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物介绍 梁启超 02 政治贡献 03 学术研究 04 人物评价
梁启超 01 人物介绍 02 政治贡献 03 学术研究 04 人物评价
人物介绍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 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 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 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 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 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 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 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 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 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 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 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 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 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 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人物介绍
政治贡献 1919年1月18日,巴黎世界和平大会召开。时刻关注着中国命运 的梁启超,放下手头的学术研究,作为胜利方协约国的一员, 前去旁听巴黎和会。巴黎和会初期原本充满对和平的乐观期待 会上,中国要求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主权,但英、法、意 却主张将德国的利益转送给日本,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两项 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 十一条》;收回山东权益
政治贡献 1919年1月18日,巴黎世界和平大会召开。时刻关注着中国命运 的梁启超,放下手头的学术研究,作为胜利方协约国的一员, 前去旁听巴黎和会。巴黎和会初期原本充满对和平的乐观期待。 会上,中国要求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主权,但英、法、意 却主张将德国的利益转送给日本,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两项 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 十一条》;收回山东权益
政治贡献 但提案被否决。5月2日, 《晨报》和《国民公报》发表梁启超 电文,电报中提及:“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全权代 表),万勿署名”。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 前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爱国 口号,五四运动爆发。在梁启超的发动下,旅法的华侨华人也 组织和平促进会,反对中国代表在合约上签字,作为首席代表 的外交总长陆徵祥,在接到北洋政府电令签字的情况下,仍然 拒绝了在和约上签字
但提案被否决。5月2日,《晨报》和《国民公报》发表梁启超 电文,电报中提及:“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全权代 表),万勿署名”。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 前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爱国 口号,五四运动爆发。在梁启超的发动下,旅法的华侨华人也 组织和平促进会,反对中国代表在合约上签字,作为首席代表 的外交总长陆徵祥,在接到北洋政府电令签字的情况下,仍然 拒绝了在和约上签字。 政治贡献
学术研究 新史学: 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 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前期发表的《中国史叙论》, 《新史学》对中国几千年来的 封建史学进行了较为系统和猛烈的批判,并且大呼“史学革命”。 目录学:目录学著作有《西书提要》、《东籍月旦》、《国学入门书要目及 其读法》、《读书分月课程》、《东原著书纂校书目考》、《要籍解题及其读 法》、《佛经目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汉书·艺文志渚子略考释》等10余 种。 文学成就: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 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 得学习和研究。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 汉魏六朝碑刻
学术研究 新史学: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 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前期发表的《中国史叙论》,《新史学》对中国几千年来的 封建史学进行了较为系统和猛烈的批判,并且大呼“史学革命”。 目录学:目录学著作有《西书提要》、《东籍月旦》、《国学入门书要目及 其读法》、《读书分月课程》、《东原著书纂校书目考》、《要籍解题及其读 法》、《佛经目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汉书·艺文志渚子略考释》等10余 种。 文学成就: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 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 得学习和研究。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 汉魏六朝碑刻
人物评价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 学者,中国历史上今位百科全 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 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 01 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 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 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 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新词,“经济”,“组织”, 02 “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03 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 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 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 04 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 姓都乐意接受。 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 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人物评价 01 02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 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 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 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 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 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 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 姓都乐意接受。 03 04 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 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 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 新词,“经济”,“组织”, “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 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 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 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林长民 么 1.人物介绍 .政治贡献 l.个人作品 Ba芯百翻
林长民 I. 人物介绍 II.政治贡献 III.个人作品
人物介绍 林长民(18761925),字宗孟,汉族,福建闽侯(今福州)人。 是才女林徽因的父亲,林觉民烈士的堂兄,福建政法专门学校(福建师范 大学前身之一)和福州二中的创办人,第一任校长。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研究政治、经济。1909年回 国,执教福州法政学堂。1911年武昌起义后赴上海,以福建省代表参加独 立各省临时会议。次年初临时参议院成立,为秘书长,参与草拟《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5月参与组织共和党,担任干事之一。1913年被推为众议 院议员,4月任秘书长。5月参与将共和党与民主党、统一党合并为进步党, 任政治部部长,拥戴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次年任北京政府国务院参事。 1917年7月出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11月辞职。1919年著文反对巴黎和 会祖护日本,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1925年11月 24日,参与反奉时兵败身亡
林长民(1876—1925),字宗孟,汉族,福建闽侯(今福州)人。 是才女林徽因的父亲,林觉民烈士的堂兄,福建政法专门学校(福建师范 大学前身之一)和福州二中的创办人,第一任校长。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研究政治、经济。1909年回 国,执教福州法政学堂。1911年武昌起义后赴上海,以福建省代表参加独 立各省临时会议。次年初临时参议院成立,为秘书长,参与草拟《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5月参与组织共和党,担任干事之一。1913年被推为众议 院议员,4月任秘书长。5月参与将共和党与民主党、统一党合并为进步党, 任政治部部长,拥戴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次年任北京政府国务院参事。 1917年7月出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11月辞职。1919年著文反对巴黎和 会袒护日本,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1925年11月 24日,参与反奉时兵败身亡。 人物介绍
政治贡献 4月30日,林长民接到梁启超的电报, 5月1日写成《外交警报敬告国人》, 五四运动爆发 当晚间送到《晨报》报馆,总编辑 陈博生马上将其刊载于第二天的 《晨报》上。 01 02 03 04 05 总统府外交委员会的事务 5月4日学生集会游行并火烧赵家楼之后, 长,同时又是民间团体 5月2日,两件重要 32名学生被捕。当晚,林长民、汪大燮 “国民外交协会”的理事。 的事 与王宠惠一起拜见总统徐世昌,要求释 放学生,次日又具呈警厅,最终使得学 生只被关了两天,即被全部释放
政治贡献 01 02 03 04 05 总统府外交委员会的事务 长,同时又是民间团体 “国民外交协会”的理事。 5月2日,两件重要 的事 5月4日学生集会游行并火烧赵家楼之后, 32名学生被捕。当晚,林长民、汪大燮 与王宠惠一起拜见总统徐世昌,要求释 放学生,次日又具呈警厅,最终使得学 生只被关了两天,即被全部释放。 4月30日,林长民接到梁启超的电报, 5月1日写成《外交警报敬告国人》, 当晚间送到《晨报》报馆,总编辑 陈博生马上将其刊载于第二天的 《晨报》上。 五四运动爆发
个人作品 林长民文章、 书法皆佳。著有《铁路统一问题》 。所藏“双栝庐 图书,赠予乌山图书馆。 盅问祁酒菜非 中原阳警无雅心 15W8500~月 佛兵辦舌春文手
个人作品 林长民文章、书法皆佳。著有《铁路统一问题》。所藏“双栝庐” 图书,赠予乌山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