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固政法大学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屈超立教授编写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二O一五年十月三十日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屈超立 教授 编写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二〇一五年十月三十日
目录 目录 课程概述。 1 一、课程教学目标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2 三、课程进度表 四、说明 3 五、参考书目… 六、课程内容 第一讲皇帝和皇权 第一节、皇帝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皇帝制度的确立与演变 第三节皇位继承制度, 8 第四节后官制度 第五节宦官制度 9 第六节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第二讲宰相与相权 ..9 第一节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制度 10 第二节隋唐宋元时期的宰相制度 .11 第三节明朝的内阁制与清朝的军机处 11 第四节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及其演化趋势 12 第三讲中央政府机构… …13 第一节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央政府机构 3 第二节隋唐中央政府机构 14 第三节宋元中央政府机构 14 第四节明清中央政府机构 .14 第四讲地方政府与治理. 15 第一节秦汉地方政府机构 15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地方政府机构。 .16 第三节隋唐地方政府机构, 16
目 录 1 目 录 课程概述...................................................................................................................................................1 一、课程教学目标.........................................................................................................................1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2 三、课程进度表............................................................................................................................. 3 四、说明..........................................................................................................................................3 五、参考书目..................................................................................................................................4 六、课程内容..................................................................................................................................6 第一讲 皇帝和皇权............................................................................................................................. 7 第一节、皇帝制度的特点............................................................................................................ 7 第二节 皇帝制度的确立与演变..................................................................................................7 第三节 皇位继承制度...................................................................................................................8 第四节 后宫制度........................................................................................................................... 8 第五节 宦官制度........................................................................................................................... 9 第六节 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9 第二讲 宰相与相权............................................................................................................................. 9 第一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制度...............................................................................10 第二节 隋唐宋元时期的宰相制度........................................................................................... 11 第三节 明朝的内阁制与清朝的军机处...................................................................................11 第四节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及其演化趋势...............................................................................12 第三讲 中央政府机构.........................................................................................................................13 第一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央政府机构...................................................................................13 第二节 隋唐中央政府机构........................................................................................................ 14 第三节 宋元中央政府机构........................................................................................................ 14 第四节 明清中央政府机构........................................................................................................ 14 第四讲 地方政府与治理.....................................................................................................................15 第一节 秦汉地方政府机构........................................................................................................ 15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地方政府机构........................................................................................... 16 第三节 隋唐地方政府机构........................................................................................................ 16
第四节宋辽金元地方政府机构17 第五节明清地方政府机构 17 第六节中国封建国家中央和地方割据的矛盾 18 第五讲官员的选拔与任用 19 第一节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19 第二节隋唐至明清的选宫制度 20 第三节官吏任用条件和程序 21 第四节任用种类和任用期限 21 第五节任用限制和任用回避 22 第六节致仕制度 22 第六讲考课制度 23 第一节秦汉魏晋南北朝考核制度 第二节唐宋考核制度 23 第三节明清考核制度 24 第七讲言谏与监察制度 第一节秦汉言谏与监察制度… 25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言谏与监察制度 235 第三节隋唐言谏与监察制度 25 第四节宋元言谏与监察制度, .26 第五节明清言谏与监察制度 27 第八讲古代司法制度 28 第一节秦汉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 .28 第二节隋唐司法制度 29 第三节宋元司法制度 29 第四节明清司法制度, 29 2
