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教学大纲合集——教学大纲(科技人文研究院)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45,文件大小:737.32KB,团购合买
中国医学史 医古文 行政文书写作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目录 中国医学史(01.0410.1)… 医古文(01.071.0.1)…8 医古文(01.071.7.1)…24 行政文书写作(20.139.0.1)… …41 -1-

目 录 中国医学史(01.041.0.1)……………………………………………………… 1 医古文(01.071.0.1)…………………………………………………………… 8 医古文(01.071.7.1)…………………………………………………………… 24 行政文书写作( 20.139.0.1)…………………………………………………… 41 - 1 -

《中国医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一般信息 课程编号:01.041.0.1 课程名称:中国医学史 开课学院:科技人文研究院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分:2.5学分 学时:36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对象:针灸推拿学:中医学(5+3一体化针灸推拿英语方向):中医学:以及中西医临床医 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等。 二、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通过系统梳理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使学生熟记我国历代重要的医学成就和人物,理解 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通过教学,使学生贴近中医,了解中医,从而热爱中医,巩固专业思 想,提升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受到一定训练,培养科研精神,端正 科学态度,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奠定必要基础。 Through systematically teaching Chinese medicine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let the students remember the important medical achievements and medical figures in ancient China,and know the reason and essence of the TCM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Through learning,make students close to TCM and understand TCM,so as to love TCM gradually,strengthen professional thought,promot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rest.At the same time,let the students obtain some training in the scientific method,cultivate the research spirit,correct the scientific attitud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arn other courses to lay the necessary foundation 三、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总体目标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学起源、形成过程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课程总体目标:系统论述 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熟知中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与贡献、逐渐体悟中医历 史进程与当今中医发展的紧密关系:在对待历史遗产,把握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 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间的联系,以及医药实践与医药理论的辩证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逐步提高思维能 力和认识水平。通过历朝历代名医医风、医德的案例,提高学生医生的角色认同感,凸显“大医精 诚”、“救死扶伤”的历史使命感:从而增强学生传承中医药的文化责任感,树立国家自豪感、民族自 信心,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5年制)专业一年级、中医学(5+3一体化)专业三年级学生,刚刚完成《中医基础 理论》的课程学习,对于中医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中医起源、发展脉络不清楚,缺乏相关的中医药文化 背景知识,对于中医的发展演变尚未树立起整体框架:加之,大部分学生高中阶段选修理科课程,文史知识基 础相对薄弱,对本课程所涉及到的一些相关背景知识往往缺乏认识。因此,教学中予以回顾性、概括性分析, 使学生温故知新,新旧知识得以很好衔接。《中国医学史》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1-

《中国医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一般信息 课程编号:01.041.0.1 课程名称:中国医学史 开课学院:科技人文研究院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分:2.5 学分 学时:36 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对象:针灸推拿学;中医学(5+3 一体化针灸推拿英语方向);中医学;以及中西医临床医 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等。 二、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通过系统梳理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使学生熟记我国历代重要的医学成就和人物,理解 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通过教学,使学生贴近中医,了解中医,从而热爱中医,巩固专业思 想,提升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受到一定训练,培养科研精神,端正 科学态度,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奠定必要基础。 Through systematically teaching Chinese medicine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let the students remember the important medical achievements and medical figures in ancient China, and know the reason and essence of the TCM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learning, make students close to TCM and understand TCM, so as to love TCM gradually,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thought, promot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rest. At the same time, let the students obtain some training in the scientific method, cultivate the research spirit, correct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arn other courses to lay the necessary foundation. 三、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总体目标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学起源、形成过程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课程总体目标:系统论述 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熟知中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与贡献、逐渐体悟中医历 史进程与当今中医发展的紧密关系;在对待历史遗产,把握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 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间的联系,以及医药实践与医药理论的辩证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逐步提高思维能 力和认识水平。通过历朝历代名医医风、医德的案例,提高学生医生的角色认同感,凸显“大医精 诚”、“救死扶伤”的历史使命感;从而增强学生传承中医药的文化责任感,树立国家自豪感、民族自 信心,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5 年制)专业一年级、中医学(5+3 一体化)专业三年级学生,刚刚完成《中医基础 理论》的课程学习,对于中医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中医起源、发展脉络不清楚,缺乏相关的中医药文化 背景知识,对于中医的发展演变尚未树立起整体框架;加之,大部分学生高中阶段选修理科课程,文史知识基 础相对薄弱,对本课程所涉及到的一些相关背景知识往往缺乏认识。因此,教学中予以回顾性、概括性分析, 使学生温故知新,新旧知识得以很好衔接。《中国医学史》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 1 -

