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礼记·乐记》是中国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献,它奠定了中国古典音乐美学的基础 树立了后代音乐理论的范式,在音乐美学史上具有开规创矩的“法典”式的地位。由于《乐 记》的地位独特,现代学者们对它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世所瞩目的学 术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多年的《乐记》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理论盲区,影 响了人们对《乐记》美学思想全面深人的把握,从而大大地削弱了它的美学含量和理论价 值 我们认为,《乐记》大致形成于汉代,从学术承传和理论渊源来看,它的重要思想来源 致少有两个:一是《易传》,二是《荀子》,由此而形成了《乐记》中关于音乐美学的两种基本 观点。在《乐记》中,这两种观点没有充分糅合,处于游离状态,没能建构为有机的理论整 体 目前学术界所认识到的《乐记》美学思想主要属于《荀子》一系。《苟子》对《乐记》影 响以及相关的美学思想,经学者们的深人研究,已经比较明确。如孙尧年先生说:“它(按: 《乐记》)讲的艺术哲学,属儒家思想范畴,而以《荀子》思想为主体,因此它保持了相对完 整的理论体系。1李泽厚刘纲纪绷的《中国类学史》对《荀子》与《乐记》的密切关系进 行了细致分析,并指出.“《乐记》……只能是荀子之后,基本上属于荀子学派的著作 当然,《乐记》在继承《荀子·乐论》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它的理论更加 系统,对音乐的分析也更加细致。从音乐的源泉看,《乐记》认为音乐产生于心物相感:“凡 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 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由此看来,音乐的产生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人心,二是 外物。这里的“物”一方面包括自然之物,另一方面也应当包括社会事物。这种以物感心 的观点类似现实主义的美学观。在心物二者之中,《乐记》更重视心的作用:“凡音者,生 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情 感发之于外,便成为音乐,这种观点类似表现主义的美学观 其实,《乐记》的美学观既不是现实主义,也不是表现主义,而是以礼教为核心的功利 主义,因此它特别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这种音乐美学思想是以荀子的性恶论为前提的, 人性本恶的观点是《乐记》中《荀子》一系美学思想最深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出发点。《乐记》 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 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人的本性“无哀、乐、喜、怒之常”、“好恶无节”,人天生就具有“不良”倾向,人民群众的 心性没有充分规范化、伦理化,有许多“恶”的成份,因而他们的音乐不是真正的“乐” 礼乐”。真正的音乐应当由“圣人”、“先王”来制定,因为他们已经灭掉了与生俱来的“好 恶无节”的恶的“本性”,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人伦意识,是“灭人欲”而“穷天理”的真正 的“社会人”。因此,《乐记》反对“俗乐”而崇尚“礼乐”,奉行政治与道德合一的礼教功利主 义音乐观。“乐者,通伦理者也。……知乐则几于礼矣。”《乐记》这种礼、乐合一的音乐观 早就为学界所公认,如吴毓清先生曾指出:“‘礼乐’思想乃《乐记》的轴心思想,在《乐记 中,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轴心转动的。 从以上简要分析可见,《乐记》中《荀子》一系的美学观点深受荀子哲学思想的影响,其 音乐的源泉、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等思想皆以人性本恶为立论基础。