目 录 2 第四节 宋辽金元地方政府机构................................................................................................17 第五节 明清地方政府机构........................................................................................................ 17 第六节 中国封建国家中央和地方割据的矛盾...................................................................... 18 第五讲 官员的选拔与任用.................................................................................................................19 第一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19 第二节 隋唐至明清的选官制度................................................................................................20 第三节 官吏任用条件和程序....................................................................................................21 第四节 任用种类和任用期限....................................................................................................21 第五节 任用限制和任用回避....................................................................................................22 第六节 致仕制度.........................................................................................................................22 第六讲 考课制度..................................................................................................................................23 第一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核制度........................................................................................... 23 第二节 唐宋考核制度.................................................................................................................23 第三节 明清考核制度.................................................................................................................24 第七讲 言谏与监察制度.....................................................................................................................25 第一节 秦汉言谏与监察制度....................................................................................................25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言谏与监察制度....................................................................................... 25 第三节 隋唐言谏与监察制度....................................................................................................25 第四节 宋元言谏与监察制度....................................................................................................26 第五节 明清言谏与监察制度....................................................................................................27 第八讲 古代司法制度.........................................................................................................................28 第一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 28 第二节 隋唐司法制度.................................................................................................................29 第三节 宋元司法制度.................................................................................................................29 第四节 明清司法制度...............................................................................................................29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课程概述 课程中文名称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专題 课程英文名称 Monographic Study on China's Traditional Political System 课程号 课程属性 专业必修课 开课学期 所属专业 中外政治制度 课程类型 专业学位课 总学时 72学时,每周4课时,18次课 总学分 4学分 开课学院/部(系、所)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 课程负责人 屈超立 课程教学团队 陈忠云梁旭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中国政治制度史具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二重性格。它既是政治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 科,又是政治学、历史学、法学、军事学、宗教学、民族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学科有关内 容的综合,实质上是一门边缘学科。 政治制度史是研究国体与政体的起源、形式及演变规律的科学。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一定 发展阶段的产物,具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它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 之上。换句话说,政治制度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历代的国家性质与形式问题,亦即历代国体与政体的形成 极其发展规律问题。所谓国体,是指的国家本质。而政体问题,则应当是国家形式问题。通常 的理解,认为它是指的政权构成的形式。而按照政治学对国家形式的理解,它是国家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治理形式的概称。 在确定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时,还会遇到政治制度与相关各种制度的区别及内容取 舍问题。为了避免把中国政治制度史看成是传统的典章制度汇编,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制度史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1 课程概述 课程中文名称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专题 课程英文名称 Monographic Study on China's Traditional Political System 课程号 课程属性 专业必修课 开课学期 所属专业 中外政治制度 课程类型 专业学位课 总学时 72 学时,每周 4 课时,18 次课 总学分 4 学分 开课学院/部(系、所)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 课程负责人 屈超立 课程教学团队 陈忠云 梁旭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中国政治制度史具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二重性格。