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井世洁: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不能离社会),如此则知,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①所以“个人受制 于寻求相互间的依赖,他之依赖于别人正如别人之依赖于他”②。费孝通进一步强调,中国社会 是一种差序格局,先赋性关系在差序格局中具有支配作用,先赋性关系不是独立的个体通过社会 性交往建立的选择性关系,而是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被先赋的“人伦关系”裹着 的“关系性自我”的人际模式⑧。中国的传统社会文化背景要求从家族、群体,而非个人角度来 对信任问题进行研究。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经济、社会结构和思想行为模式等方面的持续转型,市场经济逐渐成为 社会的主导生产方式,社会流动性增大,个人的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增强,人与人建立起更广 泛、更流动的社会联系,社会公共生活逐步扩大并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迫切要求在 保持由传统的“共享熟悉”的人际信任外,更应建立起脱离地域的抽象信任关系,即人与人之 间无感情的和普遍的信任,这是一种国家法律和制度保证基础上的现代系统信任模式,其前提是 “共享一个制度空间的人们理解和遵从这些制度所体现的规范思想和价值”,即使陌生人也是值 得信任的,只有这样,制度才能有效降低信任风险,提高行动者行为的可预测性。但是,正如翟 学伟教授所言,“当今中国经济的单面发展,非但没有建立一种新型的信任机制,反而其传统根 基也受到动摇”④也就是说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信任断裂,原有的社会结构和规范体系 遭到破坏,社会整合弱化,社会控制力降低,社会风险增大,普通民众怀疑和忧虑情绪增强,对 制度和他人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导致信任危机,这种社会情绪和国民心态如果长时间持续下去, 没有及时关注和疏导,将会萌生社会风险、危及社会稳定和谐,甚至造成社会动荡,在此种情况 下,对某些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社会心理状态的把握就显得尤为必要。 作为“群体之潜意识”的“社会心态”研究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契合的研究视角,在这一 视角下,信任应该被界定为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关于他人、制度、机 构和组织等是否可以相信的“共享态度”。它应该是类似于涂尔干所谓的“社会事实”(ocal a)这样的独立于个人特殊的心理现象之外的社群心理,是一个集体或者社会经过世代交替而 形成的稳定特质,是一种集体表征,它来自社会个体心态的同质性,但却不是个体心态的简单相 加,是新生成的、具有本身特质和功能的心理现象,反映的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建构而形成的 最为宏观的心理关系。 因此,作为社会心态的信任研究将研究对象置于他所生存的社会文化脉络与情境之中,突出 了从本土的观点与概念探讨信任的本质、形成、发展及变迁特点,它还努力整合“以个体为研 究单位”与“以群体为研究单位”之间的鸿沟,得以在方法论上消解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二 元对立,这体现了此研究视角的整合性特征和良好的文化适应性,弥合了以往研究将心理现象与 社会文化因素割裂开来的缺憾。再以,作为社会心态的信任另一个意涵是将其看作是反映个人与 群体、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与资源共生共享关系的社会心理资源,这对从本质上对信 任危机的认识和有效疏导提供了参考框架,顺应了时代发展所赋予信任研究的历史责任。也正如 《信任的道德基础》一书作者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埃里克·尤斯拉纳所竭力强调的那样:“在许 多方面,信任都属于文化范畴”,但由此来认为“信任是只是一种文化价值,或者认为信任对人 们所处的环境只是一种工具性的反应都是不对的,应该是二者兼而有之”。同时,“信任也没有 刻在石头上固定不动的,至少在集体层面上是如此”⑤。这也就是笔者强调对转型期的中国信任 问题的研究要从集体文化心理视角进行的最大理由。 ①梁激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薛刚译,华夏出版社1990版,第1-5页。 ③费孝通:《乡士中国生有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年版,第24-30页。 ④翟学伟:《信任与风险社会: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像牡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4期。 ⑤[美】埃里克·尤斯拉钠:《信任的道德基础》张敦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330页。 