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当代中国外交》课程教学资源_Lesson 10_中文阅读材料_话语分析与国际谈判研究_以基辛格秘密访华谈判为例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7,文件大小:337.3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20卷第2期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0 No.2 2009年4月 Tongji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 Section Apr.2009 话语分析与国际谈判研究 以基辛格秘密访华谈判为例 郑华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本文基于美国解密的尼克松总统档案,运用国际关系研究中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解读周 恩来与基辛格的谈判话语,探求基辛格北京秘密之行成功的原因。笔者将1971年7月周恩来与基辛格峰会成 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第135和136次中美大使级会谈和巴基斯坦“从首脑,经首脑,到首脑” 秘密渠道的信息传递扮演了“挑夫”的角色,“预备级会谈”为周基峰会铺平了道路。其次,双方的外事工作作 风令彼此感到舒服,周恩来强调天时地利、人和,而基辛格则信奉秘密外交。再次,彼此均认可对方独特的谈 判风格,并且不断地努力适应。 关键词:话语分析;国际谈判;基辛格;秘密访华 中图分类号:D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2,0101-07 国际谈判是谈判双方或诸方之间话语的交 研究将以福柯、德里达有关话语的论述为指导, 锋。在谈判过程中,谈判者均试图运用有效的话 通过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基辛格秘密访华时与 语构建自身的强势地位,削弱对方的权力,从而 周恩来的谈判,透视话语在曾经长期敌对国家解 能够主导会谈议程。同时,谈判的外围因素一 冻外交关系谈判中的重要作用。 天时地利、人和亦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时,谈判 在1971年7月基辛格与周恩来会晤之前, 话语的内涵被扩大了,不再仅仅局限在传统语言 中美双方均有改善双边关系的良好意愿,但由 学所描述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而是与社会 于中美对峙长达22年之久,意识形态相左,中 实践紧密联系的一系列行为,包括肢体语言、行 美高层领导人无近距离接触,双方在一系列国 为语言,以及话语产生的背景等等。文本解读、 际问题上仍存有严重分歧,如何在会谈中弱化 话语分析是西方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倡导的主 分歧,强调共识,则是双方面临的共同挑战。笔 要研究方法之一。①其哲学基础是法国后现代主 者将基辛格访华成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三 义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有关“话 个方面:(1)第135和136次中美大使级会谈② 语与权力”、“话语与社会实践”的相关论述。但 和巴基斯坦“从首脑,经首脑,到首脑”秘密渠道 哲学家抽象的哲学思考并不适合作为具体的文 的信息传递®有效地扮演了“挑夫”的角色,“预 本解读方法使用,德里达O.Derrida)虽提出了 备级会谈”为周恩来与基辛格的峰会铺平了道 “双重阅读”和“解构”的方法,但只回答了“要解 路:(2)周恩来和基辛格均认可对方独特的谈判 构什么”,而没有解答“怎样解构”的问题。此项 风格,并且不断地努力适应,(3)双方的外事工 收稿日期:2008.05.19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外交政策研究》(项目批准号: 06D0013)、上海交通大学文科科研青年创新项目(项目批准号:07QN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郑华(1973·),女,河北辛集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博士。 ①郑华:《话语分析与国际关系研究:福柯的“话语观"对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 4期,第56.62页。 ②郑华:《华沙渠道与中美关系解冻:华盛顿决策内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94·101页。 ③郑华:《巴基斯坦渠道与中美关系解冻》,《史学集刊》,2008年第3期。 1994-2010 China Academie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第 20 卷第 2 期 2009 年 4 月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Tongji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 Section Vol. 20 No. 2 Ap r. 2009 收稿日期 :2008 - 05 - 19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外交政策研究》(项目批准号 : 06J ZD0013)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科研青年创新项目(项目批准号 :07QN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郑华(1973 - ) ,女 ,河北辛集人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博士。 ① 郑华《: 话语分析与国际关系研究 :福柯的“话语观”对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 现代国际关系》,2005 年第 4 期 ,第 56 - 62 页。 ② 郑华《: 华沙渠道与中美关系解冻 :华盛顿决策内幕》《,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 年第 2 期 ,第 94 - 101 页。 ③ 郑华《: 巴基斯坦渠道与中美关系解冻》《, 史学集刊》,2008 年第 3 期。 话语分析与国际谈判研究 ———以基辛格秘密访华谈判为例 郑 华 (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 上海 200092) 摘 要 : 本文基于美国解密的尼克松总统档案 ,运用国际关系研究中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 ,通过解读周 恩来与基辛格的谈判话语 ,探求基辛格北京秘密之行成功的原因。笔者将 1971 年 7 月周恩来与基辛格峰会成 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第 135 和 136 次中美大使级会谈和巴基斯坦“从首脑 ,经首脑 ,到首脑” 秘密渠道的信息传递扮演了“挑夫”的角色“, 预备级会谈”为周基峰会铺平了道路。其次 ,双方的外事工作作 风令彼此感到舒服 ,周恩来强调天时、地利、人和 ,而基辛格则信奉秘密外交。再次 ,彼此均认可对方独特的谈 判风格 ,并且不断地努力适应。 关键词 : 话语分析 ; 国际谈判 ; 基辛格 ; 秘密访华 中图分类号 :D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3060 (2009) 02 - 0101 - 07 国际谈判是谈判双方或诸方之间话语的交 锋。在谈判过程中 ,谈判者均试图运用有效的话 语构建自身的强势地位 ,削弱对方的权力 ,从而 能够主导会谈议程。