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11期 李亚波等:铈对C12铁素体不锈钢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 ,1407 的影响 分析采用红外吸收法,Si、Mn,Ce、P、Ni、Al和Ti等 元素的分析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1实验方法 (ICP一AES)法,Cr含量采用滴定法分析,得到实验 冶炼工作:实验钢的冶炼在50kg真空感应炉 钢的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 上进行,浇铸39kg钢锭,共冶炼五炉Cr12铁素体 从表1可以看出,所冶炼的5炉钢的合金元素 不锈钢.第1炉未添加Ce,其余炉次均含有不同量 控制基本稳定,只是4#钢的氧含量稍高,5#钢的碳 的Ce,冶炼后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C、S、0和N的 含量相对于其他炉次稍高, 表1试样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amples % 编号 C Si Mn P Cr 0 N Ce 1# 0.0010 0.48 0.30 0.0040 0.012 11.45 0.0059 0.0030 2# 0.0050 0.46 0.29 0.0050 0.018 11.52 0.0050 0.0029 0.018 3# 0.0021 0.52 0.31 0.0024 0.015 11.49 0.0055 0.0027 0.028 4# 0.0020 0.47 0.29 0.0040 0.018 11.52 0.0079 0.0027 0.036 5# 0.0180 0.54 0.31 0.0013 0.016 11.55 0.0026 0.0028 0.056 注:其他元素Ni<0.1%,A1<0.005,Ti<0.005%. 热加工:钢锭锻造成15mm的钢棒,开锻温度 1#试样在每次取出冷却称量时,氧化膜都会脱落一 大于1100℃,终锻温度小于800℃,锻后水冷 次;2、3*和4试样氧化膜也有脱落现象,但没有1# 抗高温氧化性能:抗高温氧化性能的测定参照 严重;铈含量高的5试样氧化膜由始至终未脱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标准HB5258一2000中 2.2高温氧化动力学曲线 的增重法,将试样加工成10mm×30mmX2mm的 由图1可以看出,较低温度(600,700和800℃) 薄片,600砂纸打磨光亮,并用丙酮清洗表面油脂. 时,所有试样的抗高温氧化性能非常优秀,氧化增重 试样放入恒温的氧化气氛的箱式电阻炉中,每24h 曲线呈抛物线形,而且随铈含量的增加,氧化增重 取出一次,冷却至室温,利用分析精度为0.0001g 降低 的天平称坩埚与试样的总质量并记录,总氧化时间 900℃氧化时,所有试样的氧化速率较快:1钢 大于100h,氧化温度取600、700、800和900℃.作 的增重曲线呈直线形;2#试样也基本呈直线形,但 增重曲线,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氧化形貌,利用XRD 是在氧化50~75h时氧化增重有一个较大的波动, 扫描氧化层表面作物相分析, 这可能是期间有氧化膜开裂导致大规模脱落而造成 晶粒组织观察实验:为研究晶粒尺寸因素对实 的;3、4和5钢的氧化动力学曲线都呈抛物线 验钢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在锻后圆棒上每个炉号取 形,氧化初期的氧化速率比较快,但到后面氧化增重 10mm×10mm×10mm的金相试样一个,五个金相 不明显,显然,随着铈含量的增加,氧化的动力学已 样均在锻后材料的同一部位(相当于钢锭中部)取 经发生了改变, 得,800℃下加热,保温30min后空冷,打磨、抛光后 根据Wagner[山氧化膜抛物线生长动力学理论, 侵蚀,侵蚀剂采用5g氯化铁+15mL盐酸十100mL 抛物线形氧化曲线所反映的氧化反应是受扩散限制 水溶液.按照标准YB/T5148-1993《金属平均晶 环节控制的,所形成的氧化膜具有良好的保护性能. 粒度测定法》中的截点法来测定热处理后钢的晶粒 直线形氧化曲线所反映的反应是受界面反应限 平均尺寸, 制环节控制的,一般来说,所形成的氧化膜不具备保 2实验结果及讨论 护性能.本实验的氧化机理要结合后面的氧化膜形 貌观察和物相分析一起进行讨论, 2.1氧化过程观察 2.3氧化形貌观察及氧化物物相分析 经过100h的氧化,600℃和700℃氧化的试样 在电镜下对氧化后的试样表面及横截面进行照 还保持着金属光泽,表面稍有些发蓝色或金黄色 相并做能谱分析,以观察在不同温度下不锈钢的氧 800℃时,试样表面形成一层黑色氧化膜.900℃时, 化形貌及铈的影响,的影响. 1 实验方法 冶炼工作:实验钢的冶炼在50kg 真空感应炉 上进行‚浇铸39kg 钢锭.