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从米价长期变化看清代两湖农业经济的发展 龚胜生 物价是反陕社会经济状况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粮食又是生活必需之物,因此粮价又是衡 量整个物价水准的标尺,清代两湖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稻米产区,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谚,其 米价变化在全国最有代表性,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本文拟在弄 清楚清代两湖米价的长期变化趋势过程的基础上,从人地关系和民生状况两个方面的变化来 探讨一下清代两湖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不当之处,望方家指正。 (一)清代两湖米价变化的长期趋势 米价变化在时间尺度上可分为季节变化、年际波动和长期趋势,这里只探讨清代两湖米价 变化的长期趋势,为便于分析,先将有关米价资料列如表1. 表1 清代两湖米价变化情况一览表 年份米价(两/石) 资料根据 资料出处 顺喜七年 1.42 潮南安仁县资蒂王产履治四年变价银《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囚辑,祖译运揭贴 (1650) 1633.76两,题治七年因除岂触370余 顺治九年 0.93 《郭华野先生疏稿)卷二《秦请均候》 1652) 治十八年 0.80 《清代档史料丛编)第四,丰克题本 (1561) 廉架十八年 1.00 朝米每石计真一再,烫每石六战 《策思起居连》,第444页 湖南产米之乡,民间平价大率五钱,若以 《赵参毅公利稿》卷三《请将南饮支剩米石 (1689 0.50 定位折征碗) 康限三八年 070 《郭华野光生疵稿)二《改折兵粮】 (1699) 至八钱之外足殷,丰散之中每石折银七 康解四三年 0.53 九月湖北平均米价 《界朗汉文朱批折汇】,第83断 0.80 潮北八月,湖南九月平均米价 问上书,第566.572折 0.72 醐北大、八月:湖府五月平均米价 同上书,藤1579.1598.153折 义年 0.56 翻北六月平均米价 同上书第2783折 0.8 湖北四六,九、十,湖四,六,七、九月平《正朝汉文东批折汇》。第?厨767 (1724) 价 喇正七年 0.91 潮北三四、七、九月,湖府二,四、七、八、同上书,第14衡41折1第15册8,161, (1729) 九月平均米价 619折,第16册429、501折 80
中 国经 济 史 研 究 年 第 期 从米价长期变化看清代两湖农业经济的发展 龚胜生 物价是反 映社 会经 济状况 的一项重要经 济指标 , 粮 食又 是 生 活必需之 物 , 因此 粮 价 又 是衡 量整 个物 价水准 的标尺 。 清代两湖是全 国最重要 的商 品稻米产 区 , 有 “ 湖广 熟 , 天 下足 ”之 谚 , 其 米价变化在全国最 有代 表性 , 可在很大程度上反 映 出该 区域农业经 济的发展 状况 。 本文拟 在弄 清楚 清代 两湖米 价的长期变化趋 势过程 的基础 上 , 从人地 关 系 和 民生状 况两 个方 面 的变化 来 探讨 一下清代两湖地 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特点 , 不 当之 处 , 望方 家指正 。 一 清代两湖米价变化 的长期趋势 米价变 化在 时 间尺度上 可分 为季节变 化 、 年 际波动 和长期 趋 势 。 这里 只探讨 清代两湖 米 价 变 化的长 期趋势 , 为便于 分析 , 先将有关米价资料列 如 表 。 表 清代两湖米价变化情况一 监表 米价 两 石 资料根据 顺鑫 七 年 。 湖 南 安 仁 县 废 落 王 产 顺 治 四 年 变 价银 《清代档 案史料丛编 》第 四 辑 , 祖 泽远揭 贴 两 , 顺 治 七 年 因 除 荒 粮 余 片 布 价娜 减 罕 两 顺治 九年 湖 北 更 名田 租谷 , 每石折银 “ 两 《郭 华野 先 生琉稿 》卷二《赛请均 斌 》 顺治 十八年 杨茂 勋请将安 乡县 额派废 华阳 王 禄米 《清代档 案 史料丛编 》第四 辑 , 车 克题本 石 零以 每石 八钱折征 充晌 产 部 准 以 每石 一 两拼杯 康 熙 十八年 。 湖 广 “ 米 每石 计 直一 两 , 麦每石 六 钱 , 《康 熙起 居 注 》 , 第 页 康 熙 二八年 “ 湖 南产米之 乡 , 民 间平价大率 五钱 , 若以 《赵恭毅 公剩 稿 》卷三《请将 南秋 支剩 米石 七 钱 定折 尚觉过 多 议 以 每石 折银 六钱 ” 定价折 征疏 》 康熙 三八年 。 “ 历 来荆 郧米价银 六 七 钱 不 等 即遇 歉收 《郭 华野 先生琉稿 》卷二《改折兵 狼 》 至八 钱 之 外 足 殷 丰歉 之 中每 石 折银 七 柳 不 衡 不 均 康照 四 三年 九 月湖北 平均 米价 《康照 朝汉 文 朱批 奏折汇 编 》 , 第 折 康 照 四 八年 湖 北八月 , 湖 南九月平均 米价 同上 书 , 第 , 折 康 燕 五三年 湖 北六 、 八 月 湖南 五 月平均 米价 同上 书 , 碟 , , 折 康 照 五八年 湖北 六 月平均 米价 同 上 书 第 折 雍正 二 年 。 湖 北 四 、 六 、 九 、 十 湖 南四 、 六 、 七 、 九 月平 雍正 朝汉 文朱 批 典折 汇编 策 册 均 米价 折 ‘第 册 、 、 、 折 雍正 七 年 湖北 二 、 四 、 七 、 九 月 湖南 二 、 四 、 七 、 八 、 同上 书 第 册 “ 折 第 册 。 、 、 九 月平均米价 折 第 册 、 折
