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16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5卷 由于储存能的存在,变形后的材料自由能升高,使 非常细小极其稳定的针状和粒状奥氏体.真应变为 得部分铁素体在两相区迅速转变为奥氏体,且与退 12%时,残余奥氏体转变率达94%.传统TRP钢中 火马氏体保持KS关系.形核位置多,奥氏体细小 残余奥氏体的转变量随真应变呈渐进式转变,到真 弥散.随着时间的延长,针状奥氏体彼此相遇,由于 应变为30%时,残余奥氏体转变量才有大约75%的 空间取向相同,将长大成为粒状奥氏体.粒状奥氏 转变率,不及实验钢变形初期的转变量.因此可以 体在随后冷却和形变过程中转化为粒状马氏体.同 判定中锰钢增塑机理与传统TRP钢的有所差异 时由于高的位错密度和众多缺陷的存在,使得未转 应变前期,实验钢的塑性是由亚稳奥氏体的TRIP 变的马氏体通过回复进行多边化或通过缺陷形核长 效应提供的,这与传统TRP钢相同:而后期则是 大形成超细的铁素体亚晶或晶粒,未转变的铁素体 由超细晶铁素体(马氏体)提供的.亚稳奥氏体转 通过回复实现了组织的细化母, 变为马氏体产生的体积膨胀和变形,使铁素体产生 2.3增塑机理研究 塑性变形,从而诱发铁素体产生可动位错,有利于 实验中锰钢和6O0MPa级TRP钢的成分、残 塑性变形的发生.铁素体晶粒越细,单位体积内晶 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和力学性能如表2所示.传统 粒越多,形变时同样的形变量可分散到更多的晶粒 TRP钢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而 中,有利于晶粒间的变形协调,产生较均匀的形变 实验中锰钢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而不会造成局部应力过度集中,引起裂纹的过早产 本实验中锰钢为两相区保温3min试样分别进行不 生与发展.细小晶粒间的迁移和转动引起应力松弛, 同应变拉伸试验.图8为不同真应变下,实验中锰 减少应力集中,从而提供较高的塑性.另外,亚稳 钢和传统600MPa级TRP钢残余奥氏体转变率的 奥氏体转变的马氏体粒子细小、分散和均匀分布, 变化.不同应变后残余奥氏体通过X射线衍射法测 使裂纹不易扩展,有利于塑性的提高.实验钢获得 得.由图可知,实验中锰钢真应变为4%时,亚稳奥 的高强度则是退火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化为马氏体 氏体便发生了大量转变,转化率达81.8%.随着均匀 和拉伸变形过程中TRP效应转变为马氏体的强化 延伸率的增加,奥氏体进一步转化,只剩下极少量 作用造成的 表2传统TRIP钢和实验钢合金成分、残余奥氏体含量与力学性能[15) Table 2 Alloy composition,retained austenite content,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traditional TRIP steel and experimental steel 成分(质量分数)/% 钢种 Si Mn Al Nb P 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抗拉强度MPa断后延伸率/% 传统TRIP钢0.0911.4561.0600.041一0.0030.031 5.45 630 33.0 实验钢 0.0800.1506.720 0.0340.0090.013 19.80 1329 21.3 100 的转变十分迅速,在退火初期即有大量奥氏体形成. 随时间的延长,残余奥氏体量虽有所增加,但稳定 80 性降低. 60 (2)实验钢在退火3min时,综合性能最佳.抗 40 拉强度达到1329MPa,延伸率为21.3%,强塑积达 实验中锰钢 ◆传统TRIP钢 到28GPa.%.因此可用连续退火工艺进行该实验 钢的开发和生产 (3)实验钢的塑性与传统TRP钢有所不同,实 1015202530 真应变/% 验钢的高塑性是由亚稳奥氏体的TRIP效应和超细晶 铁素体(马氏体)共同提供的:而实验钢高的强度是由 图8残余奥氏体转变率随应变的变化1司 退火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变的马氏体和拉伸变形过程 Fig.8 Transformation content of retained austenite at dif- 中TRIP效应转变的马氏体的强化作用造成的. ferent strains 3结论 参考文献 (1)两相区退火过程中,变形马氏体向奥氏体 [1]Dong H,Wang M Q,Weng Y Q.Performance improve-· 1162 ·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5 卷 由于储存能的存在,变形后的材料自由能升高,使 得部分铁素体在两相区迅速转变为奥氏体,且与退 火马氏体保持 K-S 关系. 