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资源(历史人物)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邓小平青年时期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3,文件大小:4.6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近代历史人物青年时期 毛泽东 毛泽东主席的青年时代,可用《沁园春·长沙》中的一句诗词概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但,出生封建小地主家庭的毛泽东,是怎样走上革命的道路,继而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一生 呢? 在湖南韶山不远处的土地冲,有一栋土墙青瓦的“凹”字形农舍,名叫上屋场。1893年12月26 日,一代伟人毛泽东就诞生在这个山村农舍的普通农民家庭。 这个农家的家长,也就是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他是一个勤劳节俭、善持家务的农民,只 读过两年私塾,为了还清父辈的债务,曾外出当过两三年兵。退伍回乡后,务农之余,兼做贩卖谷 米和生猪的生意,不仅还清了债,还买进了田,成了富裕农民。致富以后的毛顺生仍然带领全家勤 奋劳动,精打细算。他常以“吃不穷,用不穷,人无划算一世穷”的古话教育家人。 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人称文七妹,是一位勤劳、善良、贤惠的农村妇女。她不但在当地以吃 苦耐劳、勤俭持家有名,而且心地善良,待人诚恳,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毛泽东称她是“可以 损己利人”的人。她的品德,对毛泽东影响最大。 毛泽东来到世间的时候,正是清朝末年,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外国列强对中国的 侵略,一天比一天厉害。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下,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在韶 山,占人口6.5%的官僚地主和富农,占了68%的良田。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后,只能租种地主的田地, 或上山打柴,用肩挑或用独轮车推到二十多里外的银田寺去卖。 韶山冲来冲连冲, 丈夫砍柴做零工。 一天弄得升把米, 儿啼女哭难维生, 粗糠野菜口里吞。 韶山冲来冲连冲, 十户人家九户穷。 有女莫嫁韶山冲, 柴棍红薯度一生

这些民谣是当年韶山农民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少年的毛泽东,把佃农们的困苦生活看在眼 里。在母亲善行熏陶下的毛泽东,对苦苦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佃农们报以深深地同情,也萌发了带乡 邻们摆脱不幸的想法,这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提供了契机。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为寻求人生理想,探索世界真理,不顾父亲的反对,经表哥介绍考入湖 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17岁的小伙子,坐在一群孩子中间显得格格不入。但为了追求新 知识,毛主席发奋苦读,在一年时间内便学完了现代小学所具备的一切知识。在此期间,毛泽东接 触到了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1911年春季,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期间,读 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受其影响,撰文表示拥护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纲领。10月,响应辛亥革 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列兵。半年后退出。1914年秋季,编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 八班,并与蔡和森等爱国青年结为挚友。在校期间,受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影响,成为《新青年》 杂志的热心读者,崇拜陈独秀、胡适。这为毛泽东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埋下了契机。 1918年8月,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 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毛泽东如何看待李大钊?在李银桥著《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1949年 3月“进京赶考”的路上,离北平越来越近时,毛泽东感叹道:“30年了!30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 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 才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可惜呀,他已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没有他的指 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在哪里呢!”李大钊在1918年就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 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原因。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先进青年不仅在五四时期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 知识分子,而且很快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就是其中一位。毛泽东少年时代,曾经崇拜康有为、 梁启超,一度还是无政府主义的信徒,他坦承自己苦苦寻觅着救国之路时,思想一度比较混乱,“用我 们的话说,我正在寻找出路。我读了一些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影响。我常常和来看我的、 名叫朱谦之的学生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前景。当时,我赞同无政府主义的很多主张。”毛 泽东后来回忆说,他第二次到北京期间,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 籍,建立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 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北漂”的经历,对毛泽东甚至中国革命道路,都是富有重彩的一 笔。在北京,毛泽东不仅找到了自己的信仰,还结合他早年的社会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理解的更为 深刻、透彻、灵活。毛泽东思想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根源思想启迪便来

源于此。1919一一1930年,毛泽东开始正式从事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在此期间,他参与了中国共 产党的建立,领导群众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反抗专制,寻求人民解放。 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 作。其时,毛泽东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著名的《沁园 春一一长沙》,成为了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真实写照: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周恩来的青年时期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 准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重要转折。1919 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 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 1922年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任中国 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为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3年被国民党本部委任为国民党巴黎分 部筹备员、国民党驻欧支部特派员和代理执行部长等职,主持国民党驻欧支部的工作。 1924年秋回国,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 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长,两次参加讨伐军

