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汽油机上—α<1的浓混合气 柴油机上一α>1,但局部过浓的混合气 2危害 煤气中毒一人体血液中的血红素对CO的亲和力比对O2的高,引起含CO 的血红素所占比例增高,造成人体缺氧室息 3防治 (1)稀薄燃烧与高能点火 使混合气的α个,而又能够正常燃烧。 (2)缩小燃烧室的激冷区 激冷区—燃烧室中由两个以上冷表面构成的狭窄空间,如挤气间隙。 激冷效应一靠近激冷区的可燃混合气,热损失过多而不能着火 缩小燃烧室的激冷区→燃烧易于完全→CO↓ (二)氮氧化合物MO 1形成 (1)燃烧温度高 (2)高温持续时间长 (3)火焰前锋面中氧气的浓度高 产生的原因是高温。 2危害 (1)与肺中的水蒸汽粘合而形成稀硝酸,引起肺水肿和肺气流阻力明显上升。 (2)与HC反应生成光化学过氧化物,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3防治 (1)降低压缩比ε→>缸内温度↓→>NO3。 (2)减小点火提前角θ→缸内温度↓→NO。 (3)废气再循环,缸内喷水,采用乳化油,以或a↑→>缸内温度↓→NO1↓。 (4)分层燃烧→降低混合气的均匀性→缸内温度↓→丶NO↓。 5)加强燃烧室内气流运动丶混合气混合、燃烙迅速→>高温持续时间 NO↓。 (三)碳氢化合物HC 1形成 (1)局部混合气过浓或过稀使氧化反应减慢,热损失相对增加,不能着火。 (2)某微小单元的混合气面容比大,热损失大,不能着火 (3)激冷效应。 2危害 (1)34苯并芘一致癌物质。 (2)苯甲醛和丙烯醛一强烈刺激眼睛和呼吸器官 (3)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 64 ― 汽油机上 —  < 1 的浓混合气; 柴油机上 —  > 1,但局部过浓的混合气。 2 危害 煤气中毒 — 人体血液中的血红素对CO 的亲和力比对 O 2 的高,引起含CO 的血红素所占比例增高,造成人体缺氧窒息。 3 防治 (1) 稀薄燃烧与高能点火 使混合气的 ,而又能够正常燃烧。 (2) 缩小燃烧室的激冷区 激冷区 — 燃烧室中由两个以上冷表面构成的狭窄空间,如挤气间隙。 激冷效应 — 靠近激冷区的可燃混合气,热损失过多而不能着火。 缩小燃烧室的激冷区 → 燃烧易于完全 → CO。 (二) 氮氧化合物 NOx 1 形成 (1) 燃烧温度高 (2) 高温持续时间长 (3) 火焰前锋面中氧气的浓度高 产生的原因是高温。 2 危害 (1) 与肺中的水蒸汽粘合而形成稀硝酸,引起肺水肿和肺气流阻力明显上升。 (2) 与 HC 反应生成光化学过氧化物,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3 防治 (1)降低压缩比  → 缸内温度 → NOx 。 (2)减小点火提前角  → 缸内温度 → NOx 。 (3)废气再循环,缸内喷水,采用乳化油, 或  → 缸内温度 → NOx 。 (4)分层燃烧 → 降低混合气的均匀性 → 缸内温度→ NOx 。 (5)加强燃烧室内气流运动→混合气混合、燃烧迅速→高温持续时间 → NOx 。 (三) 碳氢化合物 HC 1 形成 (1) 局部混合气过浓或过稀使氧化反应减慢,热损失相对增加,不能着火。 (2) 某微小单元的混合气面容比大,热损失大,不能着火。 (3) 激冷效应。 2 危害 (1) 3.4 苯并芘 — 致癌物质。 (2) 苯甲醛和丙烯醛 — 强烈刺激眼睛和呼吸器官。 (3) 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