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是灵魂的历史。 文学是人类心理、人类灵魂的表现,也就是人类生命的展现。由于文学活动与人类生命 活动有着这种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那么,不但文学可以成为考察人类生命存在和发展 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反过来,从人类生命学角度考察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也是了解、 把握文学活动及其规律的一个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生化"观即是从生命学角度考察文学 的一种理论 “生化"观的基本内涵,一是指文学创作是作家的生命活动过程,文学创作的每一环节无不 与作家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二是指文学作品是作家生命的艺术结晶,文学作品凝聚着 作家的生命精神。三是指文学欣赏是读者的生命需要。因而,“生化"观理论既涉及创作过 程中作家生命活动的种种复杂情况,包括作家的生命体验,文学创作的生命动力,作家 的自身生命状态,以及创作发生、艺术构思、艺术表现等具体创作环节的作家生命活动 特点;又涉及作品文本的生命特征,包括作品生命的内容要素、作品的生命形式及作品 风格与作家生命的关系等。由于考虑到有些内容与“心化篇”、“实略有重复,故本篇着重 就作品论的角度来进行考察 注释 ①如《左传》昭公元年载晋侯有疾,求医于秦,秦伯派医和去晋,医和告诉晋侯不要烦 手淫声,心耳”。必须注意节乐,“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心也”。(《春秋左氏 传昭公元年》)。若无节制地沉溺于声乐享受,过份地刺激生理感官,结果只使自己的 生理官受到损害,带来各种疾病,有害于人的生命健康。正如单穆公所云:“夫乐不过以 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国语,周语下》)从生 理学角度看,过份接受强烈色彩和音响的刺激,只能使人的视觉听觉器官受到损伤。即 如魏源《老子本义》所说:视久则眩,听繁则惑。"沉湎于声色之乐而使自己的理智感官 受损害,甚至危及人的自身生命,这对于轻物重已的老子来说,当然不取 ②老子的这种观点至今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当今世界,有不少人沉溺于各种颓废文 学、色情文学之中,创作者为赚钱而置社会道德、社会影响于不顾:销售者为赚钱而不 顾一切,甚至违法经营:读者贪图感官刺激而拼命阅读,甚至受其影响而走向犯罪,其 例之多也。就此来说,老子的批判是非常深刻而且目光远大的 ③对于古人以人喻文,以生命喻文的观点,吴承学先生《生命之喻》(《文学评论》 1994年第一期)一文有精辟之论,本文借鉴了吴先生的观点 2、“生化论”与中国古代文学 任何文学观念、文学理论总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想背景和历史文化条件下,才得以形成 和产生的。“生化论亦如此。但生化论作为一个内涵丰富、意义深刻的文学理论命题, 其产生的条件更为复杂,其生成的土壤包含更多的成分。它的产生既有丰富深厚的文学 背景,又有斑澜多彩的艺术背景,既有深刻复杂的哲学思想背景,又有古代相术、人物 品鉴等社会思想文化背景。 文学理论作为对一定文学现象的理论总结和概括,必须以一定的文学现象为其产生的先 决条件。生化观作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论概括,它所产生的最基本、最直接、最重要 的条件,只能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学。 如果从生命学角度考察中国古典文学,不难发现它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就是极富于 生命精神。这首先表现在最古老的原始神话传说故事中。《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是灵魂的历史。 文学是人类心理、人类灵魂的表现,也就是人类生命的展现。由于文学活动与人类生命 活动有着这种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那么,不但文学可以成为考察人类生命存在和发展 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反过来,从人类生命学角度考察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也是了解、 把握文学活动及其规律的一个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生化”观即是从生命学角度考察文学 的一种理论。 “生化”观的基本内涵,一是指文学创作是作家的生命活动过程,文学创作的每一环节无不 与作家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二是指文学作品是作家生命的艺术结晶,文学作品凝聚着 作家的生命精神。三是指文学欣赏是读者的生命需要。因而,“生化”观理论既涉及创作过 程中作家生命活动的种种复杂情况,包括作家的生命体验,文学创作的生命动力,作家 的自身生命状态,以及创作发生、艺术构思、艺术表现等具体创作环节的作家生命活动 特点;又涉及作品文本的生命特征,包括作品生命的内容要素、作品的生命形式及作品 风格与作家生命的关系等。由于考虑到有些内容与“心化篇”、“实略有重复,故本篇着重 就作品论的角度来进行考察。 注释: ①如《左传》昭公元年载晋侯有疾,求医于秦,秦伯派医和去晋,医和告诉晋侯不要“烦 手淫声, 心耳”。必须注意节乐,“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心也”。(《春秋左氏 传·昭公元年》)。若无节制地沉溺于声乐享受,过份地刺激生理感官,结果只使自己的 生理官受到损害,带来各种疾病,有害于人的生命健康。正如单穆公所云:“夫乐不过以 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国语·周语下》)从生 理学角度看,过份接受强烈色彩和音响的刺激,只能使人的视觉听觉器官受到损伤。即 如魏源《老子本义》所说:“视久则眩,听繁则惑。”沉湎于声色之乐而使自己的理智感官 受损害,甚至危及人的自身生命,这对于轻物重已的老子来说,当然不取。 ②老子的这种观点至今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当今世界,有不少人沉溺于各种颓废文 学、色情文学之中,创作者为赚钱而置社会道德、社会影响于不顾:销售者为赚钱而不 顾一切,甚至违法经营:读者贪图感官刺激而拼命阅读,甚至受其影响而走向犯罪,其 例之多也。就此来说,老子的批判是非常深刻而且目光远大的。 ③对于古人以人喻文,以生命喻文的观点,吴承学先生《生命之喻》(《文学评论》 1994年第一期)一文有精辟之论,本文借鉴了吴先生的观点。 2、“生化论”与中国古代文学 任何文学观念、文学理论总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想背景和历史文化条件下,才得以形成 和产生的。“生化”论亦如此。但“生化”论作为一个内涵丰富、意义深刻的文学理论命题, 其产生的条件更为复杂,其生成的土壤包含更多的成分。它的产生既有丰富深厚的文学 背景,又有斑澜多彩的艺术背景,既有深刻复杂的哲学思想背景,又有古代相术、人物 品鉴等社会思想文化背景。 文学理论作为对一定文学现象的理论总结和概括,必须以一定的文学现象为其产生的先 决条件。“生化”观作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论概括,它所产生的最基本、最直接、最重要 的条件,只能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学。 如果从生命学角度考察中国古典文学,不难发现它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就是极富于 生命精神。这首先表现在最古老的原始神话传说故事中。《淮南子·本经训》记载: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