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结局,认 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2.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心海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 3.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国方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燥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而清政府日益成为“洋人 的朝廷”。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 全国。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它们迫使中国签订《辛 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扩展在华势力。 1904一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竞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 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迫于内外压力,请政府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即“预备立宪”。1908 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 《新订内阁官伟 实行所 令表 撤旧设内阁及军 机处,成立 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突劻为总理大臣,内阁成员十三人中 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这是一个以皇族 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宣告清末“新 政”的破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结局,认 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2.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心海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 3.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国方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而清政府日益成为“洋人 的朝廷”。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 全国。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它们迫使中国签订《辛 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扩展在华势力。 1904—1905 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 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 1901 年 4 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迫于内外压力,请政府于 1906 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即“预备立宪”。1908 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 9 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1911 年(宣统三年)5 月 8 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 《新订内阁官制》,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 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内阁成员十三人中, 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这是一个以皇族 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的成立,宣告清末“新 政”的破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1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 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云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1866一1925),名文,字逸仙。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翠 亨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的建立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图为会员秘密宜誓的地方。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宜传与组织工作 革命报刊: 《民报》、《国民报》 《时务报》、《浙江潮》 《游学新编》、《苏报》 《昌言报》、《国民报》 《湖北学生界》 章炳麟(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和《警世钟》 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的建立 1903年11月4日,黄兴、陈天华、章士钊、宋教仁等人,发起组织革命团 体华兴会,从事推翻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活动。黄兴被推选为华兴会会长。 光复会于1904年冬在上海成立。会长为蔡元培。 1904年7月3日,刘静庵、宋教仁、吕大森、张难先等成立科学补习所 以补习文化、研究科学为名义,实行光复汉族、“革命排满的宗旨。成员主要是 青年学生和新军士兵,着重在新军士兵和低级军官中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动工作。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 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 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 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剧总理。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发刊词》中将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归纳为民 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 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 独立的国家”。 2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 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翠 亨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的建立 1894 年 11 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图为会员秘密宣誓的地方 。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革命报刊: 《民报》、《国民报》 《时务报》、《浙江潮》 《游学新编》、《苏报》 《昌言报》、《国民报》 《湖北学生界》 章炳麟(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 :《猛回头》和《警世钟》 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的建立 1903 年 11 月 4 日,黄兴、陈天华、章士钊、宋教仁等人,发起组织革命团 体华兴会,从事推翻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活动。黄兴被推选为华兴会会长。 光复会于 1904 年冬在上海成立。会长为蔡元培。 1904 年 7 月 3 日,刘静庵、宋教仁、吕大森、张难先等成立科学补习所, 以补习文化、研究科学为名义,实行光复汉族、“革命排满”的宗旨。成员主要是 青年学生和新军士兵,着重在新军士兵和低级军官中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动工作。 中国同盟会于 1905 年 8 月 20 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 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 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 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 年 11 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归纳为民 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 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 独立的国家”。 2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但是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 汉族军阀、官像、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 革命以可乘之机 2、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 主共和国。 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 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草命。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 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表达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 民主权利的愿望。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围绕三民主义纲领进行的,归纳 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 经过辨论,划清了革命改良的界线,基本上澄清了在中国进行革命的必要性 和正义性。 第一,在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革命固然会流血牺牲,但这种流血牺牲更 多的是带来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多的是给人民带来福祉。 第二,现在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劣政治的根本”,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因唯一的出路。 第三,中国现在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必须通过 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行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言 不均等社会问题。 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但是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 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 革命以可乘之机。 2、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 主共和国。 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 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 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表达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 民主权利的愿望。