同时 ,谈判的外围因素 ——— 天时、地利、人和亦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时 ,谈判 话语的内涵被扩大了 ,不再仅仅局限在传统语言 学所描述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而是与社会 实践紧密联系的一系列行为 ,包括肢体语言、行 为语言 ,以及话语产生的背景等等。文本解读、 话语分析是西方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倡导的主 要研究方法之一。①其哲学基础是法国后现代主 义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有关“话 语与权力”、“话语与社会实践”的相关论述。但 哲学家抽象的哲学思考并不适合作为具体的文 本解读方法使用 ,德里达 (J. Derrida) 虽提出了 “双重阅读”和“解构”的方法 ,但只回答了“要解 构什么”,而没有解答“怎样解构”的问题。此项 研究将以福柯、德里达有关话语的论述为指导 , 通过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基辛格秘密访华时与 周恩来的谈判 ,透视话语在曾经长期敌对国家解 冻外交关系谈判中的重要作用。 在 1971 年 7 月基辛格与周恩来会晤之前 , 中美双方均有改善双边关系的良好意愿 ,但由 于中美对峙长达 22 年之久 ,意识形态相左 ,中 美高层领导人无近距离接触 ,双方在一系列国 际问题上仍存有严重分歧 ,如何在会谈中弱化 分歧 ,强调共识 ,则是双方面临的共同挑战。笔 者将基辛格访华成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三 个方面 : (1) 第 135 和 136 次中美大使级会谈② 和巴基斯坦“从首脑 ,经首脑 ,到首脑”秘密渠道 的信息传递③有效地扮演了“挑夫”的角色 “, 预 备级会谈”为周恩来与基辛格的峰会铺平了道 路 ; (2) 周恩来和基辛格均认可对方独特的谈判 风格 ,并且不断地努力适应 ; ( 3) 双方的外事工

102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0卷 作作风令彼此感到舒服,中方强调天时、地利、 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种微观研究方法话 人和,而美方则信奉秘密外交。本文将基于美 语分析,解读周恩来与基辛格在1971年7月的 国第二国家档案馆和国家安全档案馆解密的尼 谈判,从谈判话语的层面透视基辛格秘密访华 克松总统档案和有关历史当事人的回忆录,运 成功的原因。 一、话语内涵与接收效果的变化 在周恩来与基辛格首次近距离接触过程中, 严格保密"”的要求,基辛格乘坐的专车总是窗帘低 基辛格共在京停留四十八小时。其中周恩来和 垂;在基辛格参观紫禁城时,整个旅游景点停止向 基辛格共进行了四次、总长度达十七小时的谈 游客开放半天。这看似普通、平常的细节给基辛 判。谈判就是话语的交锋。敌视达22年之久的 格等人留下了中国人守信用、值得信赖的印象。 对手要改善双边关系,需通过话语拉近距离、减 周恩来会在基辛格的下属生病时,不顾级别差异, 少猜忌、增加互信。为了营造良好的会谈氛围, 亲自前去探望。双方的首次会谈在周恩来亲临基 美方善于运用直接、有声的话语手段来完成这一 辛格下榻处举行,这令基辛格感到亲切和从容:第 目标:在谈判中反复强调双方拥有“共同的基础” 二次会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又使基辛格感到 (common ground),会“共同努力”(work togeth- 了作为贵宾的荣耀:更重要的是,这中间体现的平 er);强调美方的态度是“绝对地”(absolutely)、 等观念令基辛格感到很舒服。同时,周恩来亲自 “完全地"(totally,fully)、“特别地”(extremely)、 为基辛格访华时起居和饮食做了细致的准备。在 “真诚”(sincere)、“坦率”(candid)、“坦白” 对基辛格下榻的房间进行重新粉刷和布置时,周 (frank)。然而,诚恳的措词不足以赢得中方的理 恩来让服务员把文革色彩很浓的工艺品换成了文 解和信任,所以,美方还运用了有力度的“话语事 物、国画等,他的细心和周到让他们美国人体味到 件”向周恩来提供驻台美军的详细数字:终 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在饮食方面,周恩 止了美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的巡逻,从台湾撤出 了一个中队的空中加油机:将军事顾问团的规模 来特地安排准备了美国人爱吃的奶酪和海味,并 减小20%;准备在印度支那战事结束后,撤走与 事先亲自核定菜单。基辛格刚下飞机,就得到了 台湾防卫无关的2/3军队。① 叶剑英元帅的盛宴款待。此后,多餐如此。在基 中国人性格含蓄、内敛,很少像美方那样“信 辛格和周恩来两次长时间的会晤中,分别穿插了 誓旦旦”地使用感情色彩浓烈话语,但会更多地运 两次用餐,这看似自然、平常的用餐却起到了调节 用无声话语—肢体语言和行为语言来传递信 气氛、舒缓心情的作用。同时,中国博大精深的饮 息。周恩来②会派四名高级官员—张文晋、王海 食文化给基辛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在 容唐闻生、唐龙彬和三名领航员亲自到巴基斯坦 给尼克松的报告中着笔墨写到“中国饮食源于传 迎接基辛格:当基辛格离开中国时,所有参与会见 统文化精心手工烹制、用餐环境清新、盛宴菜式 基辛格的中国官员(周恩来除外)都到机场送行; 繁多、酸甜搭配得当。美餐之后,虽有心满意足之 会向基辛格赠送《毛泽东选集》英文版和连夜赶制 感,却无丝毫厌腻之心。”⑧在吃过精美的北京考鸭 的基辛格访华相册。在基辛格短暂的48个小时 之后,周恩来带领基辛格等人参观北京烤鸭的操 行程中,中方还应美方提出的“基辛格北京之行要 作间,并描述做烤鸭时用的果木。这段小插曲令 Memcon,Kissinger and Zhou,9 July1971,4:35-11:20 PM,,with cover memo by Lord,29 July 1971;Source box 1033,China HAK Memcons July 1971. ②有关周恩来在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详见郑华:《周恩来谈判艺术解读:以中美关系解冻的系列谈判为 例1969.1972》.《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2期。 3 Kissinger to Nixon,"My Talks with Chou Errlai,"14 July 1971,Source:Box 1033,Miscellaneous Memoranda Rela- ting to HAK Trip to PRC,July 197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0 卷 作作风令彼此感到舒服 ,中方强调天时、地利、 人和 ,而美方则信奉秘密外交。本文将基于美 国第二国家档案馆和国家安全档案馆解密的尼 克松总统档案和有关历史当事人的回忆录 ,运 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种微观研究方法 ———话 语分析 ,解读周恩来与基辛格在 1971 年 7 月的 谈判 ,从谈判话语的层面透视基辛格秘密访华 成功的原因。 一、话语内涵与接收效果的变化 在周恩来与基辛格首次近距离接触过程中 , 基辛格共在京停留四十八小时。其中周恩来和 基辛格共进行了四次、总长度达十七小时的谈 判。谈判就是话语的交锋。敌视达 22 年之久的 对手要改善双边关系 ,需通过话语拉近距离、减 少猜忌、增加互信。为了营造良好的会谈氛围 , 美方善于运用直接、有声的话语手段来完成这一 目标 :在谈判中反复强调双方拥有“共同的基础” (common ground) ,会“共同努力”(work toget h2 er) ;强调美方的态度是“绝对地”( absolutely) 、 “完全地”(totally , f ully) “、特别地”(extremely) 、 “真 诚”( sincere ) 、“坦 率”( candid ) 、“坦 白” (frank) 。然而 ,诚恳的措词不足以赢得中方的理 解和信任 ,所以 ,美方还运用了有力度的“话语事 件”———向周恩来提供驻台美军的详细数字 ;终 止了美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的巡逻 ;从台湾撤出 了一个中队的空中加油机 ;将军事顾问团的规模 减小 20 % ;准备在印度支那战事结束后 ,撤走与 台湾防卫无关的 2/ 3 军队。