能够使学生贴近中医、了解中医,从而热爱中医,巩固专业思想,提升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同 时,让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受到一定训练,培养科研精神,端正科学态度,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 课程奠定必要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根据本科院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联系中医学专业特点,“以学生 为主体”、“以能力为重”的教学与引导、合作、探究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中医思维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对历代医家与医籍多方 式、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提升课堂学习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从“鱼”到“渔”,实 现由“被动教”到“主动学”的转变。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需要大量信息满足求知欲望。他们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 实施,乐于接受新的知识,乐于在充满时代气息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课堂教学通过问题导入、情境分析、病案 介绍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化探索的方法。课程的部分章节使用案例介 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强调学生的主观参与,以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主 探究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采取“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及 探究答案的欲望,从而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师生恰当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辨证论治 侧重规律性探索和中医思维的培养,渗透着中医独具特色的辨证思想。 课程的部分章节,现已试点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并获得良好反馈。例如“串雅”一节,属于《中国医 学史“》清代的医学”的内容。《串雅》在清代众多方书中独树一帜,是民间走方医的医术方药经验汇编。该 书由清代医家赵学敏编撰,其中大量内容直接来自族人、走方医赵柏云的临床经验,广泛搜集了民间的多种治 疗方法和证治经验。传统讲授《串雅》时,必然谈到“走方医”问题,理解这一概念,对这部方书就能水到渠 成。明清时期,走方医社会地位低下,世人认为其“游食江湖,货药吮舐,迹类丐,挟技劫病,贪利恣濉”。 因此,走方医的治疗经验根本不受重视。赵学敏经过验证,发觉“走方医中有顶、串诸术,操技最神,而奏效 甚捷”治法简便易行,效验甚速。这些宝贵经验是蒙尘的珍珠,赵学敏希望通过系统整理能使这些民间的奇方 治法登上医学的大雅之堂,故取名《串雅》。所以,“走方医”的概念、内涵是重要的知识点,用微课方式来 表达,便于学生预习、自习,可以扫清课上的背景知识问题,完全符合一节微课、一个知识点的选题原则。微 课常见的教学方式有:开门见山式、案例式、情景式、任务(项目)驱动式等。根据内容,《串雅》微课选择 开门见山式,表现手法上增加艺术气息,采用古乐、名画为背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将走方医的内 容分解、细化,按照教学设计,从“《村医图》中的医生是什么样的”问题导入,然后逐步展开“走方医”的 形象,通过比较“走方医与传统医生”的异同,最后由学生总结出“走方医的特点”,微课中体现出完整的教 学过程。通过前期的试点,微课简捷方便的传播方式充分体现出优势,拟在后期课程中加大“微课”教学模式 的应用。 课程讲授中,也不断将新兴学科的内容引入传统《中国医学史》课堂中,如医疗社会史、中医文化 学、医学人类学等。例如将医学人类学观点引入中医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医家、病家、文化、心 理、民俗等不同角度,逐步加深对中医药学发展的理解。医学起源问题的讲授,通常是医学史的首篇论 述,更是人类医学史前史的基本议题,试图探明人类最早的医疗活动能力和医药卫生知识的来源、各自 早期演进的具体过程,以及使这一变迁成为必然和现实的根本动力。这个难题,仅仅依靠几个神话传说 难以解决,也不是过去习用“医学起源于××”的简单描述能够讲清的。事实有时与想象大相径庭,如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曾经被认为是人类史上重大的革命之一,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福祉。而古病理学 的研究却截然相反:史前时期患病率日益增加,人均寿命逐渐下降,健康状况呈逐渐恶化趋势。这些医 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改变了原有认识,转换了研究思路,更为学生提供了值得发掘的线索。 随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程的评价也不断优化,从总结性评价逐渐过渡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 价相结合,并不断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例。《中国医学史》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2次随堂测试, 每次20%,计入平时成绩。期末考核采用论文形式,计60%。即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随 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本课程成绩的权重制定也将有所改变。 -2-

