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懂得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认识中国要实行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懂得社会主 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的历史性选择。 3.了解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 确立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新 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虽然各解放区 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但由于全国范围内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 成,所以,当时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 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 义的过渡时期。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因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新民主 主义社会的性质做了正确的分析。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为了终结殖民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阶段”,是新民主 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不是一 般意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也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在新民主主义社 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而社会主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懂得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认识中国要实行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懂得社会主 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的历史性选择。 3.了解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 确立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新 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虽然各解放区 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但由于全国范围内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 成,所以,当时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 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 义的过渡时期。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新民主 主义社会的性质做了正确的分析。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为了终结殖民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阶段”,是新民主 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不是一 般意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也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在新民主主义社 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而社会主 1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义因素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都居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的因素,这就决定 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将获得 最后胜利,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因素虽然在一定时期仍将存在并发展,但其趋势是 不断减弱并最终逐步走向消亡。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它是一定 历史时期的形式,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 性质的社会”。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1,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中,在者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官僚资本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产儿,是官僚资产阶级依靠超 经济的特权,在剥削劳动人民和兼并民族工商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买 办性、封建性、垄断性是近代中国官僚资本的主要特征。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 国家所有,是《共同纲领》规定的一项历史任务。 没收官僚资本是一场变革生产关系的革命,在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 革命性质:一方面,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一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 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 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即在全国范围展开,1950年初,人民 政府共接管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2800余家,金融企业2400余家,并在企业内部 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使这些企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的主要组成部分。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到1952年基本完成。 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原官僚资本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的完成,中国 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部分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壮大,确立了自己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这就为全面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改造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就己经起步。在1950年合理调整工商业时,因家 2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义因素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都居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的因素,这就决定 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将获得 最后胜利,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因素虽然在一定时期仍将存在并发展,但其趋势是 不断减弱并最终逐步走向消亡。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它是一定 历史时期的形式,是 “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 性质的社会”。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1.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中,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官僚资本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产儿,是官僚资产阶级依靠超 经济的特权,在剥削劳动人民和兼并民族工商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买 办性、封建性、垄断性是近代中国官僚资本的主要特征。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 国家所有,是《共同纲领》规定的一项历史任务。 没收官僚资本是一场变革生产关系的革命,在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 革命性质:一方面,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 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 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即在全国范围展开, 1950 年初,人民 政府共接管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 2800 余家,金融企业 2400 余家,并在企业内部 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使这些企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的主要组成部分。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到 1952 年基本完成。 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原官僚资本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的完成,中国 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部分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壮大,确立了自己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这就为全面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改造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就已经起步。在 1950 年合理调整工商业时,国家 2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即通过利用、限制等政策,以及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多 种形式,开始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不同程度地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成为 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同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的、并受工人监督的国家资本主 义经济。在1952年的“五反”运动中,在对不法资本家的违法活动进行打击的 同时,进一步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到1952年底, 这种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已占私营工业产值的56%。私营经济中不利于 国计民生的部分被削弱以至淘汰。在这一时期中,私营经济在数量上是明显上升 的,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则是下降的。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对农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实际上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便己开始,中共中央于1951年底即制定了 《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要求在完成土地改革地区试行。到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时,全国已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并建立了 3600多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就为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在全国范围广泛 开展准备了条件。 