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 智能系统学 报 第11卷 佳分类划分,代表性方法有Fisher判别分析2]、支撑 并且学习某类时不需要负样本(非此类或他类样 向量机(SVM)[]等。这些方法解决了很多问题,并 本)参加训练,学习新类时不需要重新学习已知类 在多个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为科学发展和社会进 即不会影响原有已经学习好的知识: 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些传统方法也存在一些固 3)仿生模式识别在低训练样本数量情况下仍 有的缺陷:1)对事物进行学习时通常至少需要两类 能获得较高的正确识别率,这得益于引入了“同源 才可进行“区分”,例如在人脸检测中,学习的任务 连续性规律“的先验知识,因而有效的信息不再局 仅是人脸这一个类别,但在训练分类器时,分类器需 限于训练样本。低训练样本数、高识别率的特点,更 要学习“人脸”和“非人脸”两种类型;2)已训练好的 适合一些不易获取大量训练样本的特殊场合下的识 分类器类别之间的最优分类边界是确定的,若要增 别任务。 加学习新类,则需要重新训练分类器,这将会打乱现 仿生模式识别由于其独特的优点,在国内逐渐 有知识(最优分类边界改变):3)未经训练类别的样 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加入研究队伍,从理 本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已训练的某一类,分类器不能 论、方法以及应用等多方面开展研究,这些研究机构 有效对其进行正确拒识,这是由于分类边界只是将 包括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农业大 ·个无限特征空间划分为多个无限空间。 学、浙江工业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中科院苏州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王守觉院士通过分析 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长沙理工大学、合肥工 人类认识事物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全新思想的模式 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众多高校和 识别方法一仿生模式识别(biomimetic pattern rec- 研究机构。仿生模式识别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先 ognition,BPR)。仿生模式识别认为,事物具有 后用于目标识别、生物特征识别、信号处理、医学图 “同源连续性规律”,即同类事物的两个不同样本之 像识别、基因预测和近红外定性分析,涉及机器视 间,至少有一个渐变过程,在这个渐变过程中的所有 觉、安防、农业、生物医学、通信以及互联网等众多领 样本仍属于该类:也可以这样认为:同类样本在特征 域,获得了有益的效果。2002年迄今,在国内学术 空间中是连续分布的,任意两个样本点之间具有某 期刊发表的与仿生模式识别直接相关的论文有80 种连续变化的关系。“同源连续性规律”是现实中 余篇,相关的国内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30余篇,在 人类直观认识世界的普遍存在的规律,同时也是仿 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的论文40篇左右,此外,还 生模式识别方法用于提高对事物的识别能力的“先 有3本专著出版[s刃。 验知识”。引入“同源连续性规律”后,研究仿生模 仿生模式识别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方法与技术, 式识别如何对某类事物进行学习,就是研究在高维 从提出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但目前还没有对该 特征空间中如何对该类样本进行最优连续“覆盖” 技术的全面总结。本文旨在对仿生模式识别进行全 (即对一类样本的“识”):它不同于传统模式识别方 面的综述。首先介绍仿生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再 法侧重于“别”,即如何在高维特征空间中对不同类 对仿生模式识别的实现方法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 样本进行最优“划分”。可见,在特征空间中对某一 并给出了仿生模式识别在多个应用领域的使用效 类样本的分布进行最优覆盖是仿生模式识别的首要 果,最后探讨仿生模式识别的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 目标,覆盖后在特征空间中形成的连续、闭合的复杂 够为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几何形体区域赋予该类的属性:则仿生模式识别的 1 仿生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 识别过程就是判断特征空间中待识别样本点是否落 入此几何形体内。若是,则该样本点属于此几何形 1.1仿生模式识别的基点一“同源连续性”规律 体所代表的类别;否则认为不属于该类。仿生模式 仿生模式识别把同一类事物称为“同源”,这里 识别于2002年被提出后,被迅速应用到多种识别任 所谓的“同一类”是指在源头或原理上是相同的一 务中,获得了有效的识别结果,并展现出独特的 类,而不是拼凑或合并而成的同一类。例如,在手写 优势: 体汉字识别中,同为简体汉字的手写体认为是同源 1)仿生模式识别既能够“识”,又能够“别”,对 的:如果手写体汉字中包含了简体和繁体两种字体, 于没有训练过的样本,不会将其错误归为已训练样 “简体”和“繁体”是不同源的,则认为是简体和繁体 本中的某一类,而是能够将其正确拒识,实际应用中 两类事物的归并。后文所提到的同类,若无特别说 误识率非常低: 明,都是指“同源”同类。依据上述“同源”的定义, 2)仿生模式识别可以不断学习新事物(类别), 同类样本之间有如下“同源连续性”规律:佳分类划分,代表性方法有 Fisher 判别分析[2] 、支撑 向量机(SVM) [3]等。 