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728 工程科学学报,第41卷,第6期 275 250 80 -=2 225 一=3 70 200 175 60 30 150 渗透率伤害程度% 50 125 1.5 100 40 1.0 75 渗透率伤害区域 30 05 25 20 10 10 1010310 10 10 25 刊矿化度/(gL-) 4 8 12162024 28 微粒粒径μm 图10不同离子价下微粒迁移体积分数与矿化度关系曲线 图12不同微粒粒径下的渗透率及渗透率损伤程度变化曲线 Fig.10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ined concentration and salinity at Fig.12 Change of permeability and permeability damage degree un- different ion valences der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36 ◆一=1 入孔隙体积倍数PV表示,其定义为:油藏累积注水 2.4 一=3 量除以油藏孔隙体积,如公式(33)所示: 2.2 Pv=兰 2.0 V…中 (33) 1.8 式中,,为生产时间,d:V为油藏体积,m3 1.6 60 1.4 1.2 10 高渗层高矿化度水驱 10 lo 10210910109 10 中渗层高矿化度水驱 矿化度mg·L) 低渗层高矿化度水驱 图1山不同离子价型下的渗透率损伤程度与矿化度关系曲线 2 ·一转注低矿化度水驱 Fig.11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meability damage and salinity at different ion valences 岩心的伤害程度进行定量评价,研究微粒运移对储 4 10 12 层渗透率的影响及形成堵塞的基本规律,绘制出了 无因次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如图12所示的微粒粒径、渗透率和伤害程度之间的 图13分配到各层的分流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Fig.13 Change of the injected fluid flowing fraction into each layer 关系曲线.图12中三角形区域内的任一点对应一 at the different time 个微粒粒径、渗透率和渗透率伤害程度:三角形区域 之外表明微粒对岩心造成的伤害程度较小,微粒能 由图13可得,由于层间非均质性,导致高矿化 够流出或不能进入孔隙. 度水驱开发初期高渗层的吸水量较高,中、低渗层吸 由图12中红色连线可以看出,随着黏土颗粒直 水量较低,而在高含水期时(即无因次注入孔隙体 径的增大,颗粒所构成的粒间孔隙增大,导致储层渗 积倍数为6.5)转注低矿化度水后,分流量较多的高 透率也随之增加.而一旦产生微粒运移和堵塞作 渗层产生了较多的微粒运移和堵塞,渗透率下降幅 用,就会降低储层渗透率,随着黏土颗粒直径的增 度明显,渗流阻力陡升,分流量较少的中、低渗层渗 大,渗透率的伤害程度也会相应增加,如图12中蓝 透率下降幅度较小,渗流阻力基本无变化,水流被重 色连线所示 新分配到水驱波及程度较小的中、低渗层,高渗层吸 3.5开发效果评价 水量显著下降,中、低渗层吸水量显著上升,从而达 绘制多层非均质油藏特高含水期两种开发方案 到了均衡调控各层吸水量和缓解层间矛盾的效果. 下各层的分流量随时间变化曲线与油藏综合采出程 如图14所示,当高含水期转注低矿化度水后, 度曲线,如图13、14所示.其中,横坐标用无因次注 油藏的综合采出程度相比高矿化度水驱提高3%左工程科学学报,第 41 卷,第 6 期 图 10 不同离子价下微粒迁移体积分数与矿化度关系曲线 Fig. 10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ined concentration and salinity at different ion valences 图 11 不同离子价型下的渗透率损伤程度与矿化度关系曲线 Fig. 11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meability damage and salinity at different ion valences 岩心的伤害程度进行定量评价,研究微粒运移对储 层渗透率的影响及形成堵塞的基本规律,绘制出了 如图 12 所示的微粒粒径、渗透率和伤害程度之间的 关系曲线. 图 12 中三角形区域内的任一点对应一 个微粒粒径、渗透率和渗透率伤害程度; 三角形区域 之外表明微粒对岩心造成的伤害程度较小,微粒能 够流出或不能进入孔隙. 由图 12 中红色连线可以看出,随着黏土颗粒直 径的增大,颗粒所构成的粒间孔隙增大,导致储层渗 透率也随之增加. 而一旦产生微粒运移和堵塞作 用,就会降低储层渗透率,随着黏土颗粒直径的增 大,渗透率的伤害程度也会相应增加,如图 12 中蓝 色连线所示. 3. 5 开发效果评价 绘制多层非均质油藏特高含水期两种开发方案 下各层的分流量随时间变化曲线与油藏综合采出程 度曲线,如图 13、14 所示. 其中,横坐标用无因次注 图 12 不同微粒粒径下的渗透率及渗透率损伤程度变化曲线 Fig. 12 Change of permeability and permeability damage degree un￾der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入孔隙体积倍数 PV 表示,其定义为: 油藏累积注水 量除以油藏孔隙体积,如公式( 33) 所示: PV = QT ·tp V· ( 33) 式中,tp为生产时间,d; V 为油藏体积,m3 . 图 13 分配到各层的分流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Fig. 13 Change of the injected fluid flowing fraction into each layer at the different time 由图 13 可得,由于层间非均质性,导致高矿化 度水驱开发初期高渗层的吸水量较高,中、低渗层吸 水量较低,而在高含水期时( 即无因次注入孔隙体 积倍数为 6. 5) 转注低矿化度水后,分流量较多的高 渗层产生了较多的微粒运移和堵塞,渗透率下降幅 度明显,渗流阻力陡升,分流量较少的中、低渗层渗 透率下降幅度较小,渗流阻力基本无变化,水流被重 新分配到水驱波及程度较小的中、低渗层,高渗层吸 水量显著下降,中、低渗层吸水量显著上升,从而达 到了均衡调控各层吸水量和缓解层间矛盾的效果. 如图 14 所示,当高含水期转注低矿化度水后, 油藏的综合采出程度相比高矿化度水驱提高 3% 左 · 827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