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周易禅解》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谢金良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摘要]本文是笔者博士学位论文《〈周易禅解〉研究》之《绪论》部分。文中主要 针对明末高僧鶉益智旭“援禅解《易》”的著作《周易禅解》,回顾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透 析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简要说明笔者《〈周易禅解〉研究》一文所关注的问题及其研究 思路。本文试图从易佛关系的角度,结合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概要论述《周易禅 解》研究的现状、意义、问题等等,以便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周易禅解》研究乃至易佛关 系研究的理解和重视。 [关键词]鶉益智旭;《周易禅解》:易佛关系:研究思路 已故当代易学专家黄寿祺教授早在1984年首届中国大陆《周易》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 就指出:“我们今天来研究《周易》,应该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继往,一是开来。在继往方 面,我们应该研究《易》卦的起源和《易》学的发展历史,(除了)《四库提要》所总结的两 派六宗之外,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易》学和道教的关系,佛教的 关系,史学的关系,文学的关系,民族学的关系,考古学、文字学的关系,在自然科学方面, 它和天文、地理、历算、乐律、兵法、医学各方面都发生过密切的关系。我们必须把他合理 的因素好好地继承下来。在开来方面,我们必须同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天文学、物理学、化学、 数学、遗传工程学、信息论等等尖端科学好好地沟通起来,做到中西文化的密切结合,开创 这一代研究《易》学的新局面。”口这番话充分体现了一代易学名家对未来易学研究的远见 卓识。回顾前二十年,我们欣喜地发现中国哲学研究者们在继往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尤其是在《易》学与道教、佛教之关系的研究上取得了开拓和进展。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 《易》学在继往方面的研究,仍有不少问题值得继续深入加以解决。其中,易学与佛学的关 系问题,就是一个值得研究而又难以深入的问题之一。 易学与佛学都是东方文化的显学,也都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在中国,易学源于 先秦,流变后世,常盛不衰:佛学发端于古印度,汉代传入中土,历代奉传,发展不绝。东 汉以降,本土易学与外来佛学并行于世,同为我国古代学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 统文化思想和文化思想传统影响至深。但是,《周易》是儒家经典,有与佛学截然不同的思 想体系,许多基本观点和思想范畴难以融通。所以,易学与佛学这两大学术体系在相当长的 发展过程中,彼此之间联系很不密切。在儒、道、佛逐步融合的趋势下,一些学者才开始注 意到这两者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并努力运用各种理论试图加以阐明。尤其是宋明理学和心 学的繁兴,促使更多的学者开始作沟通《易》与佛的尝试。在以禅解《易》方面,先是宋人 王宗传、杨简开其端,后是明代不断有后继者,以至晩明时期以心学、禅学解《易》之风开 始盛行。在晚明愈演愈烈的以《易》解禅和以禅解《易》之风影响下,出现了不少沟通易学 和佛学相互关系的著作。其中,智旭作于明清之际的《周易禅解》,成为当时学者援儒证佛 引禅解《易》的范本,因此被公认为研究易学与佛学关系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周易禅解》的作者薄益智旭(1599—-1655),是晚明著名的四大高僧之一。智旭生平 [作者简介]谢金良(1971-),男,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美 学、易学与儒佛道文化研究。《周易禅解》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谢金良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摘 要] 本文是笔者博士学位论文《〈周易禅解〉研究》之《绪论》部分。文中主要 针对明末高僧蕅益智旭“援禅解《易》”的著作《周易禅解》,回顾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透 析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简要说明笔者《〈周易禅解〉研究》一文所关注的问题及其研究 思路。本文试图从易佛关系的角度,结合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概要论述《周易禅 解》研究的现状、意义、问题等等,以便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周易禅解》研究乃至易佛关 系研究的理解和重视。 [关键词] 蕅益智旭;《周易禅解》;易佛关系;研究思路 已故当代易学专家黄寿祺教授早在 1984 年首届中国大陆《周易》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 就指出:“我们今天来研究《周易》,应该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继往,一是开来。在继往方 面,我们应该研究《易》卦的起源和《易》学的发展历史,(除了)《四库提要》所总结的两 派六宗之外,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易》学和道教的关系,佛教的 关系,史学的关系,文学的关系,民族学的关系,考古学、文字学的关系,在自然科学方面, 它和天文、地理、历算、乐律、兵法、医学各方面都发生过密切的关系。我们必须把他合理 的因素好好地继承下来。在开来方面,我们必须同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天文学、物理学、化学、 数学、遗传工程学、信息论等等尖端科学好好地沟通起来,做到中西文化的密切结合,开创 这一代研究《易》学的新局面。”[1]这番话充分体现了一代易学名家对未来易学研究的远见 卓识。回顾前二十年,我们欣喜地发现中国哲学研究者们在继往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尤其是在《易》学与道教、佛教之关系的研究上取得了开拓和进展。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 《易》学在继往方面的研究,仍有不少问题值得继续深入加以解决。其中,易学与佛学的关 系问题,就是一个值得研究而又难以深入的问题之一。 易学与佛学都是东方文化的显学, 也都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在中国,易学源于 先秦,流变后世,常盛不衰;佛学发端于古印度,汉代传入中土,历代奉传,发展不绝。东 汉以降,本土易学与外来佛学并行于世,同为我国古代学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 统文化思想和文化思想传统影响至深。但是,《周易》是儒家经典,有与佛学截然不同的思 想体系,许多基本观点和思想范畴难以融通。所以,易学与佛学这两大学术体系在相当长的 发展过程中,彼此之间联系很不密切。在儒、道、佛逐步融合的趋势下,一些学者才开始注 意到这两者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并努力运用各种理论试图加以阐明。尤其是宋明理学和心 学的繁兴,促使更多的学者开始作沟通《易》与佛的尝试。在以禅解《易》方面,先是宋人 王宗传、杨简开其端,后是明代不断有后继者,以至晚明时期以心学、禅学解《易》之风开 始盛行。在晚明愈演愈烈的以《易》解禅和以禅解《易》之风影响下,出现了不少沟通易学 和佛学相互关系的著作。其中,智旭作于明清之际的《周易禅解》,成为当时学者援儒证佛、 引禅解《易》的范本,因此被公认为研究易学与佛学关系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周易禅解》的作者蕅益智旭(1599—1655),是晚明著名的四大高僧之一。智旭生平 [作者简介] 谢金良(1971- ),男,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美 学、易学与儒佛道文化研究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