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20卷第2期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0 No.2 2009年4月 Tongji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 Section Apr.2009 话语分析与国际谈判研究 以基辛格秘密访华谈判为例 郑华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本文基于美国解密的尼克松总统档案,运用国际关系研究中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解读周 恩来与基辛格的谈判话语,探求基辛格北京秘密之行成功的原因。笔者将1971年7月周恩来与基辛格峰会成 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第135和136次中美大使级会谈和巴基斯坦“从首脑,经首脑,到首脑” 秘密渠道的信息传递扮演了“挑夫”的角色,“预备级会谈”为周基峰会铺平了道路。其次,双方的外事工作作 风令彼此感到舒服,周恩来强调天时地利、人和,而基辛格则信奉秘密外交。再次,彼此均认可对方独特的谈 判风格,并且不断地努力适应。 关键词:话语分析;国际谈判;基辛格;秘密访华 中图分类号:D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2,0101-07 国际谈判是谈判双方或诸方之间话语的交 研究将以福柯、德里达有关话语的论述为指导, 锋。在谈判过程中,谈判者均试图运用有效的话 通过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基辛格秘密访华时与 语构建自身的强势地位,削弱对方的权力,从而 周恩来的谈判,透视话语在曾经长期敌对国家解 能够主导会谈议程。同时,谈判的外围因素一 冻外交关系谈判中的重要作用。 天时地利、人和亦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时,谈判 在1971年7月基辛格与周恩来会晤之前, 话语的内涵被扩大了,不再仅仅局限在传统语言 中美双方均有改善双边关系的良好意愿,但由 学所描述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而是与社会 于中美对峙长达22年之久,意识形态相左,中 实践紧密联系的一系列行为,包括肢体语言、行 美高层领导人无近距离接触,双方在一系列国 为语言,以及话语产生的背景等等。文本解读、 际问题上仍存有严重分歧,如何在会谈中弱化 话语分析是西方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倡导的主 分歧,强调共识,则是双方面临的共同挑战。笔 要研究方法之一。①其哲学基础是法国后现代主 者将基辛格访华成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三 义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有关“话 个方面:(1)第135和136次中美大使级会谈② 语与权力”、“话语与社会实践”的相关论述。但 和巴基斯坦“从首脑,经首脑,到首脑”秘密渠道 哲学家抽象的哲学思考并不适合作为具体的文 的信息传递®有效地扮演了“挑夫”的角色,“预 本解读方法使用,德里达O.Derrida)虽提出了 备级会谈”为周恩来与基辛格的峰会铺平了道 “双重阅读”和“解构”的方法,但只回答了“要解 路:(2)周恩来和基辛格均认可对方独特的谈判 构什么”,而没有解答“怎样解构”的问题。此项 风格,并且不断地努力适应,(3)双方的外事工 收稿日期:2008.05.19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外交政策研究》(项目批准号: 06D0013)、上海交通大学文科科研青年创新项目(项目批准号:07QN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郑华(1973·),女,河北辛集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博士。 ①郑华:《话语分析与国际关系研究:福柯的“话语观"对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 4期,第56.62页。 ②郑华:《华沙渠道与中美关系解冻:华盛顿决策内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94·101页。 ③郑华:《巴基斯坦渠道与中美关系解冻》,《史学集刊》,2008年第3期。 1994-2010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第 20 卷第 2 期 2009 年 4 月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Tongji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 Section Vol. 20 No. 2 Ap r. 2009 收稿日期 :2008 - 05 - 19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外交政策研究》(项目批准号 : 06J ZD0013)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科研青年创新项目(项目批准号 :07QN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郑华(1973 - ) ,女 ,河北辛集人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博士。 ① 郑华《: 话语分析与国际关系研究 :福柯的“话语观”对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 现代国际关系》,2005 年第 4 期 ,第 56 - 62 页。 ② 郑华《: 华沙渠道与中美关系解冻 :华盛顿决策内幕》《,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 年第 2 期 ,第 94 - 101 页。 ③ 郑华《: 巴基斯坦渠道与中美关系解冻》《, 史学集刊》,2008 年第 3 期。 话语分析与国际谈判研究 ———以基辛格秘密访华谈判为例 郑 华 (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 上海 200092) 摘 要 : 本文基于美国解密的尼克松总统档案 ,运用国际关系研究中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 ,通过解读周 恩来与基辛格的谈判话语 ,探求基辛格北京秘密之行成功的原因。笔者将 1971 年 7 月周恩来与基辛格峰会成 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第 135 和 136 次中美大使级会谈和巴基斯坦“从首脑 ,经首脑 ,到首脑” 秘密渠道的信息传递扮演了“挑夫”的角色“, 预备级会谈”为周基峰会铺平了道路。其次 ,双方的外事工作作 风令彼此感到舒服 ,周恩来强调天时、地利、人和 ,而基辛格则信奉秘密外交。再次 ,彼此均认可对方独特的谈 判风格 ,并且不断地努力适应。 关键词 : 话语分析 ; 国际谈判 ; 基辛格 ; 秘密访华 中图分类号 :D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3060 (2009) 02 - 0101 - 07 国际谈判是谈判双方或诸方之间话语的交 锋。在谈判过程中 ,谈判者均试图运用有效的话 语构建自身的强势地位 ,削弱对方的权力 ,从而 能够主导会谈议程。同时 ,谈判的外围因素 ——— 天时、地利、人和亦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时 ,谈判 话语的内涵被扩大了 ,不再仅仅局限在传统语言 学所描述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而是与社会 实践紧密联系的一系列行为 ,包括肢体语言、行 为语言 ,以及话语产生的背景等等。文本解读、 话语分析是西方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倡导的主 要研究方法之一。①其哲学基础是法国后现代主 义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有关“话 语与权力”、“话语与社会实践”的相关论述。但 哲学家抽象的哲学思考并不适合作为具体的文 本解读方法使用 ,德里达 (J. Derrida) 虽提出了 “双重阅读”和“解构”的方法 ,但只回答了“要解 构什么”,而没有解答“怎样解构”的问题。此项 研究将以福柯、德里达有关话语的论述为指导 , 通过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基辛格秘密访华时与 周恩来的谈判 ,透视话语在曾经长期敌对国家解 冻外交关系谈判中的重要作用。 在 1971 年 7 月基辛格与周恩来会晤之前 , 中美双方均有改善双边关系的良好意愿 ,但由 于中美对峙长达 22 年之久 ,意识形态相左 ,中 美高层领导人无近距离接触 ,双方在一系列国 际问题上仍存有严重分歧 ,如何在会谈中弱化 分歧 ,强调共识 ,则是双方面临的共同挑战。笔 者将基辛格访华成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三 个方面 : (1) 第 135 和 136 次中美大使级会谈② 和巴基斯坦“从首脑 ,经首脑 ,到首脑”秘密渠道 的信息传递③有效地扮演了“挑夫”的角色 “, 预 备级会谈”为周恩来与基辛格的峰会铺平了道 路 ; (2) 周恩来和基辛格均认可对方独特的谈判 风格 ,并且不断地努力适应 ; ( 3) 双方的外事工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