年份 米价(两/石) 料果据 院料出处 壤正十三年 0.67 制北四,同四、七月,南四、七月平均 金汉升(正年同的米价】 乾七年 1.00 制北通山浦粮每石折银一两 同治《当阳具志》卷四《田赋 174) 乾隆十三年 1.10 稻谷登场之时每石必溪五六粮 杨锡拨《薄民食疯》 1.5 近年楚北米价较即属率年总来能干 《高来实录卷三九六 10 《官中线航隆胡泰断》,第16 1.16 两湖六、九、十、十一月平均米价 同上书,第19、20机 1.40 两朝七、十月平均米价 同上书.第3132辑 年 1.2 长沙十一月平均米价 月上书.第3辑 1.56 长四、大,六、八月平均米价 同上书.第44,45横 1778) 乾隆四八年 14 制帝三、国,五、六、七、九月平均米价 同上书,第54楫 1.54 湖北三,湖南二、十月平均米价 同上书.第63 1.90 北上米录低价 源天显《清前期离湖地区的粮食商品化 道光十九年 1.55 一月朝北、南平均米价 陈金陂(清代京师米价及其他) 0.50 当时银价每两换饯二干余文,米价每石不 曾国范(等议京仓膏米疏影 0.40 章《殊湖南等情形琉】 威率大年 2酚 自三千文至四五六千文不,已 《胡文忠公第)卷十二《设局收捐米石 856 五升 济兵食民食 威丰七年 2.00 每米二石离大战三干三面文至三千五石 《路文忠公秦议卷七《了已上 (1857 文不等,以帮南现在钱价扣算,每石约蒂 1.48 《胡文忠公巢3卷七十(致汪梅村) 酸丰十一年 2.94 《左文集公议初》卷三《请授绳湖北米 (1861) 五两,若捐折色,每米 捐减成章程收捐以济军食 3.00 目下所买之米价近三调 曾国卷,前引文 1.00 湖南每米一石四千上下(时银一换 幸瀚章(枥味湖北每省酒务实难躁征本色 克》 1.98 1871) 味金陵引文 81 -009 China Academic Joural F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年 份 雍正 十三 年 乾隆七 年 乾隆十三 年 乾隆十 六 年 乾隆 二 一年 乾隆二八 年 乾隆三 三 年 乾隆三八年 乾隆 四 三 年 乾隆 四 八年 乾隆五二 年 嘉庆十年 道 光 十九年 咸 丰三年 咸 丰五 年 咸 丰六 年 米价 两 石 资料根据 资料出 处 湖 北 四 、 闰 四 、 七 月 , 湖 南 闰 四 、 七 月平均 全汉 升《清 雍 正 年 间 的米 价 》 湖 北通 山 渭粮 每石 折银 一 两 同治《当 阳 县志 》卷 四《田斌 》 稻 谷登场 之 时 每石 必 须 五六 钱 杨锡 级《筹 民 食疏 “ 近 年楚 北 米 价较 昂 , 即 属 丰年 总 未 能 平 至 一 两二 三钱 之下 ” 两 湖 十 一 月平均 米 价 《高宗 实录 》卷三 九六 《宫 中档乾 隆朝 奏折 》第 辑 两 湖 六 、 九 、 十 、 十一 月平 均 米 价 同上 书 , 第 、 。辑 两 湖 七 、 十 月平 均 米 价 同 上 书 第 、 辑 长 沙 十一 月平均 米 价 同上 书 第 辑 长 沙 四 、 六 、 闰 六 、 八月 平均 米 价 同上 书 第 、 辑 湖 南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九 月 平均 米 价 同上 书 第 辑 湖北 三 、 湖 南二 、 十 月平均 米价 同上 书 、 第 辑 湖北 上 米最低 价 谭天 星《清 前期两湖地 区 的 粮食商品 化 滚 十 一 月 湖 北 、 湖 南平均米 价 陈金 陵《清代 京 师 米价及其 他 》 曾国 落《筹议 京仓筋米 疏 》 骆秉 章《沥 陈湖 南筹怕 情形 疏 》 《胡 文 忠 公遗 集 》卷 十 二《设 局 收捐 米 石 筹 济 兵食 民 食疏 》 咸 丰七 年 必骆 文忠公奏议 》卷 七 必丁 已 上 咸 丰十年 《胡 文忠公遗 集 》卷 七 十《致 汪梅村 》 咸 丰十一年 同治 二 年 同治七 年 同治十年 当 时银 价 每 两换钱 二 千 余文 , 米 价每石 不 过 千 余文 “ 每 谷 一 石 仅 值钱 四 百 余 文 , 需 谷 五 石 始 得 银 一两 , 湖 北 米 价 自三 千 文至 四 五 六 千 文 不 等 已 令捐 生 每 米 一石 照 案 加 耗 米 一 斗 五 升 , 运 脚银兰钱 下 奋 , 准作铆 三 两 四 钱 每 米 一 石 需大 钱三 千 二 百 文至 三 干 五 百 文 不 等 , 以 湖 南 现 在 钱 价 扣 算 、 每 石 约 需 娜 竺 两 有零 “ 租谷 三 百 石 , 丰 狱 长 短 , 可得 钱 三百 串 ” 时银 一 两 可换钱 一 千 三 四 百 文 捐 米 一 石 加 耗米 一半五 升 运脚 费三 钱 五 分 , 准 作 捐例银 五 两 , 若捐折 色 , 每米 一 石 体 抓云 费 劳 库平娜 二 两 下 性 目下 所买 之米 价近 三 两 《左 文 襄公奏议初 稿 》卷三《请援照 湖北 米 捐 减成章程收 捐以 济军 食疏 》 曾国 藩 , 前 引文 湖 南 每 米 一石 须钱 四 千上 下 时银 一 两换 钱一千三 四 百文 湖 北 、 湖 南 十月平均 米价 李瀚 章《沥 陈 湖 北等省渭 务 实难骤 征本 色 琉 》 陈金 陵 前 引 文
年卧 米价(两/石) 资料根据 舜料出处 光绪九年 1.80 楚北偏灾,米即品费,年底每担。一两七八《申报》光绪十年二月二日 1,58 陈全陵,胸引文 光储三五年 214 四月湖北平均米价 同上 (1899) 光铸三二年 250 湘省从案米价每石恒二三千文上下,光绪 《长沙目报),密掉一年二月十七日 (1906) 三十二年水灾,亦不过四千余文(此以银 一两换候一千六百文计) 直统二年 3.40 潮南米价每石七千文以外八十战易 《长抄目报.吉控二年二月十七日:《圆风 1910) 一斤,谷石谊二千钱(以上限比值均以 报宣统二年三月二十一日,赵产( 千七百文计) 会议落议局议决雪 扩充省城仓储课文 物价用币值表示,货币紧缩或通货膨胀也会引起物价的变化,清代银两与铜钱并用,但银 钱比值并不围定,故在分析两湖米价长期变化之前,还有必要弄清其银、钱比值之变化. 磨 清代两湖银钱比值变化一览表 银比值 据 出处 0.70 详全汉升“美洲白银与十八世纪中国物价《中园经济史论丛3第2册 (1662-1722 革绝的关聚” 正九年 0.73 武品米价渐长 至一两 《正朝汉文朱批鼻折汇编)第20册第 1713) 常平仑谷米平,每计钱人十文,于 乾隆二年 0.80 详全汉开,前引文 (1737) 乾隆十八年 0.84 五月翻南每银一两换钱八百三十至七十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9辑 年 文不等:湖北换快人百二十至三土文不李 0.80 湖南民价每申市平银一 同上书,第10鞭 收”年 0.83 高每一串易纹银一两二版,合 同上书.第15提 (1756) 花隆二三至二七年 0.86 每战一千作银一两一钱大分 同上书,第16辑 0.89 从前的定率平银一两一战一分八厘旋线同上书,第46挑 一申,近年市价每线一串合岸平银一两 1.00 五一年 1.00 详金汉升,前引文 (1786) 嘉庆四年 1.08 1.40 三铁岸银即合钱四百二三十文 林测徐《湖广奏稿)卷三《整顿盐务折》 2.00 迹年银价过,比从前制线一千文作银 江鸿升(请大馒以币储夜 (1848 两数已维倍 0 China Academic Jour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年份 米价 两 石 资料根据 资料 出 处 光 绪九年 。 