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都新闻场域的分析:“对知识场域的硏究首先需要对知识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分析,要求对知识 场域与其他场域(尤其权力场域)的关系做岀历史性的把握;其次,辨析知识场域的内部规则与资 本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的构成,并勘定不同的知识分子在知识场域中的成员资格与位置,对其惯习引 导下的特定行动做出解释”( Pierre bourdieu,1977[2;转引刘擎,2007:256)。 要把握一个新闻场域的基本位置和特征,既要对其当下权力和资本分布的空间进行描绘,更要对其 历史建构的过程给予必要回顾和整体把握。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之前,大众传媒在宣 传方面的政治功能被过度强化,新闻场域基本隶属于政治场域之中,是具有明显“他治 性”( heteronomy)而缺乏“自主性”( autonomous)的。回顾南都新闻场域的变化,实质寻求的依然 是新闻场域自主性( autonomous)的生成过程和可能性如布尔迪厄( Pierre bourdieu,2005:46) 多次强调的那样,对新闻场域来说“真问题是其自主权( autonomy) 二、南都“主流化”的发展历程 《南方都市报》曾有一个五年规划”(2004:27):1997年解决ˇ有与无咐的问题(奠基),1998年 解决生与死ˆ的问题(摆脱对手堵截),199年解决¨上与下ˆ的问题(解决温饱),200年解决大 与小的问题(由边缘走向主流),2001年解决强与弱ˆ的问题(走向强大建立现代企业)。南都的 十余年发展历程,就是从“小报向“主流大报的转变过程,主要可分四个阶段: (一)1995年-1997年起步:周报试水 1995年3月30日,作为周报的《南方都市报》正式试刊,定位是《南方日报》主办的城市综合类日 报,是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在城市宣传的重要补充,是《南方日报》联系城市读者的重要桥梁”(东 方源,2002:11)。一开始,它就有两个明显特点:彻底的市场化,实行采编分离制度。此后两 年,《南方都市报》作为南方日报城市宣传的补充ˆ已见雏形,但并没有产生大的市场反响,经营 上始终处于困境。由于筹备时按日报准备,运营后走的却是周报道路,用的也是广东省內刊号。这 个阶段,最大的障碍主要来自刊号问题。好在,南方日报社很快决定将《海外市场报》的刊号给南 都,自1997年元旦起改成日报发行 (二)1997年-1999年发展:选择“另类 1997年1月1日,《南方都市报》正式创刊,由周报改为日报,每天出版16个版。为吸引读者眼球、 尽快扩大市场,南都新闻采取了‘另类ˆ的处理方式,主要遵循市场导冋来运营,体现岀典型的市场 导向新闻学”( Market-driven journalism)运作模式(苏钥机,1997)。其新闻生产主要有如下特点 (1)题材选择:大量刊载社会新闻、暗访新闻,制造轰动效应;(2)新闻专题:策划报道产生热 烈反响,快速提升报纸发行量;(3)版面编排:大图片、大标题和模块化,充分吸引读者眼球。 总体来看,南都发展的第一阶段(尤其1997-1998年),整体风格和内容定位都十分“另类”,往往追 求与众不同、一鸣惊人的轰动效果。以—种相对比较另类或者说是小报的姿态来切入市场、打开市 场”,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庄慎之,2004)。这种ˉ另类ˆ策略很快帮助其扭亏为盈,发行和广告增长 迅猛:1997年初创刊时,其发行量仅为四五干份,同年12月实际印量已达7万份,1999年底突破61万 份,2000年日均发行再次突破80万份。经营上,报纸熬过了最初两年亏损的艰难时期后开始嬴利并 快速增长。1997-1998年,报纸年平均亏损800万元左右,到了1999年,广告收入达到9000万元,实 现了收支平衡。2000年广告收入则超过26亿元。 (三)2000年-2005年转型:实践“主流 自2000年开始,‘主流岀出现在南都的广告语中,做新主流媒体和绝大部分主流广告客户的主选媒 体,成为南都的新目标。也正是在主流ˆ概念的引导下,南都借助改版开始了从新闻形态到操作理 念的全面转型,转型的方向就是做主流大报。这种主流报纸的实践过程,具体可以分成两个阶 段 1、20002002年,酝酿提出主流目标,探索操作模式。2000年1月1日,经三次扩版已达48版的《南 方都市报》零售价从每份05元升至1元,成为中国大陆最贵的综合性日报。