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品精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ography 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龚胜生叶护平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湖北武汉,430079) 在地为疫灾多发区,都城区位的变迁影响着疫灾重心的变迁。三国时期的狡灾重心在河南,西晋时期的疫灾重心在队 西与河南,东晋以后的疫灾重心在江苏,总体来看,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稠密、战争相对類仍的黄河中下游地 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它们之间的淮河流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的主要流行区域。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瘟疫灾害疫灾序列分布规律历史地理 [中图分类号1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0-5205(2007)03-000516 [收稿日期]2006123 [基金项目]因家自然科学基金项日(4047103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日(97CZS001)、困家科技部社会公益 项目(2004DB11032). [作者简介1龚胜生(1965),男,湖南涟源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 从事历史医学地理和区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度①。魏晋南北朝时 权残害民物,联以寇不可长,故分命猛将三道并 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社会动荡,战乱 征”,江陵城被围之后,“又为地道攻城,城中 频仍,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疫灾高峰 外雀鼠不得出入,此几上肉耳!而贼中疠气疾 期。这里不揣浅陋,试对该时期疫灾的时空分布 病夹汀涂地恐相污染今开江陵之围以 规律作一探讨,请方家指正。 缓成死之禽”。这次战争是吴、魏之间的第一场 战争,因此魏文帝亲自坐镇南阳督战,江陵城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序列 抵抗魏军者为吴将朱然,时江陵“城中兵多肿 病,堪战者裁五千人”,而城外曹真等“起士 1.三国时期的疫灾 山,凿地道。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但朱然 黄初三年(222年)九月,魏文帝命大将军 拼命抵抗,以致魏军围城“六月日”而未能将城 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 徐晃围南郡②。十月,孙权自立为帝,魏文帝自 许吕南征,诸军并进。十一月,魏文帝车驾至究 (今南阳),夏侯尚等率军围攻江陵,孙吴派诸葛 瑾将兵抵抗,夏侯尚火烧诸葛瑾船队,在城外大 心残胜生:《仲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地理 学报》2003年.第6期 败吴军,但未能将江陵城攻下,“会大疫,诏敕 资治通鉴》卷6的《魏纪·世祖文皇帝上》,(北 尚引诸军还”。对于这次撤军,魏文帝诏曰:“孙 京)华龄出版社,2000年,第840页 5 China Academie Joua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p://www.cnki.net
第 22 卷第 3 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ol. 22 ,No. 3 2007 年 7 月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J ul. ,2007 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龚胜生 叶护平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 , 湖北武汉 , 430079) [提 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疫灾高峰期 , 疫灾频度平均为 2110 % , 其中西晋时期疫灾最为 频繁 , 疫灾频度高达 3416 %。夏季是疫灾流行的最主要的季节 , 约 41 %的疫灾发生在夏季。疫灾周期具有波幅越来 越小、波长越来越短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 , 疫灾范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 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 , 都城所 在地为疫灾多发区 , 都城区位的变迁影响着疫灾重心的变迁。三国时期的疫灾重心在河南 , 西晋时期的疫灾重心在陕 西与河南 , 东晋以后的疫灾重心在江苏。总体来看 , 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稠密、战争相对频仍的黄河中下游地 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它们之间的淮河流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的主要流行区域。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瘟疫灾害 疫灾序列 分布规律 历史地理 [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5205 (2007) 0320005216 [收稿日期] 200621122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47103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97CZS001) 、国家科技部社会公益 项目 (2004DIB1J032) 。 [作者简介] 龚胜生 (1965 - ) , 男 , 湖南涟源人 ,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博士 , 主要 从事历史医学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度 ①。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 , 社会动荡 , 战乱 频仍 , 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疫灾高峰 期。这里不揣浅陋 , 试对该时期疫灾的时空分布 规律作一探讨 , 请方家指正。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序列 1. 三国时期的疫灾 黄初三年 (222 年) 九月 , 魏文帝命大将军 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 徐晃围南郡 ②。十月 , 孙权自立为帝 , 魏文帝自 许昌南征 , 诸军并进。十一月 , 魏文帝车驾至宛 (今南阳) , 夏侯尚等率军围攻江陵 , 孙吴派诸葛 瑾将兵抵抗 , 夏侯尚火烧诸葛瑾船队 , 在城外大 败吴军 , 但未能将江陵城攻下 , “会大疫 , 诏敕 尚引诸军还”。对于这次撤军 , 魏文帝诏曰 :“孙 权残害民物 , 朕以寇不可长 , 故分命猛将三道并 征”, 江陵城被围之后 , “又为地道攻城 , 城中 外雀鼠不得出入 , 此几上肉耳 ! 而贼中疠气疾 病 , 夹江涂地 , 恐相污染 ……令开江陵之围 , 以 缓成死之禽”。这次战争是吴、魏之间的第一场 战争 , 因此魏文帝亲自坐镇南阳督战 , 江陵城内 抵抗魏军者为吴将朱然 , 时江陵“城中兵多肿 病 , 堪战者裁五千人” , 而城外曹真等 “起土 山 , 凿地道 , 立楼橹 , 临城弓矢雨注”, 但朱然 拼命抵抗 , 以致魏军围城“六月日”而未能将城 ·5 · ① ② 龚胜生 :《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地理 学报》2003 年 , 第 6 期。 《资治通鉴》卷 69《魏纪 ·世祖文皇帝上》, (北 京) 华龄出版社 , 2000 年 , 第 840 页
攻下①。此处“六月日”当为“六旬”之论,即 “吴孙权赤乌五年大疫”。“秋七月措将军聂 从九月至十一月约两个月,所谓“魏兵围然凡六 友交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詹耳。是岁大 月”②也是错误的。这次疫灾为“肿病”,似乎 疫,有司又奏立后及诸王。八月,立子霸为鲁 是痢疾,但时值腊冬,不当有痢疾大流行,且其 王”⑦。这次大疫发生在吴军攻打珠崖、儋耳 疫病还被魏军带到河南,导致次年春南阳和许吕 (今海南)之后,推测是恶性疟疾,首先发生在 大疫,因此,估计是伤寒流行 攻打海南的军士中,然后带回首都建康,所以建 黄初四年(223年)正月,魏文帝筑南巡台 康后世方志载有此疫,但有方志指出大疫时间在 于宛(今南阳)。三月,文帝自宛还洛阳宫,是 四月,曰“夏四月早,大疫”,或“夏四月早 月大疫。“三月,宛、许大疫,死者万数”@。宛 是年大疫”,不知本自何处,恐不足为凭。 (今南阳市)、许(今许吕市)均为貌国重敏。这 嘉平五年(253年)是年为吴建兴二年。 次疫灾系魏军从江陵带到南阳,再从南阳带到许 “四月, 诸葛恪围新城。大疫 死者太半”。“士 昌,与战争有直接关系。 卒疲劳。因暑饮水。泄下流肿病者太半,死伤 太和四年(230年)是年为吴黄龙二年。 涂地”。诸葛恪围新城(今合肥市)的初始时间 “春,吴主孙权使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 或曰是五月、当时城中有魏军三千兵士,加上百 浮海求夷洲、直洲,欲俘其民以益众”,陆逊谏 姓有四千余人之多,经过吴兵九十余日的围攻 曰:“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不当远涉不毛 至秋七月,城中兵民“疾病战死者过半” ,城外 万里袭人,风波难测,又民易水土,必致疾疫 的吴军也好不到哪里去“会大暑吴士疲劳饮 欲益更损,欲利反害。且其民犹禽兽,得之不足 水,泄下流肿,病者太半 ,死伤涂地”,诸葛格 济事,无之不足亏众。”全琮亦谏日 “殊方异 撒军之时,“士卒伤病,流曳道路,或顿仆坑壑 域,隔绝障海,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民出 或见略获,存亡哀痛,大小嗟呼”。诸葛恪围城 入,必生疾病,转相污染,往者惧不能反,所获 之年或作太元二年(252年),撤军之时或作八 何可多致?”但孙权不听。结果,“军行经岁,士 月 “夏四月,围新城,大疫 ,兵卒死者大半。 卒疾疫死者什八九。直洲绝远,得夷洲数千人 环”次年一月卫温、诸葛直因无攻而面返 ①(三国志》卷9《夏候尚传》.第294页:卷2《文 被杀④。 帝纪》第79,83直:卷56《失然估》第1306页 青龙二年(234年)“夏四月.大疫”。“是 (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以资治通鉴》卷70《魏纪·世祖文皇帝下》,第 年夏大疫,冬又大病,至三年春乃止”。这里说 842页。 大疫自冬延续到明年春,而次年的记载则明确指 @(三国志》卷2《文帝纪》第82页:《宋书》卷 出春正月的大疫发生在魏京都。该年冬天的疫灾 34《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09页 似乎与地震有关,“十一月,京都地震”。