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论文:南方都市报的新间场域 发布时间:20105-29浏览次数:1120 新闻场域的历史建构及其生产惯习以《南方都市报》为个案的研究 作者:张志安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首发〈新闻大学〉杂志2010年冬季号 「摘要]:本文以《南方都市报》为个案,运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在回顾其 十余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其新闻场域的历史建构过程及其生产惯习。文章分析了南都新闻场 域历史建构过程中的资本转换,以及创造性遵从主义ˆ的实践惯习,呈现出新闻生产“自治性ˆ的生 成过程和复杂动因 导言 新闻生产从来都受制于各种社会控制力量,任何媒介组织的自主性也始终在生产实践和社会控制的 互动张力中方能生成。以往关于新闻生产的研究,多侧重于外部因素如何影响乃至决定生产实践, 而对新闻生产过程中从业者、媒介组织的能动性关注的比较少。因此,我们有必要采用一种超越结 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建构主义ˆ的路径来分析新闻生产—不仅要关注新闻生产中的社会控 制、也要关注生产者的反控制ˆ,不仅要关注新闻生产的“常规ˆ特征、也要关注新闻生产的“非常 规特征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 P Bourdieu)试图打破传统结构功能主义的窠臼,既避免过度强调 客观结构对行动者的决定性作用,又避免过度强调行动者的能动性,他提出的场域理论( field theory)给研究新闻生产提供了一种全新范式。“从分析的角度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 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 network),或一个构型( configuration)”(布尔迪厄,1998 133-134)。“场ˆ是力量聚集的所在,被各种权力或资本(政治、经济或文化等)占据着不同的位 置,场的结构恰是不同的权力或资本分布的空间。“场的概念使我们想到,社会科学的真正对象并不 是个体……场才是最重要的,她必须是研究活动的中心、“场是力量关系的场所(不仅指那些具有 决定意义的力量),也是针对改变这些力量而展开的斗争的场所,而且也是无止境的变化的场 所”(转引自包亚明,1997:149,152,157)。[ 简言之,从场域的角度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场域所要表达的主要是某一个社会空 间中,由特定行动者相互关系网络所表现的各种社会力量和因素的综合体”,场域的灵魂是“贯穿于 社会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及其实际的紧张状态”(高宣扬,2006:139-140)。依据布尔迪厄在《关于 电视》(2000P4、45、47)中对知识分子和文学场的分析,运用场域理论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包 括 确定某个场与权力场之间的关系,距离近或远,被影响程度的大或小,要分析与它所处位 置有关的一切因素;二、确定某个场内部的空间位置的关系,或力量格局的基本结构特征,也就 是“构成新闻场结构的整个客观的实力对比关系 研究和把握行动者实践者的习性特征,进而 进行阐释 《南方都市报》从1995年开始试刊,1997年起正式以日报亮相,迄今已经13年。通过其1996-2008年 的宣传口号,我们能够大体把握这份报纸定位的变化轨迹:从“大众的声音到改变使人进步”,再 到主流就是力量”、“中国的选择ˆ,其发展历程既见证了都市报在广州乃至全国的兴起和繁荣,也 代表着都市报向“主流大报ˆ转型的路径和模式。笔者试图在梳理南都十余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 场域理论对其新闻场域的历史建构、生产特征及¨自主性ˆ的争取过程进行分析,把握其新闻场域中 权力、空间位置的变化轨迹 新闻场域从来都不是静态存在的,而始终在与政治场、经济场、文学场等其他场域的互动中。《南 方都市报》可以被视为一个相对中观的新闻场域,这个场域的权力分布、空间位置既由其与外部其 它场域的关系决定,同时也是在其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被逐步建构而成的。布尔迪厄强调,始终 要从实践逻辑的岀发来理解社会现象,他在知识场域研究过程中的历史建构意识同样适用于对南论文:南方都市报的新闻场域 发布时间: 2011-05-29 浏览次数: 1120 新闻场域的历史建构及其生产惯习——以《南方都市报》为个案的研究 作者: 张志安 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首发〈新闻大学〉杂志2010年冬季号 [摘要]:本文以《南方都市报》为个案,运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在回顾其 十余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其新闻场域的历史建构过程及 其生产惯习。文章分析了南都新闻场 域历史建构过程中的资本转换,以及“创造性遵从主义”的实践惯习,呈现出新闻生产“自治性”的生 成过程和复杂动因。 一、导言 新闻生产从来都受制于各种社会控制力量,任何媒介组织的自主性也始终在生产实践和社会控制的 互动张力中方能生成。以往关于新闻生产的研究,多侧重于外部 因素如何影响乃至决定生产实践, 而对新闻生产过程中从业者、媒介组织的能动性关注的比较少。因此,我们有必要采用一种超越“结 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建 构主义”的路径来分析新闻生产——不仅要关注新闻生产中的社会“控 制”、也要关注生产者的“反控制”,不仅要关注新闻生产的“常规”特征、也要关注新闻生 产的 “非常 规”特征。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 Bourdieu)试图打破传统结构功能主义的窠臼,既避免过度强调 客观结构对行动者的决定性作用,又避免过度强调行动者的能动性,他提出的场域理论 (field theory)给研究新闻生产提供了一种全新范式。“从分析的角度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 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 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布尔迪厄,1998: 133-134)。“场”是力量聚集的所在,被各种权力或资本(政治、经济或文化等) 占据着不同的位 置,场的结构恰是不同的权力或资本分布的空间。“场的概念使我们想到,社会科学的真正对象并不 是个体……场才是最重要的,她必须是研究活动 的中心”、“场是力量关系的场所(不仅指那些具有 决定意义的力量),也是针对改变这些力量而展开的斗争的场所,而且也是无止境的变化的场 所”(转引自包亚 明,1997:149,152,157) 。[1] 简言之,从场域的角度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场域所要表达的“主要是 某一个社会空 间中,由特定行动者相互关系网络所表现的各种社会力量和因素的综合体”,场域的灵魂是“贯穿于 社会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及其实际的紧张状态”(高 宣扬,2006:139-140)。依据布尔迪厄在《关于 电视》(2000:P44、45、47)中对知识分子和文学场的分析,运用场域理论的基本步骤和 方法包 括:一、确定某个场与权力场之间的关系,距离近或远,被影响程度的大或小,要分析与它所处位 置有关的一切因素;二、确定某个场内部的空间位置的关 系,或力量格局的基本结构特征,也就 是“构成新闻场结构的整个客观的实力对比关系”;三、研究和把握行动者/实践者的习性特征,进而 进行阐释。 《南方都市报》从1995年开始试刊,1997年起正式以日报亮相,迄今已经13年。通过其1996-2008年 的宣传口号,我们能够大体把握这份报纸 定位的变化轨迹:从“大众的声音”到“改变使人进步”,再 到“主流就是力量”、“中国的选择”,其发展历程既见证了都市报在广州乃至全国的兴起和繁荣,也 代表着都市报向“主流大报”转型的路径和模式。笔者试图在梳理南都十余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 场域理论对其新闻场域的历史建构、生产特征及“自主性”的争 取过程进行分析,把握其新闻场域中 权力、空间位置的变化轨迹。 新闻场域从来都不是静态存在的,而始终在与政治场、经济场、文学场等其 他场域的互动中。《南 方都市报》可以被视为一个相对中观的新闻场域,这个场域的权力分布、空间位置既由其与外部其 它场域的关系决定,同时也是在其社会实践 的历史过程中被逐步建构而成的。布尔迪厄强调,始终 要从实践逻辑的出发来理解社会现象,他在知识场域研究过程中的“历史建构”意识同样适用于对南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