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有一种半休闲制,即在一年内可利用的季节内只种一茬生长期短的作物,而另一部分时间却 空闲了起来。如晋西南、渭北实行的夏闲制,冬小麦收割以后,由于水分不足,在夏秋期间 土地休闲以积聚水分。 (二)半干旱地区旱地农作制(Dryland Farming) 旱地农作制是指半干旱地区完全依靠天然降水的农作制。它既不同于灌溉农作,也不同 于湿润地区的非灌溉农作(雨养农作)。年降水量一般在300~550m范围之内,但在热带年 降水量800m,有干湿季划分的地区(如印度半岛)也在这范围之内。中国一般将年均降水量 300~550mm、年干燥度1.5~4.0的地区划为半干旱地区。美国将300~600mm地区划为半 干旱区,经营非灌溉旱地农牧业。 分布: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地区旱地农作制主要分布在稀树草原带,如非洲撒哈拉沙漠南 北、赞比亚西河流域、西南非洲、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北部。这些地区一般一年内湿季为 3.5~6个月,年降雨量300~600mm,作物以耐旱的高粱、玉米、花生、木薯、龙爪稷等为 主。温带半干旱地区分布于中国西北部、中亚、西亚、阿根廷中部等地。此外属于现代农业 范畴的北美大平原、俄罗斯顿河流域、西班牙等地,年降雨量300~600mm,除永久性草地 外,也实行以主产小麦、大麦为主的早地农业。 农作制特点:旱农制与休闲制不同的是,休闲地比重已小于1/3甚至于零,多实行连年 耕种农作制(Permanent Farming),一年一熟。主要种植耐旱作物,如小麦、高粱、粟黍类 (Millets),如珍珠粟、龙爪稷、黍、谷子等、花生、木薯、豆类(豌豆、蚕豆、大豆、绿豆、 鹰嘴豆)等。耕作比较粗放,投入少,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往往以家庭养畜禽作为副业收入。 在种植方式上,除单作外,盛行作物间混作。如印度高梁与木豆间作,面积达2亿hm以上。 非洲间混作甚为普遍,主作物是玉米、高粱,次作物是豆类、薯类,一种间混作方式往往由 2一5种作物组成。 中国的旱地农作制广泛分布于西北,年降水量300~550mm的狭长的半干旱地带。从 东北平原西部边缘开始,经内蒙古东部,冀北、晋西北、宁夏中南部、陕西中北部,一直延 伸到陇东、陇中与青海东部。新疆的伊犁河流域也有旱农制分布。主要作物以耐旱的小麦最 多,其次是谷糜、高梁、马铃薯,在水分条件较好处,玉米已占相当比重。近些年来,由于 增加了化肥、塑料薄膜等的投入,单位面积产量已有显著提高,但大面积上仍耕作粗放,单 产水平也仍较低,以自给为主。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条件比较严峻,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 重、沙化加剧,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生活艰苦、收入低,是我国重要的贫困地区。 (三)湿润地区雨养制(Rainfed Farming) 雨养制指的是湿润气候下(不是半干旱气候)靠天降雨的非灌溉农作制,其年降水量范围 低限是旱地农业的上限,即500~600mm,其上限可达2000~3000mm或以上。由于降水丰 富,故农作制的生产力一般要比旱地农作高,甚至可与灌溉农作制相媲美。但实际上,由于 人类不能控制降雨的数量与时间,故也时有旱涝之灾,或降雨与作物的需要不尽吻合,仍然 还属于粗放耕作的范畴。 分布:①东南亚南亚季风地带,包括中国(东北、淮北、渭北、西南)、印度、巴基斯坦、 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的非灌溉农业。②非洲(东非、西非、南 非)和拉丁美洲各国。拉丁美洲灌溉面积小,尽管无霜期很长,但当前仍以一年一熟为主。 作物主要有玉米、菜豆、大豆、豇豆、木薯等。间混作甚为普遍,如玉米、菜豆混作,玉米 与高粱混作(萨尔瓦多)。非洲最普遍的方式是玉米(或高粱)间混豇豆或木薯。③地中海周围, 其气候是冬湿润温和、夏暖而干、雨热不同季,称夏干气候或地中海气候。包括中近东的叙 利亚、黎巴嫩、伊朗、伊拉克、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北非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 摩洛哥等国家,以自给半自给为主,耕作较粗放。此外欧洲南端的希腊、意大利、法国南部、 西班牙南部也属地中海气候,但己不属于粗放自给型农作范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