① 中国人性格含蓄、内敛 ,很少像美方那样“信 誓旦旦”地使用感情色彩浓烈话语 ,但会更多地运 用无声话语 ———肢体语言和行为语言来传递信 息。周恩来②会派四名高级官员 ———张文晋、王海 容、唐闻生、唐龙彬和三名领航员亲自到巴基斯坦 迎接基辛格 ;当基辛格离开中国时 ,所有参与会见 基辛格的中国官员(周恩来除外) 都到机场送行 ; 会向基辛格赠送《毛泽东选集》英文版和连夜赶制 的基辛格访华相册。在基辛格短暂的 48 个小时 行程中 ,中方还应美方提出的“基辛格北京之行要 严格保密”的要求 ,基辛格乘坐的专车总是窗帘低 垂 ;在基辛格参观紫禁城时 ,整个旅游景点停止向 游客开放半天。这看似普通、平常的细节给基辛 格等人留下了中国人守信用、值得信赖的印象。 周恩来会在基辛格的下属生病时 ,不顾级别差异 , 亲自前去探望。双方的首次会谈在周恩来亲临基 辛格下榻处举行 ,这令基辛格感到亲切和从容 ;第 二次会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这又使基辛格感到 了作为贵宾的荣耀 ;更重要的是 ,这中间体现的平 等观念令基辛格感到很舒服。同时 ,周恩来亲自 为基辛格访华时起居和饮食做了细致的准备。在 对基辛格下榻的房间进行重新粉刷和布置时 ,周 恩来让服务员把文革色彩很浓的工艺品换成了文 物、国画等 ,他的细心和周到让他们美国人体味到 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在饮食方面 ,周恩 来特地安排准备了美国人爱吃的奶酪和海味 ,并 事先亲自核定菜单。基辛格刚下飞机 ,就得到了 叶剑英元帅的盛宴款待。此后 ,多餐如此。在基 辛格和周恩来两次长时间的会晤中 ,分别穿插了 两次用餐 ,这看似自然、平常的用餐却起到了调节 气氛、舒缓心情的作用。同时 ,中国博大精深的饮 食文化给基辛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至于他在 给尼克松的报告中着笔墨写到“中国饮食源于传 统文化、精心手工烹制、用餐环境清新、盛宴菜式 繁多、酸甜搭配得当。美餐之后 ,虽有心满意足之 感 ,却无丝毫厌腻之心。”③在吃过精美的北京考鸭 之后 ,周恩来带领基辛格等人参观北京烤鸭的操 作间 ,并描述做烤鸭时用的果木。这段小插曲令 102 ① ② ③ Memcon , Kissinger and Zhou , 9 J uly1971 , 4 :35 - 11 :20 PM , , with cover memo by Lord , 29 J uly 1971 ;Source : box 1033 , China HA K Memcons J uly 1971. 有关周恩来在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详见郑华《: 周恩来谈判艺术解读:以中美关系解冻的系列谈判为 例 1969 - 1972》《,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 年第 2 期。 Kissinger to Nixon ,“My Talks with Chou En2lai ,”14 J uly 1971 , Source : Box 1033 , Miscellaneous Memoranda Rela2 ting to HA K Trip to PRC , J uly 1971

第2期 郑华:话语分析与国际谈判研究 103 美方感到周恩来的亲切、友善和为使客人感到舒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更真实地了解了中国共产 适、自然而做的努力。①基辛格对以周恩来为核心 党人信仰的真实执着和坚韧。 的中国领导人和高级官员的认知还体现在对中方 中方这种悄无声息、有意识的“无声话语”对 高级官员无意识话语的捕捉上。在叶剑英送基辛 美国官员的震撼力,是美方“热情”、“火辣”有声 格到机场的路上,叶帅回忆自己的革命道路时不 话语望尘莫及的。因为,在中方“无声话语”中 经意地说“40多年前,他还是国民党军队里的一个 中方是主动的实施者,美方是主动的接受者。当 军官,他听说毛泽东带着两万人在山上,就加入了 美方官员带着好奇与困惑主动探求中方的行为 他们。他们在长征的道路上没曾想到会在有生之 时,得出的结论是主观积极认知的结果,观察者 年看到胜利。他想他们的奋斗是为了下一代。”② 会更相信自己的“眼晴”。而在美方“有声话语” 基辛格在向尼克松提交北京秘密之行的报告中, 中,美方是主动的实施者,中方是被动的接收者, 如实汇报了叶剑英的这段话语,因为基辛格感到 中方会对美方话语的“信度”和“效度"”提出质疑, 叶剑英朴素、自然的话语让他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不会百分百全部接受,更不会全部认可。换句话 共产党50年的奋斗历程,从长征、抗日、内战,到 说,中方是不会轻易相信美方“嘴巴”的。 二、话语事件与谈判议题的关系 话语是观念的反映。话语中反复被提及的 事情就构成了“话语事件”。在中美双方有声话 表1任务书一览表国(1971年7月) 语的交锋中,双方各自所持的若干“话语事件”体 议题 页数百分比 美方的立场 现了其在各自观念中的不同排序,并由此可以透 表达对中国的尊重和改善双边关系的 开场白 11 20% 视出双方对权力、利益、威胁、意识形态的不同认 良好愿望 知。换句话说,出现频率越高的“话语事件”体现 议程 8 14.5% 会谈中涉及的议题 美方或中方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出现 出访日期、会晤地点、停留时间、会谈 首脑会晤 5.5% 频率可以分为绝对频率和相对频率:绝对频率是 形式和议题等 台湾 5 9% 指某个议题在整个会谈中所占的比例:相对频率 美台关系、台湾的地位联合国代表权 是指某个议题在某次会谈中频繁出现的次数,虽 希望中国能对北越施加影响,帮助结 印度支那 6 10.1% 束战争 然占的比重并不一定大,但其频繁出现的次数表 大田关系 7 12.6% 美、苏、中、日之间的关系 明了这个议题在中方或美方议程中的重要性。 联络 3 5.5% 建议设立热线电话和秘密联络渠道 谈话者在提及这些议题时,有时是有意的、有时 贸易旅游 4 7.3% 建议发展贸易增加交流 是无意的行为,但它体现了谈话者内心深处对这 采取措施缓解南亚紧张局势,确保南 个议题的关注与焦虑。 印巴冲突 3 5.5% 亚大陆的稳定 早在1971年初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为 中美需要分别劝说北南双方采取克制 朝鲜半岛 3.6% 基辛格北京秘密之行准备任务书(Briefing 2 态度 Books)时,美方设置的谈判议题和比例分布详见 祝酒词 3 5.5% 表1所示。 (共55页) John H.Holdridge,Crossing the Divide:An Insider's Account of the Normaliza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Bos ton: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1997:60. 2Kissinger to Nixon,"My Talks with Chou Errlai,"14 July 1971,Source:Box 1033,Miscellaneous Memoranda Rela- ting to HAK Trip to PRC,July 1971. ③议题的先后顺序是依据任务书的顺序排列,每个议题的页数不包括附加参考文件,其中台湾问题上附有5页美 在台的军事部属。Briefing Book for HAK Secret Visit to China,Source:NSC Files,Box850,Folder4.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2 期 郑华 :话语分析与国际谈判研究 美方感到周恩来的亲切、友善和为使客人感到舒 适、自然而做的努力。① 基辛格对以周恩来为核心 的中国领导人和高级官员的认知还体现在对中方 高级官员无意识话语的捕捉上。在叶剑英送基辛 格到机场的路上 ,叶帅回忆自己的革命道路时不 经意地说“40 多年前 ,他还是国民党军队里的一个 军官 ,他听说毛泽东带着两万人在山上 ,就加入了 他们。他们在长征的道路上没曾想到会在有生之 年看到胜利。他想他们的奋斗是为了下一代。”