楚北 偏 灾 , 米 即 昂 贵 , 年底每担 一两 七八 《申报 光 绪十年二 月 二 日 钱 , 新年 已 涨至 二 两 一钱 有奇 光绪 二 十年 九 月湖北 、 湖 南平均 米价 陈金 陵 前 引 文 光 绪二 五年 四 月湖 北平均 米价 同上 光绪三二年 湘 省从 来米 价每石 恒二 三千 文上 下 , 光绪 《长沙 日报 》 , 宣统二年 二 月 十七 日 三 十二 年 水灾 , 亦 不 过 四 千 余 文 此 以 银 一 两换钱 一千六 百 文计 宣 统二 年 湖 南 米 价每 石 七 千 文 以 外 · …八 十钱 易 《长 沙 日 报 》宣统二年 二 月 十七 日 国风 一 斤 谷 石 值 二 千钱 以 上 银钱 比值 均 以 报 》宣统二 年三 月二 十一 日 , 赵滨彦《湘落 一 千 七百 文计 案读 钞 存 》详 文 一《会 议谙 议局 议 决整 顿 扩 充 省城仓 储详文 》 物价用 币值 表示 , 货币紧缩或通货膨胀也 会 引起物价的变 化 。 清代银两与铜钱并用 , 但 银 、 钱 比值并不 固定 , 故 在分析两湖米 价长 期变化 之前 , 还 有必要 弄清其银 、 钱 比值之变 化 。 表 清代两湖银钱比值变化一览表 年 份 银 钱 比值 根 据 出 处 康 熙年间 。 详全汉 升 “ 美洲 白银 与十八世纪 中国物价 《中国 经 济 史论丛 》第 册 一 革命的关 系 ” 雍正 九年 。 二 月武 昌米 价渐 长 至 一 两一钱 余 , 随 即将 雍正 朝 汉 文朱 批 奏折 汇 编 》 , 第 册 第 常平仓谷碾 米平 集 , 每斗钱八 十文 , 于 是 折 去 价 蘸平 乾隆二 年 详全汉升 前引文 乾隆 十八年 。 五 月栩南 每银 一 两换钱 八 百三 十 至 七 十 《宫 中档乾 隆朝奏折 》第 辑 文不 等 湖 北换钱八百二 十至 三十 文不 等 乾隆十九年 ‘ 十一 月湖 南 民 间钱价 每 申需市 平 银 一 两 同上 书 , 第 辑 二钱 五 分 乾隆二 一年 。 七 月湖 南每官钱 一 申易纹银 一两二钱 , 合 同上 书 第 辑 之 市价不甚柑盈 乾隆二三至 二 七年 。 每钱 一千 作银一两 一钱六 分 同上 书 , 第 辑 一 乾隆三 一 至 四 。年 从前酌定 库平银 一 两 一钱 一 分八 厘 换钱 同上 书 , 第 辑 一 。 一 申 , 近年市价每钱 一 申 合库平银 一两 乾隆四 四年 乾隆五 一年 。 详全汉升 , 前引文 。 嘉 庆 四 年 道光 十八年 。 三钱库银即合钱四 百二三 十文 林则徐 湖广奏稿 》卷三《整顿盐 务折 》 道光二八年 迩年银 价过 昂 , 比从前制钱一千 文作银 一 江鸿 升《请铸大钱以 裕币储疏 》 两数 已逾倍
年份 银线比镇 出处 破丰三年 时银价每两换饯二干余文 曾国清引文 1853) 酸丰六年 2.00 每钱二串作根一两上兑 《钢文忠公漆典}径一二《赛笑睡众败率现 街会制被】 1.40 每银一两市价换制钱一千四百有尖 同上书,登八五《昏各大帅 1.00 从前银价乾嘉庆年每银一两马阀 (173 20 光初 1.35 光百文自后布次地长至二千 1821 文,近甲增至二三可女 逾光 2.00 35 同治三年 1.30 价每两不过热三百文 前国港,前引文 (1863) 同治十一年 1.80 初定章竖时,湖北每银一两约易钱一千五苦国若,丰瀚章《会议被岸准南引地暂与 (1872) 百余文.今则增至一干八百余文 川盐分诗克 光绪三十年 1.60 洋银一元兑六线余 赵滨度《湘落案峡钞存》中之《諮议局议决 整顿田房梨税查案不符未便遵行公布详 文; 光绪三十年至 1.96 近年铜币畅行,铁价日常年市价日在 言统元年 五钱一二分 1.11 洋银一无克限六钱八分,兑钱一千三丘余 (1910) 文 表2显示,乾嘉以前,两湖银钱比值一般在一千文以下,即“钱贵银骏”:道光以后则在一千 文以上,道、咸之际更高达二千三、四百文,“银费钱戏”银钱比值的这种变化是全国性的,乾嘉 以前的钱贵,主要是贸易出超,大量外国白银输入所致①。当时两湖虽有“民间交易、日用多用 钱文“的记载,其实湖北“举凡交易用银者居多”,湖南也是“一切零星交易始用钱文,其余概系 用银,即各典铺数在一两以下间或当钱,多者尽系当银”②道光以来由于西方鸦片大量输进 大量银两流入西方,对外贸易出现巨额逆差,如1823一1831年间,每年漏银达1700一1800万 两,1831一1834年间,每年漏银超过2000万两,1834一1838年间,每年漏银更增至3000万 两③。受期影响,民间“银贵钱贱”,交易多用钱文,晚清尤甚, 根据表1,表2资料整理成表3并绘图如次,不难看出清代两湖米价变化过程是一个勺状 曲线过程,17世纪后半叶米价逐渐下降,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米价降到最低,此后米价便运 渐上涨,呈长期的上升趋势 留迷跑进中物修的整花陈农送集折:十人年五月二十大日,二十九日期北遮找值文 ③清新贺卧滋产塞瑞意过培国本折(道光十三年),见《中国近代史今号资料台北,文海出版社 83 1994-009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ip://ww.cnkine