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围绕三民主义纲领进行的,归纳 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 经过辨论,划清了革命改良的界线,基本上澄清了在中国进行革命的必要性 和正义性。 第一,在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革命固然会流血牺牲,但这种流血牺牲更 多的是带来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多的是给人民带来福祉。 第二,现在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劣政治的根本”,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第三,中国现在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必须通过 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行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 不均等社会问题。 二、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3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911年4月27日,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爆发。 黄兴率敢死队进攻广州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因伤亡过大退却。方 声洞等100余人牺牲,林觉民、喻培伦等29人被捕就义。事后收殓遗骸72具于 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回国有”,并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 出卖给帝国主义,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 为最烈。 2、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 在中部同盟会的推动下,1911年9月23日,文学社和共进会两革命团体的 负责人在这里召开会议,达成了联合起义的协议。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经过多次协商后,在这里举行联席会议, 决定利用部分湖北新军调赴四川,武昌空虚的有利时机,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临 时指挥部。推蒋翊武为临时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另推军事,政治筹备委员各 十人,筹划起义事宜。 同盟会中部总会听取居正(同盟会中部总会湖北分会负责人)等的报告后, 即派人往香港向黄兴汇报,并请黄兴向当时正在美国筹款的孙中山先生请示办 法。这是黄兴致孙中山报告湖北革命条件成熟筹款支应的亲笔信。 工程八营起义后,首先占领楚望台军械库,获取大量武器弹药,各标营响应 的革命党人也汇集于此,准备攻打清湖广总督署。 驻扎在城外南湖的第八镇炮队立即起义响应,并经武昌中和门入城。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宜告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 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因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性质的革命政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 闸门,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己经深入人心,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一 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 4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911 年 4 月 27 日,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爆发。 黄兴率敢死队进攻广州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因伤亡过大退却。方 声洞等 100 余人牺牲,林觉民、喻培伦等 29 人被捕就义。事后收殓遗骸 72 具于 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1 年 5 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回国有”,并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 出卖给帝国主义,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 为最烈。 2、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 在中部同盟会的推动下,1911 年 9 月 23 日,文学社和共进会两革命团体的 负责人在这里召开会议,达成了联合起义的协议。 1911 年 9 月 24 日,文学社与共进会经过多次协商后,在这里举行联席会议, 决定利用部分湖北新军调赴四川,武昌空虚的有利时机,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临 时指挥部。推蒋翊武为临时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另推军事,政治筹备委员各 十人,筹划起义事宜。 同盟会中部总会听取居正(同盟会中部总会湖北分会负责人 )等的报告后, 即派人往香港向黄兴汇报,并请黄兴向当时正在美国筹款的孙中山先生请示办 法。这是黄兴致孙中山报告湖北革命条件成熟筹款支应的亲笔信。 工程八营起义后,首先占领楚望台军械库,获取大量武器弹药,各标营响应 的革命党人也汇集于此,准备攻打清湖广总督署。 驻扎在城外南湖的第八镇炮队立即起义响应,并经武昌中和门入城。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 1912 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性质的革命政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 年 3 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 闸门,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 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 4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 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 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 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 北洋军阀反动政权。中国重新落入黑暗的深渊。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第一段1912一1916年袁世凯统治时期 第二段1916 一1920年皖系军阀统治时期 第三段1920 —1924年直系军阀统治时期 第四段1924 一1928年奉系军阀统治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挫折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第一次护法运动 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2年6月16日,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勾结直系军阀,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 炮击观音山总统府,孙中山登永丰舰反击,在江面与叛军对峙50多天,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3、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终结 启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表明,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 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 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1912 年 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4 月 1 日,孙中山 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 北洋军阀反动政权。中国重新落入黑暗的深渊。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第一段 1912——1916 年 袁世凯统治时期 第二段 1916——1920 年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 第三段 1920——1924 年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 第四段 1924——1928 年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挫折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第一次护法运动 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2 年 6 月 16 日,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勾结直系军阀,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 炮击观音山总统府,孙中山登永丰舰反击,在江面与叛军对峙 50 多天。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3、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终结 启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表明,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 5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底胜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也不能指导中国 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历史呼唤新的阶级登上历史 舞台,以新的理论为指导,把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引向新的阶段。 阅读文献: 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1912年7月)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12日)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20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 月12日) 思考题: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6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6 底胜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也不能指导中国 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历史呼唤新的阶级登上历史 舞台,以新的理论为指导,把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引向新的阶段。 阅读文献: 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1912 年 7 月)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 年 11 月 12 日)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 年 10 月 20 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年 3 月)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6 年 11 月 12 日) 思考题: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