② 基辛格在向尼克松提交北京秘密之行的报告中 , 如实汇报了叶剑英的这段话语 ,因为基辛格感到 叶剑英朴素、自然的话语让他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共产党 50 年的奋斗历程 ,从长征、抗日、内战 ,到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更真实地了解了中国共产 党人信仰的真实、执着和坚韧。 中方这种悄无声息、有意识的“无声话语”对 美国官员的震撼力 ,是美方“热情”、“火辣”有声 话语望尘莫及的。因为 ,在中方“无声话语”中 , 中方是主动的实施者 ,美方是主动的接受者。当 美方官员带着好奇与困惑主动探求中方的行为 时 ,得出的结论是主观积极认知的结果 ,观察者 会更相信自己的“眼睛”。而在美方“有声话语” 中 ,美方是主动的实施者 ,中方是被动的接收者 , 中方会对美方话语的“信度”和“效度”提出质疑 , 不会百分百全部接受 ,更不会全部认可。换句话 说 ,中方是不会轻易相信美方“嘴巴”的。 二、话语事件与谈判议题的关系 话语是观念的反映。话语中反复被提及的 事情就构成了“话语事件”。在中美双方有声话 语的交锋中 ,双方各自所持的若干“话语事件”体 现了其在各自观念中的不同排序 ,并由此可以透 视出双方对权力、利益、威胁、意识形态的不同认 知。换句话说 ,出现频率越高的“话语事件”体现 美方或中方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出现 频率可以分为绝对频率和相对频率 :绝对频率是 指某个议题在整个会谈中所占的比例 ;相对频率 是指某个议题在某次会谈中频繁出现的次数 ,虽 然占的比重并不一定大 ,但其频繁出现的次数表 明了这个议题在中方或美方议程中的重要性。 谈话者在提及这些议题时 ,有时是有意的、有时 是无意的行为 ,但它体现了谈话者内心深处对这 个议题的关注与焦虑。 早在 1971 年初春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为 基辛 格 北 京 秘 密 之 行 准 备 任 务 书 (Briefing Books) 时 ,美方设置的谈判议题和比例分布详见 表 1 所示。 表 1 任务书一览表 ③ (1971 年 7 月) 议题 页数 百分比 美方的立场 开场白 11 20 % 表达对中国的尊重和改善双边关系的 良好愿望 议程 8 14. 5 % 会谈中涉及的议题 首脑会晤 3 5. 5 % 出访日期、会晤地点、停留时间、会谈 形式和议题等 台湾 5 9 % 美台关系、台湾的地位、联合国代表权 印度支那 6 10. 1 % 希望中国能对北越施加影响 ,帮助结 束战争 大国关系 7 12. 6 % 美、苏、中、日之间的关系 联络 3 5. 5 % 建议设立热线电话和秘密联络渠道 贸易、旅游 4 7. 3 % 建议发展贸易、增加交流 印巴冲突 3 5. 5 % 采取措施缓解南亚紧张局势 ,确保南 亚大陆的稳定 朝鲜半岛 2 3. 6 % 中美需要分别劝说北南双方采取克制 态度 祝酒词 3 5. 5 % (共 55 页) 103 ① ② ③ John H. Holdridge , Crossing the Divi de : A n Insi derπs Account of the Normaliz ation of U. S. 2China Relations , Bos2 ton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 Inc. , 1997 :60. Kissinger to Nixon ,“My Talks with Chou En2lai ,”14 J uly 1971 , Source : Box 1033 , Miscellaneous Memoranda Rela2 ting to HA K Trip to PRC , J uly 1971. 议题的先后顺序是依据任务书的顺序排列 ,每个议题的页数不包括附加参考文件 ,其中台湾问题上附有 5 页美 在台的军事部属。Briefing Book for HA K Secret Visit to China , Source : NSC Files , Box 850 , Folder 4

104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0卷 由于这将是双方高层领导人的第一次近距 切心情,以及周恩来温文尔雅的待客之道有紧密 离接触,华盛顿并不非常了解北京的立场和观 的联系。同时,美为消除中方的误解,再三解释 点,任务书只能起到一种估计和预测的作用。 尼克松政府的对外政策与前任美国总统的对外 与基辛格第二次访华、黑格访华、尼克松访华的 政策不同,占6.5%,高于中方对外交政策的解释 任务书相比较而言,这份资料是最薄的。这在 (4.4%)。在中方最关心的台湾问题上,虽双方 一定程度上表明:当时美国对华的认知的有限 花费时间与精力较多,占15.2%,但远不如印度 性。同时,双方的初次会晤将会侧重于广泛地 支那问题(41.3%),并且,基辛格要将中美建交 交流意见,用于谈判开场寒暄和议程设置的比 和美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分开谈,并将从台湾撤 例明显较高。在美方关注的印度支那问题和大 军和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挂起勾来。中方静观其 国关系问题上,比例较高。而在中方最为关注 动,采取了克制的态度,未在这个问题上和美方 的台湾问题上,美方也意识到了这是一个不得 纠缠,从而确保了双方首次会谈的顺利进行。 不首先面对的问题,因而将其放在了正式谈判 周恩来在会谈结束后立即向毛泽东汇报。 议题的第一位。 毛指示说:“要给基辛格吹天下大乱,形势不好, 待到基辛格访华时,周恩来于7月9日下午 不要老谈具体问题。我们准备美国、苏联、日本 4点30分亲自来到基辛格的下榻处,同他进行了 近7个多小时的会谈。双方会谈议题和比例的 一起来瓜分中国。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邀请 分布详见表2所示。 他们来的。”®毛泽东的此番话语奠定了第二天会 谈的基调。在周恩来与基辛格历时近6小时(包 表2中美会谈议题的比例分布示意图① 括午餐时间)的第二次会晤中,双方会谈议题的 (1971年7月9日) 比例分配如表3所示。 美对 中对 议题 开场白 台湾 印支 朝鲜 日本 外 外 其它 表3中美会谈议题的比例分布示意图 政策 政策 (1971年7月10日) 页数 19 2 中方 台湾 印度大国 南亚 军备 双方 总统 百分比17.4 议题开场白 15.2 41.3 6.5 6.5 6.5 4.4 2.2 陈述问题 支那关系大陆控制联络 访华 (共46页) 页数 1.5 11 5.5 2.50.5 0.5 3.5 4 由此表可以看出,由于这是中美高层领导人 比例 4.2 30.619.415.36.9 1.4 1.4 9.7 11.1 的首次会晤,双方花在“寒暄”、“热身”方面的时 (共36页) 间较多,占17.4%。在国际谈判中,若将大量的 谈判时间用于旁敲侧击,顾左右而言它的迂回表 由于这是双方领导人的第二次会晤,双方用 述,将被认为是一种“浪费”。®但由于这是长期 于客套、寒暄的时间明显减少,仅占4.2%。周恩 敌对国家高层领导人首次近距离、长时间会晤, 来谨遵毛泽东“要吹天下大乱”的指示,将世界局 所以,“预热”时间比较长。此外,尽管谈判是在 势、台湾、印度支那、南亚、日本、中美联络、军备 中国的“主场”进行,但双方在美国最为关心的印 控制等七大问题穿插在一起,充分地陈述中方的 度支那问题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最多,占 立场和观点,周恩来是滔滔不绝的演讲者,而基 41.3%,这和基辛格希望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急 辛格只充当了规规矩矩的听众的角色,周的陈述 1 Memcon,Kissinger and Zhou,9 July1971,4:35-11:20 PM,with cover memo by Lord,29 July 1971;Source box 1033,China HAK Memcons July 1971. 2Alvin L.Goldman Jacques Rojot,Negotiation:Theory and Practice,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 al,2003:325 ③魏史言:《基辛格秘密访华内幕》,《新中国外交风云》(第二辑),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主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 社,1991年版,第42页。 