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 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生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 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4)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 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学生默写全诗。 三、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 教师补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 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 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 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 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 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 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节奏划分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问题如下: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讨论交流,争取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 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 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学生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 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4)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 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学生默写全诗。 三、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 教师补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 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 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 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 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 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 16 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 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 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 725 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 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节奏划分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问题如下: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讨论交流,争取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 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