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1,文件大小:430.32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政治思想史 课程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课程号:305010024 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 开课学期:春 总学时:72学时(课堂授课学时:72学时) 学分:4 面向对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 开课院/部(宝/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系统了解和把握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2、使学生 了解本国以政治学说为核心与根底的国民心理与意识:3、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历史与思想 文化的特色,并获得政治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理论教学:72学时

1 《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政治思想史 课程英文名称: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课程号:305010024 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 开课学期:春 总学时:72 学时(课堂授课学时:72 学时) 学分:4 面向对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 开课院/部(室/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系统了解和把握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2、使学生 了解本国以政治学说为核心与根底的国民心理与意识;3、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历史与思想 文化的特色,并获得政治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理论教学:72 学时

知识单元1:导论 参考学时:8学时 学习内容: 1.学科对象与内容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政治思想史自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讲,政治思想史的 一般研究对象主要是:研究历史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学派和不同人物关于国家和社 会制度、社会改造、以及通过国家机关和强力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理想、 理论、方针和政策:研究这些理想、理论、方针和政策提出的社会背景及其对实际政治的影 响: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因此,可以说,政治思想史的 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 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另外,如下一些内容也应列入其研究范围,如:政治哲学,社会模 式或理想国的理论,治国的方略和政策,伦理道德问题,政治实施理论与政治权术理论等。 2.研究方法 就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而言,不同学者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大体上有这样几种: (1)按思想家或代表作来进行的列传式的研究。 (2)按宗派或流派来进行的研究。 (3)以每个时代普遍关心的热门问题或政治思潮为中心来进行的综合性的研究。 (4)按时代来进行的研究。 (5)对各种政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6)对政治思想中重要概念和范畴(如礼、德、法、刑、仁、义、爱、赏、罚、势、 术等等)的含义进行梳理和分析的研究。 3.学科状况 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是在20世纪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经近百年时间。在这期 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个研究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是该学科的开拓与莫基性 的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梁启超、萧公权、吕振羽等为代表,代表作有梁启超的《先秦 政治思想史》、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等。从40年代 末到80年代初,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发展处于相对停滞阶段。在被冷落、沉寂了三十年 后,至八、九十年代,相继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著作和有影响的教材,可以说进入了该 学科恢复与开创研究新局面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2 知识单元 1:导论 参考学时:8 学时 学习内容: 1.学科对象与内容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政治思想史自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讲,政治思想史的 一般研究对象主要是:研究历史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学派和不同人物关于国家和社 会制度、社会改造、以及通过国家机关和强力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理想、 理论、方针和政策;研究这些理想、理论、方针和政策提出的社会背景及其对实际政治的影 响;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因此,可以说,政治思想史的 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 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另外,如下一些内容也应列入其研究范围,如:政治哲学,社会模 式或理想国的理论,治国的方略和政策,伦理道德问题,政治实施理论与政治权术理论等。 2.研究方法 就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而言,不同学者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大体上有这样几种: (1)按思想家或代表作来进行的列传式的研究。 (2)按宗派或流派来进行的研究。 (3)以每个时代普遍关心的热门问题或政治思潮为中心来进行的综合性的研究。 (4)按时代来进行的研究。 (5)对各种政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6)对政治思想中重要概念和范畴(如礼、德、法、刑、仁、义、爱、赏、罚、势、 术等等)的含义进行梳理和分析的研究。 3.学科状况 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是在 20 世纪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经近百年时间。在这期 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个研究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至 40 年代是该学科的开拓与奠基性 的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梁启超、萧公权、吕振羽等为代表,代表作有梁启超的《先秦 政治思想史》、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等。从 40 年代 末到 80 年代初,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发展处于相对停滞阶段。在被冷落、沉寂了三十年 后,至八、九十年代,相继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著作和有影响的教材,可以说进入了该 学科恢复与开创研究新局面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4.历史分期 依据不同的断代标准,可将中国政治思想史划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依长时段,可 以将其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期:如依政治思想的历史背景,可以将其划分为封建 天下、专制天下和近代国家三个时期:如依政治思想本身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与趋势,可以 将其划分为发韧期、创造期、因袭期、转变期与发展期等。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的基本情况。 2.掌握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习方法,要注意辨析古今政治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深入 探求政治思想沿革变迁的原因,善于评判各种政治学说的价值。 作业与思考愿: 1、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简体横排版,“序论”部分。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有出版社1998年版,“绪论”部分。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前言”(关于中国 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部分。 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有出版社1999年版,“导言”部分