C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0 卷 由于这将是双方高层领导人的第一次近距 离接触 ,华盛顿并不非常了解北京的立场和观 点 ,任务书只能起到一种估计和预测的作用。 与基辛格第二次访华、黑格访华、尼克松访华的 任务书相比较而言 ,这份资料是最薄的。这在 一定程度上表明 :当时美国对华的认知的有限 性。同时 ,双方的初次会晤将会侧重于广泛地 交流意见 ,用于谈判开场寒暄和议程设置的比 例明显较高。在美方关注的印度支那问题和大 国关系问题上 ,比例较高。而在中方最为关注 的台湾问题上 ,美方也意识到了这是一个不得 不首先面对的问题 ,因而将其放在了正式谈判 议题的第一位。 待到基辛格访华时 ,周恩来于 7 月 9 日下午 4 点 30 分亲自来到基辛格的下榻处 ,同他进行了 近 7 个多小时的会谈。双方会谈议题和比例的 分布详见表 2 所示。 表 2 中美会谈议题的比例分布示意图 ① (1971 年 7 月 9 日) 议题 开场白 台湾 印支 朝鲜 日本 美对 外 政策 中对 外 政策 其它 页数 8 7 19 3 3 3 2 1 百分比 17. 4 15. 2 41. 3 6. 5 6. 5 6. 5 4. 4 2. 2 (共 46 页) 由此表可以看出 ,由于这是中美高层领导人 的首次会晤 ,双方花在“寒暄”、“热身”方面的时 间较多 ,占 17. 4 %。在国际谈判中 ,若将大量的 谈判时间用于旁敲侧击 ,顾左右而言它的迂回表 述 ,将被认为是一种“浪费”。② 但由于这是长期 敌对国家高层领导人首次近距离、长时间会晤 , 所以“, 预热”时间比较长。此外 ,尽管谈判是在 中国的“主场”进行 ,但双方在美国最为关心的印 度支 那 问 题 上 花 费 的 时 间 和 精 力 最 多 , 占 41. 3 % ,这和基辛格希望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急 切心情 ,以及周恩来温文尔雅的待客之道有紧密 的联系。同时 ,美为消除中方的误解 ,再三解释 尼克松政府的对外政策与前任美国总统的对外 政策不同 ,占 6. 5 % ,高于中方对外交政策的解释 (4. 4 %) 。在中方最关心的台湾问题上 ,虽双方 花费时间与精力较多 ,占 15. 2 % ,但远不如印度 支那问题(41. 3 %) ,并且 ,基辛格要将中美建交 和美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分开谈 ,并将从台湾撤 军和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挂起勾来。中方静观其 动 ,采取了克制的态度 ,未在这个问题上和美方 纠缠 ,从而确保了双方首次会谈的顺利进行。 周恩来在会谈结束后立即向毛泽东汇报。 毛指示说 “: 要给基辛格吹天下大乱 ,形势不好 , 不要老谈具体问题。我们准备美国、苏联、日本 一起来瓜分中国。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邀请 他们来的。”③毛泽东的此番话语奠定了第二天会 谈的基调。在周恩来与基辛格历时近 6 小时 (包 括午餐时间) 的第二次会晤中 ,双方会谈议题的 比例分配如表 3 所示。 表 3 中美会谈议题的比例分布示意图 (1971 年 7 月 10 日) 议题 开场白 中方 陈述 台湾 问题 印度 支那 大国 关系 南亚 大陆 军备 控制 双方 联络 总统 访华 页数 1. 5 11 7 5. 5 2. 5 0. 5 0. 5 3. 5 4 比例 4. 2 30. 6 19. 4 15. 3 6. 9 1. 4 1. 4 9. 7 11. 1 (共 36 页) 由于这是双方领导人的第二次会晤 ,双方用 于客套、寒暄的时间明显减少 ,仅占 4. 2 %。周恩 来谨遵毛泽东“要吹天下大乱”的指示 ,将世界局 势、台湾、印度支那、南亚、日本、中美联络、军备 控制等七大问题穿插在一起 ,充分地陈述中方的 立场和观点 ,周恩来是滔滔不绝的演讲者 ,而基 辛格只充当了规规矩矩的听众的角色 ,周的陈述 104 ① ② ③ Memcon , Kissinger and Zhou , 9 J uly1971 , 4 :35 - 11 :20 PM , with cover memo by Lord , 29 J uly 1971 ;Source : box 1033 , China HA K Memcons J uly 1971. 详见 Alvin L. Goldman & J acques Rojot , Negotiation : Theory and Practice , Hague : Kluwer Law Internation2 al , 2003 :325. 魏史言《: 基辛格秘密访华内幕》《, 新中国外交风云》(第二辑) ,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主编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 社 ,1991 年版 ,第 42 页

第2期 郑华:话语分析与国际谈判研究 105 占整个会谈的30.6%。同时,周描述的“天下大 问题、总统访华、双方联络,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 乱”隐隐地体现出中国领导人对中国国家安全状 精力,分别占15.3%,11.1%,和9.7%。非常值 况的担忧。虽然双方在台湾问题上占用的时间 得注意的一点是,对于“苏联的威胁”,这个中方 和精力高居所有会谈议题之首,占19.4%,但这 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中方并没有主动提出,也没 是周恩来用“挤牙膏”的办法“挤”出来用步 有深入地和基辛格谈,但是在整个会谈中,“苏 步紧逼、环环相扣的方法让基辛格表明美国政府 联”这个字眼会不时地闪烁出现。换句话说,“苏 在台湾问题上的明确立场,迫使基辛格谈他很想 联”出现的绝对频率并不高,但相对频率却很高。 回避的问题。周恩来充分地利用了“主场”的优 中方会提到“美、苏、日有可能勾结瓜分中国”; 势,用紧张、急切的节奏主导着整个谈判,以至于 “苏联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目前在蒙古人 基辛格先后四次说“我还没有说完我想说的”, 民共和国驻军”等等。①基辛格似乎对中国的担 “请让我来陈述一下我的观点”,“我就要谈这一 忧心领神会,清清楚楚地向中方表明美、苏、日不 点,总理总是比我领先一步”,“首先,请让我说” 会勾结瓜分中国,美会及时向中国通报军控谈判 等等。美方对于自己关注的话题,如:印度支那 信息。 三、话语的建构功能 在基辛格与周恩来的初次会晤中,基辛格运 统的“亲密助手”(close associate),多次提到自己 用了大量热诚的话语营造良好谈判氛围,并有意 是“代表尼克松总统”(on behalf of President 弱化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基辛格先是 Nixon),是被“尼克松总统授权”(was authorized 运用大量的褒义词表达对中国古老文化的崇拜 by President Nixon)的。其言外之意就是:美方 和敬仰:他称赞中国“优越的文化”(cultural supe- 的观点是总统许可的,非基辛格的个人观点,是 riority),“美丽、神奇的土地”(beautiful and mys- 美国政府官方的态度。同时,基辛格多次频繁使 terious land),强调中国的“成就”(achievement)、 用形容词和程度副词表达“美方的态度是诚恳 “传统”(tradition)和“实力”(strength)。同时对 的”这个概念。基辛格会使用“绝对的坦率”(ab 中国历史上遭受外敌入侵寄予深切同情,称中国 solutely candid),“带着所有的诚意”(with full 是“外国压迫的受害者”(victims of foreign op candor),“绝对的尊重”(will be honored abso~ pression)。并谦虚地说:与中国相比,美国只是 lutely)等词汇表达美方严肃、认真、坦诚的会谈 一个“新兴的、发展中”(new and developing)国 态度。另一方面,基辛格在会谈中有意识地弱 家。此外,基辛格还时刻注意用话语提升中国的 化,甚至搁置意识形态因素,反复解释尼克松时 国际地位,强化“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发展中的国 期的对外政策与以往的政府不同,不以意识形态 家"(strong and developing)的概念。