年份 银 钱 比 值 根 据 出 处 咸 丰三年 当 时银价 每 两换钱 二 千 余文 曾国 落 前 引 文 威 丰六 年 每钱 二 串 作银 一 两 上 兑 《胡 文 忠公遗 集 》卷 一 二《襄 樊 匪 众 败 窜现 比会 剿疏 》 咸 丰八 年 每银 一 两 市价换 制钱 一 干 四 百 有零 同 上 书 , 卷八 五《咨 各大 帅 》 从 前 银 价 乾 隆 嘉 庆年 间 每 银 一 两 易钱 一 干 文 道光 初年 每银 一 两 尚止 一 千三 四 百 文 , 自后 渐 次增 长 至 二 千 文 , 近 更 增 至 二 千三 四 百 文 道光 末 咸 丰初 仁 同治二 年 同治 十 一年 银 价每两 不过换钱 千 三百 文 曾 国藩 , 前 引 文 光 绪 三 十年 初 定 章 程 时 , 湖 北 每银 一 两 约 易钱 一 千 五 百 余 文 今 则增 至 一 千八 百 余 文 洋银 一 元 兑银六 钱 余 曾 国 落 、 李瀚 章《会 议 楚 岸 淮 南 引 地 暂 与 川盐 分销疏 矛 赵 滨 彦《湘 藩 案腆 钞存 》中之《谙议 局 议决 整 顿 田 房 契 税 查 案 不 符 未 便遵 行 公 布详 文 李 光 堵 三 十年至 宣 统 元年 一 宣统二 年 近 年 铜 币 畅 行 · 钱 价 日 落 · 常年 市 价 总 在 五 钱 一 二 分 洋银 一 元 兑银 六 钱八分 , 兑钱 一 千三 百 余 表 显 示 , 乾 嘉 以前 , 两 湖银钱 比值一般 在一 千文 以下 , 即 “ 钱贵银贱 ” 道光 以后 则 在一千 文 以 上 , 道 、 咸之 际 更高达 二 千三 、 四 百 文 , “ 银贵钱贱 ” 银钱 比值 的这种变 化 是全 国性的 , 乾嘉 以 前 的钱 贵 , 主要 是贸 易 出超 , 大量外 国 白银输入 所致 ① 。 当 时两湖虽有 “ 民 间交 易 、 日用 多 用 钱 文 ”的记载 , 其实 湖 北 “ 举 凡交 易用银 者居 多 ” , 湖南也 是 “ 一 切零 星交 易始用 钱 文 , 其余概 系 用银 , 即各典铺数 在一 两 以 下 间或 当钱 , 多者尽 系 当银 ” ② 。 道 光 以 来 由于西方 鸦 片大 量输进 , 大量 银两 流入西方 , 对外贸易 出现 巨 额逆差 , 如 一 年间 , 每年漏银达 一 万 两 , 一 年 间 , 每年 漏银超 过 万 两 , 一 年 间 , 每年漏银 更增 至 万 两 ③ 。 受期影 响 , 民 间 “ 银贵钱 贱 ” , 交 易多用钱 文 , 晚清 尤 甚 。 根据表 、 表 资料整 理 成 表 并绘 图如 次 , 不难 看 出清代两湖米价变 化过 程是 一 个勺状 曲线过程 , 世纪 后 半叶米 价逐 渐 下 降 , 到 世纪末 世纪 初米 价降到 最 低 , 此 后 米 价便逐 渐上 涨 , 呈 长期 的 上 升趋势 。 ① 全汉 升 《美洲 白银 与十八世纪 中国物 价革命的关 系 》 ② 《官 中档乾隆 朝 奥折 》 , 二 十八年正 月二 十九日湖 南巡抚 陈宏 谋奏折 十八年 五月 二 十六 日 、 二 十九 日湖北巡抚 恒 文 奏折和 湖 南巡抚范 时缓奏折 ③ 〔清 〕黄 爵滋 《严 塞漏厄 以 培国本折 》道光十三年 见《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台北 , 文海 出版社
表3 清代两湖米价变化趋势表 年代 术价十年平均龈两值米价三十年滑动平均限两值银钱三十年滑动平均比值术价三十年情动平均设文值 10 183 (二)米价变化与农业经济中人地关 代两湖米价变化趋势围米价 系变化的关系 两/仓石 米之供者为地,米之需者为人,米价 变化所反映的供需关系变化,实质上是 农业经济中人口和辨地关系的变化。在 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和地均粮食生产水平 不变的情况下,粮食价格的变化很大程 饯文值 度上取决于人均耕地的变化,人均耕地 的下降(即耕地负荷量的增加)势必引起 粮食价格的上涨,表4列出了清代两湖 几个典型年代的耕地负荷量和米价数 字,根据这两列数字可以求得它们之间 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855,显著水平在 0.01以上,说明米价与耕地角荷量有着 十分明显的正相关,即耕地负荷量越大, 米价越高,换句话说,也就是人均耕地越 品油凉流演d动该亦肺少,米价越高。 康密二十年以前,两湖战争不新,人口大批死徘,耕地大量抛荒,粮食生产清到亚重玻坏 因而米价较高,每石银八钱甚至一两以上,灾荒之年更有饿殍,如康熙十一年(1672)熊赐履从 湖广省亲返京,对康熙帝说,“臣乡自西山用兵之后。继以水旱频仍,昨年旱荒更甚,颗粒无收, 4 China Academic Joural F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p:/www.enki.ne
表 清代两湖米价变化 趋势表 年 代 米 价十年平均 银 两值 米价三十 年滑 动平均 银 两值 银钱三十年滑 动 平均 比值 米 价三十年滑动平均 钱 文 值 两 石 两 石 千 文 两 千 文 石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一 。 。 。 一 。 。 。 。 。 。 。 。 。 了 。 。 。 。 ‘ 。 。 清代两湖米价变化趋势图米价 千文 仓石 两 仓石 爪二‘ 万 … ﹃一一 叫年。。, 代 嘴 钱文值 乒 材幼洲 ‘ 银两位习 歼“以砂’ ‘ 二柳 协 ,口 ‘ , , , 盆 , ‘ , 田。 和 一护 ‘的万几云云 二 米价变化 与 农业经济 中人地关 系变化的关系 米之供者 为地 , 米 之需 者为 人 , 米价 变化所 反 映 的供 需 关 系变 化 , 实质 上 是 农业经济 中人 口 和耕地关系 的变 化 。 在 人均粮 食消费水平和地均 粮 食生 产 水平 不变 的情 况 下 , 粮 食价格 的变 化很大 程 度上 取决 于 人均耕地 的变化 , 人均 耕地 的下降 即耕地 负荷量的增 加 势必 引起 粮 食价格 的上 涨 , 表 列 出 了 清代 两 湖 几 个 典型 年 代 的 耕 地 负荷 量 和 米 价 数 字 , 根据这 两 列数 字 可 以 求 得 它 们 之 间 的线性相关系数 为 , 显著水平 在 , 以上 , 说 明米 价与耕地 负荷 量有着 十分明显 的正 相关 , 即耕地 负荷量越大 , 米价越高 , 换句话说 , 也就是 人均耕地越 少 , 米价越高 。 康 熙二 十年以前 , 两湖战争不 断 , 人 口 大批 死 徙 , 耕地大量抛 荒 , 粮 食生 产遭 到严重 破坏 , 因而米 价较高 , 每石银八钱甚 至 一 两 以上 , 灾荒之年更 有饿俘 , 如康 熙十一年 熊 赐履 从 湖广省亲返京 , 对康熙帝说 , “ 臣 乡 自西 山用兵 之后 。 继 以水早频仍 , 昨年旱 荒更 甚 , 颗粒 无 收