81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社会科学 2011年第 7期 井世洁: 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 (不能离社会 ), 如此则知, 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0 ¹ 所以 /个人受制 于寻求相互间的依赖, 他之依赖于别人正如别人之依赖于他 0 º 。费孝通进一步强调, 中国社会 是一种差序格局, 先赋性关系在差序格局中具有支配作用, 先赋性关系不是独立的个体通过社会 性交往建立的选择性关系, 而是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 被先赋的 / 人伦关系0 裹着 的 /关系性自我 0 的人际模式» 。中国的传统社会文化背景要求从家族、群体, 而非个人角度来 对信任问题进行研究。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经济、社会结构和思想行为模式等方面的持续转型, 市场经济逐渐成为 社会的主导生产方式, 社会流动性增大, 个人的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增强, 人与人建立起更广 泛、更流动的社会联系, 社会公共生活逐步扩大并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迫切要求在 保持由传统的 / 共享熟悉 0 的人际信任外, 更应建立起脱离地域的抽象信任关系, 即人与人之 间无感情的和普遍的信任, 这是一种国家法律和制度保证基础上的现代系统信任模式, 其前提是 / 共享一个制度空间的人们理解和遵从这些制度所体现的规范思想和价值 0, 即使陌生人也是值 得信任的, 只有这样, 制度才能有效降低信任风险, 提高行动者行为的可预测性。但是, 正如翟 学伟教授所言, / 当今中国经济的单面发展, 非但没有建立一种新型的信任机制, 反而其传统根 基也受到动摇0 ¼, 也就是说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信任断裂, 原有的社会结构和规范体系 遭到破坏, 社会整合弱化, 社会控制力降低, 社会风险增大, 普通民众怀疑和忧虑情绪增强, 对 制度和他人产生不信任感, 进而导致信任危机, 这种社会情绪和国民心态如果长时间持续下去, 没有及时关注和疏导, 将会萌生社会风险、危及社会稳定和谐, 甚至造成社会动荡, 在此种情况 下, 对某些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社会心理状态的把握就显得尤为必要。 作为 / 群体之潜意识 0 的 /社会心态 0 研究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契合的研究视角, 在这一 视角下, 信任应该被界定为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 /类别中关于他人、制度、机 构和组织等是否可以相信的 / 共享态度 0。它应该是类似于涂尔干所谓的 / 社会事实 0 ( soc ial fact) 这样的独立于个人特殊的心理现象之外的社群心理, 是一个集体或者社会经过世代交替而 形成的稳定特质, 是一种集体表征, 它来自社会个体心态的同质性, 但却不是个体心态的简单相 加, 是新生成的、具有本身特质和功能的心理现象, 反映的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建构而形成的 最为宏观的心理关系。 因此, 作为社会心态的信任研究将研究对象置于他所生存的社会文化脉络与情境之中, 突出 了从本土的观点与概念探讨信任的本质、形成、发展及变迁特点, 它还努力整合 / 以个体为研 究单位 0 与 /以群体为研究单位0 之间的鸿沟, 得以在方法论上消解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二 元对立, 这体现了此研究视角的整合性特征和良好的文化适应性, 弥合了以往研究将心理现象与 社会文化因素割裂开来的缺憾。再以, 作为社会心态的信任另一个意涵是将其看作是反映个人与 群体、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与资源共生共享关系的社会心理资源, 这对从本质上对信 任危机的认识和有效疏导提供了参考框架, 顺应了时代发展所赋予信任研究的历史责任。也正如 5信任的道德基础 6 一书作者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埃里克 # 尤斯拉纳所竭力强调的那样: /在许 多方面, 信任都属于文化范畴 0, 但由此来认为 / 信任是只是一种文化价值, 或者认为信任对人 们所处的环境只是一种工具性的反应都是不对的, 应该是二者兼而有之 0。同时, / 信任也没有 刻在石头上固定不动的, 至少在集体层面上是如此0 ½ 。这也就是笔者强调对转型期的中国信任 问题的研究要从集体文化心理视角进行的最大理由。 84 ¹ º » ¼ ½ 梁漱溟: 5中国文化要义6,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第 72页。 许烺光: 5宗族# 种姓# 俱乐部6, 薛刚译, 华夏出版社 1990版, 第 1 - 5页。 费孝通: 5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6,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第 24- 30页。 翟学伟: 5信任与风险社会: 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6, 5社会科学研究6 2008年第 4期。 [美 ] 埃里克# 尤斯拉纳: 5信任的道德基础6, 张敦敏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 327 - 330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