魏京都 @资治通鉴》卷71《魏纪·烈祖明阜帝上之下) 第862页:三国志》卷60《全瑞传》.第1383页:《资 (今洛阳市)之外,孙吴军队中也有瘟疫流行 治通鉴》卷卫《魏纪·烈祖明皇帝中之上》,第865页 五月,孙权大举进攻魏国,除亲率十万之众从居 三国志》卷3《明帝纪》 《宋书》卷 巢湖口向合肥新城(今合肥市)进发外,又遣陆 《三国志)卷3《明帝纪》 逊、诸葛谨率兵万余从江夏、沔口向襄阳进发 104页 中之上 孙韶、张承向广陵、淮阴进发。不久,新城为孙 第875页 书》卷3 (伍行志》,第1009页:《三国志) 权占领。七月,魏明帝也亲率水军东征、射杀孙 卷3《明帝纪 第104 权之弟子泰大摔是军锐气,加之“早吏士名疾 4(五行志》,第1009页:(三国志》 病”,孙权被迫撒军⑤。 卷47 吉龙二年(235年“正月京都大疫” 道光上元县志》卷1天文志·庶微》 (台北 “是时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 成文出版社 1983年,第211页;同治《上江两县志》 巷2《大事纪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4 观”@, 页;民国《首都志》卷16《历代大事表》,(台北)成文 正始三年(242年)是年为吴赤乌五年。 出版社,1983年,第1462页 。6 1994-2009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攻下 ①。此处“六月日”当为“六旬”之讹 , 即 从九月至十一月约两个月 , 所谓“魏兵围然凡六 月”② 也是错误的。这次疫灾为“肿病”, 似乎 是痢疾 , 但时值腊冬 , 不当有痢疾大流行 , 且其 疫病还被魏军带到河南 , 导致次年春南阳和许昌 大疫 , 因此 , 估计是伤寒流行。 黄初四年 (223 年) 正月 , 魏文帝筑南巡台 于宛 (今南阳) 。三月 , 文帝自宛还洛阳宫 , 是 月大疫。“三月 , 宛、许大疫 , 死者万数”③。宛 (今南阳市) 、许 (今许昌市) 均为魏国重镇。这 次疫灾系魏军从江陵带到南阳 , 再从南阳带到许 昌 , 与战争有直接关系。 太和四年 ( 230 年) 是年为吴黄龙二年。 “春 , 吴主孙权使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 , 浮海求夷洲、亶洲 , 欲俘其民以益众”, 陆逊谏 曰 : “今江东见众 , 自足图事 , 不当远涉不毛。 万里袭人 , 风波难测 , 又民易水土 , 必致疾疫 , 欲益更损 , 欲利反害。且其民犹禽兽 , 得之不足 济事 , 无之不足亏众。”全琮亦谏曰 : “殊方异 域 , 隔绝障海 , 水土气毒 , 自古有之 , 兵民出 入 , 必生疾病 , 转相污染 , 往者惧不能反 , 所获 何可多致 ?”但孙权不听。结果 ,“军行经岁 , 士 卒疾疫死者什八九。亶洲绝远 , 得夷洲数千人 还” , 次年二月 , 卫温、诸葛直因无攻而返 被杀 ④。 青龙二年 (234 年) “夏四月 , 大疫”。“是 年夏大疫 , 冬又大病 , 至三年春乃止”。这里说 大疫自冬延续到明年春 , 而次年的记载则明确指 出春正月的大疫发生在魏京都。该年冬天的疫灾 似乎与地震有关 ,“十一月 , 京都地震”。魏京都 (今洛阳市) 之外 , 孙吴军队中也有瘟疫流行。 五月 , 孙权大举进攻魏国 , 除亲率十万之众从居 巢湖口向合肥新城 (今合肥市) 进发外 , 又遣陆 逊、诸葛瑾率兵万余从江夏、沔口向襄阳进发 , 孙韶、张承向广陵、淮阴进发。不久 , 新城为孙 权占领。七月 , 魏明帝也亲率水军东征 , 射杀孙 权之弟子泰 , 大挫吴军锐气 , 加之“吴吏士多疾 病”, 孙权被迫撤军 ⑤。 青龙三年 ( 235 年) “正月 , 京都大疫”。 “是时大治洛阳宫 , 起昭阳、太极殿 , 筑总章 观”⑥。 正始三年 ( 242 年) 是年为吴赤乌五年。 “吴孙权赤乌五年 , 大疫”。“秋七月 , 遣将军聂 友 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 儋耳。是岁大 疫 , 有司又奏立后及诸王。八月 , 立子霸为鲁 王”⑦。这次大疫发生在吴军攻打珠崖、儋耳 (今海南) 之后 , 推测是恶性疟疾 , 首先发生在 攻打海南的军士中 , 然后带回首都建康 , 所以建 康后世方志载有此疫 , 但有方志指出大疫时间在 四月 , 曰“夏四月旱 , 大疫”, 或 “夏四月旱 , 是年大疫”⑧, 不知本自何处 , 恐不足为凭。 嘉平五年 ( 253 年) 是年为吴建兴二年。 “四月 , 诸葛恪围新城。大疫 , 死者太半”。“士 卒疲劳 , 因暑饮水 , 泄下流肿 , 病者太半 , 死伤 涂地”。诸葛恪围新城 (今合肥市) 的初始时间 或曰是五月 , 当时城中有魏军三千兵士 , 加上百 姓有四千余人之多 , 经过吴兵九十余日的围攻 , 至秋七月 , 城中兵民“疾病战死者过半”, 城外 的吴军也好不到哪里去 , “会大暑 , 吴士疲劳饮 水 , 泄下流肿 , 病者太半 , 死伤涂地”, 诸葛恪 撤军之时 ,“士卒伤病 , 流曳道路 , 或顿仆坑壑 , 或见略获 , 存亡哀痛 , 大小嗟呼”。诸葛恪围城 之年或作太元二年 (252 年) , 撤军之时或作八 月 : “夏四月 , 围新城 , 大疫 , 兵卒死者大半。 ·6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三国志》卷 9《夏候尚传》, 第 294 页 ; 卷 2《文 帝纪》, 第 79 - 83 页 ; 卷 56《朱然传》, 第 1306 页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2 年。 《资治通鉴》卷 70《魏纪 ·世祖文皇帝下》, 第 842 页。 《三国志》卷 2《文帝纪》, 第 82 页 ; 《宋书》卷 34《五行志》,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4 年 , 第 1009 页。 《资治通鉴》卷 71《魏纪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 第 862 页 ;《三国志》卷 60《全琮传》, 第 1383 页 ; 《资 治通鉴》卷 72《魏纪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 第 865 页。 《三国志》卷 3《明帝纪》, 第 101 页 ; 《宋书》卷 13《天文志》, 第 683 页 ; 《三国志》卷 3《明帝纪》, 第 104 页 ;《资治通鉴》卷 72《魏纪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 第 875 页。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09 页 ; 《三国志》 卷 3《明帝纪》, 第 104 页。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09 页 ; 《三国志》 卷 47《吴主传》, 第 1145 页。 道光《上元县志》卷 1《天文志 ·庶徵》, (台北) 成文出版社 , 1983 年 , 第 211 页 ; 同治《上江两县志》 卷 2《大事纪上》, (台北) 成文出版社 , 1970 年 , 第 41 页 ; 民国《首都志》卷 16《历代大事表》, (台北) 成文 出版社 , 1983 年 , 第 1462 页
八月,格引军还”①。此次疫灾之病为“泄下流 平等郡。十一月安西将军夏侯俊与建威将军周 肿”,显然是痢疾 处率军进讨氏帅泾县齐万年,梁王屯驻好(今 2。西晋时期的疫灾 陕西乾县),一时关中大乱。是月,“关中饥,大 泰始八年(272年)是年为吴风凰元年 疫”。或日“关中饥疫”。 “吴是年改元,疫”。疫灾主要发生在首都建康 元康七年(297年)“五月,秦、雍二州疾 建康地区后世方志称“凤凰元年至三年大疫”②。 疫”。“七月,秦、雍二州大早,疾疫,关中饥 素始九年(273年)是年为吴凤凰二年 米斛万钱”。“秋七月,雍、梁州府大早蹋霜 “吴孙皓凤凰二年,疫”。 杀秋稼,关中饥,米解万钱”。“秋七月,雍、秦 泰始十年(274年)是年为吴风照三年」 一州大旱。疾疫。米斛万钱”。上引史料有两处 “吴自改元及是岁,连大疫”。“吴比三年大疫” 不一致:一是疫灾时间, 说五月 “说七月 在南方吴国发生疫灾的时候,北方晋国也有大规 二是疫灾地区,一说秦、雍二州,一说雍、梁二 模的疫灾流行。“晋武帝泰始十年,大疫。吴士 州。揆诸事实,秦、雍、梁三州均有疾疫发生。 亦同”。后世方志记载此次疫灾的有江工苏省之苏 素州驻天水都,治今甘谷县。后世方志记载此次 州府①。 咸宁元年(275年)“十一月大疫.京都 死者十万人”。十二月,京都继续大疫,“洛阳死 者太半”,或曰“大疫,洛阳死者以万数”@。此 次疫灾仍然与干早有关 威宁二年(276年)正月.洛阳疾疫继续流 行,宫中甚至因为疾疫流行惨烈而废朝。二月 晋武帝也感染了疾病,诏曰:“每念顷遇疫气死 宋书》卷34《五行志》.第1009页:《三国志》 卷64诸葛格传》。第1438页:《资治通鉴》卷76《数 亡,为之怆然。”连续几个月的疫灾,造成了许 ·劭陵厉公下》,第922页:《三因志》卷48《孙亮 多家庭悲剧。《搜神记》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例 传》,第1152页 成宁中大疫时庾意的两个哥哥相继疫死,第 2三国志》卷48《孙皓传》,第1170页:道光《上 个哥哥也病得奄奄一息,他的父母和弟弟都逃到 元县志》卷1天文】 微》.第213页 城外去了,只有他守着死去的和病中的哥哥们 宋书》卷34《五行 ,第1009 三因志)》卷48《孙皓传 坚持百余天,直到疫灾平息。《晋书·庾衮传》 世武帝上之下》 e 有更详细的记载。疫灾拟平又不止限於洛阳民 国《椰陵县志》也有 “晋咸宁中大疫”的记 祥异》 1项 九年刊本 但不知本自何处。 第1009页 《晋书》卷 太康三年(282年)“春,疫”。这次疫灾 (北京 治道》餐0倍纪·世祖武皇帝上之下).第8 194 第65页 没有记载灾区,估计仍然发生在京都洛阳及其 附近 (晋书》卷3《武帝纪》 ,第65 56页:[晋】干 元康元年(291年)“七月,雍州大早,陨 《搜神记》卷11《庾衰不畏疫》,第325页,(贵阳 霜疾疫,关中饥,米斛万钱”。梁州亦大早陨霜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晋书》卷88《偾衰传》,第 秋谷无成,疾疫流行。雍州和梁州均为一级政 2281页:民国《佛陵县志》卷29《样异志》,第1页。 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区,雍州治今西安市梁州治今汉中市。后世方 ⑦宋书》卷34《五行志》,第1009页。 志记载此次疫灾的有陕西临潼县等®。 ⑧宋书》卷3引《五行志》,第906页:《晋书》卷4 元康二年(292年)“十一月,大疫”@。未 (惠帝纪》,第92页,乾降《临潼县志》卷9《志余·祥 言灾风.当指京都洛阳地风。 异》,第2页;乾隆四十一年刊本。 @(宋书》卷34《五行志》.第1010页。 元康六年(296年)八月,关中氐和马兰羌 ⑤(晋书》卷4《患帝纪》,第94页:《资治通鉴》卷 反晋,掠寇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 82《晋纪老电皇帝上之上》第1008页。 。7。 1994-2009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e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八月 , 恪引军还”①。此次疫灾之病为 “泄下流 肿”, 显然是痢疾。 2. 西晋时期的疫灾 泰始八年 ( 272 年) 是年为吴凤凰元年。 “吴是年改元 , 疫”。疫灾主要发生在首都建康 , 建康地区后世方志称“凤凰元年至三年大疫”②。 泰始九年 ( 273 年) 是年为吴凤凰二年。 “吴孙皓凤凰二年 , 疫”③。 泰始十年 ( 274 年) 是年为吴凤凰三年。 “吴自改元及是岁 , 连大疫”。“吴比三年大疫”。 在南方吴国发生疫灾的时候 , 北方晋国也有大规 模的疫灾流行。“晋武帝泰始十年 , 大疫。吴土 亦同”。后世方志记载此次疫灾的有江苏省之苏 州府 ④。 咸宁元年 (275 年) “十一月 , 大疫 , 京都 死者十万人”。十二月 , 京都继续大疫 ,“洛阳死 者太半”, 或曰“大疫 , 洛阳死者以万数”⑤。此 次疫灾仍然与干旱有关。 