3月,南都打出广告语我都新闻场 域的分析:“对知识场域的研究首先需要对知识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分析,要求对知识 场域与其他场域(尤其权力场域)的关系做出历史性的把握;其次,辨析 知识场域的内部规则与资 本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的构成,并勘定不同的知识分子在知识场域中的成员资格与位置,对其惯习引 导下的特定行动做出解释” (Pierre Bourdieu,1977 [2];转引刘擎,2007:256)。 要把握一个新闻场域的基本位置和特征,既要对 其当下权力和资本分布的空间进行描绘,更要对其 历史建构的过程给予必要回顾和整体把握。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之前,大众传媒在宣 传方面的政治 功能被过度强化,新闻场域基本隶属于政治场域之中,是具有明显“他治 性”(heteronomy)而缺乏“自主性”(autonomous)的。回顾南都 新闻场域的变化,实质寻求的依然 是新闻场域自主性(autonomous)的生成过程和可能性——如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2005:46) 多次强调的那样,对新闻场域来说“真问题是其自主权(autonomy)”。 二、南都 “主流化”的发展历程 《南方都市报》曾有一个“五年规划”(2004:27):1997年解决“有与无”的问题(奠基),1998年 解决“生与死”的问题(摆脱对手堵 截),1999年解决“上与下”的问题(解决温饱),2000年解决“大 与小”的问题(由边缘走向主流),2001年解决“强与弱”的问题(走向强大建立 现代企业)。南都的 十余年发展历程,就是从“小报”向“主流大报”的转变过程,主要可分四个阶段: (一)1995年-1997年 起步:周报“试水” 1995 年3月30日,作为周报的《南方都市报》正式试刊,定位“是《南方日报》主办的城市综合类日 报,是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在城市宣传的重要补充,是《南方日 报》联系城市读者的重要桥梁”(东 方源,2002:11)。一开始,它就有两个明显特点:彻底的市场化,实行采编分离制度。此后两 年,《南方都市报》作为 南方日报“城市宣传的补充”已见雏形,但并没有产生大的市场反响,经营 上始终处于困境。由于筹备时按日报准备,运营后走的却是周报道路,用的也是广东省内 刊号。这 个阶段,最大的障碍主要来自刊号问题。好在,南方日报社很快决定将《海外市场报》的刊号给南 都,自1997年元旦起改成日报发行。 (二)1997年-1999年 发展:选择“另类” 1997 年1月1日,《南方都市报》正式创刊,由周报改为日报,每天出版16个版。为吸引读者眼球、 尽快扩大市场,南都新闻采取了“另类”的处理方式,主要遵循市 场导向来运营,体现出典型的“市场 导向新闻学”(Market-driven journalism)运作模式(苏钥机,1997)。其新闻生产主要有如下特点: (1)题材选择:大量刊载社会新闻、暗访新闻,制造轰动效应;(2)新 闻专题:策划报道产生热 烈反响,快速提升报纸发行量;(3)版面编排:大图片、大标题和模块化,充分吸引读者眼球。 总体来看,南都发 展的第一阶段(尤其1997-1998年),整体风格和内容定位都十分“另类”,往往追 求与众不同、一鸣惊人的轰动效果。以“一种相对比较另类或者说是小 报的姿态来切入市场、打开市 场”,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庄慎之,2004)。这种“另类”策略很快帮助其扭亏为盈,发行和广告增长 迅猛:1997年初创刊 时,其发行量仅为四五千份,同年12月实际印量已达7万份,1999年底突破61万 份,2000年日均发行再次突破80万份。经营上,报纸熬过了最初两年 亏损的艰难时期后开始赢利并 快速增长。1997-1998年,报纸年平均亏损800万元左右,到了1999年,广告收入达到9000万元,实 现了收支平 衡。2000年广告收入则超过2.6亿元。 (三)2000年-2005年 转型:实践“主流” 自2000年开 始,“主流”出现在南都的广告语中,做新主流媒体和绝大部分主流广告客户的主选媒 体,成为南都的新目标。也正是在“主流”概念的引导下,南都借助改版开始 了从新闻形态到操作理 念的全面转型,转型的方向就是做主流大报。这种“主流”报纸的实践过程,具体可以分成两个阶 段: 1、 2000-2002年,酝酿提出主流目标,探索操作模式。2000 年1月1日,经三次扩版已达48版的《南 方都市报》零售价从每份0.5元升至1元,成为中国大陆最贵的综合性日报。3月,南都打出广告语“我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