阀陈炯明的东征,创建了行之有效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1927年3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 情况下,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同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7月12日中共中央改 组,他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 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 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后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为保证中共中央在上海秘密工 作的安全,为联系和指导各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为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秘密工作,起到 了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蒋介石 蒋介石父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1895年病殁。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塾, 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 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 1906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 并加入同盟会,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投身民主革命 获得孙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百余人至杭州,参 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 拜为“盟兄弟”。此时的蒋介石,在一系列革命战役中逐渐彰显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袖风范。 但真正让他得以一展才能的,却是一个他意想不到的机遇。 1913年6月,孙中山发起第二次革命,但因为军事力量悬殊,终告失败。7月,革命失败的孙中 山被迫流亡日本。这给在日本的蒋介石提供了接近革命领袖的机会。经前文叙述的义大哥陈其美介 绍,孙中山召见了蒋介石。 四年之后的1917年7月,孙中山从日本返回国内,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28岁的蒋介石则 被孙中山安排在粤军中,担任作战科长主任一职,这个职位虽然只是少校军衔,但是粤军所有的作 战计划,都是由蒋介石领导的作战科直接制定。1918年,大埔之战两个月后,陈炯明提升蒋介石为 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扎福建南部,31岁的蒋介石终于成为统领千军的将军。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 是,这个支队司令并不好当。来自粤军内的派系排挤激活了蒋介石性格中的另一面。军事上他非常 自负,他不信任下面的这些人,所以他常常统率权跟指挥权之间有纷争的时候,他觉得他是最重要 的,他有时候很容易生气,所以有人就称他为红脸将军,就是动不动就生气

辞职之后的蒋介石来到了上海,出于对革命的心灰意冷,他开始做投机生意,并整日流连于烟 花柳巷,虚浮度日。因为反复无常的辞职,孙中山对蒋介石始终无法完全信任。如果不是后来的历 史机遇,大时代可能与他擦肩而过。 1922年,在孙中山屡遭挫折的革命生涯中,又一次出现大的跌落。“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 肺腑”,拥兵谋权的陈炯明于6月16日发动武装叛乱,围攻总统府。蒋介石在接到孙中山和汪精卫的 电报以后,当即决定前往广州帮助孙中山摆脱险境。29日蒋介石抵达广州。然后潜行穿越叛军严密 的封锁线,抵达永丰舰,晋见孙中山。此时,孙中山身边的人己所剩无几,叛军四面包围,处境极 其险恶。从1922年6月29日至8月9日,蒋介石在永丰舰上陪伴孙中山度过了最难熬的42天。这让孙中 山相信,坚定不移支持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蒋介石。 永丰舰事件之后,孙中山很快委蒋介石以重任。1922年10月,蒋介石被任命为“东路讨贼 军”参谋长,准备由福建开赴广东讨伐陈炯明。1923年2月15日,孙中山离沪赴粤,21日抵达广州, 就任大元帅之职。6月17日,孙中山又改任蒋为大元帅行营参谋长,直属孙中山领导。 创办黄埔军校,无疑是蒋介石进入国民党军政中枢的关键一局。正是这一作为奠定了蒋介石在 国民党中的江湖地位,他挥师北伐、饮马长江、问鼎中原,直至最后攫取党国大位、主宰天下沉 浮。 1924年6月16日,广州黄埔长洲岛,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旧址,一所新的学校一中国 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正式成立。 通过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一职,蒋介石获得了军事实权,具备了政治角逐的基础。但是在国民党 核心政治体系中,蒋介石的地位依旧不高,国民党一大上,他连中央委员都没有选上。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意外去世,孙中山的去世不仅给中国的未来带来变数,在国民党内部, 也开始弥漫着不安的气氛。38岁的蒋介石仍然徘徊在国民党军政核心体系内的边缘位置。在国民党 内部,最有可能的接任者是,胡汉民,汪精卫和廖仲恺。 一场突发的政治谋杀案给了蒋介石晋级的机会。1925年8月20日,在党内排名第二的国民党财政 部长廖仲恺在中央党部门口被人枪杀。 随着廖仲恺案的调查,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胡汉民和许崇智被迫出局,离开权力核心,而汪精 卫则登上了权力的高峰。蒋介石也因此顺利进入国民党权力的核心阵营。蒋介石地位的上升,使得 他与汪精卫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 1926年3月19日,一艘熟悉的军舰驶入了广州黄埔地段,中山舰的突然出现,令蒋介石有些诧 异。很快前方反馈的消息是,中山舰一夜生火待发。形势危急,蒋介石决定立即逃离这块是非之