咸宁二年 (276 年) 正月 , 洛阳疾疫继续流 行 , 宫中甚至因为疾疫流行惨烈而废朝。二月 , 晋武帝也感染了疾病 , 诏曰 : “每念顷遇疫气死 亡 , 为之怆然。”连续几个月的疫灾 , 造成了许 多家庭悲剧。《搜神记》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例 : 咸宁中大疫时 , 庾衮的两个哥哥相继疫死 , 第三 个哥哥也病得奄奄一息 , 他的父母和弟弟都逃到 城外去了 , 只有他守着死去的和病中的哥哥们 , 坚持百余天 , 直到疫灾平息。《晋书 ·庾衮传》 有更详细的记载。疫灾似乎又不止限於洛阳 , 民 国《鄢陵县志》也有“晋咸宁中大疫”的记载 , 但不知本自何处 ⑥。 太康三年 (282 年) “春 , 疫”⑦。这次疫灾 没有记载灾区 , 估计仍然发生在京都洛阳及其 附近。 元康元年 (291 年) “七月 , 雍州大旱 , 陨 霜疾疫 , 关中饥 , 米斛万钱”。梁州亦大旱陨霜 , 秋谷无成 , 疾疫流行。雍州和梁州均为一级政 区 , 雍州治今西安市 ; 梁州治今汉中市。后世方 志记载此次疫灾的有陕西临潼县等 ⑧。 元康二年 (292 年) “十一月 , 大疫”⑨。未 言灾区 , 当指京都洛阳地区。 元康六年 (296 年) 八月 , 关中氐和马兰羌 反晋 , 掠寇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 平等郡。十一月 , 安西将军夏侯俊与建威将军周 处率军进讨氐帅泾县齐万年 , 梁王屯驻好 ( (今 陕西乾县) , 一时关中大乱。是月 ,“关中饥 , 大 疫”。或曰“关中饥疫”λυ。 元康七年 (297 年) “五月 , 秦、雍二州疾 疫”。“七月 , 秦、雍二州大旱 , 疾疫 , 关中饥 , 米斛万钱”。“秋七月 , 雍、梁州疫 , 大旱 , 陨霜 杀秋稼 , 关中饥 , 米斛万钱”。“秋七月 , 雍、秦 二州大旱 , 疾疫 , 米斛万钱”。上引史料有两处 不一致 : 一是疫灾时间 , 一说五月 , 一说七月 ; 二是疫灾地区 , 一说秦、雍二州 , 一说雍、梁二 州。揆诸事实 , 秦、雍、梁三州均有疾疫发生。 秦州驻天水郡 , 治今甘谷县。后世方志记载此次 ·7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λυ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09 页 ; 《三国志》 卷 64《诸葛恪传》, 第 1438 页 ; 《资治通鉴》卷 76《魏 纪 ·劭陵厉公下》, 第 922 页 ; 《三国志》卷 48《孙亮 传》, 第 1152 页。 《三国志》卷 48《孙皓传》, 第 1170 页 ; 道光《上 元县志》卷 1《天文志 ·庶徵》, 第 213 页。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09 页。 《三国志》卷 48《孙皓传》, 第 1170 页 ; 《资治通 鉴》卷 80《晋纪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 第 976 页 ; 《宋 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09 页 ; 光绪《苏州府志》卷 143《祥异》, 第 1 页 ; 光绪九年刊本。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09 页 ; 《晋书》卷 3《武帝纪》,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4 年 , 第 65 页 ; 《资治通鉴》卷 80《晋纪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 第 976 页。 《晋书》卷 3《武帝纪》, 第 65 - 56 页 ; [晋 ] 干 宝 :《搜神记》卷 11《庾衮不畏疫》, 第 325 页 ,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 1991 年 ;《晋书》卷 88《庾衮传》, 第 2281 页 ; 民国《鄢陵县志》卷 29《祥异志》, 第 1 页。 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09 页。 《宋书》卷 31《五行志》, 第 906 页 ; 《晋书》卷 4 《惠帝纪》, 第 92 页 ; 乾隆《临潼县志》卷 9《志余 ·祥 异》, 第 2 页 ; 乾隆四十一年刊本。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10 页。 《晋书》卷 4《惠帝纪》, 第 94 页 ;《资治通鉴》卷 82《晋纪 ·孝惠皇帝上之上》, 第 1008 页
疫灾的有凤翔府、咸阳县、南郑县等①。 立憨帝,苟延残喘。为夺取长安刘聪命部将石 元康九年(299年)正月,氐帅齐万年为孟 勒驻军襄樊,晋将司马睿则派王导率众讨伐,石 观所擒,氏羌之乱被平定。太子洗马官江统上 勒“军粮不济,死疫大半”或曰“会军中饥疫 《徙戎论》,主张把氏羌人迁徙到内地,与汉人杂 死者太半,乃渡沔,寇江夏”,然后北上攻新 居,当时有人以“氏寇新平,关中饥疫,百姓愁 蔡、许吕、洛阳®。 苦,咸望宁息”为由对此提出质疑,日:“方今 永嘉六年(312年)“大疫”①。这次大疫主 关中之祸,暴兵二载;征戍之劳,老师十万;水 要发生在长安。上年洛阳陷落后,骄奢淫逸的苟 早之害,荐饥累荒;疫疠之灾,札瘥天昏。凶逆 ①因在长安扶端为皇太子有功,比以前更加专横 既戮,悔恶初附,且款且畏,或怀危惧,百姓慰 跋扈,大杀谏士,“由是众心稍离,莫为致用 苦。异人同虑望宁息之有期若枯早之思康 加以疾疫饥馑,其将温畿、傅宜皆叛之”。不仅 露,诚宜镇之以安豫。”@这说明是年春关中仍 西晋军队中有疾疫流行,刘汉军队中也是如此 有痘疫大流行或许白元康六年以来,疫灾一直 是年二月,石勒驻军葛陂(今河南新蔡县北) 未止 课农造舟,准备进攻建业(今南京),“会深雨 光配元年(306年)南夷校尉境内“频岁饥 历三月不止”,“军中饥疫,死者大半”,或日 疫,死者十万计”,盘踞成都的李雄诱使建宁 “会大雨,三月不止,勒军中饥疫,死者太半” (今云南曲靖)夷攻打南夷校尉李毅,李毅病死 六月,“石勒自葛陂北行,所过皆坚壁清野,掳 军中,校尉城被攻克,李雄于成都即皇帝位,国 掠无所获,军中饥甚,士卒相食”®。 号“大成”。李雄建国时间为夏六月,征南夷校 建兴元年(313年)正月,晋怀帝被害 尉时间在三月。南夷校尉驻宁州(今云南滇池) 月,刘聪在洛阳欲为新立皇后建筑宫殿,大兴士 故又右“宁州频岁机疹死者以十万计”之说③。 木,廷尉陈元达谏日:“陛下践阼以来,己作殿 永嘉元年(307年)三月,怀帝以南阳王司 观四十余所,加之军旅数兴,债运不息,饥懂疾 马模为征西大将军,都督秦、雍、梁、益四州军 事,镇守长安。“时关中饥荒 百姓相噉,加以 @宋书》卷34《五行志》,第1010页;《晋书》卷 疾房盗贼公行”①。 28《五行志》,第839页:《晋书》卷4《患帝纪》.第94 永嘉四年(310年)四月,北方幽、并 面:《资治通鉴》卷82《署纪,老血阜帝上之上》第 司、草、奉、雍六州大蝗灾。“五月奉、雍州 1008页:乾隆《凤翔府志》卷12《样异》,第3页,乾 隆三十一年刊本:乾隆《碱阳县志》卷21《样异》,第5 饥疫至秋”。雍州流民四出,九月,雍州流民汇 页,乾隆十六年刊本:乾隆《南郑县志》卷11《纪事 聚南阳征南将军山简等以兵促流民归关中流 上》,第8页,乾降五十九年刊本。 民以关中荒残,不愿返还,京兆流民王如乘机作 ②(资治整》83《晋纪·老阜帝上之下》第 乱。十月,汉河内王粲、始安王耀等率众四万寇 1012页:《晋书》卷56统传》.第1532页 掠洛阳,洛阳大饥,而王如大掠沔汉,进逼襄 晋书)卷21《李雄找纪》.第3037页:《资治通 鉴》卷83《得幻 老阜帝之下》 第1050面 阳。十一月,洛阳荒强日深,大饥引发大疫 《资治鉴)卷86《晋纪 怀皇帝上》,第1054 “殿内死人交横,府寺营署并掘堑自守”。襄阳亦 页 《侣书》卷37《俯阳王模传》, 0077而 大疫,死者三千余人。史称“雍州以东,人多们 书 卷34《伍行志】 第1010 《资治通鉴》 乏,更相鬻卖,奔进流移,不可胜数。幽、并 卷87 怀皇 中》 晋书》卷 卷26《食货志》,第79 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 又大疾疫兼以饥锋百姓又为寇城所杀流口 晋书 卷104 《石勒黄 第2713页《资治通 满河,白骨蔽野。刘曜之逼,朝廷议欲迁都仓 鉴》卷87《督纪孝 第1066 垣,人多相食,饥疫总至,百宫流亡者十八 卷34《伍行志》,第1010页,《晋书》卷 九 5《怀帝纪》,第125页 同书》卷61《荷①》,第1671页,《晋书》卷 永嘉五年(311年)十二月,洛阳失路怀 104《石勒载纪》,第2716页:《资治通鉴》卷88《晋纪 帝被掳,洛阳城被刘曜付之一炬,晋军在长安拥 ·孝怀皇帝下》,第1074、1076页, 1994-2009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疫灾的有凤翔府、咸阳县、南郑县等 ①。 元康九年 (299 年) 正月 , 氐帅齐万年为孟 观所擒 , 氐羌之乱被平定。太子洗马官江统上 《徙戎论》, 主张把氐羌人迁徙到内地 , 与汉人杂 居 , 当时有人以“氐寇新平 , 关中饥疫 , 百姓愁 苦 , 咸望宁息”为由对此提出质疑 , 曰 : “方今 关中之祸 , 暴兵二载 ; 征戍之劳 , 老师十万 ; 水 旱之害 , 荐饥累荒 ; 疫疠之灾 , 札瘥夭昏。凶逆 既戮 , 悔恶初附 , 且款且畏 , 咸怀危惧 , 百姓愁 苦 , 异人同虑 , 望宁息之有期 , 若枯旱之思雨 露 , 诚宜镇之以安豫。”② 这说明是年春关中仍 有瘟疫大流行 , 或许自元康六年以来 , 疫灾一直 未止。 光熙元年 (306 年) 南夷校尉境内“频岁饥 疫 , 死者十万计”, 盘踞成都的李雄诱使建宁 (今云南曲靖) 夷攻打南夷校尉李毅 , 李毅病死 军中 , 校尉城被攻克 , 李雄于成都即皇帝位 , 国 号“大成”。李雄建国时间为夏六月 , 征南夷校 尉时间在三月。南夷校尉驻宁州 (今云南滇池) , 故又有“宁州频岁饥疫 , 死者以十万计”之说 ③。 永嘉元年 (307 年) 三月 , 怀帝以南阳王司 马模为征西大将军 , 都督秦、雍、梁、益四州军 事 , 镇守长安。“时关中饥荒 , 百姓相噉 , 加以 疾疠 , 盗贼公行”④。 永嘉 四 年 ( 310 年) 四 月 , 北 方 幽、并、 司、冀、秦、雍六州大蝗灾。“五月 , 秦、雍州 饥疫至秋”。雍州流民四出 , 九月 , 雍州流民汇 聚南阳 , 征南将军山简等以兵促流民归关中 , 流 民以关中荒残 , 不愿返还 , 京兆流民王如乘机作 乱。十月 , 汉河内王粲、始安王曜等率众四万寇 掠洛阳 , 洛阳大饥 , 而王如大掠沔汉 , 进逼襄 阳。十一月 , 洛阳荒馑日深 , 大饥引发大疫 , “殿内死人交横 , 府寺营署并掘堑自守”。襄阳亦 大疫 , 死者三千余人。史称“雍州以东 , 人多饥 乏 , 更相鬻卖 , 奔迸流移 , 不可胜数。幽、并、 司、冀、秦、雍六州大蝗 , 草木及牛马毛皆尽。 又大疾疫 , 兼以饥馑 , 百姓又为寇贼所杀 , 流尸 满河 , 白骨蔽野。刘曜之逼 , 朝廷议欲迁都仓 垣 , 人多相食 , 饥疫总至 , 百官流亡者十八 九”⑤。 永嘉五年 (311 年) 十二月 , 洛阳失陷 , 怀 帝被掳 , 洛阳城被刘曜付之一炬 , 晋军在长安拥 立愍帝 , 苟延残喘。为夺取长安 , 刘聪命部将石 勒驻军襄樊 , 晋将司马睿则派王导率众讨伐 , 石 勒“军粮不济 , 死疫大半”, 或曰“会军中饥疫 , 死者太半 , 乃渡沔 , 寇江夏” , 然后北上攻新 蔡、许昌、洛阳 ⑥。 永嘉六年 (312 年) “大疫”⑦。这次大疫主 要发生在长安。上年洛阳陷落后 , 骄奢淫逸的苟 Ì因在长安扶端为皇太子有功 , 比以前更加专横 跋扈 , 大杀谏士 , “由是众心稍离 , 莫为致用 , 加以疾疫饥馑 , 其将温畿、傅宣皆叛之”。不仅 西晋军队中有疾疫流行 , 刘汉军队中也是如此 , 是年二月 , 石勒驻军葛陂 (今河南新蔡县北) , 课农造舟 , 准备进攻建业 (今南京) , “会霖雨 , 历三月不止”, “军中饥疫 , 死者大半”, 或曰 “会大雨 , 三月不止 , 勒军中饥疫 , 死者太半”, 六月 , “石勒自葛陂北行 , 所过皆坚壁清野 , 掳 掠无所获 , 军中饥甚 , 士卒相食”⑧。 建兴元年 (313 年) 正月 , 晋怀帝被害。