美国“热切 划线,强调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mutual respect 盼望”(keen anticipation),并且“衷心希望”(keen and equality)基础上,在共同关心的事务上进行 awareness)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play appro- 合作(cooperate)。"基辛格承认双方在“意识形态 priate role),“分担国际责任”(share internation- 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deep ideological differ al responsibility)。并称“中美两国之间有如此悠 ences),但希望“由历史评判对错"(let history judge 久的友谊并非偶然”(It is no accident that our who is correct)。杜勒斯时期的对外政策是“在全 two countries have had such a long history of 世界与共产主义战斗,为了使美国成为主导力量, friendship)。为显示同周恩来谈话的可信性和权 美国要在任何时间,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参加每 威性,基辛格不忘主动“垫高板凳”,称自己是总 一场战斗。而尼克松总统的对外政策则不同一 Memcon,Kissinger and Zhou,10 July 1971,Afternoon (12:10 p.m.-6:00 p.m.)with cover memo by Lord, 6 August 1971,Source:box 1033,China HAK Memcons July 197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第 2 期 郑华 :话语分析与国际谈判研究 占整个会谈的 30. 6 %。同时 ,周描述的“天下大 乱”隐隐地体现出中国领导人对中国国家安全状 况的担忧。虽然双方在台湾问题上占用的时间 和精力高居所有会谈议题之首 ,占 19. 4 % ,但这 是周恩来用“挤牙膏”的办法“挤”出来 ———用步 步紧逼、环环相扣的方法让基辛格表明美国政府 在台湾问题上的明确立场 ,迫使基辛格谈他很想 回避的问题。周恩来充分地利用了“主场”的优 势 ,用紧张、急切的节奏主导着整个谈判 ,以至于 基辛格先后四次说“我还没有说完我想说的”, “请让我来陈述一下我的观点”“, 我就要谈这一 点 ,总理总是比我领先一步”“, 首先 ,请让我说” 等等。美方对于自己关注的话题 ,如 :印度支那 问题、总统访华、双方联络 ,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 精力 ,分别占 15. 3 % ,11. 1 % ,和 9. 7 %。非常值 得注意的一点是 ,对于“苏联的威胁”,这个中方 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中方并没有主动提出 ,也没 有深入地和基辛格谈 ,但是在整个会谈中 “, 苏 联”这个字眼会不时地闪烁出现。换句话说 “, 苏 联”出现的绝对频率并不高 ,但相对频率却很高。 中方会提到“美、苏、日有可能勾结瓜分中国”; “苏联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目前在蒙古人 民共和国驻军”等等。① 基辛格似乎对中国的担 忧心领神会 ,清清楚楚地向中方表明美、苏、日不 会勾结瓜分中国 ,美会及时向中国通报军控谈判 信息。 三、话语的建构功能 在基辛格与周恩来的初次会晤中 ,基辛格运 用了大量热诚的话语营造良好谈判氛围 ,并有意 弱化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基辛格先是 运用大量的褒义词表达对中国古老文化的崇拜 和敬仰 :他称赞中国“优越的文化”(cultural supe2 riority) “, 美丽、神奇的土地”(beautif ul and mys2 terious land) ,强调中国的“成就”(achievement) 、 “传统”(tradition) 和“实力”(strength) 。同时对 中国历史上遭受外敌入侵寄予深切同情 ,称中国 是“外国压迫的受害者”( victims of foreign op2 pression) 。并谦虚地说 :与中国相比 ,美国只是 一个“新兴的、发展中”( new and developing) 国 家。此外 ,基辛格还时刻注意用话语提升中国的 国际地位 ,强化“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发展中的国 家”(strong and developing) 的概念。美国“热切 盼望”(keen anticipation) ,并且“衷心希望”( keen awareness) 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play appro2 priate role) ,“分担国际责任”(share internation2 al responsibility) 。并称“中美两国之间有如此悠 久的友谊并非偶然”( It is no accident t hat our two countries have had such a long history of friendship) 。为显示同周恩来谈话的可信性和权 威性 ,基辛格不忘主动“垫高板凳”,称自己是总 统的“亲密助手”(close associate) ,多次提到自己 是“代表尼克松总统”(on behalf of President Nixon) ,是被“尼克松总统授权”(was aut horized by President Nixon) 的。其言外之意就是 :美方 的观点是总统许可的 ,非基辛格的个人观点 ,是 美国政府官方的态度。同时 ,基辛格多次频繁使 用形容词和程度副词表达“美方的态度是诚恳 的”这个概念。基辛格会使用“绝对的坦率”(ab2 solutely candid) “, 带着所有的诚意”( wit h f ull candor) “, 绝对的尊重”( will be honored abso2 lutely) 等词汇表达美方严肃、认真、坦诚的会谈 态度。另一方面 ,基辛格在会谈中有意识地弱 化 ,甚至搁置意识形态因素 ,反复解释尼克松时 期的对外政策与以往的政府不同 ,不以意识形态 划线 ,强调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mut ual respect and equality) 基础上 ,在共同关心的事务上进行 合作(cooperate) 。”基辛格承认双方在“意识形态 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deep ideological differ2 ences) ,但希望“由历史评判对错”(let history judge who is correct) 。杜勒斯时期的对外政策是“在全 世界与共产主义战斗 ,为了使美国成为主导力量 , 美国要在任何时间 ,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参加每 一场战斗。而尼克松总统的对外政策则不同 ——— 105 ① Memcon , Kissinger and Zhou , 10 J uly 1971 , Afternoon (12 :10 p. m. 26 :00 p. m. ) , with cover memo by Lord , 6 August 1971 ,Source : box 1033 , China HA K Memcons J uly 1971

