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攻下①。此处“六月日”当为“六旬”之论,即 “吴孙权赤乌五年大疫”。“秋七月措将军聂 从九月至十一月约两个月,所谓“魏兵围然凡六 友交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詹耳。是岁大 月”②也是错误的。这次疫灾为“肿病”,似乎 疫,有司又奏立后及诸王。八月,立子霸为鲁 是痢疾,但时值腊冬,不当有痢疾大流行,且其 王”⑦。这次大疫发生在吴军攻打珠崖、儋耳 疫病还被魏军带到河南,导致次年春南阳和许吕 (今海南)之后,推测是恶性疟疾,首先发生在 大疫,因此,估计是伤寒流行 攻打海南的军士中,然后带回首都建康,所以建 黄初四年(223年)正月,魏文帝筑南巡台 康后世方志载有此疫,但有方志指出大疫时间在 于宛(今南阳)。三月,文帝自宛还洛阳宫,是 四月,曰“夏四月早,大疫”,或“夏四月早 月大疫。“三月,宛、许大疫,死者万数”@。宛 是年大疫”,不知本自何处,恐不足为凭。 (今南阳市)、许(今许吕市)均为貌国重敏。这 嘉平五年(253年)是年为吴建兴二年。 次疫灾系魏军从江陵带到南阳,再从南阳带到许 “四月, 诸葛恪围新城。大疫 死者太半”。“士 昌,与战争有直接关系。 卒疲劳。因暑饮水。泄下流肿病者太半,死伤 太和四年(230年)是年为吴黄龙二年。 涂地”。诸葛恪围新城(今合肥市)的初始时间 “春,吴主孙权使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 或曰是五月、当时城中有魏军三千兵士,加上百 浮海求夷洲、直洲,欲俘其民以益众”,陆逊谏 姓有四千余人之多,经过吴兵九十余日的围攻 曰:“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不当远涉不毛 至秋七月,城中兵民“疾病战死者过半” ,城外 万里袭人,风波难测,又民易水土,必致疾疫 的吴军也好不到哪里去“会大暑吴士疲劳饮 欲益更损,欲利反害。且其民犹禽兽,得之不足 水,泄下流肿,病者太半 ,死伤涂地”,诸葛格 济事,无之不足亏众。”全琮亦谏日 “殊方异 撒军之时,“士卒伤病,流曳道路,或顿仆坑壑 域,隔绝障海,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民出 或见略获,存亡哀痛,大小嗟呼”。诸葛恪围城 入,必生疾病,转相污染,往者惧不能反,所获 之年或作太元二年(252年),撤军之时或作八 何可多致?”但孙权不听。结果,“军行经岁,士 月 “夏四月,围新城,大疫 ,兵卒死者大半。 卒疾疫死者什八九。直洲绝远,得夷洲数千人 环”次年一月卫温、诸葛直因无攻而面返 ①(三国志》卷9《夏候尚传》.第294页:卷2《文 被杀④。 帝纪》第79,83直:卷56《失然估》第1306页 青龙二年(234年)“夏四月.大疫”。“是 (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以资治通鉴》卷70《魏纪·世祖文皇帝下》,第 年夏大疫,冬又大病,至三年春乃止”。这里说 842页。 大疫自冬延续到明年春,而次年的记载则明确指 @(三国志》卷2《文帝纪》第82页:《宋书》卷 出春正月的大疫发生在魏京都。该年冬天的疫灾 34《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09页 似乎与地震有关,“十一月,京都地震”。魏京都 @资治通鉴》卷71《魏纪·烈祖明阜帝上之下) 第862页:三国志》卷60《全瑞传》.第1383页:《资 (今洛阳市)之外,孙吴军队中也有瘟疫流行 治通鉴》卷卫《魏纪·烈祖明皇帝中之上》,第865页 五月,孙权大举进攻魏国,除亲率十万之众从居 三国志》卷3《明帝纪》 《宋书》卷 巢湖口向合肥新城(今合肥市)进发外,又遣陆 《三国志)卷3《明帝纪》 逊、诸葛谨率兵万余从江夏、沔口向襄阳进发 104页 中之上 孙韶、张承向广陵、淮阴进发。不久,新城为孙 第875页 书》卷3 (伍行志》,第1009页:《三国志) 权占领。七月,魏明帝也亲率水军东征、射杀孙 卷3《明帝纪 第104 权之弟子泰大摔是军锐气,加之“早吏士名疾 4(五行志》,第1009页:(三国志》 病”,孙权被迫撒军⑤。 卷47 吉龙二年(235年“正月京都大疫” 道光上元县志》卷1天文志·庶微》 (台北 “是时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 成文出版社 1983年,第211页;同治《上江两县志》 巷2《大事纪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4 观”@, 页;民国《首都志》卷16《历代大事表》,(台北)成文 正始三年(242年)是年为吴赤乌五年。 出版社,1983年,第1462页 。6 1994-2009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攻下 ①。此处“六月日”当为“六旬”之讹 , 即 从九月至十一月约两个月 , 所谓“魏兵围然凡六 月”② 也是错误的。这次疫灾为“肿病”, 似乎 是痢疾 , 但时值腊冬 , 不当有痢疾大流行 , 且其 疫病还被魏军带到河南 , 导致次年春南阳和许昌 大疫 , 因此 , 估计是伤寒流行。 黄初四年 (223 年) 正月 , 魏文帝筑南巡台 于宛 (今南阳) 。三月 , 文帝自宛还洛阳宫 , 是 月大疫。“三月 , 宛、许大疫 , 死者万数”③。宛 (今南阳市) 、许 (今许昌市) 均为魏国重镇。