形核位置多,奥氏体细小 弥散. 随着时间的延长,针状奥氏体彼此相遇,由于 空间取向相同,将长大成为粒状奥氏体. 粒状奥氏 体在随后冷却和形变过程中转化为粒状马氏体. 同 时由于高的位错密度和众多缺陷的存在,使得未转 变的马氏体通过回复进行多边化或通过缺陷形核长 大形成超细的铁素体亚晶或晶粒,未转变的铁素体 通过回复实现了组织的细化[8] . 2.3 增塑机理研究 实验中锰钢和 600 MPa 级 TRIP 钢的成分、残 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和力学性能如表 2 所示. 传统 TRIP 钢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而 实验中锰钢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本实验中锰钢为两相区保温 3 min 试样分别进行不 同应变拉伸试验. 图 8 为不同真应变下,实验中锰 钢和传统 600 MPa 级 TRIP 钢残余奥氏体转变率的 变化. 不同应变后残余奥氏体通过 X 射线衍射法测 得. 由图可知,实验中锰钢真应变为 4%时,亚稳奥 氏体便发生了大量转变,转化率达 81.8%. 随着均匀 延伸率的增加,奥氏体进一步转化,只剩下极少量 非常细小极其稳定的针状和粒状奥氏体. 真应变为 12%时,残余奥氏体转变率达 94%. 传统 TRIP 钢中 残余奥氏体的转变量随真应变呈渐进式转变,到真 应变为 30%时,残余奥氏体转变量才有大约 75%的 转变率,不及实验钢变形初期的转变量. 因此可以 判定中锰钢增塑机理与传统 TRIP 钢的有所差异. 应变前期,实验钢的塑性是由亚稳奥氏体的 TRIP 效应提供的,这与传统 TRIP 钢相同;而后期则是 由超细晶铁素体 (马氏体) 提供的. 亚稳奥氏体转 变为马氏体产生的体积膨胀和变形,使铁素体产生 塑性变形,从而诱发铁素体产生可动位错,有利于 塑性变形的发生. 铁素体晶粒越细,单位体积内晶 粒越多,形变时同样的形变量可分散到更多的晶粒 中,有利于晶粒间的变形协调,产生较均匀的形变 而不会造成局部应力过度集中,引起裂纹的过早产 生与发展. 细小晶粒间的迁移和转动引起应力松弛, 减少应力集中,从而提供较高的塑性. 另外,亚稳 奥氏体转变的马氏体粒子细小、分散和均匀分布, 使裂纹不易扩展,有利于塑性的提高. 实验钢获得 的高强度则是退火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化为马氏体 和拉伸变形过程中 TRIP 效应转变为马氏体的强化 作用造成的. 表 2 传统 TRIP 钢和实验钢合金成分、残余奥氏体含量与力学性能[15] Table 2 Alloy composition, retained austenite content,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traditional TRIP steel and experimental steel 钢种 成分 (质量分数)/% 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 抗拉强度/MPa 断后延伸率/% C Si Mn Al Nb P S 传统 TRIP 钢 0.091 1.456 1.060 0.041 — 0.003 0.031 5.45 630 33.0 实验钢 0.080 0.150 6.720 — 0.034 0.009 0.013 19.80 1329 21.3 图 8 残余奥氏体转变率随应变的变化[15] Fig.8 Transformation content of retained austenite at dif￾ferent strains 3 结论 (1) 两相区退火过程中,变形马氏体向奥氏体 的转变十分迅速,在退火初期即有大量奥氏体形成. 随时间的延长,残余奥氏体量虽有所增加,但稳定 性降低. (2) 实验钢在退火 3 min 时,综合性能最佳. 抗 拉强度达到 1329 MPa,延伸率为 21.3%,强塑积达 到 28 GPa·%. 因此可用连续退火工艺进行该实验 钢的开发和生产. (3) 实验钢的塑性与传统 TRIP 钢有所不同,实 验钢的高塑性是由亚稳奥氏体的 TRIP 效应和超细晶 铁素体 (马氏体) 共同提供的;而实验钢高的强度是由 退火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变的马氏体和拉伸变形过程 中 TRIP 效应转变的马氏体的强化作用造成的. 参 考 文 献 [1] Dong H, Wang M Q, Weng Y Q. Performance improve-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