能够使学生贴近中医、了解中医,从而热爱中医,巩固专业思想,提升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同 时,让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受到一定训练,培养科研精神,端正科学态度,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 课程奠定必要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根据本科院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联系中医学专业特点,“以学生 为主体”、“以能力为重”的教学与引导、合作、探究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中医思维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对历代医家与医籍多方 式、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提升课堂学习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从“鱼”到“渔”,实 现由“被动教”到“主动学”的转变。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需要大量信息满足求知欲望。他们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 实施,乐于接受新的知识,乐于在充满时代气息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课堂教学通过问题导入、情境分析、病案 介绍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化探索的方法。课程的部分章节使用案例介 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强调学生的主观参与,以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主 探究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采取“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及 探究答案的欲望,从而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师生恰当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辨证论治 侧重规律性探索和中医思维的培养,渗透着中医独具特色的辨证思想。 课程的部分章节,现已试点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并获得良好反馈。例如“串雅”一节,属于《中国医 学史“》清代的医学”的内容。《串雅》在清代众多方书中独树一帜,是民间走方医的医术方药经验汇编。该 书由清代医家赵学敏编撰,其中大量内容直接来自族人、走方医赵柏云的临床经验,广泛搜集了民间的多种治 疗方法和证治经验。传统讲授《串雅》时,必然谈到“走方医”问题,理解这一概念,对这部方书就能水到渠 成。明清时期,走方医社会地位低下,世人认为其“游食江湖,货药吮舐,迹类丐,挟技劫病,贪利恣睢”。 因此,走方医的治疗经验根本不受重视。赵学敏经过验证,发觉“走方医中有顶、串诸术,操技最神,而奏效 甚捷”治法简便易行,效验甚速。这些宝贵经验是蒙尘的珍珠,赵学敏希望通过系统整理能使这些民间的奇方 治法登上医学的大雅之堂,故取名《串雅》。所以,“走方医”的概念、内涵是重要的知识点,用微课方式来 表达,便于学生预习、自习,可以扫清课上的背景知识问题,完全符合一节微课、一个知识点的选题原则。微 课常见的教学方式有:开门见山式、案例式、情景式、任务(项目)驱动式等。根据内容,《串雅》微课选择 开门见山式,表现手法上增加艺术气息,采用古乐、名画为背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将走方医的内 容分解、细化,按照教学设计,从“《村医图》中的医生是什么样的”问题导入,然后逐步展开“走方医”的 形象,通过比较“走方医与传统医生”的异同,最后由学生总结出“走方医的特点”,微课中体现出完整的教 学过程。通过前期的试点,微课简捷方便的传播方式充分体现出优势,拟在后期课程中加大“微课”教学模式 的应用。 课程讲授中,也不断将新兴学科的内容引入传统《中国医学史》课堂中,如医疗社会史、中医文化 学、医学人类学等。例如将医学人类学观点引入中医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医家、病家、文化、心 理、民俗等不同角度,逐步加深对中医药学发展的理解。医学起源问题的讲授,通常是医学史的首篇论 述,更是人类医学史前史的基本议题,试图探明人类最早的医疗活动能力和医药卫生知识的来源、各自 早期演进的具体过程,以及使这一变迁成为必然和现实的根本动力。这个难题,仅仅依靠几个神话传说 难以解决,也不是过去习用“医学起源于 ××”的简单描述能够讲清的。事实有时与想象大相径庭,如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曾经被认为是人类史上重大的革命之一,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福祉。而古病理学 的研究却截然相反:史前时期患病率日益增加,人均寿命逐渐下降,健康状况呈逐渐恶化趋势。这些医 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改变了原有认识,转换了研究思路,更为学生提供了值得发掘的线索。 随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程的评价也不断优化,从总结性评价逐渐过渡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 价相结合,并不断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例。《中国医学史》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 2 次随堂测试, 每次 20%,计入平时成绩。期末考核采用论文形式,计 60%。即平时成绩占 40%,期末成绩占 60%。随 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本课程成绩的权重制定也将有所改变。 - 2 -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目的要求】 1.医学起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史实: 2.历史唯物主义的医学观: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批判各种错误的医学起源 论。【教学内容】 1.介绍有关医学起源的考古发现和历史传说: 2.重点叙述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经验和医学知识: 3.评述医学起源问题的不同观点: 4.医学人类学视域下的医学起源: 5.分析中医学起源的地域和人文特点。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问题导入。同时开展比较性研究,讨论不同地域对医学起源的影响。 第二章夏一春秋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和逐步总结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 2.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术方向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3.夏~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 【教学内容】 1.简述夏~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重点讲解各方面医药知识: (1)介绍相关史籍记载的有关对疾病认识的内容,如对病因的探索、对流行病的观察、对疾病的诊 断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方法等: (2)介绍史籍中记载的有关药物知识,着重介绍《诗经》《山海经》的药物记载: (3)酒和汤液的发明,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4)夏~春秋时期卫生保健和医事制度成就。 3.论述医学理论的萌芽 (1)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2)分析中医学理论萌芽的学术方向、特点及其原 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专题讨论。 第三章战国一东汉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中医的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论治原则的特点及意义: 2.“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3.中医学术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相关因 素。【教学内容】 1.战国~东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秦汉时期出土医书的内容和价值: -3-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目的要求】 1. 医学起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史实;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医学观; 3.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批判各种错误的医学起源 论。【教学内容】 1. 介绍有关医学起源的考古发现和历史传说; 2. 重点叙述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经验和医学知识; 3. 评述医学起源问题的不同观点; 4. 医学人类学视域下的医学起源; 5. 分析中医学起源的地域和人文特点。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问题导入。同时开展比较性研究,讨论不同地域对医学起源的影响。 第二章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 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和逐步总结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 2. 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术方向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3. 夏~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 【教学内容】 1. 简述夏~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 重点讲解各方面医药知识; (1)介绍相关史籍记载的有关对疾病认识的内容,如对病因的探索、对流行病的观察、对疾病的诊 断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方法等; (2)介绍史籍中记载的有关药物知识,着重介绍《诗经》《山海经》的药物记载; (3)酒和汤液的发明,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4)夏~春秋时期卫生保健和医事制度成就。 3. 论述医学理论的萌芽 (1)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2)分析中医学理论萌芽的学术方向、特点及其原 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专题讨论。 第三章 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 中医的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论治原则的特点及意义; 2.“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3. 中医学术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相关因 素。【教学内容】 1. 战国~东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 秦汉时期出土医书的内容和价值; - 3 -