上述情况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就 己经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始了。 2.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 它是处在很深刻的变动之中的。 二、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近代以来,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 荣富强即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 项历史任务已经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 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就成为新中国的中心任务 进行经济建设,首先是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即通过利用、限制等政策,以及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多 种形式,开始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不同程度地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成为 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同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的、并受工人监督的国家资本主 义经济。在 1952 年的“五反”运动中,在对不法资本家的违法活动进行打击的 同时,进一步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到 1952 年底, 这种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已占私营工业产值的 56%。私营经济中不利于 国计民生的部分被削弱以至淘汰。在这一时期中,私营经济在数量上是明显上升 的,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则是下降的。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对农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实际上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便已开始,中共中央于 1951 年底即制定了 《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要求在完成土地改革地区试行。到 1952 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时,全国已有 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并建立了 3600 多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就为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在全国范围广泛 开展准备了条件。 上述情况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就 已经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始了。 2.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 它是处在很深刻的变动之中的。 二、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近代以来,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 荣富强即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 项历史任务已经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 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就成为新中国的中心任务。 进行经济建设,首先是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 3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在民主革命的任 务完成后,要“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 转变为工业国,实际上己经提出了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时,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是很低的。如 图所示(见PPT,下同):中国的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 而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亦只占35.5%,与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相比,苏联在 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前的1928年,这两个指标已经分别达 到了452%和39.6%,显然,我国工业化的起点比苏联要低许多。当时,我因许 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印度。以当时 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指标的钢产量和发电量为例,如图所示:人均钢 产量:美国为538.3公斤,印度为4公斤,而中国仅为2.37公斤:人均发电量 美国为2949度,印度为10.9度,中国仅为2.76度。我国的制造水平很低,毛泽 东当时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 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 拖拉机也不能造。” 工业化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根本途 径,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摆在刚刚取得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 府面前的重大任务。党和政府从1951年前即开始编制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 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大力发展钢铁、煤 炭、电力、石油、机器制造等工业。一五计划从1953年开始实施,中国近代以 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工业化建设从此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中国的工业化应当走怎样的道路?从世界历史看,主要有过两条道路,一条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条路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一条是社会 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条路是前苏联走过的。 中国曾经试图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但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这条 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中国民族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产生,经 过80多年的发展,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整个民族工业资本不过只 有20.08亿人民币,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中国也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工业 4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在民主革命的任 务完成后,要“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 转变为工业国,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1952 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时,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是很低的。如 图所示(见 PPT,下同):中国的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 26.6%, 而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亦只占 35.5%,与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相比,苏联在 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前的 1928 年,这两个指标已经分别达 到了 45.2%和 39.6%,显然,我国工业化的起点比苏联要低许多。当时,我国许 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印度。以当时 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指标的钢产量和发电量为例,如图所示:人均钢 产量:美国为 538.3 公斤,印度为 4 公斤,而中国仅为 2.37 公斤;人均发电量: 美国为 2949 度,印度为 10.9 度,中国仅为 2.76 度。我国的制造水平很低,毛泽 东当时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 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 拖拉机也不能造。” 工业化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根本途 径,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摆在刚刚取得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 府面前的重大任务。党和政府从 1951 年前即开始编制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 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大力发展钢铁、煤 炭、电力、石油、机器制造等工业。一五计划从 1953 年开始实施,中国近代以 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工业化建设从此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中国的工业化应当走怎样的道路?从世界历史看,主要有过两条道路,一条 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条路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一条是社会 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条路是前苏联走过的。 中国曾经试图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但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这条 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中国民族工业从 19 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产生,经 过 80 多年的发展,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整个民族工业资本不过只 有 20.08 亿人民币,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中国也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工业 4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体系。中国不过能再走这条己经被历史证明难以走通的道路。 相反,前苏联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对新中国来说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十月革 命前,俄国是欧洲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在较短的 时间里,前苏联成了当时欧洲的第一强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 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无疑是最优选择。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在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以后就要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这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定的的奋斗目标,并且从来没有动摇过。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在民主革命的遗留 任务彻底完成、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以前,先不急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 务。