这些方法解决了很多问题,并 在多个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为科学发展和社会进 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些传统方法也存在一些固 有的缺陷:1)对事物进行学习时通常至少需要两类 才可进行“区分”,例如在人脸检测中,学习的任务 仅是人脸这一个类别,但在训练分类器时,分类器需 要学习“人脸”和“非人脸”两种类型;2)已训练好的 分类器类别之间的最优分类边界是确定的,若要增 加学习新类,则需要重新训练分类器,这将会打乱现 有知识(最优分类边界改变);3)未经训练类别的样 本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已训练的某一类,分类器不能 有效对其进行正确拒识,这是由于分类边界只是将 一个无限特征空间划分为多个无限空间。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王守觉院士通过分析 人类认识事物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全新思想的模式 识别方法———仿生模式识别(biomimetic pattern rec⁃ ognition,BPR) [4] 。 仿生模式识别认为,事物具有 “同源连续性规律”,即同类事物的两个不同样本之 间,至少有一个渐变过程,在这个渐变过程中的所有 样本仍属于该类;也可以这样认为:同类样本在特征 空间中是连续分布的,任意两个样本点之间具有某 种连续变化的关系。 “同源连续性规律” 是现实中 人类直观认识世界的普遍存在的规律,同时也是仿 生模式识别方法用于提高对事物的识别能力的“先 验知识”。 引入“同源连续性规律” 后,研究仿生模 式识别如何对某类事物进行学习,就是研究在高维 特征空间中如何对该类样本进行最优连续“覆盖” (即对一类样本的“识”);它不同于传统模式识别方 法侧重于“别”,即如何在高维特征空间中对不同类 样本进行最优“划分”。 可见,在特征空间中对某一 类样本的分布进行最优覆盖是仿生模式识别的首要 目标,覆盖后在特征空间中形成的连续、闭合的复杂 几何形体区域赋予该类的属性;则仿生模式识别的 识别过程就是判断特征空间中待识别样本点是否落 入此几何形体内。 若是,则该样本点属于此几何形 体所代表的类别;否则认为不属于该类。 仿生模式 识别于 2002 年被提出后,被迅速应用到多种识别任 务中,获得了有效的识别结果, 并展现出独特的 优势: 1)仿生模式识别既能够“识”,又能够“别”,对 于没有训练过的样本,不会将其错误归为已训练样 本中的某一类,而是能够将其正确拒识,实际应用中 误识率非常低; 2)仿生模式识别可以不断学习新事物(类别), 并且学习某类时不需要负样本(非此类或他类样 本)参加训练,学习新类时不需要重新学习已知类, 即不会影响原有已经学习好的知识; 3)仿生模式识别在低训练样本数量情况下仍 能获得较高的正确识别率,这得益于引入了“同源 连续性规律“的先验知识,因而有效的信息不再局 限于训练样本。 低训练样本数、高识别率的特点,更 适合一些不易获取大量训练样本的特殊场合下的识 别任务。 仿生模式识别由于其独特的优点,在国内逐渐 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加入研究队伍,从理 论、方法以及应用等多方面开展研究,这些研究机构 包括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农业大 学、浙江工业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中科院苏州 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长沙理工大学、合肥工 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众多高校和 研究机构。 仿生模式识别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先 后用于目标识别、生物特征识别、信号处理、医学图 像识别、基因预测和近红外定性分析,涉及机器视 觉、安防、农业、生物医学、通信以及互联网等众多领 域,获得了有益的效果。 2002 年迄今,在国内学术 期刊发表的与仿生模式识别直接相关的论文有 80 余篇,相关的国内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 30 余篇,在 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的论文 40 篇左右,此外,还 有 3 本专著出版[5⁃7] 。 仿生模式识别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方法与技术, 从提出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但目前还没有对该 技术的全面总结。 本文旨在对仿生模式识别进行全 面的综述。 首先介绍仿生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再 对仿生模式识别的实现方法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 并给出了仿生模式识别在多个应用领域的使用效 果,最后探讨仿生模式识别的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 够为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1 仿生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 1.1 仿生模式识别的基点———“同源连续性”规律 仿生模式识别把同一类事物称为“同源”,这里 所谓的“同一类”是指在源头或原理上是相同的一 类,而不是拼凑或合并而成的同一类。 例如,在手写 体汉字识别中,同为简体汉字的手写体认为是同源 的;如果手写体汉字中包含了简体和繁体两种字体, “简体”和“繁体”是不同源的,则认为是简体和繁体 两类事物的归并。 后文所提到的同类,若无特别说 明,都是指“同源”同类。 依据上述“同源”的定义, 同类样本之间有如下 “同源连续性”规律: ·2· 智 能 系 统 学 报 第 11 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