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学科互动 经常被称作“社会建构主义”。这虽然是理念视角的直接学术来源,但其背景远不止于此。理 念视角的崛起更植根于不同学术传统的争论和发展。因此它不仅为比较政治研究和国际关系 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科学学者在认知层次上提出了重大挑战。 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从来都有两个重要的学术传统,即科学的传统和人文的传统。2这两 个传统都植根于欧洲中世纪,前者开始于对人类所处的物质世界(material world)的研究, 后者则专注于人自身的发展,健全性格、陶冶情操、思考价值等等。因此,当以法国大革命 为代表的争取人类自由的浪潮席卷欧洲并引起对人的社会行为的思考的时候,对人所处的“社 会世界”(social world)的研究开始被系统地发展起来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知的社会科学或 称“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 从对社会世界的研究一开始,科学的传统和人文的传统就起着主导作用。科学的传统是 我们比较熟悉的。它将研究物质世界的方法带入社会世界的研究中,以探索事物的共性、普 遍性和规律性为核心,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实证主义研究(positive research)或经验性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应该指出,科学的传统对于社会世界是“舶来品”,经验性研究学者是 将社会世界当作物质世界来做研究的,因此在带来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科学的传统也塑 造了社会世界就是物质世界的世界观。 而人文传统却不这样认识社会世界。在人文学者看来,社会世界的构成与物质世界完全 不同。后者的基础是可观察、可确定的物质,前者则是由不可直接观察到的元素所构成,如 关系、权力和血缘,甚至国家、社会和民族等。不可直接观察到带来了两个重要后果。第一 会带来这些元素在定义上的歧义,不同的人就会对这些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这当然直 接影响我们看社会世界;第二点更加严重,如果直接观察不到,这些概念就会被怀疑是否真 正存在,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世界的理解是可以通过建构这些概念而建立起来的。无论哪一点 都将人文的传统与理念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社会世界的这些概念都来源于理念,无论它们 是被理念所表达,还是被理念所建构。因此,人文传统下的社会研究注重对重要概念和理念 的理解,可以被称为“解析性研究”(interpretative research)。从早期人文传统对人自身性格 和情操的认识到解析性研究对概念和理念发展脉络的探索,很明确,人文传统对社会世界的 认识更倾向于揭示事物的个性、特殊性和复杂性。 因此,经验性研究和解析性研究代表了两种对社会研究的认知。前者认为构成社会世界 的元素无异于构成物质世界的物质,即使无法直接观察到也仍然客观存在,经验性研究的使 命就是观察到它们,并连接它们形成对社会世界的规律性解释;后者认为社会世界并不完全 独立于人的主观世界而存在,是人的意识通过理念和话语塑造甚至创造了对社会世界的认识。 应该说,理念视角在比较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的崛起是带有上述认知层次之争的背景 的。上节关于物质通过理念而成为利益的讨论已经带有了客观和主观之争的意味。因此从这 点上看,无论理念视角怎样继承制度主义,它都带有人文传统和解析性研究的深刻烙印。当 然,这并不意味着学者们必须严格站队,或者归入经验性研究的行列,或者如归入解析性研 究的行列。恰恰相反,在典型的经验性研究和解析性研究之间有着广阔的空间,容纳着大量 对社会世界的研究。理念视角的研究就兼有两种传统的色彩。一方面,理念视角学者深入案 例分析,挖掘因果机制,通过过程追踪(process tracing)等方法探索理念的演变脉络,这点 更像人文传统对事物的个性、特殊性和复杂性的重视;而另一方面,理念学者也进行比较案 例分析,通过控制其它变量突出理念的作用,并试图在一定的时空内发现理念作用的规律, 这点又充满了科学精神。建构主义学者帕森斯(Parsons)不同意理念视角独具“构成性质” 21 C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学科互动 21 经常被称作“社会建构主义”。这虽然是理念视角的直接学术来源,但其背景远不止于此。理 念视角的崛起更植根于不同学术传统的争论和发展。因此它不仅为比较政治研究和国际关系 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科学学者在认知层次上提出了重大挑战。 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从来都有两个重要的学术传统,即科学的传统和人文的传统。[29]这两 个传统都植根于欧洲中世纪,前者开始于对人类所处的物质世界(material world)的研究, 后者则专注于人自身的发展,健全性格、陶冶情操、思考价值等等。因此,当以法国大革命 为代表的争取人类自由的浪潮席卷欧洲并引起对人的社会行为的思考的时候,对人所处的“社 会世界”(social world)的研究开始被系统地发展起来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知的社会科学或 称“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 从对社会世界的研究一开始,科学的传统和人文的传统就起着主导作用。科学的传统是 我们比较熟悉的。它将研究物质世界的方法带入社会世界的研究中,以探索事物的共性、普 遍性和规律性为核心,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实证主义研究(positive research)或经验性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应该指出,科学的传统对于社会世界是“舶来品”,经验性研究学者是 将社会世界当作物质世界来做研究的,因此在带来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科学的传统也塑 造了社会世界就是物质世界的世界观。 而人文传统却不这样认识社会世界。在人文学者看来,社会世界的构成与物质世界完全 不同。后者的基础是可观察、可确定的物质,前者则是由不可直接观察到的元素所构成,如 关系、权力和血缘,甚至国家、社会和民族等。不可直接观察到带来了两个重要后果。第一 会带来这些元素在定义上的歧义,不同的人就会对这些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这当然直 接影响我们看社会世界;第二点更加严重,如果直接观察不到,这些概念就会被怀疑是否真 正存在,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世界的理解是可以通过建构这些概念而建立起来的。无论哪一点 都将人文的传统与理念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社会世界的这些概念都来源于理念,无论它们 是被理念所表达,还是被理念所建构。因此,人文传统下的社会研究注重对重要概念和理念 的理解,可以被称为“解析性研究”(interpretative research)。从早期人文传统对人自身性格 和情操的认识到解析性研究对概念和理念发展脉络的探索,很明确,人文传统对社会世界的 认识更倾向于揭示事物的个性、特殊性和复杂性。 因此,经验性研究和解析性研究代表了两种对社会研究的认知。前者认为构成社会世界 的元素无异于构成物质世界的物质,即使无法直接观察到也仍然客观存在,经验性研究的使 命就是观察到它们,并连接它们形成对社会世界的规律性解释;后者认为社会世界并不完全 独立于人的主观世界而存在,是人的意识通过理念和话语塑造甚至创造了对社会世界的认识。 应该说,理念视角在比较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的崛起是带有上述认知层次之争的背景 的。上节关于物质通过理念而成为利益的讨论已经带有了客观和主观之争的意味。因此从这 点上看,无论理念视角怎样继承制度主义,它都带有人文传统和解析性研究的深刻烙印。当 然,这并不意味着学者们必须严格站队,或者归入经验性研究的行列,或者如归入解析性研 究的行列。恰恰相反,在典型的经验性研究和解析性研究之间有着广阔的空间,容纳着大量 对社会世界的研究。理念视角的研究就兼有两种传统的色彩。一方面,理念视角学者深入案 例分析,挖掘因果机制,通过过程追踪(process tracing)等方法探索理念的演变脉络,这点 更像人文传统对事物的个性、特殊性和复杂性的重视;而另一方面,理念学者也进行比较案 例分析,通过控制其它变量突出理念的作用,并试图在一定的时空内发现理念作用的规律, 这点又充满了科学精神。建构主义学者帕森斯(Parsons)不同意理念视角独具“构成性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