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黄勇:儒释道三教融合共生与道教的自我调适 018年第3期 义尽,取于治身而治国,则清净之化成。其在栖真者流,尤以报君为重”。①在唐宋以后,甚至还兴 起了儒家色彩非常浓厚的以宣扬忠孝思想为中心的忠孝净明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道教伦理可以 是儒家伦理的道教化翻版。道教不仅几乎毫无保留地吸收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而且也很大程度地借鉴 了儒家学说中的礼制文化,比如道教斋醮仪式中的“三献之礼”,就直接来源于儒家的祭祀礼仪。儒 家的吉、凶、军、宾、嘉等五礼是中国古代礼制文化的核心,吉礼更享有国家祭祀的崇高地位。魏晋 以降,早先主要流行于民间的道教逐步转向上层化发展路线,并被庙堂文化所接纳。随着地位的上 升,道教开始积极跻身于国家祭祀文化之中。到唐宋时期,“道教斋醮仪式已成为国家祭祀大典的组 成部分”,②太清宫、太一宫、玉清昭应宫等皇家道观也被纳人国家祭祀体系,其斋醮仪式甚至被奉 为大祀。道教在跻身于国家祭祀体系的同时,其宗教仪轨大量吸收了儒家祭祀礼仪的成分。这种情况 甚至影响到域外国家,比如在高丽的国家祭祀体系中,道教斋醮就被定为吉礼小祀。道教斋醮在高丽 被纳入吉礼,其实正是引进唐宋礼制文化的结果。③ 相较于儒道关系,佛道关系中的竞争性要略大一些。但是,佛道二教的相互吸收与融合仍然是佛 道关系的主旋律,援佛入道是道教不断丰富并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佛教产生的时间比道教早得多 在传人中国时佛教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因此,道教产生后在很多方面都借鉴吸收了佛教。比如,在 早期道经的造作过程中,便多有模仿乃至因袭佛经之处;道教的宫观设施、组织形式、宗教仪式等方 面,亦不乏借鉴佛教之处。又如,受“大道无形”思想的影响,早期道教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因此 称佛教为“像教”。但是,后世道教“设像立教”的形式与佛教却别无二致,其实正是受佛教影响使 然。在宗教晢学方面,道教义理的思辨水平与佛教相比略为逊色,因此,道教也积极援引佛教哲学以 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例如道教重玄学就借鉴了佛教的中观晢学,道性论和佛教的佛性论之间也不无 关系,全真道的思想和禅宗哲学也有着密切联系 道教对儒佛二教的借鉴和吸收是为适应自身的发展而展开的,并非简单地援儒入道或援佛入道。 这种对异已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实际上是以道教为基础,融会儒佛二教的文化再创造。通过这种文化 再创造,道教一方面提升了自身的水平,获得了新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融通了理路不同的文化传统 促进了儒释道三教殊途同归的进程,增强了中国文化三教并立格局的稳定性。 (责任編辑:庞礴) ①《玄门报孝追荐仪》,《道藏》,第9册,第60 ②张泽洪:《道教斋醮科仪硏究》,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第74页。 ③黄勇:《高丽斋醮研究》,韩国道教文化学会编:《道教文化研究》第46辑,2017年,第322-328页。 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Databa黄 勇 :儒 释 道 三 教 融 合 共 生 与 道 教 的 自 我 调 适 2018年 第 3 期 《玄门报孝追荐仪》,《道藏》,第 9 册 ,第 6 0 页。 张 泽 洪 '《道教斋醮科仪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 ,第 7 4 页。 黄 勇 '《高丽斋醮研究》,韩国道教文化学会编 '《道教文化研究》第 4 6 辑 ,2017年 ,第 322 - 3 2 8页。 义 尽 ,取 于 治 身 而 治 国 ,则 清 净 之 化 成 。其 在 栖 真 者 流 ,尤 以 报 君 为 重 ”。