三 月 , 刘聪在洛阳欲为新立皇后建筑宫殿 , 大兴土 木 , 廷尉陈元达谏曰 : “陛下践阼以来 , 已作殿 观四十余所 , 加之军旅数兴 , 馈运不息 , 饥馑疾 ·8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10 页 ; 《晋书》卷 28《五行志》, 第 839 页 ;《晋书》卷 4《惠帝纪》, 第 94 页 ; 《资治通鉴》卷 82《晋纪 ·孝惠皇帝上之上》, 第 1008 页 ; 乾隆《凤翔府志》卷 12《祥异》, 第 3 页 , 乾 隆三十一年刊本 ; 乾隆《咸阳县志》卷 21《祥异》, 第 5 页 , 乾隆十六年刊本 ; 乾隆《南郑县志》卷 11《纪事 上》, 第 8 页 , 乾隆五十九年刊本。 《资治通鉴》卷 83《晋纪 ·孝惠皇帝上之下》, 第 1012 页 ;《晋书》卷 56《江统传》, 第 1532 页。 《晋书》卷 121《李雄载纪》, 第 3037 页 ;《资治通 鉴》卷 83《晋纪 ·孝惠皇帝之下》, 第 1050 页。 《资治通鉴》卷 86《晋纪 ·孝怀皇帝上》, 第 1054 页 ;《晋书》卷 37《南阳王模传》, 第 1097 页。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10 页 ;《资治通鉴》 卷 87《晋纪 ·孝怀皇帝中》, 第 1064 页 ; 《晋书》卷 5 《怀帝纪》, 第 121 页 ; 《晋书》卷 26《食货志》, 第 791 页。 《晋书》卷 104《石勒载纪》, 第 2713 页 ;《资治通 鉴》卷 87《晋纪 ·孝怀皇帝中》, 第 1066 页。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10 页 ; 《晋书》卷 5《怀帝纪》, 第 125 页。 《晋书》卷 61《苟 Ì传》, 第 1671 页 ; 《晋书》卷 104《石勒载纪》, 第 2716 页 ; 《资治通鉴》卷 88《晋纪 ·孝怀皇帝下》, 第 1074、1076 页
疫,死亡相继而益思营缮,岂为民父母之意 要班师回长安,又怕杨难敌操其后路追击,因派 乎”或日 “陛下龙兴已来,外殄二京不世之 使者与杨难敌议和而退。十二月,刘曜欲移葬其 寇,内兴殿观四十余所,重之以饥馑疾疫,死亡 父于粟邑(今陕西白水县西北),除亲自至粟邑 相属。”陈元达所说,是指刘聪称帝(310年) 进行规度外,还派大将刘岳帅一万骑兵迎其父亲 以来饥疫连绵,可能当时疫灾尚未止息。建兴四 与弟之灵柩于太原,结果“疫气大行死者十三 年(316年)刘聪在洛阳册立第四个皇后, “朝 四”。 廷内外无复纲纪,阿谀日进,货贿公行,军旅在 太宁三年(325年)东晋正月至六月不雨 外,饥疫相仍,后宫赏赐,动至千万”。关中 大旱。闰八月,明帝死,史臣日 “帝聪明有机 疫,韦江一家“丧乱之标.亲属遇机疫并尽” 断,尤精物理,于时兵凶岁饥,大疫流行,死者 是年九月,刘攻陷长安 “城中饥甚,米斗直 过半。”⑦明帝在位四年,这里的“大疫”主要指 金二两人相食死者太半”②。十一月愍帝 首府建康地区。 出降,西晋灭亡 咸和五年(330年)“夏五月,早,饥且 3。东晋十六国时期的疫灾 疫”。“五月,大机且疫”。“是岁无禾麦.天下大 大兴三年(320年)在前赵 ,是年为光初三 饥”。既然大饥的范围是“天下”,发生疫病的 年。晋将李矩攻克金嬸城(今洛阳市北)刘蹈 范围也应是“天下”,当然也包括京师建康 以刘岳为征东大将军,从长安出镇洛阳,中途 在内 “会三军疫甚”,刘岳被迫屯军渑池。李矩时为司 咸康四年(338年)八月,“蜀中久雨.百 州刺史,占领洛阳的时间在二月。此前,李矩因 姓饥疫”,龚壮上书日: “今雨百日,饥疫并 大败石勒而领河东(治今山西夏县)、平阳(治 臻,天其或者将以监示陛下也。”回该年蜀地割 今山西临汾市)太守,“时饥馑相仍,又多疾疫 据政权“成”改称“汉”,这里所说的“蜀中 矩垂心抚恤,百姓赖焉”®。 即成部 永吕元年(322年)东晋“冬十月,大疫 死者十二 三”。“十一月,大疫,死者十二三。河 @(资治通鉴》卷88《晋纪·孝悠皇帝上》,第108】 朔亦同”④。“河朔”在这里是泛指东晋没有能够 页《晋书》卷102《刘聪规纪》,第2663页 控制的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这次疫灾南方和北 102刘聪找纪》.第2673页:《书》 方都有流行为全国性疫灾。南方东晋“京都大 卷70《应詹传》,第1861页。 《资治通鉴》卷89《晋纪 ·孝皇帝下》,第109 早,川俗并竭”,建康地区为重疫区,朝中大臣 也有染疫者。建康方志记载此次疫灾曰: “冬 鉴》卷91《 《晋书》 月,京师大雾,是月大疫。”靴方河朔地区的东 6的 ,第170 部大致包括今山西东部,北京、天津、河北全 第156页;《宋书》卷34 部以及河南、山东大部)为石勒控制,当时“勒 (伍行志》 卷6元帝纪), ,第2440页,同治《上江 境内大疫,死者十二三”,致使石勒停止了徽文 第45贝 殿的建设,驻守在青州广固城(今山东青州市) 晋书》 鉴》卷2《晋纪 105(石勒载纪》,第2740页:《资治通 的东晋将领曹宝计划退守海中,也因为“会疾疫 中宗元呈帝下》 ,第1128页,(晋书 甚,计未及就”,后被石勒杀害。河朔地区的西 卷103《刘曜载纪》,第2691页《资治通鉴》卷92《智 纪·肃宗明皇帝上》,第1135页:《晋书》卷103《刘睡 部(大致包括今山西西部、陕西关中及甘肃东 载纪》,第2693页 部)为刘所控制,也是一个疫区。 二月,刘晖 @以晋书》卷6《明帝纪》,第164页。 西征氏羌,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杨难敌率众 (晋书》卷7《成帝纪》,第175页:《宋书》卷34 来拒,杨难敌战败,退保仇池,而南安主杨韬找 《五行志》,第1010页,《晋书》拉27《五行志》,第809 页:同治(上江两县志》卷2《大事纪上》,第44页: 降,刘曜因千杨韬及成右万余户于长安然后大 民国《省都志》卷16(历代大事表》,第1469页。 举进攻仇池,“会军中大疫,醒亦得疾”,在自己 以资治通鉴》卷96《晋纪·是宗成阜帝中之下》 身患疾病。军队“兼疫房甚”的情况下,刘耀想 第1183页, 1994-2009 China Academie Jour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疫 , 死亡相继 , 而益思营缮 , 岂为民父母之意 乎 !”或曰 : “陛下龙兴已来 , 外殄二京不世之 寇 , 内兴殿观四十余所 , 重之以饥馑疾疫 , 死亡 相属。”① 陈元达所说 , 是指刘聪称帝 (310 年) 以来饥疫连绵 , 可能当时疫灾尚未止息。建兴四 年 (316 年) 刘聪在洛阳册立第四个皇后 , “朝 廷内外无复纲纪 , 阿谀日进 , 货贿公行 , 军旅在 外 , 饥疫相仍 , 后宫赏赐 , 动至千万”。关中饥 疫 , 韦泓一家“丧乱之际 , 亲属遇饥疫并尽”。 是年九月 , 刘曜攻陷长安 , “城中饥甚 , 米斗直 金二两 , 人相食 , 死者太半”②。十一月 , 愍帝 出降 , 西晋灭亡。 3.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疫灾 大兴三年 (320 年) 在前赵 , 是年为光初三 年。晋将李矩攻克金墉城 (今洛阳市北) , 刘曜 以刘岳为征东大将军 , 从长安出镇洛阳 , 中途 “会三军疫甚”, 刘岳被迫屯军渑池。李矩时为司 州刺史 , 占领洛阳的时间在二月。此前 , 李矩因 大败石勒而领河东 (治今山西夏县) 、平阳 (治 今山西临汾市) 太守 ,“时饥馑相仍 , 又多疾疫 , 矩垂心抚恤 , 百姓赖焉”③。 永昌元年 (322 年) 东晋 “冬十月 , 大疫 , 死者十二三”。“十一月 , 大疫 , 死者十二三。河 朔亦同”④。“河朔”在这里是泛指东晋没有能够 控制的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这次疫灾南方和北 方都有流行 , 为全国性疫灾。南方东晋“京都大 旱 , 川谷并竭”, 建康地区为重疫区 , 朝中大臣 也有染疫者。建康方志记载此次疫灾曰 : “冬十 月 , 京师大雾 , 是月大疫。”⑤北方河朔地区的东 部 (大致包括今山西东部 , 北京、天津、河北全 部以及河南、山东大部) 为石勒控制 , 当时“勒 境内大疫 , 死者十二三”, 致使石勒停止了徽文 殿的建设 , 驻守在青州广固城 (今山东青州市) 的东晋将领曹嶷计划退守海中 , 也因为“会疾疫 甚 , 计未及就”, 后被石勒杀害。河朔地区的西 部 (大致包括今山西西部、陕西关中及甘肃东 部) 为刘曜所控制 , 也是一个疫区。二月 , 刘曜 西征氐羌 , 仇池 (今甘肃成县西北) 杨难敌率众 来拒 , 杨难敌战败 , 退保仇池 , 而南安主杨韬投 降 , 刘曜因迁杨韬及陇右万余户于长安 , 然后大 举进攻仇池 ,“会军中大疫 , 曜亦得疾”, 在自己 身患疾病 , 军队“兼疫疠甚”的情况下 , 刘曜想 要班师回长安 , 又怕杨难敌操其后路追击 , 因派 使者与杨难敌议和而退。十二月 , 刘曜欲移葬其 父于粟邑 (今陕西白水县西北) , 除亲自至粟邑 进行规度外 , 还派大将刘岳帅一万骑兵迎其父亲 与弟之灵柩于太原 , 结果“疫气大行 , 死者十三 四”⑥。 太宁三年 (325 年) 东晋正月至六月不雨 , 大旱。闰八月 , 明帝死 , 史臣曰 : “帝聪明有机 断 , 尤精物理 , 于时兵凶岁饥 , 大疫流行 , 死者 过半。”⑦ 明帝在位四年 , 这里的“大疫”主要指 首府建康地区。 咸和五年 ( 330 年) “夏五月 , 旱 , 饥且 疫”。“五月 , 大饥且疫”。“是岁无禾麦 , 天下大 饥”。既然大饥的范围是“天下”, 发生疫病的 范围也应是 “天下” , 当然也包括京师建康 在内 ⑧。 咸康四年 (338 年) 八月 , “蜀中久雨 , 百 姓饥疫”, 龚壮上书曰 : “今霪雨百日 , 饥疫并 臻 , 天其或者将以监示陛下也。”⑨ 该年蜀地割 据政权“成”改称 “汉”, 这里所说的 “蜀中” 即成都。 ·9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资治通鉴》卷 88《晋纪 ·孝愍皇帝上》, 第 1081 页 ;《晋书》卷 102《刘聪载纪》, 第 2663 页。 《晋书》卷 102《刘聪载纪》, 第 2673 页 ; 《晋书》 卷 70《应詹传》, 第 1861 页 ; 《资治通鉴》卷 89《晋纪 ·孝愍皇帝下》, 第 1099 页。 《晋书》卷 103《刘曜载纪》, 第 2686 页 ;《资治通 鉴》卷 91《晋纪 ·中宗元皇帝中》, 第 1118 页 ; 《晋书》 卷 63《李矩传》, 第 1706 页。 《晋书》卷 6《元帝纪》, 第 156 页 ; 《宋书》卷 34 《五行志》, 第 1010 页。 《晋书》卷 94《郭文传》, 第 2440 页 ; 同治《上江 两县志》卷 2《大事纪上》, 第 43 页。 《晋书》卷 105《石勒载纪》, 第 2740 页 ;《资治通 鉴》卷 92《晋纪 ·中宗元皇帝下》, 第 1128 页 ; 《晋书》 卷 103《刘曜载纪》, 第 2691 页 ;《资治通鉴》卷 92《晋 纪 ·肃宗明皇帝上》, 第 1135 页 ; 《晋书》卷 103《刘曜 载纪》, 第 2693 页。 《晋书》卷 6《明帝纪》, 第 164 页。 《晋书》卷 7《成帝纪》, 第 175 页 ; 《宋书》卷 34 《五行志》, 第 1010 页 ;《晋书》卷 27《五行志》, 第 809 页 ;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 2《大事纪上》, 第 44 页 ; 民国《首都志》卷 16《历代大事表》, 第 1469 页。 《资治通鉴》卷 96《晋纪 ·显宗成皇帝中之下》, 第 1183 页