3 4.历史分期 依据不同的断代标准,可将中国政治思想史划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依长时段,可 以将其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期;如依政治思想的历史背景,可以将其划分为封建 天下、专制天下和近代国家三个时期;如依政治思想本身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与趋势,可以 将其划分为发轫期、创造期、因袭期、转变期与发展期等。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的基本情况。 2.掌握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习方法,要注意辨析古今政治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深入 探求政治思想沿革变迁的原因,善于评判各种政治学说的价值。 作业与思考题: 1、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简体横排版,“序论”部分。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绪论”部分。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前言”(关于中国 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部分。 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导言”部分

知识单元2:中国政治思想的起点一一商周时期的神权政治思想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内容: 1,商代的上帝信仰与王权观念 中国政治思想史可以说发轫于夏商周三代,大体而言,三代之世的政治观念具有强烈 的神本特色。从卜辞中,我们可以知道,帝或上帝是殷代的至上神,具有绝对的权威。帝的 至上性,乃是殷代人王(殷代的最高统治者称“王”)至上性的反映,帝不仅是商族的至上 神,更是殷王的保护神和象征。殷人除了崇拜上帝、还有山川诸神外,更盛行祖先崇拜。总 之,在商代的政治观念中,上帝和祖先庇佑殷王,股王亦主要是借助上帝、祖先崇拜来强化 自己的权力。商代晚期,更出现了帝、祖合而为一的现象,而殷纣王更自称“帝辛”,这是 为了神化自己。上帝与王同为帝,那么王也就具有了人神结合的性质,因此,王同一切人对 立起来,成为人上人,故又自称“余一人”。 2.西周散天保民与天下王有的政治思想 经牧野之战,兴起于西方的附属国“小邦”周在周武王的领导下一举打败了“大邦” 商,史称顺天应人的“革命”。在周王朝的开国者,周公可以说是周的真正开国完成者和制 度的制定者,亦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开山鼻祖。 周初的统治者特别是经历了整个股亡周兴的沧桑之变的周公,除了制定了一整套系统 完备的礼乐典章制度之外,还在周初发布了一系列的诰命,在这些诰命中,对殷亡的历史经 验教训和如何才能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问题进行了深切系统的总结与反思,提出了一系列很 有见地的政治主张和理论。 (1)周公作为一位绝顶聪明的宗教理论改革家,论证了天命(政权合法性的基础)的 转移。他一方面继承了殷代上帝至上的信念,一方面又对它作了重要的修正,即强调“唯命 不于常”(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和唯德是授,从而也就合理地解释了朝代的更替。 (2)周公既把上帝当作精神保护伞,又提出要面向现实,注重人事,从而满足了神、 人两方面的要求。面向现实、注重人事方面的思想主要表现为他“明德、保民、慎罚”的主 张,开启了中国传统注重德治主义、民本主义的政治思想传统。 (3)西周时期的专制主义观念主要体现为王权神授与天下王有的信念,即周王的权力 和地位是由天授予的,这种观念把宗教权威和政治权威结合为一了:而所谓的“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则表达的是王有天下的观念,这一观念虽然同事实不是