3.“四大经典”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4.中医理、法、方、药的学术体系和辨证论治临床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5.介绍这一时期的名医(扁鹊、淳于意、郭玉、华佗等),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医乃仁术”思 想贯穿整个医学史教学中。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自主学习。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 【目的要求】 1.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内容以临床实用经验为主流发展内容的特点: 2.医药各科的发展状态及取得的成就: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医家和医著。 【教学内容】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脉学、针灸学所取得的成就: 3.分析炼丹、服石的原因,讨论得出客观评价: 4.《吴普本草》《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等本草学专著的学术特色: 5.介绍《肘后救卒方》《刘涓子鬼遗方》《中藏经》《小品方》等方书,把握此期医学发展状 况。【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问题导入。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隋唐五代时期中医药全面发展的背景与动因: 2.医药各科的发展状况及取得的成就: 3.隋唐五代时期的主要医家和医 著。【教学内容】 1.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状况 2.太医署在医学教育方面的贡献: 3.医籍整理和注释方面取得的成就: 4.《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四部医典》等医著的主要内容以及临床各科的全面发展: 5.从孙思邈“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思想,引申到历代医家的优良品格、医风道德: 6.《新修本草》《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等中药著作的学术特色: 7.中外医药交流情 况。【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专题讨论。 第六章宋金元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宋金元医家创立新说的主要内容,理解此期医学学术思想和理论创新对中医学术体系发展完善的 意义: 2.认识宋金元时期医学发展呈现了理论研究的热潮: 3.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在医政建设、古籍整理、方书编撰、药学发展及临证各科所取得的新成就。 -4-