这 次疫灾系魏军从江陵带到南阳 , 再从南阳带到许 昌 , 与战争有直接关系。 太和四年 ( 230 年) 是年为吴黄龙二年。 “春 , 吴主孙权使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 , 浮海求夷洲、亶洲 , 欲俘其民以益众”, 陆逊谏 曰 : “今江东见众 , 自足图事 , 不当远涉不毛。 万里袭人 , 风波难测 , 又民易水土 , 必致疾疫 , 欲益更损 , 欲利反害。且其民犹禽兽 , 得之不足 济事 , 无之不足亏众。”全琮亦谏曰 : “殊方异 域 , 隔绝障海 , 水土气毒 , 自古有之 , 兵民出 入 , 必生疾病 , 转相污染 , 往者惧不能反 , 所获 何可多致 ?”但孙权不听。结果 ,“军行经岁 , 士 卒疾疫死者什八九。亶洲绝远 , 得夷洲数千人 还” , 次年二月 , 卫温、诸葛直因无攻而返 被杀 ④。 青龙二年 (234 年) “夏四月 , 大疫”。“是 年夏大疫 , 冬又大病 , 至三年春乃止”。这里说 大疫自冬延续到明年春 , 而次年的记载则明确指 出春正月的大疫发生在魏京都。该年冬天的疫灾 似乎与地震有关 ,“十一月 , 京都地震”。魏京都 (今洛阳市) 之外 , 孙吴军队中也有瘟疫流行。 五月 , 孙权大举进攻魏国 , 除亲率十万之众从居 巢湖口向合肥新城 (今合肥市) 进发外 , 又遣陆 逊、诸葛瑾率兵万余从江夏、沔口向襄阳进发 , 孙韶、张承向广陵、淮阴进发。不久 , 新城为孙 权占领。七月 , 魏明帝也亲率水军东征 , 射杀孙 权之弟子泰 , 大挫吴军锐气 , 加之“吴吏士多疾 病”, 孙权被迫撤军 ⑤。 青龙三年 ( 235 年) “正月 , 京都大疫”。 “是时大治洛阳宫 , 起昭阳、太极殿 , 筑总章 观”⑥。 正始三年 ( 242 年) 是年为吴赤乌五年。 “吴孙权赤乌五年 , 大疫”。“秋七月 , 遣将军聂 友 ‰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 ‰ 儋耳。是岁大 疫 , 有司又奏立后及诸王。八月 , 立子霸为鲁 王”⑦。这次大疫发生在吴军攻打珠崖、儋耳 (今海南) 之后 , 推测是恶性疟疾 , 首先发生在 攻打海南的军士中 , 然后带回首都建康 , 所以建 康后世方志载有此疫 , 但有方志指出大疫时间在 四月 , 曰“夏四月旱 , 大疫”, 或 “夏四月旱 , 是年大疫”⑧, 不知本自何处 , 恐不足为凭。 嘉平五年 ( 253 年) 是年为吴建兴二年。 “四月 , 诸葛恪围新城。大疫 , 死者太半”。“士 卒疲劳 , 因暑饮水 , 泄下流肿 , 病者太半 , 死伤 涂地”。诸葛恪围新城 (今合肥市) 的初始时间 或曰是五月 , 当时城中有魏军三千兵士 , 加上百 姓有四千余人之多 , 经过吴兵九十余日的围攻 , 至秋七月 , 城中兵民“疾病战死者过半”, 城外 的吴军也好不到哪里去 , “会大暑 , 吴士疲劳饮 水 , 泄下流肿 , 病者太半 , 死伤涂地”, 诸葛恪 撤军之时 ,“士卒伤病 , 流曳道路 , 或顿仆坑壑 , 或见略获 , 存亡哀痛 , 大小嗟呼”。诸葛恪围城 之年或作太元二年 (252 年) , 撤军之时或作八 月 : “夏四月 , 围新城 , 大疫 , 兵卒死者大半。 ·6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三国志》卷 9《夏候尚传》, 第 294 页 ; 卷 2《文 帝纪》, 第 79 - 83 页 ; 卷 56《朱然传》, 第 1306 页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2 年。 《资治通鉴》卷 70《魏纪 ·世祖文皇帝下》, 第 842 页。 《三国志》卷 2《文帝纪》, 第 82 页 ; 《宋书》卷 34《五行志》,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4 年 , 第 1009 页。 《资治通鉴》卷 71《魏纪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 第 862 页 ;《三国志》卷 60《全琮传》, 第 1383 页 ; 《资 治通鉴》卷 72《魏纪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 第 865 页。 《三国志》卷 3《明帝纪》, 第 101 页 ; 《宋书》卷 13《天文志》, 第 683 页 ; 《三国志》卷 3《明帝纪》, 第 104 页 ;《资治通鉴》卷 72《魏纪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 第 875 页。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09 页 ; 《三国志》 卷 3《明帝纪》, 第 104 页。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09 页 ; 《三国志》 卷 47《吴主传》, 第 1145 页。 道光《上元县志》卷 1《天文志 ·庶徵》, (台北) 成文出版社 , 1983 年 , 第 211 页 ; 同治《上江两县志》 卷 2《大事纪上》, (台北) 成文出版社 , 1970 年 , 第 41 页 ; 民国《首都志》卷 16《历代大事表》, (台北) 成文 出版社 , 1983 年 , 第 1462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