4 知识单元 2:中国政治思想的起点——商周时期的神权政治思想 参考学时:4 学时 学习内容: 1.商代的上帝信仰与王权观念 中国政治思想史可以说发轫于夏商周三代,大体而言,三代之世的政治观念具有强烈 的神本特色。从卜辞中,我们可以知道,帝或上帝是殷代的至上神,具有绝对的权威。帝的 至上性,乃是殷代人王(殷代的最高统治者称“王”)至上性的反映,帝不仅是商族的至上 神,更是殷王的保护神和象征。殷人除了崇拜上帝、还有山川诸神外,更盛行祖先崇拜。总 之,在商代的政治观念中,上帝和祖先庇佑殷王,殷王亦主要是借助上帝、祖先崇拜来强化 自己的权力。商代晚期,更出现了帝、祖合而为一的现象,而殷纣王更自称“帝辛”,这是 为了神化自己。上帝与王同为帝,那么王也就具有了人神结合的性质,因此,王同一切人对 立起来,成为人上人,故又自称“余一人”。 2.西周敬天保民与天下王有的政治思想 经牧野之战,兴起于西方的附属国“小邦”周在周武王的领导下一举打败了“大邦” 商,史称顺天应人的“革命”。在周王朝的开国者,周公可以说是周的真正开国完成者和制 度的制定者,亦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开山鼻祖。 周初的统治者特别是经历了整个殷亡周兴的沧桑之变的周公,除了制定了一整套系统 完备的礼乐典章制度之外,还在周初发布了一系列的诰命,在这些诰命中,对殷亡的历史经 验教训和如何才能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问题进行了深切系统的总结与反思,提出了一系列很 有见地的政治主张和理论。 (1)周公作为一位绝顶聪明的宗教理论改革家,论证了天命(政权合法性的基础)的 转移。他一方面继承了殷代上帝至上的信念,一方面又对它作了重要的修正,即强调“唯命 不于常”(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和唯德是授,从而也就合理地解释了朝代的更替。 (2)周公既把上帝当作精神保护伞,又提出要面向现实,注重人事,从而满足了神、 人两方面的要求。面向现实、注重人事方面的思想主要表现为他“明德、保民、慎罚”的主 张,开启了中国传统注重德治主义、民本主义的政治思想传统。 (3)西周时期的专制主义观念主要体现为王权神授与天下王有的信念,即周王的权力 和地位是由天授予的,这种观念把宗教权威和政治权威结合为一了;而所谓的“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则表达的是王有天下的观念,这一观念虽然同事实不是

一回事,但这一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君主专制主义的核心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政治思想发韧期一一商周时期的主要政治观念及其神本主义特色。 2.掌握西周时期尊天、敬德、保民的政治观念 作业与思考题: 1、商周二代的神权政治观念有何不同? 2、周公对商代上帝至上信念作了什么样的重要修正? 3、在周公发布的一系列浩命中阐述了哪些重要的政治观念? 拓展阅读书目: 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板,第一章、第二章。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一章。 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有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节

5 一回事,但这一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君主专制主义的核心。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政治思想发轫期——商周时期的主要政治观念及其神本主义特色。 2.掌握西周时期尊天、敬德、保民的政治观念。 作业与思考题: 1、商周二代的神权政治观念有何不同? 2、周公对商代上帝至上信念作了什么样的 重要修正? 3、在周公发布的一系列诰命中阐述了哪些重要的政治观念? 拓展阅读书目: 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一章、第二章。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一章。 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节

知识单元3:春秋战国时期世俗政治思潮的兴起与成熟 参考学时:8学时 学习内容: 1.诸子异说的兴起 随着西周宗法与神权政治的走向末路及其观念文化的衰落,时至春秋战国(前770一前 476年一前221年),中国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又经历了一场更为深刻的大变革,在中国历 史上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各种人文思潮与世俗政治思想即勃然兴起于这一大变革、大动荡的时 期。 人文思潮与世俗政治思想的兴起在春秋时期主要有两个标志:其一,“天”被改造为 个泛化的、自然化的概念,其神秘主义的性质大大诚弱了:其二,人们开始主要从政治本身 的原因来说明、解释政治的兴亡,即政治的兴亡取决于民之向背和执政当权者(君、臣)的 政策与品质,而不取决于神意或天命。 时至春秋末叶和战国时代,自孔子立教垂统而大开私人讲学之风,诸子之学乃继之风 起云通、蔚为大观。时人谓之“诸子(或百家)异说”、“处士横议”、“邪说暴行有作”或“诸 子尝试之说蜂起”。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哲人倍出,各种思想流派竞相争奇斗胜,史称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犹如一个丰富的思想库,他们的存在与争鸣正是中华民族人文与 世俗政治思想成熟的标志。当然,这并不是说当时有什么开明的政治制度,而是指诸侯国林 立为知识分子自由驰骋、迂回于各国之间提供了比较多的政治空隙,这也造成了“思想自由, 学无拘禁”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对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说,形容当时思想流派之 多。据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主要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据《汉书·艺文 志》,除了上述六家之外,还有农家、纵横家、杂家和小说家。 2.政治理性的发展 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来讲,诸子百家兴起争鸣的意义可以说正在于它大大推进了政治 理性的发展。具体来说,诸子对政治理性发展的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诸子中的多数把政治视为可以认识和把握的对象,排除或弱化了神秘主义对政治 的影响。 (2)诸子广泛讨论了政治哲学问题。其中突出的有天与政治的关系,人性与政治的关 系,矛盾观与政治的关系,历史观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哲学影响者政治理论的全局,政治哲

