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 (0.01~0.0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 多,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3.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子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观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 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 消失。 4.系指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 5.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6.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 7.是由于大量的血管内溶血,游离的血红蛋白溢出,成浓茶色或酱油色尿。隐血 实验阳性,无红细胞。 8.尿蛋白是指某种因素引起尿蛋白含量>100mg/L或150mg/24h,尿蛋白定性呈阳 性反应称蛋白尿。 9.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质、肾组织分解破坏产生的蛋白质、 以及炎症、药物刺激泌尿系统产生的蛋白质,称组织性蛋白尿。 10.尿中具有还原性物质如:维生素C、尿酸、葡萄糖醛酸和异烟肼、链霉素、阿司匹 林等药物,可使Benedict试剂中氧化高铜还原为氧化低痛出现假阳性。 四、回答问题 1、(1)婴儿从3个月起至15岁以前的儿童:(2)妊娠中、后期,血浆容量增加,血 液被稀释;(3)老年人。 2、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中毒性颗粒,空泡形成,核变性):巨 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棒状小体:球形包涵体等。 3、(1)使红细胞沉降加速的主要原因是红细胞聚集,而影响红细胞聚集的因素则存在 于血浆中。如红细胞之间的排斥力减小而互相聚集呈缗线状形成,此种聚集的红细胞团块 重量增加,下沉力也大:且聚集的红细胞团块与血浆接触的总表面积大为减少,受到下沉时 血浆的阻遏力也相应减弱,故使红细胞沉降增快。 (2)现已知血浆中的一些物质,特别是不对称的大分子蛋白质。如纤维蛋白原、Y球 蛋白(尤其是巨球蛋白),其次如a、B球蛋白,免疫复合物等,因带有正电荷可以中和红细 胞表面的负电荷,而促使红细胞聚集,致血沉加速。白蛋白则相反,具有抑制红细胞缗钱状 聚集的作用。病理情况下血沉加速绝大多数是由这些血浆因素引起的。血浆中脂类物质对红2. 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 3 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 (0.01~0.0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 1:13。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 多,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3. 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子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观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 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 消失。 4. 系指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 5. 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6. 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 7. 是由于大量的血管内溶血,游离的血红蛋白溢出,成浓茶色或酱油色尿。隐血 实验阳性,无红细胞。 8. 尿蛋白是指某种因素引起尿蛋白含量>100mg/L 或 150mg/24h,尿蛋白定性呈阳 性反应称蛋白尿。 9.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质、肾组织分解破坏产生的蛋白质、 以及炎症、药物刺激泌尿系统产生的蛋白质,称组织性蛋白尿。 10. 尿中具有还原性物质如:维生素 C、尿酸、葡萄糖醛酸和异烟肼、链霉素、阿司匹 林等药物,可使 Benedict 试剂中氧化高铜还原为氧化低痛出现假阳性。 四、回答问题 1、(1) 婴儿从 3 个月起至 15 岁以前的儿童;(2) 妊娠中、后期,血浆容量增加,血 液被稀释;(3) 老年人。 2、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中毒性颗粒,空泡形成,核变性);巨 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棒状小体;球形包涵体等。 3、(1) 使红细胞沉降加速的主要原因是红细胞聚集,而影响红细胞聚集的因素则存在 于血浆中。如红细胞之间的排斥力减小而互相聚集呈缗线状形成 ,此种聚集的红细胞团块 重量增加,下沉力也大;且聚集的红细胞团块与血浆接触的总表面积大为减少,受到下沉时 血浆的阻遏力也相应减弱,故使红细胞沉降增快。 (2) 现已知血浆中的一些物质,特别是不对称的大分子蛋白质。如纤维蛋白原、γ球 蛋白(尤其是巨球蛋白),其次如α、β球蛋白,免疫复合物等,因带有正电荷可以中和红细 胞表面的负电荷,而促使红细胞聚集,致血沉加速。白蛋白则相反,具有抑制红细胞缗钱状 聚集的作用。病理情况下血沉加速绝大多数是由这些血浆因素引起的。血浆中脂类物质对红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