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参见其文《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载其著《“三农论”一一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 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242页 [9]科尔奈最早在体制转轨的研究中提出了“体制之间的相互协调问题( coherence)”的问题。一个经济体 系中各体制之间的相互兼容和相互协调,是一个稳定的体系性的重要保证,也是这个体制有效运行的基本 保证。各体制之间相互不协调,就会出现混乱,从而破坏效率,使经济增长率下降。我们称这种由“体制 间不协调”所引起的无效率,称为“混乱的效率损失”( efficiency loss of chaos),或称为“不协调成本 ( incoherence cost)。事实上,这种“不协调”在社会科学中是一个普遍被讨论的问题。政治学称其为“社 会冲突”( social conflict),而社会学家称其为“认知无序”( cognitive dissonance)。参见樊纲、胡永泰:《“循 序渐进”还是“平行推进”?——论体制转轨最优路径的理论与政策》,《经济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0 )Grover Starling, Managing Public Sector(3ed), Chicago, Ill inos: Dorsey p.5~125转引自张成福、党秀云 《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4页 [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2作者将这种因“时空错位”导致的公共政策时间与空间的相对不一致性或者公共政策环境的不适应性 而表现出来的惰性、刚性,称之为“政策硬化症 [13转引自沃尔夫冈·査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陈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4]樊纲、胡永泰:《“循序渐进”还是“平行推进”?——论体制转轨最优路径的理论与政策》,《经济研 究》2005年第1期。 ’]樊纲、胡永泰:《“循序渐进”还是“平行推进”?——论体制转轨最优路径的理论与政策》,《经济研 究》2005年第1期。 [6]图4中横坐标t代表时间,是指改革开始后的一系列时点:竖的箭头表示体制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协 调。图中的所有数字都是随机假设的,并无真实意义,但它们要表示的是在改革开始后的各个阶段上各体 制之间的改革相互协调,从而使“不协调成本”最小。参见樊纲、胡永泰:《“循序渐进”还是“平行推进”? 论体制转轨最优路径的理论与政策》,《经济硏究》2005年第期 门樊纲、胡永泰:《“循序渐进”还是“平行推进”?——论体制转轨最优路径的理论与政策》,《经济研 究》2005年第1期。 [18]陈潭:《“子女成长论”与中部崛起的政策构造》,《湘声报》2005-03-17 [9查特尔·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20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2门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2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23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7页 [24]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25]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页。 [26]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2刁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56~457页 [28]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关于转轨问题的几个建议》,载孙宽平:《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参见其文《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载其著《“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 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34~242 页。 [9]科尔奈最早在体制转轨的研究中提出了“体制之间的相互协调问题(coherence)”的问题。一个经济体 系中各体制之间的相互兼容和相互协调,是一个稳定的体系性的重要保证,也是这个体制有效运行的基本 保证。各体制之间相互不协调,就会出现混乱,从而破坏效率,使经济增长率下降。我们称这种由“体制 间不协调”所引起的无效率,称为“混乱的效率损失”(efficiency loss of chaos),或称为“不协调成本” (incoherence cost)。事实上,这种“不协调”在社会科学中是一个普遍被讨论的问题。政治学称其为“社 会冲突”(social conflict),而社会学家称其为“认知无序”(cognitive dissonance)。参见樊纲、胡永泰:《“循 序渐进”还是“平行推进”?——论体制转轨最优路径的理论与政策》,《经济学研究》2005 年第 1 期。 [10]Grover Starling,Managing Public Sector(3rd.ed),Chicago,Illinois:Dorsey.p.115~125.转引自张成福、党秀云: 《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24 页。 [1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0 页。 [12]作者将这种因“时空错位”导致的公共政策时间与空间的相对不一致性或者公共政策环境的不适应性 而表现出来的惰性、刚性,称之为“政策硬化症”。 [13]转引自沃尔夫冈•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陈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6 页。 [14]樊纲、胡永泰:《“循序渐进”还是“平行推进”?——论体制转轨最优路径的理论与政策》,《经济研 究》2005 年第 1 期。 [15]樊纲、胡永泰:《“循序渐进”还是“平行推进”?——论体制转轨最优路径的理论与政策》,《经济研 究》2005 年第 1 期。 [16]图 4 中横坐标 t 代表时间,是指改革开始后的一系列时点;竖的箭头表示体制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协 调。图中的所有数字都是随机假设的,并无真实意义,但它们要表示的是在改革开始后的各个阶段上各体 制之间的改革相互协调,从而使“不协调成本”最小。参见樊纲、胡永泰:《“循序渐进”还是“平行推进”? ——论体制转轨最优路径的理论与政策》,《经济研究》2005 年第 1 期。 [17]樊纲、胡永泰:《“循序渐进”还是“平行推进”?——论体制转轨最优路径的理论与政策》,《经济研 究》2005 年第 1 期。 [18]陈潭:《“子女成长论”与中部崛起的政策构造》,《湘声报》2005-03-17。 [19]查特尔•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 页。 [20]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2 页。 [21]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3 页。 [22]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4 页。 [23]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7 页。 [24]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4 页。 [25]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24 页。 [26]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5 页。 [27]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56~457 页。 [28]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关于转轨问题的几个建议》,载孙宽平:《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59 页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