道馑相望…今春米价腾贵,小民救死不瑕”心。不过,总体而言,通过招徕、兴屯、劝星等措笼 两湖经济在逐步恢复之中,康熙二十四年(1685)较顺治十八年(1661),人口和耕地都有所增 长,人均耕地还略有增加,因而此阶段米价具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康熙二十年代以后,两湖社会 环境长期安定,人口和耕地都得到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利余粮食,康熙三十八年(1699),消失 了半个余世纪的“湖广熟,天下足”之谚又被重新提起,两湖米价也降到最低。 康熙五十年代后,全国米价普遍开始上涨,五十六年(1717)康熙帝指出“太平日久,生齿蕃 息”,“虽丰年多谷,不似往年米价之贱”@。雍乾之世,米价上张趋势更为明显,雍正帝说,康熙 以来米价所以逐渐品贵,乃是因为“地土之所产如旧而民间之食指愈多,所入不足以供所出”之 故司.乾隆帝在比较乾隆三十年代与乾隆初的米价时也发现“当时之所谓贵价,即系迩来之所 谓贱价”的。两湖作为全国的粮仓,米价上涨趋势也很明显,雍正五年(1727)七月,湖南米价每 石高至一两六钱,雍正帝问以前是否有过这样高的价,布尔泰奏称,“湖南素称产米之乡,米价 贱于他省,从前每石不过六七钱,贵至八九钱而止,康熙四十二年巡抚赵申乔任内始卖至一两 有零,又康熙四十六年每石一两三四钱”®,乾隆十三年(1748)杨锡鈸在《筹民食蔬》中也指出 “康黑年间稻谷登场之时每石不过二三钱,雍正年间则需四五钱…今则必须五六钱”。由于 米价逐渐上涨,两湖的漕粮折银额也多次调整,如康熙二十八(1689)湖南每石南粮折银六钱 四十四年加至七钱网;康熙三十八(1699)湖北通山县每石粮折银七钱,乾隆七年(1742)加至 一两,四十一年(1776)加至一两四钱五分 麦4: 清代两湖耕地负荷量与米价变化关系表 嘉庆以后,两湖人口压力日甚二日,人 均耕地下降到不足2亩,每顷耕地负荷量枉 年份 代表年代 过50人:而且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收 成从八成以上逐新下降到六成以下,耕地生 产效益也逐渐降低,故尽管白银大量外流 米价银两值仍有很大幅度的增长,如雍乾时 期灾荒之年米价不超过三两,首光十一年 注:表中人口,耕地数译拙著(清代两朝农业地型有关章节, (1831)湖广被灾,米价却高至五两多0,宣 统二年(1910)湖南米价更高至每石七千余文,为数百年所罕见, (三)米价长期上涨对民生的影响 “民以食为天”,康熙帝也认为“米价贵贱”是“关系民生的事”,两湖米价长期上涨究竟对 民生状况产生了何种影响?这里只从田地租佃、赋课完纳,商品农业等方面做一简单分析 1、田地租佃。粮食出自田地,米价上涨与田价上涨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米价长期上涨必 然促使田价长期上涨。清初时候,田多荒芜,田赋繁重,田亩价格十分低廉,每亩只值银数钱 不及一石大米之值,如顺治十三年(1656)安陆府景陵县胡公绪435亩田变价银230两,亩值 3田. 3就请将南秋支利米石定价折证蔬). 85 194-009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p//www.cnki.ne
道懂 相望 … …今春 米价 腾贵 , 小 民救死 不 暇 ” ① 。 不过 , 总体 而 言 , 通过 招徕 、 兴 屯 、 劝 垦等措施 , 两 湖 经济 在逐步恢 复 之 中 , 康 熙 二 十 四 年 较 顺 治 十 八 年 , 人 口 和 耕地 都 有 所增 长 , 人均耕地还略有增 加 , 因而 此 阶段米 价具有逐渐 下 降的趋势 。 康 熙 二十年代 以后 , 两 湖社 会 环境 长期 安定 , 人 口 和耕地 都得到迅速发展 , 产 生了大量剩余粮 食 , 康 熙三十八年 , 消 失 了半个余世 纪的 “ 湖 广熟 , 夭下 足 ”之谚 又 被重新提 起 ② , 两湖米 价也降到最 低 。 康熙五 十年代后 , 全 国 米价普遍开 始上涨 , 五十 六年 康熙帝指 出 “ 太平 日久 , 生 齿蕃 息 ” , “ 虽 丰年 多谷 , 不似往年米 价 之 贱 ” ③ 。 雍乾 之 世 , 米价上 涨趋 势更 为 明显 , 雍正帝说 , 康 熙 以 来 米价所 以逐渐 昂贵 , 乃是因 为 “ 地 土 之所 产 如 旧 而 民间之 食指 愈多 , 所入 不 足 以供所 出 ”之 故 ④ 。 乾隆帝 在 比较 乾 隆三十年代与乾 隆初 的米价时 也发现 “ 当时之 所谓贵价 , 即 系迩来之所 谓 贱 价 ” ⑤ 。 两湖作 为全 国 的粮 仓 , 米价 上 涨 趋 势也很 明显 , 雍正 五年 七 月 , 湖 南米 价每 石 高 至 一 两 六钱 , 雍正帝 问 以前是 否 有过这 样高 的价 , 布尔 泰奏 称 , “ 湖 南素称 产 米 之 乡 , 米 价 贱 于 他 省 , 从前 每 石 不过 六 七钱 , 贵 至八 九钱 而止 , 康 熙 四 十二 年巡 抚赵申乔任 内始卖 至 一 两 有 零 , 又康 熙 四 十 六年 每 石 一 两三 四 钱 ” ⑥ 乾 隆十三年 杨锡级 在《筹 民 食疏 》中也 指 出 “ 康熙年 间稻 谷 登 场之 时 每石不过 二三钱 , 雍正 年间 则 需 四 五钱 … …今则 必须五六钱 ” ⑦ 。 由于 米 价逐渐上涨 , 两湖 的遭粮折银额 也多次调整 , 如康 熙 二 十八 湖 南 每 石南 粮折银六 钱 , 四 十四年加 至 七钱 ⑧ 康熙三十八 湖北通 山县 每 石遭粮折银七钱 , 乾 隆七年 加 至 一 两 , 四十 一年 加 至一两 四钱五分 ⑨ 。 表 清代两湖耕地负荷 与米价变化关系表 嘉 庆 以 后 , 两 湖 人 口 压 力 日甚 一 日 , 人 年份 代表年代 人 口 数 桥地数 拱地 负荷量 米价 万 人 万 顷 人 顷 千 文 石 。 石 。 。 。 一 。 。 。 弓 。 。 。 。 。 。 。 。 吕 注 表 中人 口 、 拱地 数详拙 若《清 代两湖农业地理 》有关 章节 。 均 耕地 下降到 不足 亩 , 每 顷耕地 负荷量超 过 人 而且 由于 自然灾害的影 响 , 粮 食收 成从八 成以上 逐渐 下 降到 六成 以 下 , 耕地 生 产 效益 也逐 渐 降 低 , 故 尽 管 白银大 量外 流 , 米 价银两值仍 有很大 幅度 的增长 , 如雍 乾时 期 灾 荒 之 年 米 价 不 超 过 三 两 , 道 光 十 一 年 湖 广 被 灾 , 米 价 却 高 至 五两 多 , , 宣 统 二年 湖 南 米 价更 高 至 每 石七 千余文 , 为数百 年所罕见 三 米价长期 上涨对民生 的影响 “ 民以 食为天 ” , 康熙帝 也认 为 “ 米价贵贱 ”是 “ 关系民生的事 ” 功 。 两湖米价长期 上涨 究竟对 民生状况 产 生 了何种影 响 这 里 只从 田地租佃 、 赋课 完纳 、 商 品农业 等方 面做一简单分析 。 、 田 地租佃 。 