地。3月19日的下午,蒋介石赶往广州天子码头准备登上前往汕头的轮船。轮船还未到来,蒋介石突 然改变了计划。 3月20日凌晨,蒋介石突然发布命令,宣布广州城全城戒严,并下令扣押中山舰,逮捕舰长李之 龙,同时包围苏联顾问及汪精卫等人住所。偌大的广州城,在这一天完全被蒋介石控制。多年之 后,中山舰事件依旧扑朔迷离,疑点重重。不过,无论原因何在,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真正全面发 力的开端,汪精卫被迫辞职出走,而通过这一事件,苏联人也认识到了蒋介石的实力和能力,最终 鲍罗廷决定向蒋介石妥协,撤换军事顾问季山嘉。至此,青年时代的蒋介石终于掌握了国民党权利 的核心,开始了他一生的传奇。 邓小平 1904年8月22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他的父亲 为他取名邓先圣。 1919年5月4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无数中华儿女的觉醒,邓小平便是其中之一。同年 秋,邓小平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准备前往法国接受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洗礼。 1920年,16岁的邓小平去法国勤工俭学,1925年成为中共旅法支部负责人之一。他积极投身党的活 动,遭法国政府追捕,于1926年1月从巴黎转移到柏林,又从柏林、波兰抵达红色之都莫斯科,先后 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斯大林共产主义大学)和孙逸仙大学(即莫斯科中山大学) 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 在苏联莫斯科的一年多,邓小平经历了许多人和事,感受深刻的,无疑是党的“批评与自我批 评”组织纪律,此外,他担任党小组长,是同为中共党员蒋经国的直接领导。 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1926年1月7日,邓小平按照中共旅欧支部决定,和傅钟、李卓然、邓绍圣等17人乘火车离开法 国前往苏联,火车于1月17日抵达莫斯科火车站。中共莫斯科支部的代表到车站迎接邓小平一行,并 把他们带到苦行广场(今天的普希金广场)那儿的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1月17日那天是周日,但学校派专人值班,并己经给大家准备好了学生证。为了保密,大学人事 处的工作人员给新来中国学生起好了俄国名字。起名字时比较随意,邓小平的俄文名字叫多佐罗 夫,学生证号码是233。邓小平的叔父、中共党员邓绍圣则取名弗拉基米尔·尤利耶维奇·达尼利内 姆。学校给学员分配了宿舍。 中共和共青团欧洲支部的领导人任卓宣(曾任中共旅法支部书记,后叛变,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 部部长),俄文名叫拉斐尔,即叶青,先于邓小平两个月来到莫斯科。在巴黎和里昂时,邓小平曾在

他的领导下工作过几个月。就在邓小平到来的前几天,任卓宣被选为中共莫斯科支部书记。按照党 的军事化管理纪律,1月19日任卓宣给所有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同志办理了重新加入 中共组织的登记手续。 同学们被分成几十个小组,每组4-5个人。党支部每周开1-2次大会。每次会短则两三个小时, 长则四个小时。会场气氛非常紧张、兴奋、热烈。苏联风格的会议大部分内容是“批评和自我批 评”。这是一种相互交织的,不留情面的“思想斗争”,互为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形成了开会时不 留情面、面红耳赤的“思想斗争”之“激烈”状态。党支部书记任卓宣全盘接受了苏联无产阶级彻 底革命的铁的纪律和行事风格,并内化于心。他笃信自己的这一做法。他认为,“我们的方式是符 合列宁关于党的自我批评原则的…所有大学生都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共 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我们必须强迫其改造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和资产阶级情调。” 尽管他与邓小平在法国相识,革命友谊深厚,个人交情也不薄,但任卓宣还是马上拉下脸来, 公事公办,要对邓小平进行“思想改造”。到莫斯科一周后,邓小平按照党组织要求,在党支部大 会上做了严厉的自我批评。邓小平是组织纪律性很强的,他同时向党支部递交了书面声明:“我来 此虽不久,团体对我已有很正确的批评,使我知道自己的缺点,向着自新的路上走去,向着使我成 就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路上走去。我已有在我的错误中去改我的错误的决心,使自己得到进步。” 来到中山大学 中共莫斯科支部总部并不在东方大学,设在另一所大学,即坐落于沃尔洪卡街16号的中国劳动 者孙逸仙大学(即简称“中山大学”)。 邓小平、邓绍圣和傅钟等在东方共产主义劳动者大学(斯大林共产主义大学)只停留了不长的 时间。期间,有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认为,把那些被寄予厚望的中共党员派到这所“中国”大学更 为适合。邓小平等人在东方大学还没来得及熟悉和适应环境,校长格利高力·伊萨克维奇·布莱托 就己经把他们的档案全部转交给了中山大学校长卡尔·别加尔多维奇·拉狄克。 1926年1月29日,邓小平拿到了中山大学的学生证,他的学号还是233,俄文名也保留为伊万· 谢尔盖耶维奇·多佐罗夫。中山大学给每位新来的同学发放了全套的生活用品:衣服、大衣、肥 皂、牙膏和牙刷,分配了宿舍。 第二天,也就是1月30日星期六,邓小平终于坐到了课桌前。中山大学的教学计划安排得非常丰 富。邓小平除了紧张地学习俄语外,主修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世界观的课程。学生首先要 学习俄语,第一学期俄语学习时间特别长,每周6天,每天4小时。具体的课程是:中国革命运动