永和六年(350年)夏五月大水“是岁大 思北还”。此次疫灾“军中大疫,人畜多死”⑧, 疫”。建康地区后世方志载有此次疫灾①。 人畜共患,可能是天花。 永和七年(351年)四月刘显杀石祗及者 隆安二年(398年)隆安元年四月.王恭镇 胡帅,中原大乱,“戎、晋十万数,各还旧土 京口,起兵诛王国宝。百姓谣日:“昔年食白饭 互相攻略及疾疫死亡,能违者十二三”。冉闵为 今年食麦麸。天公诛谪汝,教汝抢喉咙。喉咙喝 赵丞相的时候,“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所 复喝京口败复败。”九月。王恭死,“京都大行 徙青、雍、幽、荆四州之民及氏、芜、胡、蛮数 咳疾,而喉咙并喝焉@。所谓“咳疾”,应是病 百万口,以赵法禁不行,各还旧土;道路交错 毒性感目所起的咳嗽 相互杀掠,其能达者什有二三。中原大乱,因以 隆安五年(401年)十一月,孙恩兵败沪渎、 饥疫,人相合.无复耕者”② 海盐,“饥馑疾疫,死者太半”,亡奔临海@。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大旱。 “五月 义熙元年(405年)“十月,大疫,发赤班 大疫”。建康地区后世方志载有此次疫灾①。 乃愈@。此次疫灾当为天花流行。未言疫灾范 永和十二年(356年)史称“永和末多疾 围,可能是指京都,但天花流行猛烈,也可能是 疫”当时朝狂规定大臣之家如有三人以上英 指整个东晋。 疫,即使本人无病,百日之内也不得入宫,而 义配四年(408年)划散官率个五千伐蜀 “疫病之年,家无不染”,以致百官多因家中染 七月,兵至四川遂宁, “食粮尽,军中多疾疫 疫人多而不能进宫议事④。“永和”为穆帝年号, 死者大半”。刘敬宣伐蜀是从三峡白帝城开始的 历时十二年。 路上所攻皆克,但到遂宁黄虎时遇到了蜀将谯 兴宁二年(364年)兴宁年间,竺法旷东游 道福的顾强抵抗.“相持六十余日.遇房疫。,又 禹穴时,“东土多遴疫疾”©。“禹穴”在今浙江绍 兴,竺法旷为于潜县青山寺僧,所谓“东士”应 是指于潜县以东至绍兴之间的地区,也就是临 安、余杭、钱塘(今杭州)、永兴(今萧山)、山 以晋书》卷8《穆帝纪》,第197页,同治《上江两 县志》卷2《大事纪上》,第45页;民国《首都志》卷 阴(今绍兴)一线。“兴宁”年号历时三年这 16《历代大事表》,第1470页 里将疫灾之年系于兴宁二年 ②(灾书》卷24《天文志》第714面,《资治桶鉴》 太和四年(369年)冬,大司马相征发徐 卷99《晋纪·孝宗穆皇帝中之上》,第1223页 ③(宋书》卷34(五行志》,第1010页:同治《上江 州、充州、扬州百姓筑广陵城。十二月,桓移 两县志》卷2《大事纪上》第45页:民国《首都志》 镇广一陵城。“时行役既久又兼疾房死者十四 卷16《压代大电老筑1471 五,百姓嗟怨”。所谓“冬,大疫”,或即 ④(晋书》卷76《王影之传》.第2009页 指此 烫1轻黄的·《高传》卷5《晋干吉山山法 旷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太元四年(379年)三月,大疫。冬,又大 资治涌整》卷102《恶纪,海西公下》第127 疫。未言疫灾区域,可能指京都,后世方志 页《唱书)卷98相 传 ,第2577页】 宋书》卷3 有载⑦。 (五行志》,第1010页 太元五年(380年)“五月.自冬大疫。至 以晋书》卷9《学武帝纪》,第229页 《宋书》卷 于此夏。多绝户者”®。这说明先年冬天开始的 志》 两县志》卷 大疫一直延续到该年五月。如果先年疫灾是在京 34(伍行志),第1010页 都发生本年也是加此。 战书 2《太 中华书 隆安元年(397年)即道武帝皇始二年。八 月北魏将领拓拔一率军从鲁口(在今河北饶阳 第1372页 境)进攻常山郡(今石家庄)之九门城,“时大 (资治通签》卷110《晋纪·安皇帝乙》,第1382 页《晋书》卷28《伍行志》,第848页。 疫,人马牛多死。帝问疫于诸将,对曰·在者才 不书径1式帝纪上》,第3贝· 十四五。是时中山犹拒守,而饥疫并臻,群下 @(宋书》卷34《五行志》,第1010页 ·10 1994-2009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永和六年 (350 年) 夏五月大水 , “是岁大 疫”。建康地区后世方志载有此次疫灾 ①。 永和七年 (351 年) 四月 , 刘显杀石祗及诸 胡帅 , 中原大乱 , “戎、晋十万数 , 各还旧土 , 互相攻略及疾疫死亡 , 能违者十二三”。冉闵为 赵丞相的时候 , “与羌、胡相攻 , 无月不战 , 所 徙青、雍、幽、荆四州之民及氐、羌、胡、蛮数 百万口 , 以赵法禁不行 , 各还旧土 ; 道路交错 , 相互杀掠 , 其能达者什有二三。中原大乱 , 因以 饥疫 , 人相食 , 无复耕者”②。 永和九年 (353 年) 三月 , 大旱。 “五月 , 大疫”。建康地区后世方志载有此次疫灾 ③。 永和十二年 ( 356 年) 史称 “永和末多疾 疫”, 当时朝廷规定 , 大臣之家如有三人以上染 疫 , 即使本人无病 , 百日之内也不得入宫 , 而 “疫病之年 , 家无不染”, 以致百官多因家中染 疫人多而不能进宫议事 ④。“永和”为穆帝年号 , 历时十二年。 兴宁二年 (364 年) 兴宁年间 , 竺法旷东游 禹穴时 ,“东土多遘疫疾”⑤。“禹穴”在今浙江绍 兴 , 竺法旷为于潜县青山寺僧 , 所谓“东土”应 是指于潜县以东至绍兴之间的地区 , 也就是临 安、余杭、钱塘 (今杭州) 、永兴 (今萧山) 、山 阴 (今绍兴) 一线。“兴宁”年号历时三年 , 这 里将疫灾之年系于兴宁二年。 太和四年 (369 年) 冬 , 大司马桓 征发徐 州、兖州、扬州百姓筑广陵城。十二月 , 桓 移 镇广陵城。“时行役既久 , 又兼疾疠 , 死者十四 五 , 百 姓 嗟 怨”。所 谓 “冬 , 大 疫”⑥, 或 即 指此。 太元四年 (379 年) 三月 , 大疫。冬 , 又大 疫。未言疫灾区域 , 可能指京都 , 后世方志 有载 ⑦。 太元五年 (380 年) “五月 , 自冬大疫 , 至 于此夏。多绝户者”⑧。这说明先年冬天开始的 大疫一直延续到该年五月。如果先年疫灾是在京 都发生 , 本年也是如此。 隆安元年 (397 年) 即道武帝皇始二年。八 月 , 北魏将领拓拔 率军从鲁口 (在今河北饶阳 境) 进攻常山郡 (今石家庄) 之九门城 , “时大 疫 , 人马牛多死。帝问疫于诸将 , 对曰 : 在者才 十四五。是时中山犹拒守 , 而饥疫并臻 , 群下咸 思北还”。此次疫灾“军中大疫 , 人畜多死”⑨, 人畜共患 , 可能是天花。 隆安二年 (398 年) 隆安元年四月 , 王恭镇 京口 , 起兵诛王国宝。百姓谣曰 :“昔年食白饭 , 今年食麦麸。天公诛谪汝 , 教汝捻喉咙。喉咙喝 复喝 , 京口败复败。”九月 , 王恭死 ,“京都大行 咳疾 , 而喉咙并喝焉”λυ。所谓“咳疾”, 应是病 毒性感冒所引起的咳嗽。 隆安五年 (401 年) 十一月 ,孙恩兵败沪渎、 海盐“, 饥馑疾疫 ,死者太半”,亡奔临海λϖ。 义熙元年 (405 年) “十月 , 大疫 , 发赤班 乃愈”λω。此次疫灾当为天花流行。未言疫灾范 围 , 可能是指京都 , 但天花流行猛烈 , 也可能是 指整个东晋。 义熙四年 (408 年) 刘敬宣率众五千伐蜀 , 七月 , 兵至四川遂宁 , “食粮尽 , 军中多疾疫 , 死者大半”。刘敬宣伐蜀是从三峡白帝城开始的 , 一路上所攻皆克 , 但到遂宁黄虎时遇到了蜀将谯 道福的顽强抵抗 , “相持六十余日 , 遇疠疫 , 又 ·10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λυ λϖ λω 《晋书》卷 8《穆帝纪》, 第 197 页 ; 同治《上江两 县志》卷 2《大事纪上》, 第 45 页 ; 民国《首都志》卷 16《历代大事表》, 第 1470 页。 《宋书》卷 24《天文志》, 第 714 页 ; 《资治通鉴》 卷 99《晋纪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 第 1223 页。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10 页 ; 同治《上江 两县志》卷 2《大事纪上》, 第 45 页 ; 民国《首都志》 卷 16《历代大事表》, 第 1471 页。 《晋书》卷 76《王彪之传》, 第 2009 页。 [梁] 释慧皎 : 《高僧传》卷 5《晋于潜青山竺法 旷传》, (北京) 中华书局 , 1992 年。 《资治通鉴》卷 102《晋纪 ·海西公下》, 第 1272 页 ;《晋书》卷 98《桓 传》, 第 2577 页 ;《宋书》卷 34 《五行志》, 第 1010 页。 《晋书》卷 9《孝武帝纪》, 第 229 页 ;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10 页 ;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 2 《大事纪上》, 第 45 页。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10 页。 《魏书》卷 2《太祖纪》,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4 年 , 第 30 页 ; 《资治通鉴》卷 109《晋纪 ·安皇帝甲》, 第 1372 页。 《资治通鉴》卷 110《晋纪 ·安皇帝乙》, 第 1382 页 ;《晋书》卷 28《五行志》, 第 848 页。 《宋书》卷 1《武帝纪上》,第 3 页。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10 页
以食尽,班师,为有司所劾,免官”①。 人”⊙。滑台在今滑县,成泉城及其虎牢在今荥 义熙六年(410年)先年四月,刘裕自淮入 阳,金墉城在洛阳城北,这三城当时都在黄河南 酒,北伐南燕。六月,夺取南燕重镇临朐,围南 岸。武牢地望不详,疑即虎牢 燕主幕容超于广固城。至本年二月,广固城(今 景平元年(423年)三月,北魏叔孙建以三 山东青州)被围半年之久,因为“城久闭,城中 万骑兵讲攻东阳城(今山东青州)守城宋军在 男女病脚弱者太半,出降者相继”,南燕尚书悦 竺夔的指挥下,以一千五百人的少数打败了叔孙 寿见大势已去,开城纳晋师,慕容超被擒,斩于 建的多次进攻,但损失修重,“战士多死伤,余 建康②。“病脚弱者太半” 可视为瘟疫流行。因 众困乏”。到四月,魏兵终于在东阳城北打开了 刘裕北伐,建康城中空虚。徐道覆劝卢循乘机进 ·个缺口,可就在这时,瘟疫开始在魏军中流 攻建康。卢循为孙恩妹夫,徐道覆为卢循姐夫 行,“时天,魏军多疫” 叔孙建曰·“玩人应 是年二月,广州刺史卢循反晋,兵分两路北上。 病过半,若相持不休,兵自死尽,何须复战!今 西路军由卢循亲率,经始兴郡(今广东韶关)北 全军而返计之上也。”因以“兵人不宜水土 上。沿相江而下。直趋长沙郡:三月.至长沙 疫病过半”为由而撤兵。闰四月,叔孙建又与奚 与荆州喇史刘道规军队战,大败之,进据巴陵城 斤会兵,共攻虎牢。时虎牢已经被围二百日,无 (今湖南岳阳)。正准备溯荆江而上夺取荆州 日不战,魏军又凿地道泄城中井水,以致“城中 碰上豫州刺史刘毅从姑孰(今安徽当涂)来讨 人马渴多”“重府#不久虎车城被攻古 於是顺流而下,至寻阳与先期到达的徐道覆军会 疾疫不仅在宋军中流行 “魏士度死者亦什 合。东路军由徐道覆率领,顺赣江而下,南康 (今江西赣州)、庐陵(今江西庐陵)、豫章(今 元嘉三年(426年)刘宋自景平元年以来连 江西南昌)等那望风而降;三月,至豫章,与江 续大旱,元嘉二年,范泰表贺元正,并陈旱灾, 州刺史何无忌军队战,亦大败之,遂北上寻阳 日·“项嫩为虐元阳位度通川燥流异井 占领江州(今江西九江)。五月,卢循、徐道覆 同竭。老弱不堪远及,贫寡弹于负水。租输既 合军与刘毅战于桑落洲,又败之,于是,进围建 重减税无降百姓架咨。臣年讨七十未见出 康,晋朝震动。其时刘裕己回建康,卢循在 早。阴阳并隔,则和气不交,岂惟凶荒,必生疾 康城外与之周旋一月之久,因无所获,遂于七月 疫,其为忧虞,不可备序。”范泰担心因早成疫 很回寻阳。《异苑》所谓“卢循自广州下、泊船 果不其然,元嘉三年六月,“大旱蝗” “时旱灾 江西,众多疫死”③,说的就是四五月间卢循、 未己,加以疾疫”,范泰又上表日:“顷亢旱历 徐道覆在江西会师之事。 时,疾疫未已,方之常灾,实为过差,古以为王 义熙七年(411年)先年十二月,刘裕大败 卢循军于豫章。是年正月,刘裕回到建康。“春」 大疫”。未言疫灾范围,应指京都。前述卢 农民军中流行瘟疫,此疫或许是刘裕军队带回。 (资治通鉴》卷114《得纪·安皇帝己》,第1438 41页:《宋书)卷47(刘做宣传》,第1414页《得 4.南北朝时期的疫灾 书》卷84《刘宜传》,第2192页 永初三年(422年)夏四月,魏太宗幸成皋 3(资治通鉴》卷115《晋纪·安皇帝庚》,第1444 城,观虎牢;闰四月,北魏军队攻克虎牢,但 1450页. “士众大疫,死者十二三”,付出了惨痛代价。 3(资治通鉴》卷115《晋纪·安皇帝庚》,第1450 ,1454页:《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庶微典》卷114 “秋七月,魏师侵宋北鄙。十 月攻滑台,克之 《疫灾部纪事》,第5472项 明年,拔虎牢,陷金墉,屠许吕,遂启河南之地 ④宋书》卷34《五行志》,第1010页。 “自五年八月至七年十二月,荧惑一守轩辕 (载书》卷3《太宗纪》,第63页,《魏书》卷105 (天象志三》,第2399页 再犯进贤,再犯房星,月一犯轩辕及房,皆女君 ®资治通鉴》卷119《宋纪·营阳王》,第1508页; 大臣之鉴…或日火犯上,亢为饥疫。时官军陷 《魏书》卷38《刁雍传》,第866页;《资治通鉴》卷119 武牢,会军大疫,死者十二三。是冬,诏禀饥 (宋纪·营阳王》.第1509页. 1994-2009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p://www.cnki.net
