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期 吴新智:中国古人类进化连续性新辩 ·21 Lieberman引用 Frayer等(1993)建议颊部下缘明确的切迹,颧切迹为北亚的共有衍生 特征。 Lieberman说“但是许多现代中国头骨上没有颧切迹,如周口店山顶洞101号。再 者,浅的颧切迹出现在没有硕大的颧区的大多数古老型智人,发达的颧切迹以高的比例存 在于世界上所有地区的智人中。首先他对山顶洞头骨的观察有误,其次钷又主张地区 连续的特征必须是该区所独有的,本文前面说过,这种主张是不含理的 5非洲近代头骨中阙如,在东亚近代头骨中比例不高的特征 综观Lahr的调查结果,有4项特征值得给予特别的重视。 1)下颌圆枕,不见于非洲人,只存在于东亚人和欧洲人,不过出现率不高,只有 4.6% 2)正中矢状突隆不见于非洲人,东亚人有一小半的人具有这个特征,这个特征最高 的出现率存在于澳洲人。她用头骨侧面观轮廓表现正中突隆的3个等级:两侧顶骨的上半 构成均匀的接近半圆的弧线为SK型(没有正中突隆);每侧顶骨上半都有些接近直线 形,两侧顶骨上半合成两面坡的屋顶状,按其中央尖耸程度的高低分别为SK3和SK型 (分别有强的正中突隆和有弱的正中突隆,见该文的图2a)。 3)“夹紧状”的鼻梁显著地多见于东亚近代人,大多分布在因纽特人,完全不见于非 洲近代人。 4)先天缺失第3臼齿,在东亚人出现率最高,在非洲人和澳洲人中完全没有出现 按照她的调查,这些特征在非洲近代人全部阙如,却都可以见之于东亚近代人。如果 现代人出自非洲,为什么这几个特征反而不见于近代非洲人呢?这个问题应该有一个合理 的解释。东亚近代人的这几个特征即使百分比不算很高,但是追究其来源应该可以给我们 提供一些关于进化的有益信息。人们首先会想到,它们在东亚有所表现,而在非洲阙如 是否由于两地环境不同,产生的自然选择结果不同所致。根据该文图4所示可以估计,夹 紧状鼻梁在东亚人的出现率是40%,正中矢状突隆不到一半,其中多数属于SK2(弱型) 少数属于SK3(强型)。第3臼齿先天缺失大约四分之一,下颌圆枕大约15%。从这些不 是很高的比例,似乎很难相信这些特征与环境或功能有多大联系。如果其中某项特征是自 然选择的结果,恐怕在东亚应该表现出比现有状况较高的出现频率,况且目前也缺乏具有 足够说服力的研究工作表明这些特征与环境或功能有特定的联系。如果它们不是自然选择 的产物,这几项特征在东亚和非洲的不同表现也许只能用遗传漂变来解释,或者说,按照 近期出自非洲模式,在大约10万年前走出非洲并且向东亚散布的现代人中碰巧有一些个 体具有这几个特征,留在非洲的后裔碰巧没有这几个特征或者导致这几个特征的基因在非 洲现代人的进化过程中丢失了。从另一方面来考虑,我们还清楚地知道,在北京直立人标 本中,常见下颌圆枕和正中矢状突隆,按照多地区进化的假说,将东亚现代人的这两个特 征的来源连结到北京直立人不是比上述的用遗传漂变要更有据可查吗?马坝和山顶洞101 号头骨都具有“夹紧状”的鼻梁,是否也应该参照上面关于下颌圆枕和正中矢状突隆的考 虑,将东亚近代人中的“夹紧状”鼻梁与马坝、山顶洞头骨联系起来,蓝田下颌骨和柳江 头骨以及菲律宾 Tabon洞的下颌骨都先天性缺失第三臼齿。联系到这些资料,将这个特征 作为东亚古人类连续进化的证据之一可能是比较合理的。总之,按照多地区进化假说来解 释,有实物标本可资佐证;而诿之于遗传漂变那种偶然的事件,则是只能根据猜测却查无 实据,无从证明。因此Lahr对这几个特征的调查结果或许反而应该被视为替多地区进化 和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假说增添新的论据。尽管Lahr调查的例数不多,每组只有25例 但反差如此显著,应该不容忽视 c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Lieberman 引用 Frayer 等 (1993) 建议颊部下缘明确的切迹 , 颧切迹为北亚的共有衍生 特征。