3.“四大经典”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4. 中医理、法、方、药的学术体系和辨证论治临床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5. 介绍这一时期的名医(扁鹊、淳于意、郭玉、华佗等),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医乃仁术”思 想贯穿整个医学史教学中。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自主学习。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医学 【目的要求】 1. 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内容以临床实用经验为主流发展内容的特点; 2. 医药各科的发展状态及取得的成就;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医家和医著。 【教学内容】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 脉学、针灸学所取得的成就; 3. 分析炼丹、服石的原因,讨论得出客观评价; 4.《吴普本草》《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等本草学专著的学术特色; 5. 介绍《肘后救卒方》《刘涓子鬼遗方》《中藏经》《小品方》等方书,把握此期医学发展状 况。【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问题导入。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 隋唐五代时期中医药全面发展的背景与动因; 2. 医药各科的发展状况及取得的成就; 3. 隋唐五代时期的主要医家和医 著。【教学内容】 1. 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状况; 2. 太医署在医学教育方面的贡献; 3. 医籍整理和注释方面取得的成就; 4.《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四部医典》等医著的主要内容以及临床各科的全面发展; 5. 从孙思邈“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思想,引申到历代医家的优良品格、医风道德; 6.《新修本草》《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等中药著作的学术特色; 7. 中外医药交流情 况。【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专题讨论。 第六章 宋金元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 宋金元医家创立新说的主要内容,理解此期医学学术思想和理论创新对中医学术体系发展完善的 意义; 2. 认识宋金元时期医学发展呈现了理论研究的热潮; 3.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在医政建设、古籍整理、方书编撰、药学发展及临证各科所取得的新成就。 - 4 -

【教学内容】 1.宋金元时期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这一时期医政建设的进步: 3.医籍整理和方书发展的成就: 4.药物学发展的新趋势及取得的成就: 5.医学各科所取得的新的进步: 6.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及其意义,重点介绍金元四大家: 7.中外医药交流情况。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自主学习、分组讨论。 第七章明代的医学 【目的要求】 1.明代本草学的突出贡献: 2.明代中医学在临证各科所取得的新成就: 3.人痘接种术、“戾气学说”及其对温病学发展的影 响。【教学内容】 1.明代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详述以《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为代表的中药学贡献,以及《救荒本草》《滇南本草》《本草蒙筌》 《本草经疏》的各自特色: 3.吴有性与“戾气学说”; 4.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和意义: 5.明代临证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6.介绍龚廷贤的“医家十要”与“病家十要”,讨论医术与医德的相关性: 7.中外医药交流情况。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专题讨论。 第八章清代的医学 【目的要求】 1.清代药物学、温病学和解剖生理学方面产生的新探索和新方向: 2.清代中医学在理、法、方、药各方面的发展,及其取得的进步: 3.考据学派与对古医籍的考证、研究和影响。 【教学内容】 1.清代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介绍以《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为代表的本草学新探索: 3.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4.医学各科所取得的新的进步: 5.古医籍的考证、研究和医学书刊的出版: 6.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影响。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适量病案介绍、微课教学。 -5-

【教学内容】 1. 宋金元时期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 这一时期医政建设的进步; 3. 医籍整理和方书发展的成就; 4. 药物学发展的新趋势及取得的成就; 5. 医学各科所取得的新的进步; 6. 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及其意义,重点介绍金元四大家; 7. 中外医药交流情况。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自主学习、分组讨论。 第七章 明代的医学 【目的要求】 1. 明代本草学的突出贡献; 2. 明代中医学在临证各科所取得的新成就; 3. 人痘接种术、“戾气学说”及其对温病学发展的影 响。【教学内容】 1. 明代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 详述以《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为代表的中药学贡献,以及《救荒本草》《滇南本草》《本草蒙筌》 《本草经疏》的各自特色; 3. 吴有性与“戾气学说”; 4. 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和意义; 5. 明代临证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6. 介绍龚廷贤的“医家十要”与“病家十要”,讨论医术与医德的相关性; 7. 中外医药交流情况。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专题讨论。 第八章 清代的医学 【目的要求】 1. 清代药物学、温病学和解剖生理学方面产生的新探索和新方向; 2. 清代中医学在理、法、方、药各方面的发展,及其取得的进步; 3. 考据学派与对古医籍的考证、研究和影响。 【教学内容】 1. 清代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 介绍以《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为代表的本草学新探索; 3.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4. 医学各科所取得的新的进步; 5. 古医籍的考证、研究和医学书刊的出版; 6. 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影响。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适量病案介绍、微课教学。 - 5 -