以食尽 , 班师 , 为有司所劾 , 免官”①。 义熙六年 (410 年) 先年四月 , 刘裕自淮入 泗 , 北伐南燕。六月 , 夺取南燕重镇临朐 , 围南 燕主慕容超于广固城。至本年二月 , 广固城 (今 山东青州) 被围半年之久 , 因为“城久闭 , 城中 男女病脚弱者太半 , 出降者相继”, 南燕尚书悦 寿见大势已去 , 开城纳晋师 , 慕容超被擒 , 斩于 建康 ②。“病脚弱者太半”, 可视为瘟疫流行。因 刘裕北伐 , 建康城中空虚。徐道覆劝卢循乘机进 攻建康。卢循为孙恩妹夫 , 徐道覆为卢循姐夫。 是年二月 , 广州刺史卢循反晋 , 兵分两路北上。 西路军由卢循亲率 , 经始兴郡 (今广东韶关) 北 上 , 沿湘江而下 , 直趋长沙郡 ; 三月 , 至长沙 , 与荆州刺史刘道规军队战 , 大败之 , 进据巴陵城 (今湖南岳阳) , 正准备溯荆江而上 , 夺取荆州 , 碰上豫州刺史刘毅从姑孰 (今安徽当涂) 来讨 , 於是顺流而下 , 至寻阳与先期到达的徐道覆军会 合。东路军由徐道覆率领 , 顺赣江而下 , 南康 (今江西赣州) 、庐陵 (今江西庐陵) 、豫章 (今 江西南昌) 等郡望风而降 ; 三月 , 至豫章 , 与江 州刺史何无忌军队战 , 亦大败之 , 遂北上寻阳 , 占领江州 (今江西九江) 。五月 , 卢循、徐道覆 合军与刘毅战于桑落洲 , 又败之 , 于是 , 进围建 康 , 晋朝震动。其时 , 刘裕已回建康 , 卢循在建 康城外与之周旋一月之久 , 因无所获 , 遂于七月 退回寻阳。《异苑》所谓“卢循自广州下 , 泊船 江西 , 众多疫死”③, 说的就是四五月间卢循、 徐道覆在江西会师之事。 义熙七年 (411 年) 先年十二月 , 刘裕大败 卢循军于豫章。是年正月 , 刘裕回到建康。“春 , 大疫”④。未言疫灾范围 , 应指京都。前述卢循 农民军中流行瘟疫 , 此疫或许是刘裕军队带回。 4. 南北朝时期的疫灾 永初三年 (422 年) 夏四月 , 魏太宗幸成皋 城 , 观虎牢 ; 闰四月 , 北魏军队攻克虎牢 , 但 “士众大疫 , 死者十二三”, 付出了惨痛代价。 “秋七月 , 魏师侵宋北鄙。十一月攻滑台 , 克之。 明年 , 拔虎牢 , 陷金墉 , 屠许昌 , 遂启河南之地 ……自五年八月至七年十二月 , 荧惑一守轩辕 , 再犯进贤 , 再犯房星 , 月一犯轩辕及房 , 皆女君 大臣之鉴 ……或曰火犯上 , 亢为饥疫。时官军陷 武牢 , 会军大疫 , 死者十二三。是冬 , 诏禀饥 人”⑤。滑台在今滑县 , 成皋城及其虎牢在今荥 阳 , 金墉城在洛阳城北 , 这三城当时都在黄河南 岸。武牢地望不详 , 疑即虎牢。 景平元年 (423 年) 三月 , 北魏叔孙建以三 万骑兵进攻东阳城 (今山东青州) , 守城宋军在 竺夔的指挥下 , 以一千五百人的少数打败了叔孙 建的多次进攻 , 但损失惨重 , “战士多死伤 , 余 众困乏”。到四月 , 魏兵终于在东阳城北打开了 一个缺口 , 可就在这时 , 瘟疫开始在魏军中流 行 ,“时天暑 , 魏军多疫”, 叔孙建曰 : “兵人疫 病过半 , 若相持不休 , 兵自死尽 , 何须复战 ! 今 全军而返 , 计之上也。”因以 “兵人不宜水土 , 疫病过半”为由而撤兵。闰四月 , 叔孙建又与奚 斤会兵 , 共攻虎牢。时虎牢已经被围二百日 , 无 日不战 , 魏军又凿地道泄城中井水 , 以致“城中 人马渴乏”,“重以饥疫”, 不久虎牢城被攻克。 疾疫不仅在宋军中流行 , “魏士卒疫死者亦什二 三”⑥。 元嘉三年 (426 年) 刘宋自景平元年以来连 续大旱 , 元嘉二年 , 范泰表贺元正 , 并陈旱灾 , 曰 : “顷旱魃为虐 , 元阳愆度 , 通川燥流 , 异井 同竭。老弱不堪远汲 , 贫寡惮于负水。租输既 重 , 赋税无降 , 百姓怨咨。臣年过七十 , 未见此 旱。阴阳并隔 , 则和气不交 , 岂惟凶荒 , 必生疾 疫 , 其为忧虞 , 不可备序。”范泰担心因旱成疫 , 果不其然 , 元嘉三年六月 , “大旱蝗”, “时旱灾 未已 , 加以疾疫”, 范泰又上表曰 : “顷亢旱历 时 , 疾疫未已 , 方之常灾 , 实为过差 , 古以为王 ·11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资治通鉴》卷 114《晋纪 ·安皇帝己》, 第 1438、 1441 页 ; 《宋书》卷 47《刘敬宣传》, 第 1414 页 ; 《晋 书》卷 84《刘敬宣传》, 第 2192 页。 《资治通鉴》卷 115《晋纪 ·安皇帝庚》, 第 1444 - 1450 页。 《资治通鉴》卷 115《晋纪 ·安皇帝庚》, 第 1450 - 1454 页 ;《古今图书集成 ·历象汇编 ·庶徵典》卷 114 《疫灾部纪事》, 第 5472 页。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10 页。 《魏书》卷 3《太宗纪》, 第 63 页 ; 《魏书》卷 105 《天象志三》, 第 2399 页。 《资治通鉴》卷 119《宋纪 ·营阳王》, 第 1508 页 ; 《魏书》卷 38《刁雍传》, 第 866 页 ;《资治通鉴》卷 119 《宋纪 ·营阳王》, 第 1509 页
泽不流之征。”@ “都下疾疫,使巡省给医药”。“都下”即京镜建 元嘉四年(427年)“五月,京都疾疫”。甲 康地区,后世方志记载有此次疫灾⑦。 午日,政府“遣使存问,给医药:死者若无家 孝建元年(454年)吴「兴1郡钱塘县(今 属,赐以棺器”。这次疫灾由旱灾诱发,并持续 浙江杭州)大疫,有父母兄弟七人同时疫死者 到第二年春天。京都即刘宋首都建康(今南京) 有子病而父母死不底者:有父子并亡者:有一家 建康地区后世方志载有此次疫灾,有的方志甚至 六口俱得病】 二人丧没者。乌程县(今浙江湖 直接改称“元嘉四年五月,建康疾疫”②。 州)吴逵一家“经荒饥馑,系以疫,父母兄弟嫂 元嘉五年(428年)春正月,“时大早,疾 及群从小功之亲,男女死者十三人”@。 疫”,左光禄大夫范泰上表欲引咎辞职,但文帝 大明元年(457年)“四月,京邑疾疫” 不许。扬州刺史(驻建康)王弘也以“阴阳 “夏,京师疾疫”。政府“遣使按行,赐给医药 并,亢早成灾,秋无严霜,冬无积雪,疫疠之 死而无收敛者,官为敛埋”。京师、京邑均指都 气弥历四时”引处辞职。文帝则领布诏书以 城建康(今南京)或称“大明元年正月建康 “阴阳违序,旱疫成患”求言指陈得失@。 雨水,四月丹阳疾疫”@。建康指京畿地区,丹 元嘉七年(430年)刘宋到度之领兵北伐 阳仅指京城 魏军望风而逃,滑台、虎牢、洛阳三城为宋军占 大明三年(459年)刘宋北境州、徐州 领。十月,魏军大举反攻,重新夺取洛阳(金 豫州多有战事。八月,孝武帝诏曰:“近北讨文 墉)、虎牢两城,独到彦之所守滑台未失。十 武,于军亡没,或陨身矢石,或疠疾死亡,并尽 月,“河冰将合,粮食又整。彦之先有目疾,至 是大动,将士疾疫,乃回军焚舟,步至彭城” ①以资治通整》卷120《宋纪·太祖文皇帝上之上》】 或日:“且将士疾疫,乃引兵自清入济,南至历 第1522页,《宋书》卷60《范泰传》,第1620.1622 城,焚舟弃甲,步趋彭城。”④ 页。 元嘉十二年(435年)即北魏世祖太延元 ②(宋书》卷34《五行志》,第1010页;《宋书》卷 5《文帝纪》,第76页,同治《上江两县志》卷2《大事 年。其年夏六月,世祖诏日:“有鄙妇人持方寸 纪上》,第48页:民国《省都志》卷16《历代大事表》, 玉印,诣潞城侯孙家…印有三字,为龙鸟之 第1478页:道光《上元县志》卷1《天文志·庶徵》 形,要妙奇巧,不类人迹。文曰旱疫平'。推 第218页 寻其理。盖神灵之报应也。”很显然。所谓“神 ③(资治通整》卷121《宋纪·太祖文皇帝上之中】 第1528页:《宋书》卷42《王弘传》.第1314页:《宋 灵之报应”是假,而此前北魏境内有“旱疫”流 书》卷5《文帝纪》.第76页:《南史》卷2宋本纪》 行应该是真,如果不是当时有疸疫,魏世祖恐怕 (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页」 也不会为此下诏令,而此诏令的作用有可能就是 (南史》卷25《到彦之传》。第675页:《资治 为了安抚处在疫灾威胁之中的百姓的心。不过, 鉴》卷121《宋纪·太祖文皇帝上之中》,第1539页 该月魏世祖又以“时和年丰”,诏祭祀百神,以 就书》卷4《世祖纪》.第85页:《资治通鉴》卷 122《宋纪·太相文皇帝上之下 第1555而 答天观。 ®宋书》卷5《文帝纪 第95页:同治《上江两 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六月,刘宋“京邑 县志》卷2《大事纪上》 第49页:道光《上元县志》 疫疠,丙戌,使郡县及营署部司,普加履行,给 《天文志 第219页 以医药”。京邑即首都建康,建康地区后世方志 同治《 县志》卷 《大事纪上》,第0页 载有此次疫灾。建康又称丹阳,故有“元嘉二十 出版 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1480 四年六月丹阳大水疫房”之记载®。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正月,北魏拓拔焘 宋 )卷91《范叔孙传》,第2252页《宋书》 攻肝胎“凡政之三旬不拔。会魏军中多疾疫 或告以建康遣水军自海入淮,又敕彭城断其归 ,第1010页;《宋书》卷 26《天文志》,第947页:《南史》卷2《宋本纪》,第60 收”二月魏很。“疾死者其众”是 页:民国《首都志》卷16《历代大事表》,第1481页: 军撤军的主要原因。三月,刘宋大旱。四月 道光《上元县志》卷1《天文志·庶微》,第219页 ·12· 1994-2009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泽不流之征。”① 元嘉四年 (427 年) “五月 , 京都疾疫”。甲 午日 , 政府“遣使存问 , 给医药 ; 死者若无家 属 , 赐以棺器”。这次疫灾由旱灾诱发 , 并持续 到第二年春天。京都即刘宋首都建康 (今南京) , 建康地区后世方志载有此次疫灾 , 有的方志甚至 直接改称“元嘉四年五月 , 建康疾疫”②。 元嘉五年 (428 年) 春正月 , “时大旱 , 疾 疫”, 左光禄大夫范泰上表欲引咎辞职 , 但文帝 不许。扬州刺史 (驻建康) 王弘也以 “阴阳隔 并 , 亢旱成灾 , 秋无严霜 , 冬无积雪 , 疫疠之 气 , 弥历四时”引咎辞职。文帝则颁布诏书 , 以 “阴阳违序 , 旱疫成患”求言指陈得失 ③。 元嘉七年 (430 年) 刘宋到彦之领兵北伐 , 魏军望风而逃 , 滑台、虎牢、洛阳三城为宋军占 领。十月 , 魏军大举反攻 , 重新夺取洛阳 (金 墉) 、虎牢两城 , 独到彦之所守滑台未失。十一 月 , “河冰将合 , 粮食又罄。彦之先有目疾 , 至 是大动 , 将士疾疫 , 乃回军焚舟 , 步至彭城”。 或曰 : “且将士疾疫 , 乃引兵自清入济 , 南至历 城 , 焚舟弃甲 , 步趋彭城。”④ 元嘉十二年 (435 年) 即北魏世祖太延元 年。其年夏六月 , 世祖诏曰 : “有鄙妇人持方寸 玉印 , 诣潞城侯孙家 ……印有三字 , 为龙鸟之 形 , 要妙奇巧 , 不类人迹。文曰‘旱疫平’。推 寻其理 , 盖神灵之报应也。”很显然 , 所谓“神 灵之报应”是假 , 而此前北魏境内有“旱疫”流 行应该是真 , 如果不是当时有瘟疫 , 魏世祖恐怕 也不会为此下诏令 , 而此诏令的作用有可能就是 为了安抚处在疫灾威胁之中的百姓的心。不过 , 该月魏世祖又以“时和年丰”, 诏祭祀百神 , 以 答天贶 ⑤。 元嘉二十四年 (447 年) 六月 , 刘宋“京邑 疫疠 , 丙戌 , 使郡县及营署部司 , 普加履行 , 给 以医药”。京邑即首都建康 , 建康地区后世方志 载有此次疫灾。建康又称丹阳 , 故有“元嘉二十 四年六月 , 丹阳大水疫疠”之记载 ⑥。 元嘉二十八年 (451 年) 正月 , 北魏拓拔焘 攻盱眙 ,“凡攻之三旬 , 不拔。会魏军中多疾疫 , 或告以建康遣水军自海入淮 , 又敕彭城断其归 路”, 二月 , 魏军撤退。“疾疫死者甚众”是魏 军撤军的主要原因。三月 , 刘宋大旱。四月 , “都下疾疫 , 使巡省给医药”。“都下”即京畿建 康地区 , 后世方志记载有此次疫灾 ⑦。 