Lieberman 说“但是许多现代中国头骨上没有颧切迹 , 如周口店山顶洞 101 号。再 者 , 浅的颧切迹出现在没有硕大的颧区的大多数古老型智人 , 发达的颧切迹以高的比例存 在于世界上所有地区的智人中。”[14 ] 首先他对山顶洞头骨的观察有误 , 其次他又主张地区 连续的特征必须是该区所独有的 , 本文前面说过 , 这种主张是不合理的。 5 非洲近代头骨中阙如 , 在东亚近代头骨中比例不高的特征 综观 Lahr 的调查结果[13 ] , 有 4 项特征值得给予特别的重视。 1) 下颌圆枕 , 不见于非洲人 , 只存在于东亚人和欧洲人 , 不过出现率不高 , 只有 416 % 。 2) 正中矢状突隆不见于非洲人 , 东亚人有一小半的人具有这个特征 , 这个特征最高 的出现率存在于澳洲人。她用头骨侧面观轮廓表现正中突隆的 3 个等级 : 两侧顶骨的上半 构成均匀的接近半圆的弧线为 SK1 型 (没有正中突隆) ; 每侧顶骨上半都有些接近直线 形 , 两侧顶骨上半合成两面坡的屋顶状 , 按其中央尖耸程度的高低分别为 SK3 和 SK2 型 (分别有强的正中突隆和有弱的正中突隆 , 见该文的图 2a) 。 3) “夹紧状”的鼻梁显著地多见于东亚近代人 , 大多分布在因纽特人 , 完全不见于非 洲近代人。 4) 先天缺失第 3 臼齿 , 在东亚人出现率最高 , 在非洲人和澳洲人中完全没有出现。 按照她的调查 , 这些特征在非洲近代人全部阙如 , 却都可以见之于东亚近代人。如果 现代人出自非洲 , 为什么这几个特征反而不见于近代非洲人呢 ? 这个问题应该有一个合理 的解释。东亚近代人的这几个特征即使百分比不算很高 , 但是追究其来源应该可以给我们 提供一些关于进化的有益信息。人们首先会想到 , 它们在东亚有所表现 , 而在非洲阙如 , 是否由于两地环境不同 , 产生的自然选择结果不同所致。根据该文图 4 所示可以估计 , 夹 紧状鼻梁在东亚人的出现率是 40 % , 正中矢状突隆不到一半 , 其中多数属于 SK2 (弱型) , 少数属于 SK3 (强型) 。第 3 臼齿先天缺失大约四分之一 , 下颌圆枕大约 15 %。从这些不 是很高的比例 , 似乎很难相信这些特征与环境或功能有多大联系。如果其中某项特征是自 然选择的结果 , 恐怕在东亚应该表现出比现有状况较高的出现频率 , 况且目前也缺乏具有 足够说服力的研究工作表明这些特征与环境或功能有特定的联系。如果它们不是自然选择 的产物 , 这几项特征在东亚和非洲的不同表现也许只能用遗传漂变来解释 , 或者说 , 按照 近期出自非洲模式 , 在大约 10 万年前走出非洲并且向东亚散布的现代人中碰巧有一些个 体具有这几个特征 , 留在非洲的后裔碰巧没有这几个特征或者导致这几个特征的基因在非 洲现代人的进化过程中丢失了。从另一方面来考虑 , 我们还清楚地知道 , 在北京直立人标 本中 , 常见下颌圆枕和正中矢状突隆 , 按照多地区进化的假说 , 将东亚现代人的这两个特 征的来源连结到北京直立人不是比上述的用遗传漂变要更有据可查吗 ? 马坝和山顶洞 101 号头骨都具有“夹紧状”的鼻梁 , 是否也应该参照上面关于下颌圆枕和正中矢状突隆的考 虑 , 将东亚近代人中的“夹紧状”鼻梁与马坝、山顶洞头骨联系起来 , 蓝田下颌骨和柳江 头骨以及菲律宾 Tabon 洞的下颌骨都先天性缺失第三臼齿。联系到这些资料 , 将这个特征 作为东亚古人类连续进化的证据之一可能是比较合理的。总之 , 按照多地区进化假说来解 释 , 有实物标本可资佐证 ; 而诿之于遗传漂变那种偶然的事件 , 则是只能根据猜测却查无 实据 , 无从证明。因此 Lahr 对这几个特征的调查结果或许反而应该被视为替多地区进化 和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假说增添新的论据。尽管 Lahr 调查的例数不多 , 每组只有 25 例 , 但反差如此显著 , 应该不容忽视。 1 期 吴新智 : 中国古人类进化连续性新辩 · 12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