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房箋以附之。而“近世有陋儒用王弼本為之注,鄙淺之甚”,此別一偽本,即 十一卷本偽傳,此本當時頗行於世,故“煕寧中,房審權萃訓詁百家,凡稱‘子 夏’者,乃取後贗本”。按房氏之書名《周易義海》,書凡百卷,其書今不傳; 宋乾道間,李衡病其書煩冗複沓,因加刪削,而益以蘇軾、程頤、朱震三家之說, 為《周易義海撮要》一書,0現有《通志堂經解》本行世。今核《撮要》所引 子夏之說,一一見於今十一卷本,η然則程迥言房審權《周易義海》所引子夏 說,“乃取後贗本”,正指今本偽《子夏傳》而言。房氏之書成於宋煕寧中,其 書既已引及今本《子夏傳》,則十一卷本偽傳當成於宋神宗朝以前,較然甚明。 復據宋人趙汝楳言: 《易》家有《子夏傳》,先儒多引以斷疑。 信之者以為京房為之箋, 疑之者以為近世人以王弼本冒為之傳。世有兩書,今觀諸儒所用二書中 語,皆不類洙泗氣象。72 按漢二卷本古《子夏傳》,宋代不傳。此言“世有兩書,今觀諸儒所用二書中語” 云云,則宋代確有兩偽傳,此其確證也。今世學者率以十一卷本偽傳為王應麟以 後人偽造,知大謬不然矣。惟十卷本之偽,因其書久亡,無從質證,故乾嘉學者 多不知今本偽傳之外,復有一十卷本偽傳,張惠言《易義別錄》云: 晁以道云:“二卷之書不傳。”而《漢上易傳》所引,皆非十一卷之偽書, 則似朱子發(震)見之者,其復出於晁後邪?73 其意以《漢上易傳》所引,既與今傳十一卷本偽傳不同,因疑二卷本古《子夏傳》 後來復見於世,不知其出十卷本偽傳,故張惠言《別錄》、孫堂、馬國翰、黃奭 諸家輯本,皆將《漢上易傳》所引十數條采入,非止張澍輯本為然也。此十數條, 臧庸輯本獨屏之不錄,斯其特識也。柯劭忞乃據此而謂張澍之本較臧本為長,此 以不醉為醉也。而臧本雖不取《漢上易傳》所引十數條,然於《困學紀聞》所引 “湯之歸妺”一條則又輯入,以為古《子夏傳》,是猶未達一間,信乎考證之難 言也。 η0《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易義海撮要》十卷,云:“煕寧中,蜀人房審權編 《義海》,凡百卷。近時江都李衡彥平刪削,而益以東坡蘇氏、伊川程氏、漢 上朱氏之說。若房氏百卷之書,則未之見也。衡,乾道中由侍御史改起居郎。” (頁13)。 η詳拙作《子夏易傳考辨》第六節“宋代所傳偽《子夏傳》考”,此不具引。 72《經義考》,卷五,頁3引。 73《易義別錄》,《清經解》卷一二四七,頁113 京房箋以附之。而“近世有陋儒用王弼本為之注,鄙淺之甚”,此別一偽本,即 十一卷本偽傳,此本當時頗行於世,故“熙寧中,房審權萃訓詁百家,凡稱‘子 夏’者,乃取後贗本”。按房氏之書名《周易義海》,書凡百卷,其書今不傳; 宋乾道間,李衡病其書煩冗複沓,因加刪削,而益以蘇軾、程頤、朱震三家之說, 為《周易義海撮要》一書,70 現有《通志堂經解》本行世。今核《撮要》所引 子夏之說,一一見於今十一卷本,71 然則程迥言房審權《周易義海》所引子夏 說,“乃取後贗本”,正指今本偽《子夏傳》而言。房氏之書成於宋熙寧中,其 書既已引及今本《子夏傳》,則十一卷本偽傳當成於宋神宗朝以前,較然甚明。 復據宋人趙汝楳言: 《易》家有《子夏傳》,先儒多引以斷疑。……信之者以為京房為之箋, 疑之者以為近世人以王弼本冒為之傳。世有兩書,今觀諸儒所用二書中 語,皆不類洙泗氣象。72 按漢二卷本古《子夏傳》,宋代不傳。此言“世有兩書,今觀諸儒所用二書中語” 云云,則宋代確有兩偽傳,此其確證也。今世學者率以十一卷本偽傳為王應麟以 後人偽造,知大謬不然矣。惟十卷本之偽,因其書久亡,無從質證,故乾嘉學者 多不知今本偽傳之外,復有一十卷本偽傳,張惠言《易義別錄》云: 晁以道云:“二卷之書不傳。”而《漢上易傳》所引,皆非十一卷之偽書, 則似朱子發(震)見之者,其復出於晁後邪?73 其意以《漢上易傳》所引,既與今傳十一卷本偽傳不同,因疑二卷本古《子夏傳》 後來復見於世,不知其出十卷本偽傳,故張惠言《別錄》、孫堂、馬國翰、黃奭 諸家輯本,皆將《漢上易傳》所引十數條采入,非止張澍輯本為然也。此十數條, 臧庸輯本獨屛之不錄,斯其特識也。柯劭忞乃據此而謂張澍之本較臧本為長,此 以不醉為醉也。而臧本雖不取《漢上易傳》所引十數條,然於《困學紀聞》所引 “湯之歸妹”一條則又輯入,以為古《子夏傳》,是猶未達一間,信乎考證之難 言也。 70 《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易義海撮要》十卷,云:“熙寧中,蜀人房審權編 《義海》,凡百卷。近時江都李衡彥平刪削,而益以東坡蘇氏、伊川程氏、漢 上朱氏之說。若房氏百卷之書,則未之見也。衡,乾道中由侍御史改起居郎。” (頁 13)。 71 詳拙作《子夏易傳考辨》第六節“宋代所傳偽《子夏傳》考”,此不具引。 72 《經義考》,卷五,頁 3 引。 73 《易義別錄》,《清經解》卷一二四七,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