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均匀形假设及静力学关系推岀轴向拉(压)横截面上的应力公式以此应力公式为 基础分析给出其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公式(难点 4通过讲述例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轴向拉(压)时应力的计算、重点)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材料力学》,刘鸿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_2_分钟,授新课86分钟,安排讨论_分钟,布置作业2 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练习课口其他口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口讨论口指导囗其他口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模型口实物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口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 第3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周周第节 课时安排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变形拉压应变能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理解变形、应变、应变能的概念及胡克定律均匀形假设及静力学关系,推出轴向拉(压)横截面上的应力公式,以此应力公式为 基础,分析给出其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公式; (难点) 4.通过讲述例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轴向拉(压)时应力的计算.(重点) 讨论、思考题、作业: 2-1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材料力学》,刘鸿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 _ 2__分钟,授新课_ 86_分钟,安排讨论_ _ 分钟,布置作业_2_ 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第 3 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 周 周 第 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变形; 拉压应变能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 理解变形、应变、应变能的概念及胡克定律;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