粮 食出 自田 地 , 米价上 涨与 田价上 涨具有互 为因果 的关 系 , 米 价长期 上 涨必 然 促使 田 价 长期 上 涨 。 清初 时候 , 田 多荒芜 , 田 赋繁重 , 田 亩价格 十分低廉 , 每亩 只值银 数钱 不 及 一 石 大 米 之 值 , 如顺 治十三年 安 陆府 景 陵 县 胡 公绪 亩 田 变 价银 两 , 亩值 ① 《康 燕起居 注 》第 可 中华书 局 , 年 ② 《圣 祖实录 》卷 关 于此谚 流 传过 程 别详拙 苦《清代 两 湖 农业 地理 》 ③ 康 照起居 注 》第 、 ‘ 、 毛略 页 ④ 《清 朝 文献通 考 》卷 《田 斌 》 ⑤ 《乾隆东华续录 〕誉 。 ⑥ 《雍正 朝汉 文朱 批 奏折 汇 编 》第 册 第 折 江苏 古籍出版 社 , 年 ⑦ 见《皇清 名 臣 奏议 汇 编初 集 》卷 “ ⑧ 《赵 鹅毅公 申乔 剩 稿 》卷 《请将 南 秋支侧 米石定价折 征 琉 》 ⑨ 民国《湖北通 志 》卷 《洛运 》 帅 〔清 〕李昭 美 《筹酌 荒玫琉 》 , 见《道咸 同光四 朝资议 》 。 《康照 朝汉 文 朱 批 资折汇 编 》 , 第 折 , 档案 出 版社 年版
五钱余,十四年(1657)废藩田30222亩变价银12682两,亩值四钱余①,直至康熙初年,湖南 湘潭一带甚至“弱者以田契送豪家,犹惧其不纳”,基本无主佃关系,只要“折竹木枝标其处,认 纳粮遂号永业”②,衡阳一带虽有主佃之分,但地主有田也难以出租,《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 ·衡州府风俗》云:“兵煲以后,死能多而耕户少,向之阡陌半就污莱,佃以虽三年后始以输租、 又必先减其岁入之颜而后肯为,卒业稍有水旱,佃辄藉口以速其入,稍加督课遂以誓将去妆明 眦主人,主人惟恐田污,不得不听命于佃。“因此,当时农民的耕地经普规棋都较大,如浏阳县农 民“种田五七十亩,或百亩”,长沙县农民“大率三十亩”国,田价低,生产成本也低:田亩多,剩 余粮食也多,故两湖康熙中期的米价很低。 康熙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如和土地兼并,田价与米价都逐渐地上涨起来。康黑五十二年 (1673)十月,康熙帝就指出湖南“先年人少田多,一亩之田其值银不过数钱:今因人多价费, 亩之值竞至数两不等”⑤。乾隆以后田价更高,乾隆十三年(1798)湖南巡抚杨锡说,“国初地 余于人,则地价戏:承平以后,地足养人,则地价平,承平既久,人余于地,则地价贵.向日每亩 二两者,今至七八两:向日七八两者,今至二十杂两"⑧。如十四年(1649)和+六年(1651)黄风 县人王绍昌两次卖田二斗七升五合,共得银二十二两,每斗田价银八两,当地一石田合六亩 三分像,以此折算,每亩田价在十三两以上:二十三年(1758)邵阳县人售田三亩,得价七十六 两⑧,合亩价二十五两余。清后期虽银价甚品,但因米价仍在上涨,田亩价也总在十七、八两之 谱,如咸丰十年(1860)胡林翼称“以长短肥晓截补,大抵银百两必得田六亩”,合亩价十六两 多,又光绪末年湖北中田亩价洋银三十元①,折银两亦在十八两上下,田价的不断上涨刺激了 土地兼并,到乾隆年间,两湖“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 户”,已与康熙初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时,“田价日吊,田租不得不增,佃农除交纳越来越多 的租课外还要向田主交纳很重的押租银,如湖南善化县“乡民佃耕多于自耕,约费枯饼、灰粪 人工钱文一千,可得谷一石,佃耕计每石须押规银三十两内外,岁租十石内外”,当地每石田 约合十亩,是每亩田除年交租谷一石外,还需一次每亩交押租银三两;邵阳县也是“凡佃耕人田 产,皆纳银于主,谓之进庄礼”,少则一二两,多则三四两。这些银两用于放高利贷,佃农又将 加重一层负担,“故佃耕农民,多形拮据”.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米价长期上涨,利在地主,患在佃 农,客观上促使了贫富分化,加深了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2,赋课完纳。清代民间完纳赋课,大抵以银两计。两湖是一个以稻谷生产为主的农业区 “小区输赋及一切婚丧之费均需粜米”婚,由于赋课银额一般不变,米价上涨在理论上对农民完 纳赋课有利,但实际情形复杂得多,一则米价上后,其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费用也上涨 二则民间米粮交易多用钱,完纳赋课则用银,以钱易银,以及陋规积弊,往往使赋课暗增,清前 年塑提委题本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张朝海帖,(请代档案史料丛常四牌. 页,中国人民大学出服杜1985年板。 中近代农 86 China Academic Joumal Fleetronic Publishing Hous All rights reserved.hitp://ww.nk
五钱余 , 十四年 废藩 田 亩变价银 两 , 亩值 四钱余 ① 直至 康熙初 年 , 湖 南 湘 潭一带 甚 至 “ 弱 者 以 田 契送豪 家 , 犹俱其 不 纳 ” , 基 本无 主佃关 系 , 只 要 “ 折竹木枝标 其 处 , 认 纳 粮遂号永业 ” ② , 衡 阳一 带虽有主佃 之 分 , 但地 主 有 田 也难 以 出租 ,《古今图 书 集 成 · 职 方 典 · 衡 州府风俗 》云 “ 兵叉 以后 , 死 徙多而耕户少 , 向之 叶 陌半就 污莱 , 佃 以 垦三年 后 始 以输租 , 又 必先减其 岁入之 额而 后肯为 , 卒业稍 有 水旱 , 佃 辄藉 口 以通 其入 , 稍 加督课 遂 以 誓 将去 汝 眶 毗 主 人 , 主人惟恐 田 污 , 不得不 听命于佃 。 ”因此 , 当时农 民的耕地经营规模都较大 , 如 浏 阳 县 农 民 “ 种 田 五七 十亩 , 或百 亩 ’, ③ , 长沙县农 民 “ 大率三 十亩 ” ④ 。 田价低 , 生产 成本也低 田亩 多 , 剩 余粮 食也 多 , 故两湖康熙 中期的米价很 低 。 康熙 中期 以 后 , 随着 人 口 增加和 土地兼并 , 田价 与米价都逐渐地上涨起来 。 康 熙五 十 二年 十月 , 康熙帝 就指 出湖南 “ 先年人 少 田 多 , 一亩 之 田 其值 银不 过 数钱 今因 人 多 价贵 , 一 亩之 值竟至 数两不等 ” ⑤ 。 