它既是政治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 科,又是政治学、历史学、法学、军事学、宗教学、民族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学科有关内 容的综合,实质上是一门边缘学科。 政治制度史是研究国体与政体的起源、形式及演变规律的科学。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一定 发展阶段的产物,具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它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 之上。换句话说,政治制度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历代的国家性质与形式问题,亦即历代国体与政体的形成 极其发展规律问题。所谓国体,是指的国家本质。而政体问题,则应当是国家形式问题。通常 的理解,认为它是指的政权构成的形式。而按照政治学对国家形式的理解,它是国家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治理形式的概称。 在确定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时,还会遇到政治制度与相关各种制度的区别及内容取 舍问题。为了避免把中国政治制度史看成是传统的典章制度汇编,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制度史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研究范围和内容作一些明确的界定。归纳起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国体、政体、国 家机构的设置,官员的培训、选拔、任用、考核、奖惩、退休等制度,以及军事、法律、司法、 监察等与管理国家有关的制度。 要深入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仅要阅读现代人所写的有关的论著,还需要查阅有关的史 料,如二十五史中的“志”和“表”:典志类“十通”:政书类“会要”:以典章为内容的私 人历史笔记等。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有者重要意义。政治制度属于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它产生于一定的经 济基础之上,其内容、特征及其发展、运行、演变均反映了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但是,政治制度一经确立,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积极的能动性和长期的稳定性。它往往起着 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反过来影响着经济和文化。传统政治制度是 个历史范畴,但它又是一个不断变化者的上层建筑。除了它那可畏的惯力作用外,还有者岁月 对它的修正,使它一天比一天更合乎理想的标准。对于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参考价值和 启迪作用。因此,那种以为搞现代化就要摈弃传统的观点是不对的。事实上,只有把现代化注 入传统,改造传统,以形成新的传统,才能保持我们的民族特色,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中国封建政治制度有如下特点:第一,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时间长,持续了2000多年, 而且是惟一的政体形式。第二,中国皇帝握有几乎所有的国家权力,包括立法、行政、财政、 军事等权力,且不受法定的约束。第三,在古代中国起主导作用的意识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 想与宗教不同,他不是脱离世俗的,而是与国家政权集合在一起,成为君主加强思想控制的重 要手段。第四,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整套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而西欧直到进入资本主义 社会以后才出现系统的文官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与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相此也有显著的特点:第一,形成了大一 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夏、商、周实行的分封制实际上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各级封君的权力在 空间范围上受到限制:而从战国到清代,除个别时期外,大部分时间内都保持了统一的王朝形 式:第二,神权政治色彩相对淡化。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神权政治因素虽然存在,如儒家宣扬 的“君权神授”,但神权政治的色彩己大大淡化,帝王的神事活动也只局限于一些重大庆典。第 三,法制的逐步建立。在奴隶社会由于奴隶不具有独立人格,故刑赏无需法律规定。进入封建 时代,适应统治的需要,陆续制定了一些法律如战国时魏国的《法经》,后世的《唐律疏议》《唐 六典》、《大清律例》《清会典》等等。尽管当时未达到依法行政的水平,但毕竟比没有法律有了 进步。 传统政治制度的成功经验:第一,有发达的政治分工和悠久的权力制衡观念:第二,具有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2 研究范围和内容作一些明确的界定。归纳起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国体、政体、国 家机构的设置,官员的培训、选拔、任用、考核、奖惩、退休等制度,以及军事、法律、司法、 监察等与管理国家有关的制度。 要深入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仅要阅读现代人所写的有关的论著,还需要查阅有关的史 料,如二十五史中的“志”和“表”;典志类“十通”;政书类“会要”;以典章为内容的私 人历史笔记等。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政治制度属于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它产生于一定的经 济基础之上,其内容、特征及其发展、运行、演变均反映了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但是,政治制度一经确立,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积极的能动性和长期的稳定性。它往往起着 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反过来影响着经济和文化。传统政治制度是一 个历史范畴,但它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上层建筑。除了它那可畏的惯力作用外,还有着岁月 对它的修正,使它一天比一天更合乎理想的标准。对于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参考价值和 启迪作用。因此,那种以为搞现代化就要摈弃传统的观点是不对的。事实上,只有把现代化注 入传统,改造传统,以形成新的传统,才能保持我们的民族特色,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中国封建政治制度有如下特点:第一,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时间长,持续了 2000 多年, 而且是惟一的政体形式。第二,中国皇帝握有几乎所有的国家权力,包括立法、行政、财政、 军事等权力,且不受法定的约束。第三,在古代中国起主导作用的意识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 想与宗教不同,他不是脱离世俗的,而是与国家政权集合在一起,成为君主加强思想控制的重 要手段。第四,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整套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而西欧直到进入资本主义 社会以后才出现系统的文官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与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相比也有显著的特点:第一,形成了大一 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夏、商、周实行的分封制实际上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各级封君的权力在 空间范围上受到限制;而从战国到清代,除个别时期外,大部分时间内都保持了统一的王朝形 式;第二,神权政治色彩相对淡化。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神权政治因素虽然存在,如儒家宣扬 的“君权神授”,但神权政治的色彩已大大淡化,帝王的神事活动也只局限于一些重大庆典。第 三,法制的逐步建立。在奴隶社会由于奴隶不具有独立人格,故刑赏无需法律规定。进入封建 时代,适应统治的需要,陆续制定了一些法律如战国时魏国的《法经》,后世的《唐律疏议》《唐 六典》、《大清律例》《清会典》等等。尽管当时未达到依法行政的水平,但毕竟比没有法律有了 进步。 