106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0卷 “不是抽象地对付共产主义,而是根据共产主义国 度支那战事结束后,撤走与台湾防卫无关的2/3 家针对美国的具体行动,来对付具体的共产主义国 军队:基辛格准备向周恩来提供驻台美军的详细 家,而且不是作为一场抽象的圣战。”① 数字,④却有意规避台湾的归属问题。而在中方 与基辛格直白、热情的话语相比,周恩来更 看来,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台湾的归属问题。若将 善于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追溯造成中美关系、 台湾的归属和美从台湾撤军这两个问题并列来 台湾问题、越南问题现状的原因,探究国际事务 谈,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是基于对前者的承认 的正义性与合法性。事实上,中美双方在谈判中 而采取的行动。正如周恩来所言:“台湾问题的 完全秉持着不同的谈判态度,美方只是希望就事 关键不仅仅是美国撤军的问题,还有两国之间的 论事,秉持着力解决具体问题的实用主义态度, 基本关系问题台湾必须被视为中国的一部 刻意规避对国际伦理、道德准则的探讨。而中方 分,是中国的一个省。”®在越南问题上,基辛格强 则更为注重对国际伦理、道义、合法性的探讨。 调美国的“威望”(prestige)和“荣誉”(honor),强 美方称会谈的议题为“issue”,而中方则称之为 调要“体面地结束战争”(a settlement consistent ‘question”。按照字典的解释“issue”是指 with our honor and our self-respect)通过谈 “正在争论的一个问题或一件事中的一点”:②而 判方式,设定全部撤军日期、实现全面停火、释放 “question”是指一个存有分歧和争论的题目”。@ 战俘、确保越南政府的国际地位。同时表示,绝 “一个点”与“一个题目”相比,“点”的容量要小得 不能做有损国家荣誉的事情—1)不能同北越 多,而“题目”涉及的内容更宽泛。换句话说,“s 合作推翻南越政府:(2)不能将支付战争赔款作 sue”指的是在一些具体、实实在在的事情上存在 为和平的一个条件,但可以自愿提供援助。而周 的分歧,而“question”则指的是在原则、立场上存 恩来则更为关注“美在越南行为的不合理性和非 在的分歧。进一步讲,美国是想“就事论事,解决 正义性。”周恩来用回顾历史的办法,从杜勒斯谈 具体问题”,如:结束越南战争;而中国是要“探讨 起,谈到历任美国政府的对越政策,追溯战事的 在原则、立场上的正义性与合法性问题”。此外, 起源美国拒绝签署《日内瓦协定》的欺骗行 提到“question”,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答案” 径,和步英法殖民者后尘的侵略行径,指出“印度 (answer),那么,中国希望得到的答案就是“双方 支那战争的罪魁祸首是美国政府,而且挑起印度 能在原则立场上达成共识”,而美国关注的则是 支那战事的责任应该由美国政府承担”。®在国际 “能使某个具体问题得到解决”。“issue"和“ques 谈判中,伦理、道德方面的辩论可作为有效的谈 tion”这两个简单的词汇,就像是冰山的一角,折 判手段使用,谈判者可凭借有关正义和公平的陈 射并透视出双方会谈态度的基本不同。基于这 述一合法的外衣,在谈判中获取有利地位,并 种态度的差异,双方在处理国际事务中遵循的准 可以谋取自身的利益。这样做,既不会招致过多 则也是不同的。而双方在台湾问题、越南问题上 的谴责,也不会花费太高的成本。通过诉诸道德 的态度则可以是最好的明证了。 议题,强势一方可避免使用太多的权力,而弱势 在台湾问题上,基辛格着重谈美为了改善同 一方也能利用其弱小的优势,获取较为有利的结 中国的关系,缓解台湾地区的紧张形势,所采取 果。⑦在谈判中,一方倡导的正义与公平原则可 的一些积极努力:终止了美国第七舰队在台湾海 以当作捍卫自身利益的有利武器,而另一方则会 峡的巡逻:从台湾撒出了一个中队的空中加油 认为这只是对方使用的谈判策略而已。换句话 机;将军事顾问团的规模减小了20%;准备在印 说,美方并不认同中方坚持的国际道义与伦理, ①、④、⑤.©Memcon,Kissinger and Zhou,9 JulyI971,4:35-1l:20PM,with cover memo by Lord,29July1971; Source:box 1033,China HAK Memcons July 1971. 23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unabridged,Springfield:Merriam-Webster Inc.Publish- ers,2002:1015、1584 Cecilia Albin,Justice and Fairness in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9.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0 卷 “不是抽象地对付共产主义 ,而是根据共产主义国 家针对美国的具体行动 ,来对付具体的共产主义国 家 ,而且不是作为一场抽象的圣战。”① 与基辛格直白、热情的话语相比 ,周恩来更 善于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追溯造成中美关系、 台湾问题、越南问题现状的原因 ,探究国际事务 的正义性与合法性。事实上 ,中美双方在谈判中 完全秉持着不同的谈判态度 ,美方只是希望就事 论事 ,秉持着力解决具体问题的实用主义态度 , 刻意规避对国际伦理、道德准则的探讨。而中方 则更为注重对国际伦理、道义、合法性的探讨。 美方称会谈的议题为“issue”, 而中方则称之为 “question”。按照字典的解释 ———“issue”是指 “正在争论的一个问题或一件事中的一点”; ②而 “question”是指一个存有分歧和争论的题目”。③ “一个点”与“一个题目”相比“, 点”的容量要小得 多 ,而“题目”涉及的内容更宽泛。换句话说“, is2 sue”指的是在一些具体、实实在在的事情上存在 的分歧 ,而“question”则指的是在原则、立场上存 在的分歧。进一步讲 ,美国是想“就事论事 ,解决 具体问题”,如 :结束越南战争 ;而中国是要“探讨 在原则、立场上的正义性与合法性问题”。此外 , 提到“question”, 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答案” (answer) ,那么 ,中国希望得到的答案就是“双方 能在原则立场上达成共识”,而美国关注的则是 “能使某个具体问题得到解决”。“issue”和“ques2 tion”这两个简单的词汇 ,就像是冰山的一角 ,折 射并透视出双方会谈态度的基本不同。基于这 种态度的差异 ,双方在处理国际事务中遵循的准 则也是不同的。而双方在台湾问题、越南问题上 的态度则可以是最好的明证了。 在台湾问题上 ,基辛格着重谈美为了改善同 中国的关系 ,缓解台湾地区的紧张形势 ,所采取 的一些积极努力 :终止了美国第七舰队在台湾海 峡的巡逻 ;从台湾撤出了一个中队的空中加油 机 ;将军事顾问团的规模减小了 20 % ;准备在印 度支那战事结束后 ,撤走与台湾防卫无关的 2/ 3 军队 ;基辛格准备向周恩来提供驻台美军的详细 数字 , ④却有意规避台湾的归属问题。而在中方 看来 ,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台湾的归属问题。若将 台湾的归属和美从台湾撤军这两个问题并列来 谈 ,前者是第一位的 ,后者是基于对前者的承认 而采取的行动。正如周恩来所言 :“台湾问题的 关键不仅仅是美国撤军的问题 ,还有两国之间的 基本关系问题 ———台湾必须被视为中国的一部 分 ,是中国的一个省。”⑤在越南问题上 ,基辛格强 调美国的“威望”(prestige) 和“荣誉”( honor) ,强 调要“体面地结束战争”(a settlement consistent wit h our honor and our self2respect) ———通过谈 判方式 ,设定全部撤军日期、实现全面停火、释放 战俘、确保越南政府的国际地位。同时表示 ,绝 不能做有损国家荣誉的事情 ———(1) 不能同北越 合作推翻南越政府 ; (2) 不能将支付战争赔款作 为和平的一个条件 ,但可以自愿提供援助。而周 恩来则更为关注“美在越南行为的不合理性和非 正义性。”周恩来用回顾历史的办法 ,从杜勒斯谈 起 ,谈到历任美国政府的对越政策 ,追溯战事的 起源 ———美国拒绝签署《日内瓦协定》的欺骗行 径 ,和步英法殖民者后尘的侵略行径 ,指出“印度 支那战争的罪魁祸首是美国政府 ,而且挑起印度 支那战事的责任应该由美国政府承担”。⑥在国际 谈判中 ,伦理、道德方面的辩论可作为有效的谈 判手段使用 ,谈判者可凭借有关正义和公平的陈 述 ———合法的外衣 ,在谈判中获取有利地位 ,并 可以谋取自身的利益。这样做 ,既不会招致过多 的谴责 ,也不会花费太高的成本。通过诉诸道德 议题 ,强势一方可避免使用太多的权力 ,而弱势 一方也能利用其弱小的优势 ,获取较为有利的结 果。⑦ 在谈判中 ,一方倡导的正义与公平原则可 以当作捍卫自身利益的有利武器 ,而另一方则会 认为这只是对方使用的谈判策略而已。换句话 说 ,美方并不认同中方坚持的国际道义与伦理 , 106 ① ② ⑦ 、④、⑤、⑥ Memcon , Kissinger and Zhou , 9 J uly1971 , 4 :35 - 11 :20 PM , , with cover memo by Lord , 29 J uly 1971 ; Source : box 1033 , China HA K Memcons J uly 1971. 、③ Websterπs Third New I nternational Dictionary ( unabri d ged) , Springfield : Merriam 2Webster Inc. Publish2 ers , 2002 :1015、1584. Cecilia Albin , J ustice and Fairness in I 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1 :19