乾 隆 以后 田 价更高 , 乾 隆十三年 湖 南巡抚杨锡级说 , “ 国初 地 余于 人 , 则地价贱 承平 以后 , 地 足 养人 , 则地价平 , 承平既久 , 人余于地 , 则地价贵 。 向 日每 亩一 二两 者 , 今至 七八 两 向 日七八两 者 , 今 至 二 十余两 ” ⑥ 。 如 十 四年 和 十六年 黄 冈 县 人 王 绍 昌两次 卖 田 二 斗 七 升 五 合 , 共得银二 十 二两 ⑦ , 每斗 田 价 银八 两 , 当地 一石 田 合六 亩 三 分 ⑧ , 以 此 折算 , 每 亩 田 价在 十三 两 以 上 二 十三 年 邵 阳县 人售 田 三 亩 , 得 价 七 十 六 两 ⑨ , 合亩价二 十五 两余 。 清后 期虽银价甚 昂 , 但因米价仍在上 涨 , 田亩 价也总 在 十七 、 八两之 谱 , 如 咸 丰十年 胡林翼称 “ 以长 短肥 晓截补 , 大抵银百 两必 得 田 六 亩 ’, ⑩ , 合亩 价十 六 两 多 又 光绪末年湖北 中田 亩价洋银三十元 。 , 折银两亦在十八两上 下 。 田 价 的不 断上 涨刺 激 了 土 地兼并 , 到 乾 隆年 间 , 两 湖 “ 田 之 归 于 富 户者 大 约 十 之 五 六 , 旧 时 有 田 之 人 , 今 俱 为 佃 耕 之 户 ” , 已 与康熙初年形成 了鲜 明对 比 。 这 时 , “ 田价 日昂 , 田租不得 不增 ” 。 , 佃农除 交纳越来越多 的租课外还要 向 田 主 交纳很重 的押租银 , 如湖南善 化县 “ 乡 民佃耕 多于 自耕 , 约 费枯饼 、 灰 粪 、 人工 钱文 一千 , 可得 谷 一石 , 佃耕计每石须押规银三 十两 内外 , 岁租十石 内外 , ⑩ , 当地 每 石 田 约合 十亩 , 是每 亩 田 除年交租谷一石外 , 还需一 次每亩交押租银三 两 邵 阳县也是 “ 凡佃耕 人 田 产 , 皆纳银于 主 , 谓之进庄 礼 ” , 少则 一二 两 , 多则三 四 两 。 。 这 些银两用 于放高利贷 , 佃农 又 将 加重 一层 负担 , “ 故佃耕农 民 , 多形拮据 ” 。 从这 种意 义上 来说 , 米价 长期上 涨 , 利 在地 主 , 患 在佃 农 , 客观上 促使了 贫富分 化 , 加深 了地 主 与农 民的矛盾 。 、 赋课完纳 清代 民间完纳赋课 , 大抵以银两计 。 两湖是 一 个 以 稻谷 生产 为 主 的农业 区 , “ 小 区输赋及一切婚丧之 费均需 集米 ” ⑥ , 由于 赋课银额 一般不变 , 米价 上 涨在理论 上对农 民 完 纳 赋课有 利 , 但实 际情形 复杂得 多 , 一 则 米价上 涨后 , 其 他生 产 资料和 生 活资料 的 费用也上 涨 , 二 则 民间米粮交 易多 用钱 , 完纳 斌课则 用 银 , 以钱 易银 , 以及 陋 规积 弊 , 往往 使斌课 暗 增 , 清 前 ① 顺 治 三年九月初七 祖泽远皿本 , 十四年正 月二 十一 日张 朝瑞揭枯 , 见‘清代档案 史料丛 编蹄四 辑 ② 光绪《湘潭县志 》卷 扰 斌役 》 ③ 同洽《浏阳 县 志 卷 时斌役 志 》 ④ 弃庆《长 沙县志 》卷 扰 斌役 志 》 荡 《清 史编年 》第 卷上 , 第 页 , 中国人 民大学 出版社 年版 ⑥ 《清 朝经世 文编 》卷 时 陈明米贵之 由硫 》 ⑦ 《康雍乾时期城 乡 人 民反抗斗争资料 》上册 , 第 页 ⑧ 《胡 文忠公遗集 》卷 。《抚那书腆十二 · 致压梅村 》 ⑧ 刑部抄档 , 见李 文 治《明清 时代的地租 》一 文 。 吻 《胡 文忠公遗集 》卷 。《抚那书腆十二 · 致汪梅村 》 。 李 文 治编 《中国近 代农业 史资料 》第一辑 , 第 贾 , 三联书店 年版 光绪《修县志 》卷 风俗 》 光绪《善化县 志 》卷 风 俗 》 。 道光《宝庆府志 》末卷下《披谈二 》 陈宏谋 《培远堂俩存稿 》卷
期银戏钱贵,米价上涨对完纳赋课似无不良影响,清后期则银贵钱贱,民间以完赋为艰,故课赋 多有亏欠。 清人汤成烈《治赋篇)云,“乾嘉之际,号为富庶,其时银不甚贵,民以千钱完一两之赋,官代 易银解正供,裕如也“,嘉庆以后,银价大品,“民间完一正一耗,须钱二千五百余文,所出倍昔不 止"©:缪梓《拟改银币折钱疏稿》也说,“民间名为纳银,而实则输钱以纳银,州县名为征银,而 实则折钱以解银,国初以来,银价甚平,率钱七八百文当银一两…以钱折银,数常有余”,道光 以后,银价骤增,“动以昔日两年之赋足今日一年之颜”@,这仲情况下,米价上涨,又有何益?倘 米价再降,农民真是可怜至极!咸丰五年(1855)湖南巡抚骆秉章奏称湖南因武汉叠陷,长江梗 阻,米粮无路行销,谷贱如泥,“农民卖谷一石,买盐不能十斤,终岁勤动,求免茹谈之苦而不得 如是而农困,商贩贸迁阻滞,生计萧条,向之商贸今变而为穷民,向之小贩今变而为乞丐“,当 时湖北遭米每石交钱低约五、六千文,高至十人、九千文,农民须卖米五,六石才能完一石之粮 课,以致百姓以纳粮为苦④。总之,米价上涨并没有给两湖农民带来更多的资金积累,而是相反 地走向贫困 3、商品农业。一方面,清代两湖是全国最大的稻米产区,米价较其他省份低,形成了米价空 间梯度差,使“有谷之家,利于得从,尽数出粜“岁即有秋,多乘江流之便,米谷运去江浙" 有的甚至杂粮自食,稻谷售人,“入谷卖钱,不以田为食”物。另一方面,清代两湖米价保持长期 上张转势,形成了米价时间梯度卷,为地域生产专门化和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提供了重要 条件.如果米价长期下跌,谷贱伤农,农民就可能不再以谷为命脉两湖也就不可能一直成为清 代全国重要的商品稻米产区,正是因为米价的长期上涨,使两湖与江浙等省的粮食流得以维持 和加强,生产地城分工日益明显,两湖以稻米为主的商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履,在江河沿岸形 成了汉口、湘潭、衡阳、长沙、岳阳、常德等一批重要的商品粮贸易中心,并通过它们构成了“湖 广熟,天下足”的商品米流通网络,米谷这种普海性的消费产品虽就当时社会购买力来说,价格 偏低,利润偏少,但“米价既长,凡物价、夫工之类,莫不准此递加”,稻米生产的商品化发展会 一定程度地促进其它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从而为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提供了条件 (四)小结 清代两湖米价变化经历了一个由高而低又由低而高的趋势过程.