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 重商主义者以其错误的财富观为基础,推论出“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 2.1776年,亚当·斯密( Adam smith)在《国富论》( The Welth of nations)中,系统阐述了分工 和自由经济的观点,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和贸易观,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3.1817年,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正确地提出和论证了国 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确立了其后贸易理论发展的方向。后 来的学者都将国际贸易研究的重点放在比较优势原理上,不断探索决定比较优势的各种因素 4.穆勒(JSMi)、马歇尔( Alfred mars hal)和艾奇沃思( FY.Edgeworth)等,集中研究了贸 易条件的决定问题 5.1919年,赫克歇尔( E F Heckscher)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一文中,首先论述了各国要素禀赋构成与贸易形态之间的关系, 他含翼星俄兼6my:(款有5写和影的是的其后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了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因而后来人们又称要 素禀赋理论为赫克歇尔一一俄林理论( Heckscher-Ohlin Theory,简称HO理论)。 6.1936年,哈伯勒( G Haberler)在《国际贸易理论》(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书中, 用机会成本理论( 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在贸易理论的模型化方面作 奕质性的贡献。此外,勒纳( A P. Lerner、里昂惕夫( W, Leontief、米德( U.E. Meade)、萨 缪尔逊( PA Samuelson)等人将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与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融 均垂是鑫球耍骂究昂得資辣短请機型,可以说,这一标洋准化的贸易模型,就是新古爽学 ·7.1951年,里昂惕夫首次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HO理论进行了经验检验,发现美国作为世界上资 本最丰富的国家 出口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而进口替代部门则是资本密集型的,这就与H-O理 论预测的贸易模式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 The Leontief paradox) 8.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 P.R. Krugman)和赫尔普曼( EHelpman,为代表的 提出 (New Trade theory 贸易理论认为,除要素禀赋 差异外,规模经济亦是国际贸易的原因和贸易利益的另一个独立决定因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 • 1.重商主义者以其错误的财富观为基础,推论出“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 • 2.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The Welth of Nations)中,系统阐述了分工 和自由经济的观点,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和贸易观,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 3.1817年,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正确地提出和论证了国 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确立了其后贸易理论发展的方向。后 来的学者都将国际贸易研究的重点放在比较优势原理上,不断探索决定比较优势的各种因素。 • 4.穆勒(J.S.Mill)、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艾奇沃思(F.Y.Edgeworth)等,集中研究了贸 易条件的决定问题。 • 5.1919年,赫克歇尔(E.F.Heckscher)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一文中,首先论述了各国要素禀赋构成与贸易形态之间的关系, 以及贸易对各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了要素禀赋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的观点。其后, 他的学生俄林(Bertil Ohlin)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了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因而后来人们又称要 素禀赋理论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lin Theory,简称H—O理论)。 • 6.1936年,哈伯勒(G.Haberler)在《国际贸易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 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在贸易理论的模型化方面作出 了实质性的贡献。此外,勒纳(A.P.Lerner)、里昂惕夫(W.Leontief)、米德(J.E.Meade)、萨 缪尔逊(P.A.Samuelson)等人将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与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融 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可以说,这一标准化的贸易模型,就是新古典学派一 般均衡理论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 7.1951年,里昂惕夫首次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H—O理论进行了经验检验,发现美国作为世界上资 本最丰富的国家,其出口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而进口替代部门则是资本密集型的,这就与H—O理 论预测的贸易模式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 • 8.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P.R.Krugman)和赫尔普曼(E.Helpman)为代表的 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新贸易理论认为,除要素禀赋 差异外,规模经济亦是国际贸易的原因和贸易利益的另一个独立决定因素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