第九章民国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民国时期对中西医关系的探索和中西汇通派的成就与局限,明确中西医关系己成为近现代中国医 学史的新问题: 2.公共卫生的初步形成与中西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 3.民国时期中医学、西医学发展的一般状况。 【教学内容】 1.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 2.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的中西医学教育: 3.从中医文献、医药著述和方剂学以及临证各科等方面介绍中医学发展的一般状况: 4.中西医学团体与医学刊物: 5.维护中医和废止中医的斗争: 6.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状况。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在中医药博物馆结合文物的现场讲解。 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医药学 【目的要求】 1.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下中医事业的新成就和新发展: 2.新中国时期,中医药的新方针、新政策: 3.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意义和中医学在国外的影响和前 景。【教学内容】 1.新中国对中医药事业的方针政策: 2.中医药事业在新中国的繁荣和发展: 3.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成就与意义: 4.中医药在国外的影响及国际前景。 【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为主,辅以课后答疑。 (五)教学难点、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我国古代、近代中医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各种因素间的紧密联系,对于师生 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学重点】 各个历史时期,我国重要的医学人物、医学著作,及其产生的主要成就与历史贡献。涉及的朝代、 人物、书籍众多而繁杂,历来都成为《中国医学史》教学的重点。 【解决方法】 将古代医家、医著的教学,放入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让学生逐步感同身受,激发起强烈的求 知欲望:通过问题导入、情境分析、病案介绍、微课教学等方式,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同时,课堂讲授知识的片段性比较明显,分散的知识希望通过专题或主题串联起来。简化、弱化知 识点,凸显中国医学史的发展主线:以点带面,贯珠今古,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逐步认知我国优秀传统 文化。 -6-

第九章 民国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 民国时期对中西医关系的探索和中西汇通派的成就与局限,明确中西医关系已成为近现代中国医 学史的新问题; 2. 公共卫生的初步形成与中西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 3. 民国时期中医学、西医学发展的一般状况。 【教学内容】 1. 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 2. 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的中西医学教育; 3. 从中医文献、医药著述和方剂学以及临证各科等方面介绍中医学发展的一般状况; 4. 中西医学团体与医学刊物; 5. 维护中医和废止中医的斗争; 6. 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状况。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在中医药博物馆结合文物的现场讲解。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医药学 【目的要求】 1. 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下中医事业的新成就和新发展; 2. 新中国时期,中医药的新方针、新政策; 3. 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意义和中医学在国外的影响和前 景。【教学内容】 1. 新中国对中医药事业的方针政策; 2. 中医药事业在新中国的繁荣和发展; 3. 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成就与意义; 4. 中医药在国外的影响及国际前景。 【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为主,辅以课后答疑。 (五)教学难点、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我国古代、近代中医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各种因素间的紧密联系,对于师生 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学重点】 各个历史时期,我国重要的医学人物、医学著作,及其产生的主要成就与历史贡献。涉及的朝代、 人物、书籍众多而繁杂,历来都成为《中国医学史》教学的重点。 【解决方法】 将古代医家、医著的教学,放入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让学生逐步感同身受,激发起强烈的求 知欲望;通过问题导入、情境分析、病案介绍、微课教学等方式,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同时,课堂讲授知识的片段性比较明显,分散的知识希望通过专题或主题串联起来。简化、弱化知 识点,凸显中国医学史的发展主线;以点带面,贯珠今古,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逐步认知我国优秀传统 文化。 - 6 -

四、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理论课时数 实验、实践课时数自主学习时数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2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2 战国一东汉时期的医学 4 2 魏晋南北朝的医学 3 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 3 宋金元时期的医学 5 2 明代的医学 4 清代的医学 4 民国时期的医学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医药学 2 课时分配会根据针灸推拿学、中医学(5+3一体化针灸推拿英语方向)、中医学等不同专业的需要 进行适当调整。 五、学习资源 【课程选用教材】 吴鸿洲.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学生参考书目】 1.梁永宣.中国医学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 2.常存库.中国医学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3.张成博,程伟.中国医学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 4.甄志亚.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 5.陈邦贤.中国医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12月修订版 6.李经纬.中医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7-