明末清初,两湖农业因战 乱破坏,米价较高,顺治以后,地方逐渐安定,生产逐渐恢复,米价呈下降趋势,至17世纪末18 世纪初降至最低,此时正是“湖广熟,天下足”重新兴起之际,康熙末以后,由于人口逐渐增加 米价呈长期上升趋势.两湖米价的这个趋势过程与其耕地负荷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耕 地负荷量越大,米价越高,反之,亦然,因此,清代两湖米价变化实质反映了人地关系的演变 清代两湖米价之长期上涨对其民生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诸如田地粗佃、田赋完纳以及农 业商品化生产都在其影响之下发生着变化,较突出的是促使了贫富两极分化的发展和农业生 产地域分工及商品农业的发展 作者:龚胜生,1965年生,华中师范大学地理亲副教投, 文缔第5所.第385折 -009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ip//www.cnki.ne
期银 贱钱 贵 , 米 价 上 涨对 完纳 赋课似 无不 良影 响 , 清后 期 则银贵钱 贱 , 民间 以完 赋 为艰 , 故课赋 多有 亏 欠 。 清 人 汤 成 烈《治赋篇 》云 , “ 乾 嘉之 际 , 号 为 富庶 , 其 时银 不 甚贵 , 民 以千钱 完一 两之 赋 , 官代 易银 解正 供 , 裕如 也 ” , 嘉 庆 以后 , 银价大 昂 , “ 民 间完 一 正 一 耗 , 须钱 二 千五 百余文 , 所 出倍 昔不 止 ” ① 缪梓《拟改 银 币折钱 疏稿 》也说 , “ 民 间名 为纳银 , 而 实 则 输钱 以 纳银 , 州县 名 为征 银 , 而 实则 折钱 以 解银 。 国 初 以 来 , 银 价 甚平 , 率钱七 八 百 文 当银一 两 … …以钱折银 , 数 常 有余 ” , 道 光 以 后 , 银价骤 增 , ’‘ 动 以 昔 日两年 之 赋 足 今 日一年 之 额 ’, ② , 这 种情 况 下 , 米价上 涨 , 又 有何益 倘 米 价再降 , 农 民真 是 可怜 至 极 咸 丰 五 年 湖南巡 抚骆 秉 章 奏 称湖南 因武 汉 叠 陷 , 长 江梗 阻 , 米 粮 无路行 销 , 谷贱 如 泥 , “ 农 民卖 谷一石 , 买盐不 能 十斤 , 终岁勤 动 , 求免 茹淡 之 苦而 不 得 。 如 是 而农 困 , 商贩 贸迁 阻滞 , 生计 萧 条 , 向之 商贾今变 而 为 穷 民 , 向之 小贩 今变 而 为 乞 丐 ” ③ , 当 时 湖 北潜米 每 石交 钱 低 约 五 、 六 千 文 , 高 至 十八 、 九千 文 , 农 民须 卖 米五 、 六 石 才能 完一 石之 粮 课 , 以 致 百姓 以纳 粮 为苦 ④ 。 总 之 , 米 价上涨并 没 有给 两湖农 民带 来 更多 的资金积 累 , 而是 相反 地 走 向贫 困 。 、 商 品 农业 。 一 方 面 , 清代 两湖是全 国最 大 的 稻米 产 区 , 米 价较 其 他省份 低 , 形 成 了米 价空 间 梯度差 , 使 “ 有 谷之 家 , 利 于 得从 , 尽 数 出果 ” , “ 岁即 有秋 , 多 乘江 流之 便 , 米谷 运 去 江 浙 ” ③ 有 的甚 至 杂粮 自 食 , 稻 谷 售人 , “ 入 谷 卖钱 , 不 以 田 为 食 ” ⑥ 。 另 一 方 面 , 清代 两 湖 米价保持 长期 上 涨 趋势 , 形 成 了 米 价时 间梯度 差 , 为地 域生 产 专 门化 和 传 统 农业 向商 品农业转 化提供 了重要 条 件 。 如 果 米 价长 期 下 跌 , 谷贱伤农 , 农 民就可 能 不再 以 谷 为命脉 , 两湖也就 不可 能 一直成 为清 代全 国重 要 的商 品 稻 米 产 区 。 正是 因为米 价的长 期上 涨 , 使 两 湖与江浙 等 省 的粮 食流得 以 维持 和 加强 , 生产地 域 分工 日益 明显 , 两 湖 以 稻 米 为 主 的商 品农业 得到 进一 步发展 , 在江 河沿岸 形 成 了汉 口 、 湘潭 、 衡 阳 、 长 沙 、 岳 阳 、 常德等一 批重要 的商 品粮 贸 易 中心 , 并通过 它 们构成 了 “ 湖 广熟 , 夭下 足 ”的 商 品 米 流通 网络 。 米谷这 种普 遍性的 消 费产 品 虽就 当时社 会购 买力 来说 , 价格 偏 低 , 利 润偏 少 , 但 “ 米 价 既 长 , 凡物 价 、 夫 工之类 , 莫 不 准 此递 加 ” ⑦ , 稻 米 生产 的商 品 化发展 会 一定 程度 地 促进 其 它农 产 品 市场 的发展 , 从而 为 传统农 业 向商 品 农业 转化提供 了条件 。 四 小 结 清代 两 湖米 价变化经 历 了一 个 由高而低 又 由低 而 高的 趋 势过 程 。 明末清初 , 两 湖农业 因战 乱 破坏 , 米 价较 高 , 顺治 以 后 , 地方逐 渐安 定 , 生 产逐渐恢 复 , 米 价呈 下 降趋 势 , 至 世 纪末 世 纪初 降至 最 低 , 此 时正是 “ 湖 广熟 , 天 下足 ”重新兴 起 之 际 , 康 熙 末 以后 , 由于 人 口 逐 渐增 加 , 米价呈长期上 升 趋 势 。 两 湖 米价的这 个趋 势过 程与其 耕 地 负荷 量 的变 化有着密切 的相关性 , 耕 地 负荷量越 大 , 米 价越 高 , 反 之 , 亦 然 , 因此 , 清代 两湖 米 价变 化 实质反 映 了人地关 系 的演变 。 清代 两 湖米 价 之长 期上 涨对 其 民生状况产 生 了深 远 影 响 , 诸如 田 地租佃 、 田 赋 完纳 以 及农 业 商 品 化生产 都 在其 影响 之下发 生 着变化 , 较 突 出的是 促 使 了 贫富 两极 分化 的发展 和 农业 生 产地域分工 及商 品 农业 的发展 。 作 者 龚胜 生 , 年 生 , 华 中师范 大 学地 理 系副 教 授 。 《清 朝 经世 文 编 》卷 《缪 武烈 公遗集 》卷 。 《骆 文忠公奏议 》卷 《采 买 淮 盐济 食分岸纳课济晌折 》 胡林 典 《革除潜 务积 弊并 减定潜章 密疏 》 , 见《清朝经世 文续编 卷 。 《雍 正 朝汉 文朱 批 赛折汇编 》第 册 第 折 第 册 第 折 第 册 第 折 道光《浦沂县 志 》卷 “ 风 俗 》, 同治《佳阳直隶 州志 》卷 伙货殖 》 《乾 陇 东 华 录 》券 ‘ , 桩路兰 士 年 十 月 葵 夫 ③⑤⑥⑦②④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