6 知识单元 3:春秋战国时期世俗政治思潮的兴起与成熟 参考学时:8 学时 学习内容: 1.诸子异说的兴起 随着西周宗法与神权政治的走向末路及其观念文化的衰落,时至春秋战国(前 770—前 476 年—前 221 年),中国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又经历了一场更为深刻的大变革,在中国历 史上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各种人文思潮与世俗政治思想即勃然兴起于这一大变革、大动荡的时 期。 人文思潮与世俗政治思想的兴起在春秋时期主要有两个标志:其一,“天”被改造为一 个泛化的、自然化的概念,其神秘主义的性质大大减弱了;其二,人们开始主要从政治本身 的原因来说明、解释政治的兴亡,即政治的兴亡取决于民之向背和执政当权者(君、臣)的 政策与品质,而不取决于神意或天命。 时至春秋末叶和战国时代,自孔子立教垂统而大开私人讲学之风,诸子之学乃继之风 起云涌、蔚为大观。时人谓之“诸子(或百家)异说”、“处士横议”、“邪说暴行有作”或“诸 子尝试之说蜂起”。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哲人倍出,各种思想流派竞相争奇斗胜,史称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犹如一个丰富的思想库,他们的存在与争鸣正是中华民族人文与 世俗政治思想成熟的标志。当然,这并不是说当时有什么开明的政治制度,而是指诸侯国林 立为知识分子自由驰骋、迂回于各国之间提供了比较多的政治空隙,这也造成了“思想自由, 学无拘禁”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对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说,形容当时思想流派之 多。据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主要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据《汉书·艺文 志》,除了上述六家之外,还有农家、纵横家、杂家和小说家。 2.政治理性的发展 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来讲,诸子百家兴起争鸣的意义可以说正在于它大大推进了政治 理性的发展。具体来说,诸子对政治理性发展的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诸子中的多数把政治视为可以认识和把握的对象,排除或弱化了神秘主义对政治 的影响。 (2)诸子广泛讨论了政治哲学问题。其中突出的有天与政治的关系,人性与政治的关 系,矛盾观与政治的关系,历史观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哲学影响着政治理论的全局,政治哲

