,直接推动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春秋战国的来历及社会性质 二、春秋战国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三、孔子、孟子、荀子的学术思想 儒家主张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 一“之境。儒家学说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 四、儒家的政治与人生境界 五、墨子与墨家学派及墨家的学术主张 前期墨家的思想,主要就是所谓”十论”,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 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这是墨家哲学、政治思想的纲领,他们尽力宣传的十项教 义。 墨学在先秦时期曾为一时之"显学",可是到了汉代就衰落不显了。但是,墨家精神并未失传,汉 代以后的侠士是墨家"兼爱"精神的继承者。中国的民间社党"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平等互助的侠义精 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墨家精神的真传。中国歌颂侠义精神的诗歌和侠士小说,其精神源头莫不与墨 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并不亚 于儒学和道学。 思考与讨论: 1、儒家思想与现代化有什么关系? 2、比较说明儒家与墨家思想的异同 3、以先秦儒家思想有关的辩论题目进行辩论: (1)正方:儒家思想有利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
2、殷人尊神 3、周人尊礼 四、《周易》及其思想: 1、《周易》的核心思想 2、正确理解爻和卦 3、《周易》的影响 五、青铜艺术和汉字艺术: 1、狞厉的美 2、线条的艺术 六、《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七、《周易·乾卦》选读 思考与讨论: 1、浅析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2、领会西周农耕文化方向的抉择。 3、怎样理解"八卦太极图"? 4、试析《周易》的文化意义。 (五)春秋战国文化之一(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理解春秋战国时期为人类"轴心时代"的意义,掌握孔孟思想的核心内容 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了解墨家的主要思想内容和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理论分析与讨论结合法。 教学内容: 一、春秋战国的来历及社会性质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一)士阶层的崛起,形成了专门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 (二)诸侯之间的兼并与战乱使文化得以传播和重组。 (三)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四)文化官员从宫廷走向民间,直接推动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春秋战国的来历及社会性质 二、春秋战国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三、孔子、孟子、荀子的学术思想 儒家主张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 一"之境。儒家学说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 四、儒家的政治与人生境界 五、墨子与墨家学派及墨家的学术主张 前期墨家的思想,主要就是所谓"十论",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 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这是墨家哲学、政治思想的纲领,他们尽力宣传的十项教 义。 墨学在先秦时期曾为一时之"显学",可是到了汉代就衰落不显了。但是,墨家精神并未失传,汉 代以后的侠士是墨家"兼爱"精神的继承者。中国的民间社党"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平等互助的侠义精 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墨家精神的真传。中国歌颂侠义精神的诗歌和侠士小说,其精神源头莫不与墨 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并不亚 于儒学和道学。 思考与讨论: 1、 儒家思想与现代化有什么关系? 2、 比较说明儒家与墨家思想的异同。 3、 以先秦儒家思想有关的辩论题目进行辩论: (1)正方:儒家思想有利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
(2)反方:儒家思想不利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 4、进行先秦诸子散文赏析交流读书讨论会。 (六)春秋战国文化之二(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掌握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与现代意义, 了解名家代表惠施与公孙龙的主要思想,了解阴阳家邹衍的九州说和五德始终说。 重点与难点:老庄思想;儒道互补。 教学方法:理论分析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老子的学术思想 1、道论 2、政治论 3、人生论 4、辩证思想 二、庄子对道家思想的发展 1、道论 2、人生论 3、相对主义 4、认识论 三、庄子与先秦寓言 四、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因性思想的影响 2、无为思想的影响 3、超越思想的影响 4、批判思想的影响 五、道家的当代评价 1、重视生命的价值 2、崇尚自然和人性 3、超越一切 4、批判精神 六、儒道互补专题讨论 七、道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西方的道家热 2、道家思想在西方传播的原因 八、惠子与公孙龙 九、邹衍思想 十、阴阳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积极方面:对天文、历法、星度、节令、物候、方位、地理的研究有成就,对古代科学的产生和发 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消极方面:神秘主义的不良影响(天人感应、谶纬等迷信思想;算卦、看相、测字、风水等方 术) 思考与讨论: 1、论述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列举《庄子》中的寓言和成语故事。 3、名家与阴阳家的思想特点。 4、 如何看待当今西方社会的道家热? 5、 阴阳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 (七)春秋战国文化之三(5学时)