当时的设想是: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当时的估计是至少10年,多则15 年或20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再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 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经济的集体化。 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初步发展,国内的阶 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1952 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到十五年,基本完 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论述了 “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于是,中国共产党开始重新考虑中国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部署,改变了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实现工业化然后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一贯主张,提出国家工业化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同时并举的设想。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建 设,9月,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的设想 是,用3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同时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过渡到社会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体系。中国不过能再走这条已经被历史证明难以走通的道路。 相反,前苏联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对新中国来说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十月革 命前,俄国是欧洲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在较短的 时间里,前苏联成了当时欧洲的第一强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 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无疑是最优选择。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在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以后就要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这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定的的奋斗目标,并且从来没有动摇过。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在民主革命的遗留 任务彻底完成、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以前,先不急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 务。当时的设想是: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当时的估计是至少 10 年,多则 15 年或 20 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再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 一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经济的集体化。 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初步发展,国内的阶 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1952 年 9 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到十五年,基本完 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论述了 “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于是,中国共产党开始重新考虑中国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部署,改变了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实现工业化然后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一贯主张,提出国家工业化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同时并举的设想。 1953 年 6 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建 设,9 月,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的设想 是,用 3 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同时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过渡到社会 5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主义社会。 总路线公布后,在全国人民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得到了热烈的拥护。 2.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 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因经济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 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农业生产,使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土地 改革以后,农业生产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内有相当大的发展。 但由于分散的个体经营,使这种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这种个体农业经营规模狭小, 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耕作方法落后,生产力水平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要兴 修农田水利设施,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使用改良家具以至机器来进行生产,实 行分工制度来发展多种经营等等,都有很大的困难,更缺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许多农户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这样一种农业 生产水平,是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 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的,必然成为工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这种落后的小 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的矛盾,已经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而日益暴露出来。 同时,这种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是不稳固的,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两极分化, 在土改后,农村中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势,这显然是有悖于中国共产党要使广大农 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宗旨的。因此,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他们走互 助合作道路,成为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事实上,在土改以后, 许多地区的农民从发展生产的需要出发,己经开始了实行互助合作的实践。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进中国必然选择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 制。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 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 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实现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通过这一历史性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主义社会。 总路线公布后,在全国人民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得到了热烈的拥护。 2.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 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经济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 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农业生产,使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土地 改革以后,农业生产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内有相当大的发展。 但由于分散的个体经营,使这种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这种个体农业经营规模狭小, 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耕作方法落后,生产力水平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要兴 修农田水利设施,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使用改良家具以至机器来进行生产,实 行分工制度来发展多种经营等等,都有很大的困难,更缺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许多农户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这样一种农业 生产水平,是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 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的,必然成为工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这种落后的小 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的矛盾,已经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而日益暴露出来。 同时,这种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是不稳固的,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两极分化, 在土改后,农村中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势,这显然是有悖于中国共产党要使广大农 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宗旨的。因此,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他们走互 助合作道路,成为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事实上,在土改以后, 许多地区的农民从发展生产的需要出发,已经开始了实行互助合作的实践。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进中国必然选择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 制。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 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 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实现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 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最重要的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通过这一历史性 6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 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历史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历史征程。