孝建元年 (454 年) 吴 [兴 ] 郡钱塘县 (今 浙江杭州) 大疫 , 有父母兄弟七人同时疫死者 ; 有子病而父母死不殡者 ; 有父子并亡者 ; 有一家 六口俱得病 , 二人丧没者。乌程县 (今浙江湖 州) 吴逵一家“经荒饥馑 , 系以疫 , 父母兄弟嫂 及群从小功之亲 , 男女死者十三人”⑧。 大明元年 ( 457 年) “四月 , 京邑疾疫”; “夏 , 京师疾疫”。政府“遣使按行 , 赐给医药 ; 死而无收敛者 , 官为敛埋”。京师、京邑均指都 城建康 (今南京) , 或称“大明元年正月 , 建康 雨水 , 四月丹阳疾疫”⑨。建康指京畿地区 , 丹 阳仅指京城。 大明三年 (459 年) 刘宋北境兖州、徐州、 豫州多有战事。八月 , 孝武帝诏曰 : “近北讨文 武 , 于军亡没 , 或陨身矢石 , 或疠疾死亡 , 并尽 ·12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资治通鉴》卷 120《宋纪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 第 1522 页 ; 《宋书》卷 60《范泰传》, 第 1620 - 1622 页。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10 页 ; 《宋书》卷 5《文帝纪》, 第 76 页 ;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 2《大事 纪上》, 第 48 页 ; 民国《首都志》卷 16《历代大事表》, 第 1478 页 ; 道光《上元县志》卷 1《天文志 ·庶徵》, 第 218 页。 《资治通鉴》卷 121《宋纪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 第 1528 页 ; 《宋书》卷 42《王弘传》, 第 1314 页 ; 《宋 书》卷 5《文帝纪》, 第 76 页 ; 《南史》卷 2《宋本纪》,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5 年 , 第 40 页。 《南史》卷 25《到彦之传》, 第 675 页 ; 《资治通 鉴》卷 121《宋纪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 第 1539 页。 《魏书》卷 4《世祖纪》, 第 85 页 ;《资治通鉴》卷 122《宋纪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 第 1555 页。 《宋书》卷 5《文帝纪》, 第 95 页 ; 同治《上江两 县志》卷 2《大事纪上》, 第 49 页 ; 道光《上元县志》 卷 1《天文志 ·庶徵》, 第 219 页。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 2《大事纪上》, 第 50 页 , (台北) 成文出版社 , 1970 年 ; 民国《首都志》卷 16 《历代大事表》, (台北) 成文出版社 , 1983 年 , 第 1480 页。 《宋书》卷 91《范叔孙传》, 第 2252 页 ; 《宋书》 卷 91《吴逵传》, 第 2247 页。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10 页 ; 《宋书》卷 26《天文志》, 第 947 页 ;《南史》卷 2《宋本纪》, 第 60 页 ; 民国《首都志》卷 16《历代大事表》, 第 1481 页 ; 道光《上元县志》卷 1《天文志 ·庶徵》, 第 219 页
勤王事、而敛卑薄。可普更赙给,务令丰厚” 灾与大早懂有关。人畜共患,流行范围主要在 该年在北魏为文成帝太安五年。其年“二月,荧 今河北、山西,尤其是代地(今山西大同) 惑入东井,占日:‘旱兵饥疫,大臣当之·。十 中兴元年(501年)正月,和帝受命,梁王 二月,六镇、云中、高平、雍、梁饥早。明年 萧衍欲自立为帝,率大军屯驻沔口(今汉口) 改年为和平”①。北魏境内可能也有瘟疫流行。 大举讲攻部州城(今武昌)一郢州划史张冲拼死 大明四年(460年)“四月,京邑疾疫”。辛 抵御。 三月,张冲死,郢州城由薛元嗣固守。七 酉诏曰:“都邑节气未调,疫疠犹众;言念民摸 月,东军主吴子阳率十三军数援郢州,屯驻郢州 情有矜伤。可遣使存问,并给医药,其死亡者 城外之加湖,萧衍遣征虏将军王茂击溃加湖援 随宜加赡。”刘宋京都的瘟疫可能延续到六月, 军,薛元嗣无法再坚持下去,开城投降。至是, 据载,该年有饥馑人相食的天象 “三吴仍岁凶 郢州城被围困六个多月之久。“初,郢城之拒守 早,死者十二三”,六月,“时宋君虑其诸弟 也,男女垂十万,闭累经年,疾疫死者十七八, 后宫多丧,子女继天,哭泣之声相再”。南京地 皆积尸于床下,而生者存处其上每尽辄盈满” 区后世方志记载有此次疫灾②。该年为北魏文成 “郢城将佐文武男女口十余万人,疾疫流肿,死 帝和平元年。三月,吐谷浑因为早灾开始向西迁 者十七八”:“郢城之初围也,士民男女近十万 徙·六月魏军趁势进攻吐谷浑什寅部落·八 口;闭门二百余日。疾疫流肿 死者什七八,积 月,魏军西征至西平,什寅部落退保南山九 尸床下而官其上,比屋皆满”。由于“郢城内饥 月,魏军“济河追之。遇瘴气。多有疾疫。乃引 疫死者甚多 不及藏殡” 直到天监四年(505 军还”。此段故事,或简单的表述为:“至六月 年),那州刺史萧恢才“遽命埋理掩”。“流肿 诸将讨吐谷浑什寅,遂绝河穷蹑之,会军大疫 般认为是细菌性痢疾,但死亡率这么高,可能还 乃还”或“魏军至西平,吐谷浑王什寅走保南 有其它流行病。是年冬,建康城也有瘟疫流行。 山。九月,魏军济河追之,会疾疫,引还”@。 其时建康城为东昏侯盘锯东昏侯含梦残暴 泰始四年(468年)六月,太白犯奥鬼,占 荒淫无度。是年六月,东昏侯作芳乐苑,山石皆 曰:“民大疫,死不收,”其年“普天大疫”。该 涂以五彩,“望民家有好树、美竹,则毁墙撤屋 年为北魏献文帝皇兴二年。“十月,豫州疫,民 死十四五万”①。北魏豫州范围盈缩不常,治所 0(宋书》卷6《孝武帝纪》,第124页《魏书》卷 常变,是时北魏都平域(今大同市东北)尚未 105 第 X宋)卷站伍行志,第110页 《宋书》卷 迁都洛阳(其迁都之年为494年),豫州可能治 荥阳录以俟考 同治( 大事纪上》 建元元年(479年)是年,顾宪之提升为衡 大事表》 第148 阳内史,“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大半,棺 椁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旁。宪之下车,分 魏书》卷5《高宗纪》,第119页 《北史》卷 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其家人绝灭者 (魏本纪 北京)中华 宪之出公禄使纲纪营护之”@。这里说“先是郡 第70页 治通鉴》卷129《宋红 ·世祖孝武皇帝下》,第1639页 境连岁疾疫”,可知疫灾之年不是本年,而是之 卷26(天文志》,第756页;《魏书》卷 前数年,但总归在公元470年代之内,故仍系于 112《灵征志上》,第2916页 书》径52《宪之传》, (北京)中华书局 此年。 1973年,第758页:《南史》卷35《顾宪之传》,(北京) 永明五年(487年)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 中华书局,1975年,第922页。 年。是年,“魏春夏大早,代地尤甚;加以牛疫 ®以资治通鉴》卷136《齐纪·世祖武皇帝上之下》 民馁死者多” “六月癸未,诏内外之臣极言无 第1734.1735页:嘉靖《雄乘》卷下《样异第十》,第 39页,天一阁本:民国《雄县新志》之《故实路·样 隐”:“秋七月己丑,诏有司开赈济贷。听民出 异》,(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41页;民国 关就食”。河北雄县、清苑县所谓“春夏大早 《清苑县志》卷6大事纪·灾样表》,(台北)成文出版 牛疫民死秋七月赈贷”®所本即此。这场疫 社.1968年第905页. .13. 1994-2009 China Academie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勤王事 , 而敛 卑薄。可普更赙给 , 务令丰厚”。 该年在北魏为文成帝太安五年。其年“二月 , 荧 惑入东井 , 占曰 : ‘旱兵饥疫 , 大臣当之’。十 二月 , 六镇、云中、高平、雍、梁饥旱。明年 , 改年为和平”①。北魏境内可能也有瘟疫流行。 大明四年 (460 年) “四月 , 京邑疾疫”。辛 酉诏曰 :“都邑节气未调 , 疫疠犹众 ; 言念民瘼 , 情有矜伤。可遣使存问 , 并给医药 , 其死亡者 , 随宜加赡。”刘宋京都的瘟疫可能延续到六月 , 据载 , 该年有饥馑人相食的天象 , “三吴仍岁凶 旱 , 死者十二三”, 六月 , “时宋君虐其诸弟 , 后宫多丧 , 子女继夭 , 哭泣之声相再”。南京地 区后世方志记载有此次疫灾 ②。该年为北魏文成 帝和平元年。三月 , 吐谷浑因为旱灾开始向西迁 徙 ; 六月 , 魏军趁势进攻吐谷浑什寅部落 ; 八 月 , 魏军西征至西平 , 什寅部落退保南山 ; 九 月 , 魏军“济河追之 , 遇瘴气 , 多有疾疫 , 乃引 军还”。此段故事 , 或简单的表述为 : “至六月 , 诸将讨吐谷浑什寅 , 遂绝河穷蹑之 , 会军大疫 , 乃还”; 或“魏军至西平 , 吐谷浑王什寅走保南 山。九月 , 魏军济河追之 , 会疾疫 , 引还”③。 泰始四年 (468 年) 六月 , 太白犯舆鬼 , 占 曰 : “民大疫 , 死不收 ,”其年“普天大疫”。该 年为北魏献文帝皇兴二年。“十月 , 豫州疫 , 民 死十四五万”④。北魏豫州范围盈缩不常 , 治所 常变 , 是时北魏都平城 (今大同市东北) , 尚未 迁都洛阳 (其迁都之年为 494 年) , 豫州可能治 荥阳 , 录以俟考。 建元元年 (479 年) 是年 , 顾宪之提升为衡 阳内史 , “先是 , 郡境连岁疾疫 , 死者大半 , 棺 椁尤贵 , 悉裹以苇席 , 弃之路旁。宪之下车 , 分 告属县 , 求其亲党 , 悉令殡葬。其家人绝灭者 , 宪之出公禄使纲纪营护之”⑤。这里说“先是郡 境连岁疾疫”, 可知疫灾之年不是本年 , 而是之 前数年 , 但总归在公元 470 年代之内 , 故仍系于 此年。 永明五年 (487 年) 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 年。是年 ,“魏春夏大旱 , 代地尤甚 ; 加以牛疫 , 民馁死者多”; “六月癸未 , 诏内外之臣极言无 隐”; “秋七月己丑 , 诏有司开赈济贷 , 听民出 关就食”。河北雄县、清苑县所谓 “春夏大旱 , 牛疫民死 , 秋七月赈贷”⑥, 所本即此。这场疫 灾与大旱饥馑有关 , 人畜共患 , 流行范围主要在 今河北、山西 , 尤其是代地 (今山西大同) 。 中兴元年 (501 年) 正月 , 和帝受命 , 梁王 萧衍欲自立为帝 , 率大军屯驻沔口 (今汉口) , 大举进攻郢州城 (今武昌) , 郢州刺史张冲拼死 抵御。三月 , 张冲死 , 郢州城由薛元嗣固守。七 月 , 东军主吴子阳率十三军救援郢州 , 屯驻郢州 城外之加湖 , 萧衍遣征虏将军王茂击溃加湖援 军 , 薛元嗣无法再坚持下去 , 开城投降。至是 , 郢州城被围困六个多月之久。“初 , 郢城之拒守 也 , 男女垂十万 , 闭累经年 , 疾疫死者十七八 , 皆积尸于床下 , 而生者寝处其上 , 每屋辄盈满”; “郢城将佐文武男女口十余万人 , 疾疫流肿 , 死 者十七八”; “郢城之初围也 , 士民男女近十万 口 ; 闭门二百余日。疾疫流肿 , 死者什七八 , 积 尸床下而寝其上 , 比屋皆满”。由于“郢城内饥 疫死者甚多 , 不及藏殡”, 直到天监四年 (505 年) , 郢州刺史萧恢才“遽命埋掩”。“流肿”一 般认为是细菌性痢疾 , 但死亡率这么高 , 可能还 有其它流行病。是年冬 , 建康城也有瘟疫流行。 其时 , 建康城为东昏侯盘踞 , 东昏侯贪婪残暴 , 荒淫无度。是年六月 , 东昏侯作芳乐苑 , 山石皆 涂以五彩 , “望民家有好树、美竹 , 则毁墙撤屋 ·13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宋书》卷 6《孝武帝纪》, 第 124 页 ; 《魏书》卷 105《天象志三》, 第 2408 页。 《宋书》卷 34《五行志》, 第 1010 页 ; 《宋书》卷 6《孝武帝纪》, 第 126 页 ; 《魏书》卷 105《天象志三》, 第 2409 页 ;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 2《大事纪上》, 第 51 页 ; 民国《首都志》卷 16《历代大事表》, 第 1481 页。 《魏书》卷 5《高宗纪》, 第 119 页 ; 《北史》卷 2 《魏本纪 ·高宗文成帝》,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4 年 , 第 70 页 ;《魏书》卷 105《天象志三》, 第 2408 页 ; 《资 治通鉴》卷 129《宋纪 ·世祖孝武皇帝下》, 第 1639 页。 《宋书》卷 26《天文志》, 第 756 页 ; 《魏书》卷 112《灵征志上》, 第 2916 页。 《梁书》卷 52《顾宪之传》,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3 年 , 第 758 页 ;《南史》卷 35《顾宪之传》,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5 年 , 第 922 页。 《资治通鉴》卷 136《齐纪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 第 1734 - 1735 页 ; 嘉靖《雄乘》卷下《祥异第十》, 第 39 页 , 天一阁本 ; 民国《雄县新志》之《故实略 ·祥 异》, (台北) 成文出版社 , 1969 年 , 第 41 页 ; 民国 《清苑县志》卷 6《大事纪 ·灾祥表》, (台北) 成文出版 社 , 1968 年 , 第 905 页