史、通史;社会形态发展史;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资本论》为 主);经济地理:列宁主义。中山大学还有一门重要课程就是军事训练。 学期设置为2年,学生每周上6天课,每天8个小时,从1926年下半年开始 周一至周三每天 8小时、周四至周六每天6小时。学习方法是教授先讲课(用俄语,但有中文翻译):然后学生提问, 教授解答:再次由学生开讨论会,自由辩论:最后由教授作总结发言。 如果说在法国“勤工俭学”主要是在做工参加革命活动,那么,在中山大学学习的一切,对于 邓小平来讲都是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基础性理论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来莫斯科就是为了“弄清 楚什么是共产主义”。他在填写中山大学入学履历时写道,“我过去在西欧团体工作时,每每感觉 到能力的不足,以至往往发生错误。因此我便早有来俄学习的决心。不过因为经济的困难,使我不 能如愿以偿”,“我更感觉到而且大家都感觉到我对于共产主义的研究太粗浅”,“我能留俄一 天,我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务使自己对于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我还觉得我们东方的青年, 自由意志颇觉浓厚,而且思想行动也很难系统化,这实对我们将来的工作大有妨碍。所以,我来俄 国的志愿,尤其是要来受铁的纪律的训练,共产主义的洗礼,把我的思想行动都成为一贯的共产主 义化。我来莫斯科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 以后,我愿意绝对的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利益而斗争”。 在中山大学就学的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已受过中高等教育,有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学生 中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了解程度也相差甚远。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按照 学生具体情况来分小组。对程度较差的学生设有预备班,进行初级教育。对俄语程度较高的设有翻 译速成班。 中山大学把学生分为30个小组,每组25一40人,邓小平被分在第七学习小组,分在第七小组的学 生被认为将来无论在共产党内还是在国民党内都是更有政治前途的学生。和邓小平同在一个组学习 的有傅钟、叔父邓绍圣,还有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还有汪精卫的外侄陈春圃(陈璧 君的远房侄子),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于右任的女婿屈武,以及后来成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组 织部部长的谷正鼎,后来成为国民党行政院内政部政务次长的邓文仪、国民党南京市党部主任委员 肖赞育以及谷正纲。第七组又被称作“理论家小组”。 中山大学是用俄语授课的,这让才到苏联的邓小平及他的同学们感觉学习负担非常重。这当然 也影响了中山大学的教学进度安排。上课时一半时间要用于口译,但口译不能总是完全符合原意。 但学校别无选择,中山大学没有中文授课的师资力量,有法语授课的小组,邓小平没有去法文小