® 在 唐 宋 以 后 ,甚 至 还 兴 起 了 儒 家 色 彩 非 常 浓 厚 的 以 宣 扬 忠 孝 思 想 为 中 心 的 忠 孝 净 明 道 。从 某 种 程 度 上 来 讲 ,道 教 伦 理 可 以 说 是 儒 家 伦 理 的 道 教 化 翻 版 。道 教 不 仅 几 乎 毫 无 保 留 地 吸 收 了 儒 家 的 伦 理 思 想 ,而 且 也 很 大 程 度 地 借 鉴 了 儒 家 学 说 中 的 礼 制 文 化 , 比 如 道 教 斋 醮 仪 式 中 的 “三 献 之 礼 ”,就 直 接 来 源 于 儒 家 的 祭 祀 礼 仪 。儒 家 的 吉 、 凶 、军 、宾 、嘉 等 五 礼 是 中 国 古 代 礼 制 文 化 的 核 心 ,吉 礼 更 享 有 国 家 祭 祀 的 崇 高 地 位 。魏 晋 以 降 ,早 先 主 要 流 行 于 民 间 的 道 教 逐 步 转 向 上 层 化 发 展 路 线 ,并 被 庙 堂 文 化 所 接 纳 。 随 着 地 位 的 上 升 ,道 教 开 始 积 极 跻 身 于 国 家 祭 祀 文 化 之 中 。到 唐 宋 时 期 , “道 教 斋 醮 仪 式 已 成 为 国 家 祭 祀 大 典 的 组 成 部 分 ”,® 太 清 宫 、太 一 宫 、玉 清 昭 应 宫 等 皇 家 道 观 也 被 纳 入 国 家 祭 祀 体 系 ,其 斋 醮 仪 式 甚 至 被 奉 为 大 祀 。道 教 在 跻 身 于 国 家 祭 祀 体 系 的 同 时 ,其 宗 教 仪 轨 大 量 吸 收 了 儒 家 祭 祀 礼 仪 的 成 分 。这 种 情 况 甚 至 影 响 到 域 外 国 家 , 比 如 在 高 丽 的 国 家 祭 祀 体 系 中 ,道 教 斋 醮 就 被 定 为 吉 礼 小 祀 。道 教 斋 醮 在 高 丽 被 纳 入 吉 礼 ,其 实 正 是 引 进 唐 宋 礼 制 文 化 的 结 果 。# 相 较 于 儒 道 关 系 ,佛 道 关 系 中 的 竞 争 性 要 略 大 一 些 。但 是 ,佛 道 二 教 的 相 互 吸 收 与 融 合 仍 然 是 佛 道 关 系 的 主 旋 律 ,援 佛 入 道 是 道 教 不 断 丰 富 并 提 升 自 我 的 重 要 手 段 。佛 教 产 生 的 时 间 比 道 教 早 得 多 , 在 传 入 中 国 时 佛 教 已 经 发 展 得 相 当 完 备 ,因 此 ,道 教 产 生 后 在 很 多 方 面 都 借 鉴 吸 收 了 佛 教 。 比 如 ,在 早 期 道 经 的 造 作 过 程 中 ,便 多 有 模 仿 乃 至 因 袭 佛 经 之 处 ;道 教 的 宫 观 设 施 、组 织 形 式 、宗 教 仪 式 等 方 面 ,亦 不 乏 借 鉴 佛 教 之 处 。又 如 ,受 “大 道 无 形 ” 思 想 的 影 响 ,早 期 道 教 是 反 对 偶 像 崇 拜 的 , 因 此 称 佛 教 为 “像 教 ”。但 是 ,后 世 道 教 “设 像 立 教 ” 的 形 式 与 佛 教 却 别 无 二 致 ,其 实 正 是 受 佛 教 影 响 使 然 。在 宗 教 哲 学 方 面 ,道 教 义 理 的 思 辨 水 平 与 佛 教 相 比 略 为 逊 色 ,因 此 ,道 教 也 积 极 援 引 佛 教 哲 学 以 提 升 自 身 的 理 论 水 平 。例 如 道 教 重 玄 学 就 借 鉴 了 佛 教 的 中 观 哲 学 ,道 性 论 和 佛 教 的 佛 性 论 之 间 也 不 无 关 系 ,全 真 道 的 思 想 和 禅 宗 哲 学 也 有 着 密 切 联 系 。 道 教 对 儒 佛 二 教 的 借 鉴 和 吸 收 是 为 适 应 自 身 的 发 展 而 展 开 的 ,并 非 简 单 地 援 儒 入 道 或 援 佛 入 道 。 这 种 对 异 己 文 化 的 吸 收 和 借 鉴 ,实 际 上 是 以 道 教 为 基 础 ,融 会 儒 佛 二 教 的 文 化 再 创 造 。通 过 这 种 文 化 再 创 造 ,道 教 一 方 面 提 升 了 自 身 的 水 平 ,获 得 了 新 的 发 展 ;另 一 方 面 也 融 通 了 理 路 不 同 的 文 化 传 统 , 促 进 了 儒 释 道 三 教 殊 途 同 归 的 进 程 ,增 强 了 中 国 文 化 三 教 并 立 格 局 的 稳 定 性 。 (责任编辑:庞 礴 ) ①②③ 199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