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 方针,并确定了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思路。毛泽东曾谈到:“我们 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 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 在一起的。”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进是从1953年开始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 设也是在这一年全面启动的。中共中央决定从1953年起,安排发展国民经济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1953年至1957年工业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 行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项目组成 的工业化建设,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奠定初步的基础。计划规定,5年内 国家且于建设的总投资额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这在中国历史上 是空前的,没有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没有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 优越性,在当时经济落后的中国进行如此巨额的投资是不可想象的。一五计划期 间,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请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文件1。) 到1956年底,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 完成,在1957年,差不多每天就有一个限额以上的项目开工或者峻工。一五计 划期间,实际施工的建设项目达到1万个以上,其中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921 个,比原计划增加了327个。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了,已经有了飞机制 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电力设备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 等新的工业部门,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交通运 输业也有了较大发展,五年中,新建铁路33条,修复铁路3条,武汉长江大桥 宝成铁路、鹰厦铁路等重大工程相继完成,青藏、康藏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 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历史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历史征程。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 方针,并确定了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思路。毛泽东曾谈到:“我们 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 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 在一起的。”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进是从 1953 年开始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 设也是在这一年全面启动的。中共中央决定从 1953 年起,安排发展国民经济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 1953 年至 1957 年工业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 行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 156 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 694 个项目组成 的工业化建设,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奠定初步的基础。计划规定,5 年内 国家且于建设的总投资额为 766.4 亿元,折合黄金 7 亿两以上。这在中国历史上 是空前的,没有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没有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 优越性,在当时经济落后的中国进行如此巨额的投资是不可想象的。一五计划期 间,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请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文件 1。) 到 1956 年底,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到 1957 年,各项指标均超额 完成,在 1957 年,差不多每天就有一个限额以上的项目开工或者峻工。一五计 划期间,实际施工的建设项目达到 1 万个以上,其中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 921 个,比原计划增加了 327 个。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了,已经有了飞机制 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电力设备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 等新的工业部门,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交通运 输业也有了较大发展,五年中,新建铁路 33 条,修复铁路 3 条,武汉长江大桥、 宝成铁路、鹰厦铁路等重大工程相继完成,青藏、康藏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 7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这些建设成就,提高了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也极大地加强和壮大了国营经 济的领导力量,为顺利地过波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通过合作化的途径改造小农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人将 这一思想运用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 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强调在农业合作化运动 中,必须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在实行合作化时,首 先引导具有较高互助合作积极性的贫农和下中农分期、分批地加入合作社,注重 以增产增收的优越性吸引其他农民加入合作社,反对强迫命令,侵犯农民利益的 作法。同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实 事求是地指出:中国农民在土改基础上所发扬起来的生产积极性,集中地表现在 两种积极性上,即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在提倡“按照自愿和 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的同时,指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伤 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总结正 互助合作的经验,概括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 即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完全社 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体见PPT图表)这种由低级高级逐步过 渡的办法,是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项重要创造。这种逐步过渡的改造方式, “可以使农民从自己的经验中逐步地提高社会主义的觉悟程度,逐步地改变他们 的生活方式,因而可以使他们较少地感到他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好像是突然地到 来的。这些步骤,可以基本上避免在一个时间内(例如在一年到两年内)农作物 的减产”。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前期,发展是健康的。从1951年底到1954年底,(PPT 图示)互助组由400多万个发展到近1000万个:初级社由300多个发展到48 万个。参加互助合作的农户由2100万户增加到7000万户。当时80%以上的合作 社都做到了增产增收。正由于互助合作真真实实地给农民带来了实惠,绝大多数 农民自愿加入合作社。(插播视频文件2:山西的川底村,1951年建立初级社之 8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这些建设成就,提高了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也极大地加强和壮大了国营经 济的领导力量,为顺利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通过合作化的途径改造小农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人将 这一思想运用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 1951 年 9 月,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强调在农业合作化运动 中,必须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在实行合作化时,首 先引导具有较高互助合作积极性的贫农和下中农分期、分批地加入合作社,注重 以增产增收的优越性吸引其他农民加入合作社,反对强迫命令,侵犯农民利益的 作法。同年 9 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实 事求是地指出:中国农民在土改基础上所发扬起来的生产积极性,集中地表现在 两种积极性上,即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在提倡“按照自愿和 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的同时,指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伤 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1953 年 12 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总结正 互助合作的经验,概括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 即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完全社 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体见 PPT 图表)这种由低级高级逐步过 渡的办法,是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项重要创造。这种逐步过渡的改造方式, “可以使农民从自己的经验中逐步地提高社会主义的觉悟程度,逐步地改变他们 的生活方式,因而可以使他们较少地感到他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好像是突然地到 来的。这些步骤,可以基本上避免在一个时间内(例如在一年到两年内)农作物 的减产”。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前期,发展是健康的。从 1951 年底到 1954 年底,(PPT 图示)互助组由 400 多万个发展到近 1000 万个;初级社由 300 多个发展到 48 万个。参加互助合作的农户由 2100 万户增加到 7000 万户。当时 80%以上的合作 社都做到了增产增收。正由于互助合作真真实实地给农民带来了实惠,绝大多数 农民自愿加入合作社。(插播视频文件 2:山西的川底村, 1951 年建立初级社之 8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前,粮食亩产量只有105公斤,而1953年产量增加到260公斤;河北遵化 县的王国藩合作社建立后,粮食亩产由120多斤增加到300多斤。这种典型示 范的力量充分显示了合作社的优越性,中国农民正是从中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合作 化才是走向共同富裕的真正出路,这是当时合作化运动能够得到农民支持的根本 原因。) 1955年夏季,由于对农业合作化形势看法的不同,在中国共产党内引发了 一场关于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问题的争论。毛泽东批评由邓子恢主持的中央农村 工作部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将正常的党内说成是两条路线的分歧。这场 争论导致在合作化运动后期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 单划一的问题。 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加速发展,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从 1956年春季后开始由初级社向高级社转变,到1956年底,共建立了75.6万个合 作社,其中高级社54万多个。