学的深入正是政治理性深入的标志。 (3)诸子广泛讨论了政治运转的规律与机制。政治是极为复杂的主客观因素交叉的运 动过程,一着失算则可能全盘皆乱。诸子对影响政治的各种因素一一作了分解,从自然到社 会,从总体到局部,从群体到个性,从一般观念到个人的品格与喜恶等等,都作了深入探讨, 指出了各种因素在政治运转中的地位和作用。 (4)诸子对政治路线和政策作了种种探讨与设计。当时社会处于巨变和诸侯竞争时期, 各国统治者竞相寻求富国、强兵、安民、胜敌之道。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一个 大致相同的结论:政治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路线是否得当。不过,由于诸子各 自观察问题的立场、方法不同,对政治路线有完全不同的见解。 (5)诸子广泛讨论了统治者自我调节问题。统治者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进行 自我调节。诸子从历史与现实的经验中,详细论证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一系列 的调节理论与调节方式。讨论的中心是君主的品质及如何正确使用权力和进行决策。诸子中 的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人,还讨论了从外部进行调节的问题,即所谓的圣人“革命”问题。 3.先秦诸子政治思想流派概述 先秦学术思想,虽有诸子百家之称,然就政治思想来讲,仅儒、墨、道、法四家足为 大宗而最具影响力。这四家不仅各有发明,自成家数,而代表了晚周时代的主要思想态度。 就思想的态度而言,在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的过波时期,政治思想的可能态度, 不外三种:一是,复古或保守的政治态度:二是,积极适应新的时代趋势要求的政治态度: 三是,悲观而抗议的政治态度。大体上讲,儒墨同属第一类,法家属第二类,道家则属于第 三类。 若就思想的内容而言,则四家立说互殊,各有创造,足以开辟宗风。梁启超在《先秦 政治思想史》一书曾将先秦政治思想分为四大流派,即无治主义(道家),人治主义(儒墨), 礼治主义(儒家),法治主义(法家)。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中国轴心文明期即春秋战国时期世俗政治思潮勃然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 重要意义。 2。理解和领会诸子各家之学的基本政治态度和倾向以及对当时政治理性的推进作用。 作业与思考题: 1、人文思潮与世俗政治思想在春秋时期兴起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先泰学术思想流派主要有哪几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态度有几种: 7

7 学的深入正是政治理性深入的标志。 (3)诸子广泛讨论了政治运转的规律与机制。政治是极为复杂的主客观因素交叉的运 动过程,一着失算则可能全盘皆乱。诸子对影响政治的各种因素一一作了分解,从自然到社 会,从总体到局部,从群体到个性,从一般观念到个人的品格与喜恶等等,都作了深入探讨, 指出了各种因素在政治运转中的地位和作用。 (4)诸子对政治路线和政策作了种种探讨与设计。当时社会处于巨变和诸侯竞争时期, 各国统治者竞相寻求富国、强兵、安民、胜敌之道。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一个 大致相同的结论:政治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路线是否得当。不过,由于诸子各 自观察问题的立场、方法不同,对政治路线有完全不同的见解。 (5)诸子广泛讨论了统治者自我调节问题。统治者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进行 自我调节。诸子从历史与现实的经验中,详细论证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一系列 的调节理论与调节方式。讨论的中心是君主的品质及如何正确使用权力和进行决策。诸子中 的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人,还讨论了从外部进行调节的问题,即所谓的圣人“革命”问题。 3.先秦诸子政治思想流派概述 先秦学术思想,虽有诸子百家之称,然就政治思想来讲,仅儒、墨、道、法四家足为 大宗而最具影响力。这四家不仅各有发明,自成家数,而代表了晚周时代的主要思想态度。 就思想的态度而言,在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的过渡时期,政治思想的可能态度, 不外三种:一是,复古或保守的政治态度;二是,积极适应新的时代趋势要求的政治态度; 三是,悲观而抗议的政治态度。大体上讲,儒墨同属第一类,法家属第二类,道家则属于第 三类。 若就思想的内容而言,则四家立说互殊,各有创造,足以开辟宗风。梁启超在《先秦 政治思想史》一书曾将先秦政治思想分为四大流派,即无治主义(道家),人治主义(儒墨), 礼治主义(儒家),法治主义(法家)。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中国轴心文明期即春秋战国时期世俗政治思潮勃然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 重要意义。 2.理解和领会诸子各家之学的基本政治态度和倾向以及对当时政治理性的推进作用。 作业与思考题: 1、人文思潮与世俗政治思想在春秋时期兴起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先秦学术思想流派主要有哪几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态度有几种?