传统政治制度的成功经验:第一,有发达的政治分工和悠久的权力制衡观念;第二,具有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行政立法的传统,形成了一整套行政法规:第三是积累了一整套比较科学的人事管理经验,这 首先表现在考试制度的长期实行上。 三、课程进度表 周次工 课程内容 学时 1.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概述 4 2. 皇帝和皇权 3. 宰相与相权 4. 中央政府机构(一) 4 5. 中央政府机构(二) 4 6. 地方政府与治理(一) 7. 地方政府与治理(二) 8. 官员的选拔与任用(一) 4 9. 官员的选拔与任用(二) 4 10. 老课制度 11. 言谏与监察制度 4 12. 古代司法制度 4 13. 答疑与讨论 14. 考试 四、说明 (一)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掌握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掌握传统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理解皇权与相权的互动关系 理解传统中央政府机构演变的历史轨迹 理解地方政府治理的历史过程 理解传统社会监察机制及其法制建设 (二)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主要包括:到课情况、课堂讨论、课程作业、课堂汇报、结课论文等方面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3 行政立法的传统,形成了一整套行政法规;第三是积累了一整套比较科学的人事管理经验,这 首先表现在考试制度的长期实行上。 三、课程进度表 周次 课 程 内 容 学时 备 注 1.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概述 4 2. 皇帝和皇权 4 3. 宰相与相权 4 4. 中央政府机构(一) 4 5. 中央政府机构(二) 4 6. 地方政府与治理(一) 4 7. 地方政府与治理(二) 4 8. 官员的选拔与任用(一) 4 9. 官员的选拔与任用(二) 4 10. 考课制度 4 11. 言谏与监察制度 4 12. 古代司法制度 4 13. 答疑与讨论 4 14. 考试 2 四、说明 (一)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掌握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掌握传统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理解皇权与相权的互动关系 理解传统中央政府机构演变的历史轨迹 理解地方政府治理的历史过程 理解传统社会监察机制及其法制建设 (二)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主要包括:到课情况、课堂讨论、课程作业、课堂汇报、结课论文等方面
《仲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三)课程作业要求 课堂汇报至少一次:随堂提交3000字左右论文:结课时提交5000字左右课程论文。 五、参考书目 (一)皇帝和皇权 张晋樊、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2001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二)宰相和相权 祝总彬:《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2001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三)中央政府机构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郭松义等:《清朝典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2001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四)地方政府与治理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4 (三)课程作业要求 课堂汇报至少一次;随堂提交 3000 字左右论文;结课时提交 5000 字左右课程论文。 五、参考书目 (一)皇帝和皇权 张晋樊、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 2001 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7 年版。 (二)宰相和相权 祝总彬:《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7 年版。 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 2001 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三)中央政府机构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2 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7 年版。 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郭松义等:《清朝典制》,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 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 2001 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四)地方政府与治理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台北1961年版。 商文立:《中国历代地方政治制度》,台北中正书局1980年版。 沈重:《略论历代政区演变与中央集权》,《中国史研究》1991年2期。 王超:《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和地方关系述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1期。 李孔怀:《中国封建社会地方政体刍议》,《复旦学报》1987年5期。 张晋樊、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2001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五)官员的选拔与任用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三联书店,1998年版。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许树安:《古代选举及科举制度概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任爽、石庆环:《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杨阳主编:《中因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因政法大学出版社年2001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屈超立:《科举制度的廉政效应》,《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5期。 屈超立:《科举制与监察机制的关系述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2期。 屈超立:《科举制的政治功能一一唐宋与明清的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5期。 (六)考课制度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2001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5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台北 1961 年版。 商文立:《中国历代地方政治制度》,台北中正书局 1980 年版。 沈重:《略论历代政区演变与中央集权》,《中国史研究》1991 年 2 期。 王超:《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和地方关系述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 年 1 期。 李孔怀:《中国封建社会地方政体刍议》,《复旦学报》1987 年 5 期。 张晋樊、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 2001 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五)官员的选拔与任用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三联书店,1998 年版。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许树安:《古代选举及科举制度概述》,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任爽、石庆环:《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商务印书馆,2001 年版。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 2001 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2 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7 年版。 屈超立:《科举制度的廉政效应》,《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 年 5 期。 