共冶炼五炉 Cr12铁素体 不锈钢.第1炉未添加 Ce‚其余炉次均含有不同量 的 Ce‚冶炼后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C、S、O 和 N 的 分析采用红外吸收法‚Si、Mn、Ce、P、Ni、Al 和 Ti 等 元素的分析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ICP—AES)法‚Cr 含量采用滴定法分析‚得到实验 钢的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所冶炼的5炉钢的合金元素 控制基本稳定‚只是4#钢的氧含量稍高‚5#钢的碳 含量相对于其他炉次稍高. 表1 试样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Table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amples % 编号 C Si Mn S P Cr O N Ce 1# 0∙0010 0∙48 0∙30 0∙0040 0∙012 11∙45 0∙0059 0∙0030 — 2# 0∙0050 0∙46 0∙29 0∙0050 0∙018 11∙52 0∙0050 0∙0029 0∙018 3# 0∙0021 0∙52 0∙31 0∙0024 0∙015 11∙49 0∙0055 0∙0027 0∙028 4# 0∙0020 0∙47 0∙29 0∙0040 0∙018 11∙52 0∙0079 0∙0027 0∙036 5# 0∙0180 0∙54 0∙31 0∙0013 0∙016 11∙55 0∙0026 0∙0028 0∙056 注:其他元素 Ni<0∙1%‚Al<0∙005‚Ti<0∙005%. 热加工:钢锭锻造成●15mm 的钢棒‚开锻温度 大于1100℃‚终锻温度小于800℃‚锻后水冷. 抗高温氧化性能:抗高温氧化性能的测定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标准 HB 5258—2000中 的增重法.将试样加工成10mm×30mm×2mm 的 薄片‚600#砂纸打磨光亮‚并用丙酮清洗表面油脂. 试样放入恒温的氧化气氛的箱式电阻炉中‚每24h 取出一次‚冷却至室温‚利用分析精度为0∙0001g 的天平称坩埚与试样的总质量并记录‚总氧化时间 大于100h‚氧化温度取600、700、800和900℃.作 增重曲线‚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氧化形貌‚利用 XRD 扫描氧化层表面作物相分析. 晶粒组织观察实验:为研究晶粒尺寸因素对实 验钢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在锻后圆棒上每个炉号取 10mm×10mm×10mm 的金相试样一个‚五个金相 样均在锻后材料的同一部位(相当于钢锭中部)取 得‚800℃下加热‚保温30min 后空冷‚打磨、抛光后 侵蚀‚侵蚀剂采用5g 氯化铁+15mL 盐酸+100mL 水溶液.按照标准 YB/T 5148—1993《金属平均晶 粒度测定法》中的截点法来测定热处理后钢的晶粒 平均尺寸. 2 实验结果及讨论 2∙1 氧化过程观察 经过100h 的氧化‚600℃和700℃氧化的试样 还保持着金属光泽‚表面稍有些发蓝色或金黄色. 800℃时‚试样表面形成一层黑色氧化膜.900℃时‚ 1#试样在每次取出冷却称量时‚氧化膜都会脱落一 次;2#、3#和4#试样氧化膜也有脱落现象‚但没有1# 严重;铈含量高的5#试样氧化膜由始至终未脱落. 2∙2 高温氧化动力学曲线 由图1可以看出‚较低温度(600‚700和800℃) 时‚所有试样的抗高温氧化性能非常优秀‚氧化增重 曲线呈抛物线形‚而且随铈含量的增加‚氧化增重 降低. 900℃氧化时‚所有试样的氧化速率较快:1#钢 的增重曲线呈直线形;2# 试样也基本呈直线形‚但 是在氧化50~75h 时氧化增重有一个较大的波动‚ 这可能是期间有氧化膜开裂导致大规模脱落而造成 的;3#、4#和5# 钢的氧化动力学曲线都呈抛物线 形‚氧化初期的氧化速率比较快‚但到后面氧化增重 不明显.显然‚随着铈含量的增加‚氧化的动力学已 经发生了改变. 根据 Wagner [1]氧化膜抛物线生长动力学理论‚ 抛物线形氧化曲线所反映的氧化反应是受扩散限制 环节控制的‚所形成的氧化膜具有良好的保护性能. 直线形氧化曲线所反映的反应是受界面反应限 制环节控制的‚一般来说‚所形成的氧化膜不具备保 护性能.本实验的氧化机理要结合后面的氧化膜形 貌观察和物相分析一起进行讨论. 2∙3 氧化形貌观察及氧化物物相分析 在电镜下对氧化后的试样表面及横截面进行照 相并做能谱分析‚以观察在不同温度下不锈钢的氧 化形貌及铈的影响. 第11期 李亚波等: 铈对 Cr12铁素体不锈钢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 ·140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