3、诸子百家兴起争鸣的政治思想意义何在? 拓展阅读书目: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简体横排版,“本论”部分第二章及 “附录:先秦政治思想”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有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编第一章(先秦政治思 想之流派)。 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四章

8 3、诸子百家兴起争鸣的政治思想意义何在? 拓展阅读书目: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简体横排版,“本论”部分第二章及 “附录:先秦政治思想”。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一编第一章(先秦政治思 想之流派)。 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四章

知识单元4:先秦儒家的伦理政治思想 参考学时:10学时 学习内容: 1.儒家概述 概括地说,儒家思想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1)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把先王之道作为自己的旗帜。 (2)以六艺为法。儒家崇尚六艺不只是个教本的问题,实际是崇尚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而六艺正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3)崇尚礼义。儒家主张以礼治国,以礼区分和规范君臣、父子、贵贱、亲疏之别。 (4)仁、义、礼、智、忠、孝、信、爱、和、中等等,是儒家共同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尽管每个人对这些概念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但他们都离不开这些概念和范畴。这些概念 和范畴构成了儒家特有的思想外壳,使人一看便知是儒家。 (5)宗师孔子。衡家内部分为许多派别,常常相互指斥。可是他们都以孔子为祖师, 宣布自己才是孔子的正传。每经过一次这样的论争,孔子的地位非但不会下降,反而上升 步。 以上五点是儒家的共同特征。 而若单就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或儒家诸派共同的政治倾向而言,则可以说,儒家为统 治者出谋划策,主要是侧重于从总体上论述如何巩周统治秩序,并教有人民安分守己,而对 当时可行性政策却缺乏思考和论述,所以先秦儒家常被排斥于实际的政治活动之外 2.孔子以仁礼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春秋以降,政治从面向神明而转向人世的思想迅速发展,孔子是这一潮流的集大成者。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他注重人事,旨在把人们的眼光引向把社会与人作为认识和研究的对 象。基于此,政治要面向社会的人,重整陷于崩坏失范的社会秩序,正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主 题或重心。 (1)从周与以礼治国 鲁为周文化中心的旧国。孔子对文王、周公特别是周代的礼乐文明或典章制度可说是 推崇备至,他自居为文王周公的文化传人。因此,我们可以说,从周为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 孔子由此而主张以礼治国。 礼是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行为准则的基本规范。把礼作为 9

9 知识单元 4:先秦儒家的伦理政治思想 参考学时:10 学时 学习内容: 1.儒家概述 概括地说,儒家思想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1)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把先王之道作为自己的旗帜。 (2)以六艺为法。儒家崇尚六艺不只是个教本的问题,实际是崇尚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而六艺正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3)崇尚礼义。儒家主张以礼治国,以礼区分和规范君臣、父子、贵贱、亲疏之别。 (4)仁、义、礼、智、忠、孝、信、爱、和、中等等,是儒家共同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尽管每个人对这些概念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但他们都离不开这些概念和范畴。这些概念 和范畴构成了儒家特有的思想外壳,使人一看便知是儒家。 (5)宗师孔子。儒家内部分为许多派别,常常相互指斥。可是他们都以孔子为祖师, 宣布自己才是孔子的正传。每经过一次这样的论争,孔子的地位非但不会下降,反而上升一 步。 以上五点是儒家的共同特征。 而若单就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或儒家诸派共同的政治倾向而言,则可以说,儒家为统 治者出谋划策,主要是侧重于从总体上论述如何巩固统治秩序,并教育人民安分守己,而对 当时可行性政策却缺乏思考和论述,所以先秦儒家常被排斥于实际的政治活动之外。 2.孔子以仁礼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春秋以降,政治从面向神明而转向人世的思想迅速发展,孔子是这一潮流的集大成者。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他注重人事,旨在把人们的眼光引向把社会与人作为认识和研究的对 象。基于此,政治要面向社会的人,重整陷于崩坏失范的社会秩序,正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主 题或重心。 (1)从周与以礼治国 鲁为周文化中心的旧国。孔子对文王、周公特别是周代的礼乐文明或典章制度可说是 推崇备至,他自居为文王周公的文化传人。因此,我们可以说,从周为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 孔子由此而主张以礼治国。 礼是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行为准则的基本规范。把礼作为