组,因为他虽在法国生活长达5年时间,但主要在勤工,只上过很短时间的法语课,会简单的生活会 话,并没有真正能够熟练地听、说法语。 尽管俄语是极难学的语言,成为学习的最大障碍,但邓小平并没有气馁,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 的所有时间都很高兴,因为他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维持生活的压力,没有军警追击之忧。这使 他能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中。他心态乐观,在中山大学的图书馆,每每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孜 孜不倦顽强地学习。对他来说,尽管学俄语像学法语一样,感觉非常艰难,总是学不透,但社会学 科课程,如联共(布)历史、社会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课程他都得了优秀。大学里有不少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布哈林著作的中文译本,这些书邓小平都特别重视。也就是在那 时,他开始关注这些理论书籍。 在莫斯科的生活,与邓小平在法国的五年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在法国,邓小平为赚一点点生活 费而拚命打工,或是靠失业救济金勉强度日。而列宁创建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实行的新经济政 策,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整个苏联经济建设蒸蒸日上,国家和个体 并驾齐驱生产,使苏联的市场更加繁荣。新的商场、饭店、咖啡馆纷纷开张,宾客熙熙攘攘。中山 大学里的生活供应丰富,从没缺过鸡鸭鱼肉,一日三餐营养丰富,比如早餐,有鸡蛋、夹着奶油的 面包、牛奶、红肠和红茶,有时甚至还有珍贵的鱼子酱供应。学校的后勤服务也极为周到。中国学 生有吃俄餐或中餐的选择。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很丰富,各种活动组织得很认真,有参观博物馆、各 种展览,去剧院等。1926年夏天,学校还组织邓小平和他的同学去列宁格勒游览,领略了这座北方 水城的风情。 党小组长: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中山大学就读期间,党务工作占用了邓小平大量时间。开学后不久,邓小平就在中山大学全 体团员会议上被选入学校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局,而第七小组的党员同学推选他为本小组的 党小组组长。 由此,他也被卷入了尖锐的派系斗争中。1926年初,任卓宣提出“会议第一,学习第二;实践 第一,理论第二”的口号。学生中出现了关注党务会议的一派,和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的一派,后 者被公开抨击为“学院派”和“个人主义”,而那些在漫长的无休无止会议中没有坚持到会议结 束、就去食堂吃午饭的学生,则被批判成“小资产阶级”和“利己主义者”。许多老师对此不满, 校长拉狄克本人表示出更加强烈的愤怒。他虽曾是列宁近卫队成员,但他也是这世界上最珍视个人 自由的人。1926年2月18日,在中山大学全体党员会议上,他和中共莫斯科支部的领导者进行了讨

论。此后,他亲笔草拟了支部的工作计划,包括号召中共学生党员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孙中山 思想,要求任卓宣不要干扰学生自由思考和讨论与中国革命相关的任何问题。 拉狄克的号召找到了富饶的土壤。许多在莫斯科怀有政治抱负、富有激情的中国青年公开反对 莫斯科支部。时年22岁,来自安徽农家的团员陈绍禹(即王明)深得拉狄克赏识,成了学生领袖。 他批判任卓宣的理论和实践方针。到了1926年春,教学几乎陷入瘫痪。幸好6月暑假开始了。包括邓 小平在内的学生们去了莫斯科近郊雅罗斯拉夫铁路沿线的塔拉索夫卡疗养院。这里也充满了自由的 空气。陈绍禹和他的同学并不想结束辩论。他们召开激烈的全体会议反对任卓宣和其他莫斯科支部 的“老板”,会议持续4天,直到校长拉狄克来到塔拉索夫卡以联共(布)中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会和学校校长的名义宣布取消莫斯科支部,并研究于近期将中国学生党员转入布尔什维克党。1926 年夏,任卓宣回国。 包括邓小平在内的所有中共党员,都按照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组织局的决定成为由校党委领导的 完全从属于领导学校党委的俄罗斯共产党员的联共(布)候补党员。候补党员没有选举和被选举 权,他们不能和学校党委的正式党员竞争领导岗位。而校党委的领导也和拉狄克校长不同,他们严 格遵守和中共莫斯科支部领导一样的党建观点,不允许有任何的独立性。中山大学党务工作方法实 际上并没有改变。所有党、团成员还像以前一样要参加冗长的党的会议,还有其他形式,如分组讨 论、“现行政策小组”会,会上要求他们公开表明对党的领导的忠诚。中山大学党委书记谢德尼科 夫不厌其烦地向学生们灌输:党内不能有任何民主,只有在党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之时才能谈党内民 主。1926年8月12日,思想不断发展的谢德尼科夫写道:“中央的权力是自上而下的,必须完全服从 首长的指令…民主不总是一成不变的概念。扩大或是缩小民主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变化。例如,在 革命前的俄国不可能扩大民主。在现今的中国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一切并没有扰乱邓小平。他能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接受大多数人的观点。中山大学党支部定 期给邓小平做出积极的评价。1926年6月16日中山大学中共党支部的一份“党员批评计划案”中记 载:“一切行动合于党员的身份,无非党的倾向”;“守纪律”“对党中的纪律问题甚为注意,对 一般政治问题亦很关心且有相当的认识,在组会中亦能积极参加讨论各种问题,且能激发同志讨论 各种问题”;“党的大会和组会从无缺席”;“党指定的工作能切实执行”;“与同志们关系密 切”;对功课“很有兴趣”,“努力学习可以影响他人”;“对党的认识很有进步,能在团员中树 立党的影响”;“能做宣传及组织工作”。 这份党小组的鉴定,勾画出了一个22岁的年轻共产党员邓小平的基本形象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