入社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6.3%,其中加入高级 社的达87.6%,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农业合作化在总体上是成功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1953年到1956年, 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全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中国农村在平稳中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 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 进步。至于在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如何采取更有利于调动农民 积极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则是需要长期探索才能解决的,并且需要随着农 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加以完善。 在农业合作化的同时,也以相同的方式,完成了手工业的合作化。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但剥夺 的方式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和平的。我国对资产阶级的两部分是分别对待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对于官僚资产阶级的官僚资本,采取了没收的政策。 而对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们所拥有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则采取了“和平 赎买”的政策。 基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1953年2月,毛泽东即提出:“对资产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前,粮食亩产量只有 105 公斤 ,而 1953 年产量增加到 260 公斤 ;河北遵化 县的王国藩合作社建立后,粮食亩产由 120 多斤增加到 300 多斤。这种典型示 范的力量充分显示了合作社的优越性,中国农民正是从中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合作 化才是走向共同富裕的真正出路,这是当时合作化运动能够得到农民支持的根本 原因。) 1955 年夏季,由于对农业合作化形势看法的不同,在中国共产党内引发了 一场关于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问题的争论。毛泽东批评由邓子恢主持的中央农村 工作部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将正常的党内说成是两条路线的分歧。这场 争论导致在合作化运动后期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 单划一的问题。 1955 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加速发展,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从 1956 年春季后开始由初级社向高级社转变,到 1956 年底,共建立了 75.6 万个合 作社,其中高级社 54 万多个。入社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 96.3%,其中加入高级 社的达 87.6%,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农业合作化在总体上是成功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 1953 年到 1956 年, 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全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 4.8%,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中国农村在平稳中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 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 进步。至于在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如何采取更有利于调动农民 积极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则是需要长期探索才能解决的,并且需要随着农 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加以完善。 在农业合作化的同时,也以相同的方式,完成了手工业的合作化。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但剥夺 的方式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和平的。我国对资产阶级的两部分是分别对待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对于官僚资产阶级的官僚资本,采取了没收的政策。 而对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们所拥有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则采取了“和平 赎买”的政策。 基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1953 年 2 月,毛泽东即提出:“对资产阶 9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级,可以采取赎买的办法。”同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次召开扩大会议,确 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业的方针。9月,毛泽东在同民主党派和工 商界人士谈话时明确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 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 济联系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如前所述,。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就已经 起步。到1952年底,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工 业的产值已占私营经济的52%。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重点 发展以加工订货为主的初级形式的因家资本主义。1954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 财经委员会出台《关于有步骤地将有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成 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高级形式 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种形式。从1954 年起,进入重点发展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阶段。在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中,公方 代表已居于领导地位,企业利润则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资本家所得不足四 分之一,这种企业己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从1955年秋季开始,对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企业 己经基本成了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资本家除领取“定息”外,己不再拥有对企 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人事调配权,企业属国家所有,由国家统 管理。1956年1月初,北京市首先在全市范围内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随后, 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50多个大中城市相继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到 1956年底,全国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户和商业户分别占私营工业户和私营 商业户的99%和82.2%,全行业公私合营顺利实现。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者国家对资本家采取了赎买 的政策。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设想,列宁在俄国十月 革命后也曾经打算对“文明的资本家”采取这种做法,但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 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并取得了成功,当时中国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公开表示 接受这种方案。(插入视频文件3) 这种赎买是怎样的形式呢?具体地说,主要有这么几个部分:一是在初级形 10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级,可以采取赎买的办法。”同年 6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次召开扩大会议,确 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业的方针。9 月,毛泽东在同民主党派和工 商界人士谈话时明确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 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 济联系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如前所述,。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就已经 起步。到 1952 年底,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工 业的产值已占私营经济的 52%。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从 1953 年起,国家重点 发展以加工订货为主的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4 年 1 月,中央人民政府 财经委员会出台《关于有步骤地将有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成 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高级形式 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种形式。从 1954 年起,进入重点发展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阶段。在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中,公方 代表已居于领导地位,企业利润则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资本家所得不足四 分之一,这种企业已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从 1955 年秋季开始,对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企业 已经基本成了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资本家除领取“定息”外,已不再拥有对企 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人事调配权,企业属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 管理。1956 年 1 月初,北京市首先在全市范围内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随后, 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 50 多个大中城市相继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到 1956 年底,全国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户和商业户分别占私营工业户和私营 商业户的 99%和 82.2%,全行业公私合营顺利实现。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家采取了赎买 的政策。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设想,列宁在俄国十月 革命后也曾经打算对“文明的资本家”采取这种做法,但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 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并取得了成功,当时中国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公开表示 接受这种方案。(插入视频文件 3) 这种赎买是怎样的形式呢?具体地说,主要有这么几个部分:一是在初级形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