四、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理论课时数 实验、实践课时数 自主学习时数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2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2 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 4 2 魏晋南北朝的医学 3 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 3 宋金元时期的医学 5 2 明代的医学 4 清代的医学 4 民国时期的医学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医药学 2 课时分配会根据针灸推拿学、中医学(5+3 一体化针灸推拿英语方向)、中医学等不同专业的需要 进行适当调整。 五、学习资源 【课程选用教材】 吴鸿洲 . 中国医学史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年 5 月第一版 【学生参考书目】 1. 梁永宣 . 中国医学史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年 6 月第一版 2. 常存库 . 中国医学史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年 6 月第一版 3. 张成博,程伟 . 中国医学史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8 月第一版 4. 甄志亚 . 中国医学史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年 6 月第一版 5. 陈邦贤 . 中国医学史 [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 年 12 月修订版 6. 李经纬 . 中医史 [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年 9 月第一版 - 7 -

《医古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一般性质 课程编号:01.071.0.1 课程名称:医古文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院、针推学院 课程类型:必修公共基础课 学分:5学分 学时:70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 授课对象:基础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本科生 二、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课程讲授先秦至清代文理丰富、医理明易,并能反映古代中医药文献语言概貌的与医学相关的古文 约20余篇,包括著名医家的传记、医著序文、医论、医话、医案等,并紧密结合篇目,指导学生完成 相关的阅读实践,其中包括断句或标点等阅读素材。同时适当融入人文素养和思政教育的内容。通过讲 授和实践,学生应掌握常用词语一千个左右,并熟谙其主要义项,具备丰富的词汇、句式、句读、今译 等感性知识及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 This course Ancient Medicine Literature introduces more than 20 ancient Chinese articles,comprehensive and concise,from Qin Dynasty to the end of Qing Dynasty,which could reflect the general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These selective articles are involved in biographies,prefaces of medical classics,medical treatise,medical discussion,case recordings and so on.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titles,the students are instructed to finish the reading practice,including punctuationg and interpunctuation.Through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the students should master about 1000 common words and their meanings.They should also have the essential glossary,forms of sentences patterns,sentence-reading and vernacular translations as well as the better reading comprehension,and to enhance the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and character cultivation. 三、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总体目标 《医古文》是研究古代中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思政教育的主要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先秦至清代的古代医药文选的 学习及阅读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在己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古典医籍常用词语及其主要义项,以 及断句、今译与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为学习后续古典医著课程与今后 研究古代医籍,清除文理上的障碍,同时提高其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 (二)课程策略设计 本课程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必修课与基础课,主要针对中医学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与课程的 总体目标相适应,在教学策略上以医文融合为指导思想,一方面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与中医基础理论和 中国医学史等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感性认识,积累语言材料,理解各篇文章所提供的古代 文化知识与所反映的古代文化信息,充分发挥医古文课程作为语言课、工具课的固有属性,由文入医, 以文辅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古代语言的思维特点与中医古籍 的美学特质,发现传统语言之美,更好地体味传统医学之妙,使学生成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医 -8

《医古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一般性质 课程编号:01.071.0.1 课程名称:医古文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院、针推学院 课程类型:必修公共基础课 学分:5 学分 学时:70 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 授课对象:基础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本科生 二、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课程讲授先秦至清代文理丰富、医理明易,并能反映古代中医药文献语言概貌的与医学相关的古文 约 20 余篇,包括著名医家的传记、医著序文、医论、医话、医案等,并紧密结合篇目,指导学生完成 相关的阅读实践,其中包括断句或标点等阅读素材。同时适当融入人文素养和思政教育的内容。通过讲 授和实践,学生应掌握常用词语一千个左右,并熟谙其主要义项,具备丰富的词汇、句式、句读、今译 等感性知识及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 This course Ancient Medicine Literature introduces more than 20 ancient Chinese articles, comprehensive and concise, from Qin Dynasty to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which could reflect the general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These selective articles are involved in biographies, prefaces of medical classics, medical treatise, medical discussion, case recordings and so on.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titles, the students are instructed to finish the reading practice, including punctuationg and interpunctuation. Through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the students should master about 1000 common words and their meanings. They should also have the essential glossary, forms of sentences patterns, sentence-reading and vernacular translations as well as the better reading comprehension,and to enhance the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and character cultivation. 三、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总体目标 《医古文》是研究古代中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思政教育的主要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先秦至清代的古代医药文选的 学习及阅读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在已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古典医籍常用词语及其主要义项,以 及断句、今译与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为学习后续古典医著课程与今后 研究古代医籍,清除文理上的障碍,同时提高其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 (二)课程策略设计 本课程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必修课与基础课,主要针对中医学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与课程的 总体目标相适应,在教学策略上以医文融合为指导思想,一方面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与中医基础理论和 中国医学史等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感性认识,积累语言材料,理解各篇文章所提供的古代 文化知识与所反映的古代文化信息,充分发挥医古文课程作为语言课、工具课的固有属性,由文入医, 以文辅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古代语言的思维特点与中医古籍 的美学特质,发现传统语言之美,更好地体味传统医学之妙,使学生成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医 - 8 -