屈超立:《科举制与监察机制的关系述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 2 期。 屈超立:《科举制的政治功能—— 唐宋与明清的比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 年 5 期。 (六)考课制度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 2001 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郭松义等:《清朝典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七)言谏与监察制度 彭勃、龚飞:《中国监察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李小树:《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张序:《我国古代官员监察弹劾制度之演变》,《政治学研究》1987年5期。 白钢:《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文史知识》1989年6期。 宿志不:《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清华大学学报》1994年2期。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八)古代司法制度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屈超立:《宋代地方政府民事审判职能研究》,巴属书社2003年版, 王云海主编:《宋代司法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晋樊、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2001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六、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重难点提示、思考与问答等内容附后) 6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6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2 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7 年版。 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郭松义等:《清朝典制》,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 年版。 (七)言谏与监察制度 彭勃、龚飞:《中国监察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李小树;《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 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张序:《我国古代官员监察弹劾制度之演变》,《政治学研究》1987 年 5 期。 白钢:《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文史知识》1989 年 6 期。 宿志丕:《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清华大学学报》1994 年 2 期。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5 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八)古代司法制度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屈超立:《宋代地方政府民事审判职能研究》,巴属书社 2003 年版。 王云海主编:《宋代司法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张晋樊、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 2001 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2 年版。 沈任远:《隋唐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7 年版。 六、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重难点提示、思考与问答等内容附后)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第一讲皇帝和皇权 第一节、皇帝制度的特点 一、皇权的至高无上及其专制性质。 皇权是典型的全能型权力,首先,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社会各个领域在 皇权面前均没有自主性:其次,作为政治性权威,皇帝还被看作是意识形态领袖,有权对思想 文化活动进行干预:最后,皇权凌驾于整个政治机构之上,皇帝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司法权 和行政权,也掌握着最高的决定权和监督权。 二、皇位的终身制与世袭制。 个人化性质决定皇权必定采取终身制的形式。皇位及其权力与皇帝个人生命流程相始终。 从历史实际来看,皇权产生的基本途径是暴力,一旦取得政权之后,它便在特定的家族内传承, 皇位继承的唯一合法依据便是血统。所谓世袭制所体现的政治文化精神就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 力的独占。在未找到更合理的政权传承方式的情况下,世袭制显得简单便捷。作为一种为社会 普遍接受的国家权力转移形式,它的实施有助于避免因对皇权的激烈争夺而引发的政治动乱。 但是世袭制对于政治稳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皇族内部的夺嫡争储的斗争时有发生。 第二节皇帝制度的确立与演变 一、先秦时期的国王制度 商周实行国王制度,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演变,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确定皇 帝为国君的新称号,建立皇帝制度。从秦朝至清末,皇帝制度一直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 内容。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皇帝制度的确立与早期演变 泰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汉承秦制,皇帝制度较秦健全。魏晋南北朝皇帝制度处于低谷,无 规则的暴力成为竟逐皇权的主要手段。 三、隋唐宋元—一皇权对相权的分割 隋唐的皇帝制度更加完备。宋代将加强中央集权作为基本国策,皇权空前强化。 四、明清一一皇权的极端化发展 明清时期宰相制度的废除,在一个侧面标志着皇权的极端化发展。为把皇帝与臣民区别开 来,使皇帝的衣食住行均具有法定专称,其父母、妻子儿女们也定下专门称号。皇帝除了名号 以外,生前死后也要加其它一些名号,即生前加尊号,死后加谥号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大纲 7 第一讲 皇帝和皇权 第一节、皇帝制度的特点 一、皇权的至高无上及其专制性质。 皇权是典型的全能型权力,首先,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社会各个领域在 皇权面前均没有自主性;其次,作为政治性权威,皇帝还被看作是意识形态领袖,有权对思想 文化活动进行干预;最后,皇权凌驾于整个政治机构之上,皇帝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司法权 和行政权,也掌握着最高的决定权和监督权。 二、皇位的终身制与世袭制。 个人化性质决定皇权必定采取终身制的形式。皇位及其权力与皇帝个人生命流程相始终。 从历史实际来看,皇权产生的基本途径是暴力,一旦取得政权之后,它便在特定的家族内传承, 皇位继承的唯一合法依据便是血统。所谓世袭制所体现的政治文化精神就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 力的独占。在未找到更合理的政权传承方式的情况下,世袭制显得简单便捷。作为一种为社会 普遍接受的国家权力转移形式,它的实施有助于避免因对皇权的激烈争夺而引发的政治动乱。 但是世袭制对于政治稳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皇族内部的夺嫡争储的斗争时有发生。 第二节 皇帝制度的确立与演变 一、先秦时期的国王制度 商周实行国王制度,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演变,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确定皇 帝为国君的新称号,建立皇帝制度。从秦朝至清末,皇帝制度一直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 内容。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皇帝制度的确立与早期演变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汉承秦制,皇帝制度较秦健全。魏晋南北朝皇帝制度处于低谷,无 规则的暴力成为竟逐皇权的主要手段。 三、隋唐宋元——皇权对相权的分割 隋唐的皇帝制度更加完备。宋代将加强中央集权作为基本国策,皇权空前强化。 四、明清—— 皇权的极端化发展 明清时期宰相制度的废除,在一个侧面标志着皇权的极端化发展。为把皇帝与臣民区别开 来,使皇帝的衣食住行均具有法定专称,其父母、妻子儿女们也定下专门称号。皇帝除了名号 以外,生前死后也要加其它一些名号,即生前加尊号,死后加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