(2)反方:儒家思想不利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 4、 进行先秦诸子散文赏析交流读书讨论会。 (六)春秋战国文化之二(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掌握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与现代意义, 了解名家代表惠施与公孙龙的主要思想,了解阴阳家邹衍的九州说和五德始终说。 重点与难点:老庄思想;儒道互补。 教学方法:理论分析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老子的学术思想 1、道论 2、政治论 3、人生论 4、辩证思想 二、庄子对道家思想的发展 1、道论 2、人生论 3、相对主义 4、认识论 三、庄子与先秦寓言 四、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因性思想的影响 2、无为思想的影响 3、超越思想的影响 4、批判思想的影响 五、道家的当代评价 1、重视生命的价值 2、崇尚自然和人性 3、超越一切 4、批判精神 六、儒道互补专题讨论 七、道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西方的道家热 2、道家思想在西方传播的原因 八、惠子与公孙龙 九、邹衍思想 十、阴阳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积极方面:对天文、历法、星度、节令、物候、方位、地理的研究有成就,对古代科学的产生和发 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消极方面:神秘主义的不良影响(天人感应、谶纬等迷信思想;算卦、看相、测字、风水等方 术) 思考与讨论: 1、 论述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列举《庄子》中的寓言和成语故事。 3、 名家与阴阳家的思想特点。 4、 如何看待当今西方社会的道家热? 5、 阴阳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 (七)春秋战国文化之三(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法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弄清法家法治思想与 现代法治思想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兵家代表人孙武与孙膑的主要思想,讨论先秦地域文化的特色。 重点:法家思想与现代法治观念的区别;"阳儒阴法"的实质。 教学方法:理论分析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法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法家学派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 主义。 (一)前期法家代表: 1、慎到;"有权力者治人,无权力者治于人” 2、申不害;注重权术 3、商鞅:注重法令 (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1、政治思想:法、术、势的统一 2、社会观:历史进化论 3、人格理想:"争于气力" 二、法家学术思想特点及影响 (一)特点:法家学派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二)先秦法家思想的意义 1、积极意义:要依法行政;必须强化法律的权威性;要有行之有效的执法之术。 2、消极意义:驭民工具;阳儒阴法 三、兵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一)孙武的军事思想; (二)孙膑的军事思想 四、先秦主要地域文化 1、齐鲁文化:崇尚周礼;百家争鸣 2、楚文化:道家发源地;浪漫主义先河 3、三晋文化:法家思想的源头;纵横家的天地;与胡族文化的交融;"养士"之风盛行 4、秦文化:广纳六国文化;注重实效和功利 思考与讨论: 1、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要有哪些? 2、 试述兵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3、 法家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4、 结合实际讨论当今中国主要区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八)秦汉文化((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重点了解秦汉时期中华民族统一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意义,理解新儒学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掌握经学发展的特点与脉络,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及其新儒学。 重点与难点:"天人感应"说与谶纬之学;经学的发展。 教学方法:史论结合教学法;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一)秦汉王朝宏大的规模和气象:秦与罗马、孔雀王朝为并立而三的世界性大国。汉与其同 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惟有罗马: (二)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秦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安昆明 池、汉赋、《史记》均为秦汉文化精神的统摄下产生出来的辉煌巨制。 (三)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国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交流。丝绸之路 的开通,使中外文化交流更为便捷
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法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弄清法家法治思想与 现代法治思想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兵家代表人孙武与孙膑的主要思想,讨论先秦地域文化的特色。 重点:法家思想与现代法治观念的区别;"阳儒阴法"的实质。 教学方法:理论分析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法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法家学派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 主义。 (一)前期法家代表: 1、慎到;"有权力者治人,无权力者治于人" 2、申不害;注重权术 3、商鞅:注重法令 (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1、政治思想:法、术、势的统一 2、社会观:历史进化论 3、人格理想:"争于气力" 二、法家学术思想特点及影响 (一)特点:法家学派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二)先秦法家思想的意义 1、积极意义:要依法行政;必须强化法律的权威性;要有行之有效的执法之术。 