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辽宁省抚顺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3月)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 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第I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考试结 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宫书画的鉴藏 中国宫廷书画收藏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魏晋开始,个人书画创作开始风行,宫 廷对书画作品的收藏随之发展。南朝政权更迭迅速,宫廷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 的随葬品。隋唐时期国家一统,加上帝王的喜好,天下书画名品源源进入皇家“秘 府”,然而“安史之乱”则使自太宗朝积累起来的唐内府书画藏品“耗散颇 多”。宋代内府书画收藏在徽宗时达到鼎盛,《宣和画谱》《宣和书谱》是其辉 煌的见证,然“靖康之变”,宣和内府中的书画收藏全部散失。元代宫廷收藏在 文宗朝也曾相当可观,后来则每况愈下。明代宣宗、宪宗、孝宗三朝的书画收藏 之盛甚至不亚于宋代宣和与绍兴两朝,但松懈的管理使藏品不断流失,后期更将 书画作为发给官吏的薪金,即所谓的“折俸”。 书画收藏历来有官、私收藏(即皇家内府与民间私人收藏)两个方面,又总是时 聚时散,官私递藏。清代皇室书画收藏不仅远胜于私家收藏,而且为前朝各代所 不及。明末清初之际,流散在各地的书画已有一部分为清室所收集,后来梁清标、 髙士奇、安岐等许多著名私人鉴藏家的藏品亦陆续归入内府。臣民对帝王的进贡 也是清宫书画收藏的组成部分。逢年过节、万寿大典或外出南巡,臣工往往多有 贡献,其中又以进书画、文玩较为讨喜。清自入关后经四代积累,宫廷书画收藏 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在清宫书画收藏中,“三希堂”与“四美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王羲之的名迹 《快雪时睛帖》原放在乾清宫,此为皇帝之正式寝宫。王献之的《中秋帖》则置 于御书房。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遂在自己 办理日常政务的养心殿居所中辟专室存放这三件晋人名迹,并名之为“三希 堂”。他为此写有《三希堂记》,认为这三件书迹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 而且是历经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内府秘籍”,三帖的重聚因此就有了非 凡的意义。所谓“四美”,即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传为宋李公麟的《潇湘卧 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乾隆年间,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品搜 集行动中,这四件名品相继进入清宫,至乾隆十一年夏,“四美”重新团聚。乾 隆皇帝后特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辟出专室存放“四美”,并命名曰“四美具”, 御题《“四美具”赞》,一再强调“剑合珠还”之意。此时,存世的唐、宋、元、 明名画几乎收罗殆尽。这是继宋徽宗宣和内府后最全的一次汇集。 据《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记载,乾清宫、重华宫、养心殿、御书房为古书画 收藏最集中的殿阁。清内府所藏的书画作品曾经专人鉴定,尤其是乾隆朝,更进 行了全面整理与分类编目,数次组织书画名家和鉴赏家对藏品进行鉴定和品评, 区別上等、次等,并分详简著录。其成果体现在奉敕编纂的《秘殿珠林》《石渠 宝笈》正编、续编、三编。全书的编纂过程前后长达74年之久,共收录上起魏辽宁省抚顺市 2016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3 月)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 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第Ⅰ卷 1 至 8 页。第Ⅱ卷 9 至 10 页。考试结 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清宫书画的鉴藏 中国宫廷书画收藏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魏晋开始,个人书画创作开始风行,宫 廷对书画作品的收藏随之发展。南朝政权更迭迅速,宫廷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 的随葬品。隋唐时期国家一统,加上帝王的喜好,天下书画名品源源进入皇家“秘 府”,然而“安史之乱”则使自太宗朝积累起来的唐内府书画藏品“耗散颇 多”。宋代内府书画收藏在徽宗时达到鼎盛,《宣和画谱》《宣和书谱》是其辉 煌的见证,然“靖康之变”,宣和内府中的书画收藏全部散失。元代宫廷收藏在 文宗朝也曾相当可观,后来则每况愈下。明代宣宗、宪宗、孝宗三朝的书画收藏 之盛甚至不亚于宋代宣和与绍兴两朝,但松懈的管理使藏品不断流失,后期更将 书画作为发给官吏的薪金,即所谓的“折俸”。 书画收藏历来有官、私收藏(即皇家内府与民间私人收藏)两个方面,又总是时 聚时散,官私递藏。清代皇室书画收藏不仅远胜于私家收藏,而且为前朝各代所 不及。明末清初之际,流散在各地的书画已有一部分为清室所收集,后来梁清标、 高士奇、安岐等许多著名私人鉴藏家的藏品亦陆续归入内府。臣民对帝王的进贡 也是清宫书画收藏的组成部分。逢年过节、万寿大典或外出南巡,臣工往往多有 贡献,其中又以进书画、文玩较为讨喜。清自入关后经四代积累,宫廷书画收藏 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在清宫书画收藏中,“三希堂”与“四美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王羲之的名迹 《快雪时晴帖》原放在乾清宫,此为皇帝之正式寝宫。王献之的《中秋帖》则置 于御书房。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遂在自己 办理日常政务的养心殿居所中辟专室存放这三件晋人名迹,并名之为“三希 堂”。他为此写有《三希堂记》,认为这三件书迹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 而且是历经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内府秘籍”,三帖的重聚因此就有了非 凡的意义。所谓“四美”,即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传为宋李公麟的《潇湘卧 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乾隆年间,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品搜 集行动中,这四件名品相继进入清宫,至乾隆十一年夏,“四美”重新团聚。乾 隆皇帝后特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辟出专室存放“四美”,并命名曰“四美具”, 御题《“四美具”赞》,一再强调“剑合珠还”之意。此时,存世的唐、宋、元、 明名画几乎收罗殆尽。这是继宋徽宗宣和内府后最全的一次汇集。 据《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记载,乾清宫、重华宫、养心殿、御书房为古书画 收藏最集中的殿阁。清内府所藏的书画作品曾经专人鉴定,尤其是乾隆朝,更进 行了全面整理与分类编目,数次组织书画名家和鉴赏家对藏品进行鉴定和品评, 区别上等、次等,并分详简著录。其成果体现在奉敕编纂的《秘殿珠林》《石渠 宝笈》正编、续编、三编。全书的编纂过程前后长达 74 年之久,共收录上起魏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