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礼记 · 乐记 》是 中国美学史上非常重要 的文献 , 它莫定 了中国古典音乐 美学 的基础 , 树立 了后代音乐理论 的范式 , 在音乐美学史上 具有开规创矩 的 “ 法典 ”式 的地位 。 由于《乐 记 》的地位独特 , 现代学者们对 它进行 了十分探人 的研究 , 并取 得 了一 系列世 所 瞩 目的学 术成果 。 但令人遗憾 的是 , 在多年的《乐记 》研究 中 , 一 直存在着一个 巨 大 的理论 盲 区 , 影 响了人们对《乐记 》美学思想全面 、 深入 的把握 , 从而大大地削弱 了它 的美学含量 和理论价 值 。 我们认为 ,《乐记 》大致形成 于汉代 , 从 学术 承传和理 论 渊源来看 , 它 的重 要 思想来 源 致少有两个 一是《易传 》 , 二是《荀子 》 , 由此而形成 了《乐 记 》中关 于音 乐美 学 的两种基 本 观点 。 在《乐记 》中 , 这两种观点 没有充分揉合 , 处 于游 离状 态 , 没能建构 为有机 的理 论 整 体 。 目前学术界所认识 到的《乐记 》美学思想 主要 属于《荀子 》一 系 。 《荀子 》对《乐记 》的影 响 以及 相关 的美学思想 , 经学者们的深人研究 , 已 经 比较明确 。 如孙尧年先生说 “ 它 按 指《乐记 》讲 的艺术哲学 , 属儒家思 想范畴 , 而 以《荀子 》思想为主体 , 因此它保持 了相对 完 整 的理论体系 。 ’ , 〕李泽厚 、刘 纲纪主编 的《中国美学史 》对《荀子 》与《乐记 》的密切关 系进 行 了细致分析 , 并指 出 “《乐记 · …只能是荀子之后 , 基本上属于荀子学派 的著作 。 ” 当然 ,《乐记 》在继承《荀子 · 乐论 》美学思想 的基础上也有很大 的发展 , 它 的理论更加 系统 , 对音乐 的分析也更加细致 。 从音乐的源泉看 ,《乐记 》认为音乐产生于心物相感 “ 凡 音之起 , 由人 心生也 , 人心 之 动 , 物使之然也 。 感 于物 而动 , 故形 于声 。 ”“ 乐者 , 音之所 由生 也 , 其本在 人心之感于物也 。 ” 由此看来 , 音乐 的产生离不开两个基本要 素 一是人心 , 二 是 外物 。 这里 的 “ 物 ”一方面包括 自然之物 , 另一方 面也应 当包 括社 会 事物 。 这 种 以物感 心 的观点类似现实主义 的美学观 。 在心 、 物二者之 中 ,《乐记 》更重视心 的作用 “ 凡 音者 , 生 人心者也 。 情动于 中 , 故形于声 , 声成文 , 谓之音 。 ”“ 夫乐者 , 乐也 , 人情之所 不能免也 。 ”情 感发之 于外 , 便成为音乐 , 这种观点类似表现主义 的美学观 。 其实 ,《乐记 》的美学观既不是现实 主义 , 也不 是 表现 主义 , 而 是 以礼教 为核 心 的功 利 主义 , 因此 它特别 强调音乐 的教化功能 。 这种音乐美学思想是 以荀子 的性 恶论 为前 提的 , 人性本恶 的观点是《乐记 》中《荀子 》一系美学思想最深 的理论基 础和思 想 出发点 。 《乐记 》 日 “ 夫 民有血气心知之性 , 而无哀 、 乐 、 喜 、 怒之常 。 ”“ 人生而静 , 天之性也 感 于物而动 , 性 之欲也 物至知知 , 然后好恶形焉 。 好恶无节 于 内 , 知诱 于外 , 不能反躬 , 天理灭矣 。 ” 人 的本性 “ 无哀 、 乐 、 喜 、 怒之常 ” 、 “ 好恶无 节 ” , 人 天生就具有 “ 不 良 ”倾 向 , 人 民群众 的 心性没有充分规范化 、 伦理化 , 有许多 “ 恶 ” 的成份 , 因而 他们 的音 乐不 是真 正 的 “ 乐 ” ,’ 乐 ” 。 真正 的音乐应 当由 “ 圣人 ” 、 “ 先王 ”来制定 , 因为他们 已 经 灭 掉 了与生俱 来 的 “—好 恶无节 ” 的恶 的 “ 本性 ” , 具有 良好 的道德修养与人 伦意识 , 是 “ 灭人欲 ”而 “ 穷 天 理 ” 的真 正 的 “ 社会人 ” 。 因此 ,《乐记 》反对 “ 俗乐 ” 而崇 尚 “ 礼乐 ” , 奉行政治与道德合一 的礼教功利 主 义音乐观 。 “ 乐者 , 通伦理者也 。 … …知乐则几 于 礼 矣 。 ”《乐 记 》这种 礼 、 乐 合 一 的音 乐 观 早就为学界所公认 , 如吴毓清先 生 曾指 出 “ ‘ 礼乐 ’思 想 乃《乐 记 》的轴 心 思 想 , 在《乐 记 》 中 , 一切都是 围绕着这个轴心转动的 。 ”闭 从 以上 简要分析可见 ,《乐记 》中《荀子 》一 系的美学观点深受荀子哲学思想 的影 响 , 其 音乐 的源 泉 、 音乐 的本质 、 音乐的功能等思 想 皆以人性本恶为立论基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