而徙之时方盛暑。随即枯菱朝暮相继”·九 其声如雷.闻三百里缘准城成村落十余万口皆 月,萧衍军攻建康,东昏侯听部下李居士之言 漂入海”⑦,酿成人间一大悲剧 “烧南岸邑屋以开战场,自大航以西、新亭以北 大通三年(529年)“六月壬午,以永兴公 皆尽”;十月,李居士降萧衍,於是,萧衍坐镇 主疾笃故大救公主志也。品月都下疫其 石头城,命诸军进攻建康之六城门,东昏侯则 帝于重云殿为百姓设教苦斋,以身为祷”。是年 “烧门内营署、官府,驱通士民,悉入宫城,闭 十月,改元中大通。“都下”即首都建康,所以 门自守” 十二月,东昏侯为宦官所杀,萧衍入 后世方志称“中大通元年建康、秣陵疫”,或 城。所以次年四月,萧衍诏数东昏侯之罪,曰 “中大通元年夏六月,京师疾甚”;“中大通元年 “(建康百姓),流离寒暑,维以疫疠,转死沟渠 夏六月,京师疫”®。 曾草救航朽肉枯骸,乌智是厌。加以天灾人 太清元年(547年)是年.梁首都丹阳(今 火,屡焚宫披,官府台寺,尺掾无遗。”@。 南京)有莫氏妻,生男,眼在顶上,大如两岁 天监二年(503年)“六月工亥诏以东阳 儿,坠地而言日 “儿是早疫鬼,不得住”。母 (今金华)、信安(今衢州)、丰安(今浦江)三 日:“妆当令我得过”。疫鬼曰:“有上官,何得 县水潦漂损居民资业:遣使周园,量豁课调 自由。母可急作绛帽,故当无忧”。母不暇作帽」 是夏多疫疠”②。寻思文意,疫疠之地可能就是 指上述三县,但后世方志以为是指京师建康@ (南齐书》卷8《和帝纪》 (北京)中华书局 也是可以相信的,因为古代史家对于发生在京师 1972年,第112.113页《梁书》卷12《伟壑传》,第 地区的事情,习惯上往往略而不言其地。 221页:《南史》卷58《伟率传》,第1426页(梁书》 卷1《武帝纪上》,第11页:《南史》卷6《梁本纪》,第 天监三年(504年)南梁“是岁多疾疫” 174页:《资治通鉴》卷144《齐纪·和皇帝》,第1825 是年六月,梁曾下诏大救天下。按照大赦惯例 页:《梁书》卷22《太祖五王传》,第351页,《资治通 六月份可能是疫灾高峰期。建康地区后世方志记 鉴》卷144(侪纪·和皇帝》,第1824、1828、1831页: (梁书》卷1《武帝纪》,第14页。 载有此次疫灾,有的方志甚至直接改称“天监三 @梁书》卷2《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3 年建康疫”④。该年为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时 年第39页:《南史》卷6《梁木纪》(北京)中华书 北魏己经迁都洛阳。四月洛阳地震六月洛阳又 局1g75年第187面 震。北魏“早,疾疫”。 ⑤同治(上江两县志》卷2(大事纪上》,(台北) 天监九年(510年)该年为北魏官武帝永平 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55页:民国《首都志》卷16 《历代大事表》,(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1488 三年。“夏四月,平阳郡大疫,死者几三千人” 详细的情况是平阳郡之禽昌、赛陵二县大疫自 ④(梁书》卷2《武帝纪》.第41页:同治《上江两 正月至四月,死者二千七百三十人@。禽昌、襄 县志》卷2(大事纪上》,第55页,民国《首都志》卷 陵二县均在今山西临汾市境。 16《历代大事表》,第1488页;道光《上元县志》卷 天监十四年(515年)三月,梁军发众两万 (天文志·底微》.第221页 多人,在钟离郡(今安徽凤阳东北)浮山截断淮 1986年,第 河,以水倒灌寿阳城。四月,堰成而复溃,“乃 不知本自何处 卷145《梁纪 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导致“沿 大早 的记载] 淮百里内冈陵木石无巨细毕尽,负担者肩穿。夏 105(天象 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合”。疫灾可能 第2433页 卷8 卷12 灵征 由疟疾引起,也可能由细菌性痢疾引起。这大概 第2916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江截流,“是冬,寒甚 876页:(南史 137 页:《资治近 淮泗尽冻浮山堰士卒死若什七八”至次年 鉴》卷148《梁 高祖武呈帝四 ,第1879 881贝 “夏四月,淮堰成,长九里,下广 百四十丈 俯史 《梁本纪中》 ,第206页;道光 《上 县志》卷!《天文志 ·庶微》,第221页,同治《上江两 上广四十五士高二十丈,树以扫柳军垒列居 县志》卷2《大事纪上》,第56页:民国《首都志》卷 其上” ,可惜到“九月丁丑,淮水暴涨,堰坏 16《历代大事表》,第1490页, 。14·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而徙之 , 时方盛暑 , 随即枯萎 , 朝暮相继”; 九 月 , 萧衍军攻建康 , 东昏侯听部下李居士之言 , “烧南岸邑屋以开战场 , 自大航以西、新亭以北 皆尽”; 十月 , 李居士降萧衍 , 於是 , 萧衍坐镇 石头城 , 命诸军进攻建康之六城门 , 东昏侯则 “烧门内营署、官府 , 驱逼士民 , 悉入宫城 , 闭 门自守”; 十二月 , 东昏侯为宦官所杀 , 萧衍入 城。所以次年四月 , 萧衍诏数东昏侯之罪 , 曰 : “(建康百姓) , 流离寒暑 , 继以疫疠 , 转死沟渠 , 曾莫救恤 , 朽肉枯骸 , 乌眢是厌。加以天灾人 火 , 屡焚宫掖 , 官府台寺 , 尺掾无遗。”①。 天监二年 (503 年) “六月丁亥 , 诏以东阳 (今金华) 、信安 (今衢州) 、丰安 (今浦江) 三 县水潦 , 漂损居民资业 , 遣使周履 , 量豁课调。 是夏多疫疠”②。寻思文意 , 疫疠之地可能就是 指上述三县 , 但后世方志以为是指京师建康 ③, 也是可以相信的 , 因为古代史家对于发生在京师 地区的事情 , 习惯上往往略而不言其地。 天监三年 ( 504 年) 南梁 “是岁多疾疫”, 是年六月 , 梁曾下诏大赦天下。按照大赦惯例 , 六月份可能是疫灾高峰期。建康地区后世方志记 载有此次疫灾 , 有的方志甚至直接改称“天监三 年建康疫”④。该年为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 , 时 北魏已经迁都洛阳。四月洛阳地震 , 六月洛阳又 震。北魏“旱 , 疾疫”⑤。 天监九年 (510 年) 该年为北魏宣武帝永平 三年。“夏四月 , 平阳郡大疫 , 死者几三千人”。 详细的情况是平阳郡之禽昌、襄陵二县大疫 , 自 正月至四月 , 死者二千七百三十人 ⑥。禽昌、襄 陵二县均在今山西临汾市境。 天监十四年 (515 年) 三月 , 梁军发众两万 多人 , 在钟离郡 (今安徽凤阳东北) 浮山截断淮 河 , 以水倒灌寿阳城。四月 , 堰成而复溃 , “乃 伐树为井干 , 填以巨石 , 加土其上”, 导致“沿 淮百里内冈陵木石无巨细毕尽 , 负担者肩穿。夏 日疾疫 , 死者相枕 , 蝇虫昼夜声合”。疫灾可能 由疟疾引起 , 也可能由细菌性痢疾引起。这大概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江截流 ,“是冬 , 寒甚 , 淮泗尽冻 , 浮山堰士卒死者什七八” , 至次年 “夏四月 , 淮堰成 , 长九里 , 下广一百四十丈 , 上广四十五丈 , 高二十丈 , 树以杞柳 , 军垒列居 其上”, 可惜到“九月丁丑 , 淮水暴涨 , 堰坏 , 其声如雷 , 闻三百里 , 缘淮城戍村落十余万口皆 漂入海”⑦, 酿成人间一大悲剧。 大通三年 (529 年) “六月壬午 , 以永兴公 主疾笃故 , 大赦 , 公主志也。是月 , 都下疫甚 , 帝于重云殿为百姓设救苦斋 , 以身为祷”。是年 十月 , 改元中大通。“都下”即首都建康 , 所以 后世方志称“中大通元年建康、秣陵疫”, 或曰 “中大通元年夏六月 , 京师疾甚”; “中大通元年 夏六月 , 京师疫”⑧。 太清元年 (547 年) 是年 , 梁首都丹阳 (今 南京) 有莫氏妻 , 生男 , 眼在顶上 , 大如两岁 儿 , 坠地而言曰 : “儿是旱疫鬼 , 不得住”。母 曰 : “汝当令我得过”。疫鬼曰 : “有上官 , 何得 自由。母可急作绛帽 , 故当无忧”。母不暇作帽 , ·14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南齐书》卷 8《和帝纪》,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2 年 , 第 112 - 113 页 ; 《梁书》卷 12《韦壑传》, 第 221 页 ; 《南史》卷 58《韦壑传》, 第 1426 页 ; 《梁书》 卷 1《武帝纪上》, 第 11 页 ;《南史》卷 6《梁本纪》, 第 174 页 ; 《资治通鉴》卷 144《齐纪 ·和皇帝》, 第 1825 页 ;《梁书》卷 22《太祖五王传》, 第 351 页 ; 《资治通 鉴》卷 144《齐纪 ·和皇帝》, 第 1824、1828、1831 页 ; 《梁书》卷 1《武帝纪》, 第 14 页。 《梁书》卷 2《武帝纪》,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3 年 , 第 39 页 ; 《南史》卷 6《梁本纪》, (北京) 中华书 局 , 1975 年 , 第 187 页。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 2《大事纪上》, (台北) 成文出版社 , 1970 年 , 第 55 页 ; 民国《首都志》卷 16 《历代大事表》, (台北) 成文出版社 , 1983 年 , 第 1488 页。 《梁书》卷 2《武帝纪》, 第 41 页 ; 同治《上江两 县志》卷 2《大事纪上》, 第 55 页 ; 民国《首都志》卷 16《历代大事表》, 第 1488 页 ; 道光《上元县志》卷 1 《天文志 ·庶徵》, 第 221 页。 陈高佣 :《中国历代之天灾人祸表》, (上海) 上海 书店 (影印 1939 年暨南大学刊本) , 1986 年 , 第 370 页。按 : 不知本自何处 , 查《资治通鉴》卷 145《梁纪 ·高祖武皇帝一》, 只有此年六月“魏大旱”的记载 , 未 见有疫。录以俟考。 《魏书》卷 105《天象志四》, 第 2433 页 ; 卷 8 《世宗纪》, 第 209 页 ; 卷 112《灵征志》, 第 2916 页。 《资治通鉴》卷 148《梁纪 ·高祖武皇帝四》, 第 1876 页 ;《南史》卷 55《康绚传》, 第 1375 页 ;《资治通 鉴》卷 148《梁纪 ·高祖武皇帝四》, 第 1879 - 1881 页。 《南史》卷 7《梁本纪中》, 第 206 页 ; 道光《上元 县志》卷 1《天文志 ·庶徵》, 第 221 页 ; 同治《上江两 县志》卷 2《大事纪上》, 第 56 页 ; 民国《首都志》卷 16《历代大事表》, 第 149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