治国的根本是西周以来的政治文化传统。孔子全面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为国以礼”便 集中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2)仁:政治与伦理的一体化 礼与仁是孔子思想的两大支柱,如果说礼讲的是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那么仁讲的便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 孔子把人际关系主要概括为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四个方面。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孔子用过许多概念,要之,可以礼、仁为纲。礼的规范的核心是分贵贱、上下、等级。而仁 则主要强调的是由己及人的过程和关系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复礼,克己,孝悌,爱人 (忠恕之道)。 爱人的原则贯彻到政治上或落实在政策上,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而后刑两大政策。 富民足君的办法主要有“使民有时”、“敛从其薄”和“节用”三项。先德而后刑主要表现在 要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一是富和教的问题,孔子主张先富而后教。二是惠与使的关系,孔 子主张先惠而后使。三是教与杀的关系,孔子主张先教而后杀。 3.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系与人治的问题 对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先秦诸子的看法大体可分为两派:一派以法家为代表,认为政 治问题的中心是权力,在政治活动中道德不起决定作用。相反,另一派以儒家为代表,特别 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主张政治与道德应结合为一体,甚至认为政治中的根本问题是道 德问题。这种思想由孔子最先提出,其后《中庸》、《大学》、《孟子》等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 想。 把道德作为政治中的根本问题,首先表现在如何看待道德与刑政的关系问题上。孔子 认为道德为主,刑政为辅。其次,孔子把政治的实施过程看作是道德感化过程,故孔子曰“政 者,正也”。把政治视为道德的延伸和外化,正是人治的理论基础,所以孔儒主张人治。也 就是说,在政治诸种因素中,孔子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认为治理的好坏取决于人,特别是 君主,在政治生活中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由人治出发,必 然导出贤人政治,执政者只要是“君子”、“仁人”、“贤人”,一切问题就可以解决。所以孔 子又主张“举贤才”。 3.孟子的性普说与仁政主张 (1)“孟子道性善” 性善说是孟子整个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 之心又称为“侧隐之心”,即对别人不幸的同情心。围绕“不忍人之心”,还有“羞恶之心

10 治国的根本是西周以来的政治文化传统。孔子全面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为国以礼”便 集中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2)仁:政治与伦理的一体化 礼与仁是孔子思想的两大支柱,如果说礼讲的是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那么仁讲的便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 孔子把人际关系主要概括为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四个方面。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孔子用过许多概念,要之,可以礼、仁为纲。礼的规范的核心是分贵贱、上下、等级。而仁 则主要强调的是由己及人的过程和关系原则,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复礼,克己,孝悌,爱人 (忠恕之道)。 爱人的原则贯彻到政治上或落实在政策上,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而后刑两大政策。 富民足君的办法主要有“使民有时”、“敛从其薄”和“节用”三项。先德而后刑主要表现在 要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一是富和教的问题,孔子主张先富而后教。二是惠与使的关系,孔 子主张先惠而后使。三是教与杀的关系,孔子主张先教而后杀。 3.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系与人治的问题 对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先秦诸子的看法大体可分为两派:一派以法家为代表,认为政 治问题的中心是权力,在政治活动中道德不起决定作用。相反,另一派以儒家为代表,特别 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主张政治与道德应结合为一体,甚至认为政治中的根本问题是道 德问题。这种思想由孔子最先提出,其后《中庸》、《大学》、《孟子》等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 想。 把道德作为政治中的根本问题,首先表现在如何看待道德与刑政的关系问题上。孔子 认为道德为主,刑政为辅。其次,孔子把政治的实施过程看作是道德感化过程,故孔子曰“政 者,正也”。把政治视为道德的延伸和外化,正是人治的理论基础,所以孔儒主张人治。也 就是说,在政治诸种因素中,孔子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认为治理的好坏取决于人,特别是 君主,在政治生活中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由人治出发,必 然导出贤人政治,执政者只要是“君子”、“仁人”、“贤人”,一切问题就可以解决。所以孔 子又主张“举贤才”。 3.孟子的性善说与仁政主张 (1)“孟子道性善” 性善说是孟子整个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 之心又称为“恻隐之心”,即对别人不幸的同情心。围绕“不忍人之心”,还有“羞恶之心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1页,可试读12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