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态学讲义 光周期现象(φ photoperiodism):Garηer等人(1920)发现明相暗相的交替与长短对植物的开 花结实、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有规律性的影响变化 植物光周期现象 ·对繁殖(开花) ·长日照植物( ong-day plants):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长日照植物; 如小麦、油菜 ·短日照植物( short-day plants):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较长 的黑暗才能开花。如苍耳、水稻。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如甘蔗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限制,如蒲公英、黄瓜、番茄 动物光周期现象 ●繁殖 ·长日照动物(ong- day animals)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 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如雪貂、野兔、刺猬 ·短日照动物( short-day animals):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 和进行繁殖,如绵羊、山羊和鹿等。 昆虫滞育 鸟兽换毛、换羽 ●鸟类等迁徙:夏候鸟杜鹃、家燕,冬候鸟大雁 3.2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321地球上的温度分布 地表温度 纬度每增加1°,年平均气温降低0.5℃ 陆地表面反射热比水面少,固升温快、降温快 山脉走向、地形、海拔(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1℃) 时间变化:日较差、年较差 土壤 表层比气温剧烈,随土壤加深,变化幅度减小;1m以下无昼夜变化,30m以下无季节变 化 随土壤深度增加,最低温和最高温出现的时间后延,与深度成正比。深度每增加10m, 时间延2030d 水体 热容量大,变幅小。海洋昼夜<4℃,年差5-23℃。15m以下无昼夜变化,140m以下 无季节变化 成层现象 322温度对生物的作用 温度与生物生长: 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 定温度范围内,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外温的季节性变化引起植物和变温动物生长加速和减弱的交替,形成年轮:外温影响 动物的生长规模。 温度与生物发育: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 温度与繁殖和遗传性:植物春化(由低温诱导的开花),动物繁殖的早迟, 温度与生物分布: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与温度区相关,生 态 学 讲 义 9 ⚫ 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Garner等人(1920)发现明相暗相的交替与长短对植物的开 花结实、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有规律性的影响变化。 ⚫ 植物光周期现象 ⚫ 对繁殖(开花) : ⚫ 长日照植物(long-day plants) :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长日照植物; 如小麦、油菜 ⚫ 短日照植物(short-day plants) :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较长 的黑暗才能开花。如苍耳、水稻。 ⚫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如甘蔗 ⚫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限制,如蒲公英、黄瓜、番茄 ⚫ 动物光周期现象 ⚫ 繁殖 ⚫ 长日照动物(long-day animals)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 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如雪貂、野兔、刺猬; ⚫ 短日照动物(short-day animals):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 和进行繁殖,如绵羊、山羊和鹿等。 ⚫ 昆虫滞育 ⚫ 鸟兽换毛、换羽 ⚫ 鸟类等迁徙:夏候鸟杜鹃、家燕,冬候鸟大雁 3.2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3.2.1地球上的温度分布 地表温度 ⚫ 纬度每增加1°,年平均气温降低0.5 ℃ ⚫ 陆地表面反射热比水面少,固升温快、降温快 ⚫ 山脉走向、地形、海拔(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 -1 ℃ ) ⚫ 时间变化:日较差、年较差 土壤 ⚫ 表层比气温剧烈,随土壤加深,变化幅度减小;1m以下无昼夜变化,30m以下无季节变 化。 ⚫ 随土壤深度增加,最低温和最高温出现的时间后延,与深度成正比。深度每增加10m, 时间延20-30d。 水体 ⚫ 热容量大,变幅小。海洋昼夜<4 ℃,年差5-23 ℃ 。15m以下无昼夜变化,140m以下 无季节变化。 ⚫ 成层现象 3.2.2 温度对生物的作用 ⚫ 温度与生物生长: ⚫ 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 ⚫ 一定温度范围内,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 外温的季节性变化引起植物和变温动物生长加速和减弱的交替,形成年轮;外温影响 动物的生长规模。 ⚫ 温度与生物发育: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 ⚫ 温度与繁殖和遗传性:植物春化(由低温诱导的开花) ,动物繁殖的早迟。 ⚫ 温度与生物分布: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与温度区相关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