2、消极意义:驭民工具;阳儒阴法 三、兵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一)孙武的军事思想; (二)孙膑的军事思想 四、先秦主要地域文化 1、齐鲁文化:崇尚周礼;百家争鸣 2、楚文化:道家发源地;浪漫主义先河 3、三晋文化:法家思想的源头;纵横家的天地;与胡族文化的交融;"养士"之风盛行 4、秦文化:广纳六国文化;注重实效和功利 思考与讨论: 1、 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要有哪些? 2、 试述兵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3、 法家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4、 结合实际讨论当今中国主要区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八) 秦汉文化(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重点了解秦汉时期中华民族统一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意义,理解新儒学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掌握经学发展的特点与脉络,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及其新儒学。 重点与难点:"天人感应"说与谶纬之学;经学的发展。 教学方法:史论结合教学法;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一)秦汉王朝宏大的规模和气象:秦与罗马、孔雀王朝为并立而三的世界性大国。汉与其同 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惟有罗马。 (二)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秦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安昆明 池、汉赋、《史记》均为秦汉文化精神的统摄下产生出来的辉煌巨制。 (三)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国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交流。丝绸之路 的开通,使中外文化交流更为便捷
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一)文化统一: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 (二)思想统一:秦一焚书坑儒汉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一)儒学"定于一尊"的显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执行,使儒学成为汉代文 化思潮的主流。《诗》、《书》、《礼》、《易》、《春秋》被尊为"五经"。 (二)官方哲学一“经学":尊"五经”,复"立五经博士”,推行以经取仕"的选官制度,使传经 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 (三)经学内部的学术纷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四、方士文化、阴阳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及其影响 五、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及其新儒学 六、谶纬之学:儒学经学化一经学谶纬化一谶纬经典化 七、汉代的祭祀、封禅与明堂制度 思考与讨论: 1、试述经学的历史与特点。 2、试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及其新儒学 (九)魏晋南北朝文化(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在这个思想大解放和中国文化大转折时代的特点,理解其哲学、宗教、 文学、艺术中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掌握玄学的基本思想和儒释道冲突融合的时代特点。 重点与难点: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玄学与魏晋风度;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教学内容: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1、"笔意之间”一一书法 2、 “形神之间” 绘画与雕塑 3、 "物我之间”一音乐 二、 玄学清谈及玄理探求 1、玄学及其产生背景 2、玄学与魏晋风度 三、 专题讨论 (一)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 (二)胡汉互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1、 人口和种族的融合 2、 经济的融合 3、 文化的融合 思考与讨论: 1、 如何评价玄学的历史功过? 2、 儒释道的融合有什么意义? 3、 谈谈胡汉互化的内容 4、 谈谈魏晋风度的内容及影响。 (十)隋唐文化(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全面理解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精神,了解佛教的基本内容及其 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掌握科举制的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禅宗的特点;敦煌文化;雕塑与建筑艺术。 教学方法:理论分析与图片展示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隋唐文化概述
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一)文化统一: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 (二)思想统一: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一)儒学"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执行,使儒学成为汉代文 化思潮的主流。《诗》、《书》、《礼》、《易》、《春秋》被尊为"五经"。 (二)官方哲学——"经学":尊"五经",复"立五经博士",推行"以经取仕"的选官制度,使传经 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 (三)经学内部的学术纷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四、方士文化、阴阳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及其影响 五、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及其新儒学 六、谶纬之学:儒学经学化—经学谶纬化—谶纬经典化 七、汉代的祭祀、封禅与明堂制度 思考与讨论: 1、 试述经学的历史与特点。 2、 试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及其新儒学。 (九)魏晋南北朝文化(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在这个思想大解放和中国文化大转折时代的特点,理解其哲学、宗教、 文学、艺术中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掌握玄学的基本思想和儒释道冲突融合的时代特点。 重点与难点: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玄学与魏晋风度;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教学内容: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1、"笔意之间"——书法 2、"形神之间"——绘画与雕塑 3、"物我之间"——音乐 二、玄学清谈及玄理探求 1、玄学及其产生背景 2、玄学与魏晋风度 三、专题讨论 (一)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 (二)胡汉互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1、 人口和种族的融合 2、 经济的融合 3、 文化的融合 思考与讨论: 1、 如何评价玄学的历史功过? 2、 儒释道的融合有什么意义? 3、 谈谈胡汉互化的内容。 4、谈谈魏晋风度的内容及影响。 (十)隋唐文化(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全面理解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精神,了解佛教的基本内容及其 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掌握科举制的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禅宗的特点;敦煌文化;雕塑与建筑艺术。 教学方法:理论分析与图片展示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隋唐文化概述
(一)强盛帝国的开明政治 (二)海纳百川的文化开放政策 1、对外开放的气度 2、多国文化的大融合 (三)恢弘壮阔的文化成就 诗歌一书法一绘画一乐舞一雕塑 二、隋唐思想文化述评 (一)科举制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中西建筑文化比较 思考与讨论: 1、简述隋唐对外开放的意义和时代精神。 2、选择你熟悉或喜爱的唐代文化名人,收集相关资料,撰写一篇人物述评。 3、 简述本时期的文化成就。 4、 比较中西建筑艺术。 5、 讨论敦煌艺术。 第十一章宋元文化(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思考了解理学的基本内容和它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了解宋代文化取得空前 成就的与原因和历史地位。了解宋元文学艺术如宋词、元曲、绘画、话本等的成就及历史地位。 重点与难点:理学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史论结合与图片展示。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宋元文化概述 一、宋元时代的政治经济形势 二、 宋元时代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1、 印刷业与教育业的发展 2、 科举制达到最合理阶段 3、 科技文明居代之首 4、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节宋元文化思想述评 一、理学奠基者程灏、程颐 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三、陈亮、叶适对理学的批判 第三节专题讨论 一、宋代理学的价值和意义 二、 宋元文学艺术成就及历史地位 思考与讨论: 1、 试分析说明朱熹所建立的理学体系的逻辑结构。 2、 简述宋元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3、 简述理学的价值与历史影响。 第十二章明清文化(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弄清市民阶层兴起、资本主义萌芽、“西学东渐"等对明清文化的影响,正确认 识早期启蒙思想的重大意义和不足。了解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的主要思想,理解市民文艺的产生 背景与特点。 重点与难点:启蒙思潮的特点;市民文艺的世俗化特点。 教学方法:理论分析与讨论结合。图片展示或多媒体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明清文化概述
(一)强盛帝国的开明政治 (二)海纳百川的文化开放政策 1、对外开放的气度 2、多国文化的大融合 (三)恢弘壮阔的文化成就 诗歌—书法—绘画—乐舞—雕塑 二、隋唐思想文化述评 (一)科举制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中西建筑文化比较 思考与讨论: 1、 简述隋唐对外开放的意义和时代精神。 2、 选择你熟悉或喜爱的唐代文化名人,收集相关资料,撰写一篇人物述评。 3、 简述本时期的文化成就。 4、 比较中西建筑艺术。 5、 讨论敦煌艺术。 第十一章宋元文化(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思考了解理学的基本内容和它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了解宋代文化取得空前 成就的与原因和历史地位。了解宋元文学艺术如宋词、元曲、绘画、话本等的成就及历史地位。 重点与难点:理学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史论结合与图片展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宋元文化概述 一、宋元时代的政治经济形势 二、宋元时代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1、 印刷业与教育业的发展 2、 科举制达到最合理阶段 3、 科技文明居代之首 4、 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节 宋元文化思想述评 一、理学奠基者程灏、程颐 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三、陈亮、叶适对理学的批判 第三节 专题讨论 一、宋代理学的价值和意义 二、宋元文学艺术成就及历史地位 思考与讨论: 1、 试分析说明朱熹所建立的理学体系的逻辑结构。 2、 简述宋元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3、 简述理学的价值与历史影响。 第十二章明清文化(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弄清市民阶层兴起、资本主义萌芽、"西学东渐"等对明清文化的影响,正确认 识早期启蒙思想的重大意义和不足。了解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的主要思想,理解市民文艺的产生 背景与特点。 重点与难点:启蒙思潮的特点;市民文艺的世俗化特点。 教学方法:理论分析与讨论结合。图片展示或多媒体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明清文化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