人才。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医古文课程所内蕴的德育功能,“既要当好句读之师,更要当好人师”(习近 平),致力于使学生认同并热爱传统医学与文化,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认知,从而实现由文入医,以文化人。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与汇报、课堂阅读实践与自学等多种形式,采用 平时检测和期终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方式。背诵原文、平时作业、讨论总结、出勤率等作为平时检测成 绩,占总成绩的40%。课程期终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占总成绩的60%。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医古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充分认识本课程在中医知识学习中的地位和重要 性。【教学内容/知识点】 1、思考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之间的关系 2、知晓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内容 3、知晓课程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一篇秦医缓和 【目的要求】 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语,了解《左传》和儒家《十三经》,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膏肓”和“二竖” 两个典故并能顺利翻译重点句子。 【教学内容/知识点】 1.词语 搏(膺)、(而)踊、二竖、张、慆堙、(乃)忘、仪节、征、淫、(不)时、(谁)当、(主) 相、(其)咎、图恤、(同)物 2.句子 ①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②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已,无以生疾。 3.文意理解 ①说说“膏肓”、“二竖子”的引申义。 ②梳理一下中医理论中“六气为病”的说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 第二篇扁鹊传 【目的要求】 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注意先秦两汉时期的词语较多地具有本义义项的特点,学习时应举一反 三,识别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了解司马迁所写的这一最早医家传记的写作特点,领会本 文所展示的扁鹊形象及“六不治”尤其是“信巫不信医”的意义。 【教学内容/知识点】 1.词语 (长桑君)过、谨(遇)、(谨)遇、閒(与)、殆(非人)、公族、(血脉)治、而(何怪)、(必)閒、 -9-

人才。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医古文课程所内蕴的德育功能,“既要当好句读之师,更要当好人师”(习近 平),致力于使学生认同并热爱传统医学与文化,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认知,从而实现由文入医,以文化人。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与汇报、课堂阅读实践与自学等多种形式,采用 平时检测和期终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方式。背诵原文、平时作业、讨论总结、出勤率等作为平时检测成 绩,占总成绩的 40%。课程期终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占总成绩的 60%。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绪 论 【目的要求】 了解医古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充分认识本课程在中医知识学习中的地位和重要 性。【教学内容 / 知识点】 1、思考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之间的关系 2、知晓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内容 3、知晓课程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一篇 秦医缓和 【目的要求】 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语,了解《左传》和儒家《十三经》,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膏肓”和“二竖” 两个典故并能顺利翻译重点句子。 【教学内容 / 知识点】 1.词语 搏(膺)、(而)踊、二竖、张、慆堙、(乃)忘、仪节、征、淫、(不)时、(谁)当、(主) 相、(其)咎、图恤、(同)物 2.句子 ①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②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已,无以生疾。 3.文意理解 ①说说“膏肓”、“二竖子”的引申义。 ②梳理一下中医理论中“六气为病”的说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 第二篇 扁鹊传 【目的要求】 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注意先秦两汉时期的词语较多地具有本义义项的特点,学习时应举一反 三,识别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了解司马迁所写的这一最早医家传记的写作特点,领会本 文所展示的扁鹊形象及“六不治”尤其是“信巫不信医”的意义。 【教学内容 / 知识点】 1.词语 (长桑君)过、谨(遇)、(谨)遇、閒(与)、殆(非人)、公族、(血脉)治、而(何怪)、(必)閒、 - 9 -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45页,可试读15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