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从容说课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来引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的教学 教材中“问题探讨”的素材是从正面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引导学生从群落 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讨论。也可以设问:“人类能 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Ⅱ号”实 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Ⅱ号”失败的原因。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 中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在此基础 上,教师阐释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进一步设问:“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 定性?”引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数个实例,让学生讨论生态系统是如何通过自我调节达到稳定状 态的。例如,(1)草原中生活着野兔和狼,由于狼的捕食,野兔数量减少,分析草、 野兔、狼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2)为什么森林中害虫数量不会持 续大幅度增长?(3)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4)森 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 请学生按照思考与讨论中的要求来解释上述实例,使他们理解负反馈调节的 机制。教师可用计算机将上述实例制作成动画来模拟演示反馈调节的过程。教师要 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可以通过大量事例说明。 通过以上内容的教学,已为学生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打 下了伏笔。“抵抗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ˆ。“干扰”是指破 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內在的自动调节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 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后,生态系 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请学生比较草原、北极苔原、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谁强谁弱?恢复力稳定 性谁高谁低?引导学生认识:一方面,不同的生态系统表现出的稳定性是不一样的; 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取决于外界因素的影响程度。 进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教学时,主要明确以下观点:(1)自然生态系 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2)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 定状态;(3)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图片、照片、录像片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拉近与现 实生活的距离 教学重点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和联系。 教具准备1.文字资料1:“生物圈Ⅱ号”实验资料 2文字资料2:各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比较 3.文字资料3:负反馈调节的实例 4图片资料1: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情况以及现在的状况。 5图片资料2:热带雨林、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图片和食物网简图。 6图片资料3:草场防护林 7课件:负反馈调节模型。 8视频1: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破坏。 视频2:我国的重点自然保护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学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以及原因、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2课时,完成制作实验。第 5 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从容说课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来引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的教学。 教材中“问题探讨”的素材是从正面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引导学生从群落 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讨论。也可以设问:“人类能 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Ⅱ号”实 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Ⅱ号”失败的原因。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 中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在此基础 上,教师阐释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进一步设问:“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 定性?”引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数个实例,让学生讨论生态系统是如何通过自我调节达到稳定状 态的。例如,(1)草原中生活着野兔和狼,由于狼的捕食,野兔数量减少,分析草、 野兔、狼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2)为什么森林中害虫数量不会持 续大幅度增长?(3)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4)森 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 请学生按照“思考与讨论”中的要求来解释上述实例,使他们理解负反馈调节的 机制。教师可用计算机将上述实例制作成动画来模拟演示反馈调节的过程。教师要 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可以通过大量事例说明。 通过以上内容的教学,已为学生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打 下了伏笔。“抵抗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 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 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后,生态系 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请学生比较草原、北极苔原、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谁强谁弱?恢复力稳定 性谁高谁低?引导学生认识:一方面,不同的生态系统表现出的稳定性是不一样的; 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取决于外界因素的影响程度。 进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教学时,主要明确以下观点:(1)自然生态系 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2)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 定状态;(3)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图片、照片、录像片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拉近与现 实生活的距离。 教学重点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和联系。 教具准备 1.文字资料 1:“生物圈Ⅱ号”实验资料。 2.文字资料 2:各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比较。 3.文字资料 3:负反馈调节的实例。 4.图片资料 1: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情况以及现在的状况。 5.图片资料 2:热带雨林、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图片和食物网简图。 6.图片资料 3:草场防护林。 7.课件:负反馈调节模型。 8.视频 1: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破坏。 9.视频 2:我国的重点自然保护区。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 1 课时,学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以及原因、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 2 课时,完成制作实验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