第2期 郑华:话语分析与国际谈判研究 107 而认为这只是中方惯用的谈判策略和手段。①基 而周恩来对此则采运用美国两党政治的压力、美国 辛格在刻意地采用规避态度避免谈判破裂的同 主流媒体的报道和中、美、苏三角关系对美方骄纵 时,仍不忘遵守尼克松的指示强化中国面临 的谈判势头进行了打压,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⑧ 的来自苏联、日本和越战升级所带来的威胁。® 四、结语 在中美两国高层领导人首次近距离的接触 有电话干扰,也从来没有因为他要处理这样一 过程中,基辛格对中国的认知并不仅仅局限在 个大国的必要公务而中断。我不懂他是怎么做 同中国高层官员会谈的每时每刻中,美方也非 到这一点的。”④ 常关注会谈之外的“话语”所传达的信息。与美 总之,基辛格秘密访华的成功为中美巴黎联 国人惯用的直白、热情洋溢、信誓旦旦的“有声 络渠道的开辟铺平了道路,带动了“波罗二号”行 话语”相比,中国更喜欢用“无声话语”来传递信 动的顺利进行,从而为华盛顿-北京首脑会晤奠 息。中方在外事接待方面讲信用、重细节的做 定了坚实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因为美国 法给基辛格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基辛格和 这种就事论事、实用主义的外交哲学和为了避免 周恩来的两次会谈都长达六、七个小时,双方都 谈判破裂而刻意规避同中方正面交锋的做法,使 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关注。基辛格曾回忆说 得中美双方难以在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这就 “周恩来没有一次表现得有丝毫的不耐烦,或者 使得前苏联解体之后,中美之间合作的基础变得 暗示他还有别的事情要做。我们的会议从来没 更为薄弱。 Discourse Analysis and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Case Study on Kissinger s Beijing Secret Trip ZHEN G Hua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 ffairs.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China Abstract:Based on Nixon presidential documents,the thesis makes a microscopic analysis on the reasons for the success of Kissinger's secret China trip by interpreting the negotiation discourse of Kissinger and Zhou Enlai.The thesis attributes the success of Zhou and Kissinger's summit to the three factors.Firstly,the 135th and 136thWarsaw Ambassadorial Talks and Pakistan channel played the role of“pre-summit”and“base-camp”meetings,whose“sherpas”made sufficient preparations for Zhou and Kissinger's summit.Secondly,Zhou and Kissinger felt very comfortable with each other's diplomatic style.Zhou's conception of favorable time,convenient location and host identity (tianshi,dili,renhe)and Kissinger's "back channel"diplomacy.Thirdly,both Zhou and Kissinger recognized each other's unique negotiating skills and consistently tried to accommodate them Key words:discourse analysis;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Kissinger;secret China trip (责任编辑:周淑英) Richard H.Soloman,Chinese Negotiating Behavior:Pursuing Interests through "Old Friends",Washington D.C.:U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1999. 2July 1,1971,Memo for the President's Files,"Meeting Between President,Dr.Kissinger,and General Haig, Thursday,July 1,Oval Office",Source:box 1036,China General July-October 1971. ③郑华:《外交谈判中的权力研究》,《国际论坛》,2007年第4期。 Henry Kissinger,White House Years,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79:744-745. C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2 期 郑华 :话语分析与国际谈判研究 而认为这只是中方惯用的谈判策略和手段。① 基 辛格在刻意地采用规避态度避免谈判破裂的同 时 ,仍不忘遵守尼克松的指示 ———强化中国面临 的来自苏联、日本和越战升级所带来的威胁。② 而周恩来对此则采运用美国两党政治的压力、美国 主流媒体的报道和中、美、苏三角关系对美方骄纵 的谈判势头进行了打压 ,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③ 四、结 语 在中美两国高层领导人首次近距离的接触 过程中 ,基辛格对中国的认知并不仅仅局限在 同中国高层官员会谈的每时每刻中 ,美方也非 常关注会谈之外的“话语”所传达的信息。与美 国人惯用的直白、热情洋溢、信誓旦旦的“有声 话语”相比 ,中国更喜欢用“无声话语”来传递信 息。中方在外事接待方面讲信用、重细节的做 法给基辛格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基辛格和 周恩来的两次会谈都长达六、七个小时 ,双方都 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关注。基辛格曾回忆说 “周恩来没有一次表现得有丝毫的不耐烦 ,或者 暗示他还有别的事情要做 。我们的会议从来没 有电话干扰 ,也从来没有因为他要处理这样一 个大国的必要公务而中断。我不懂他是怎么做 到这一点的。”④ 总之 ,基辛格秘密访华的成功为中美巴黎联 络渠道的开辟铺平了道路 ,带动了“波罗二号”行 动的顺利进行 ,从而为华盛顿 - 北京首脑会晤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 :正是因为美国 这种就事论事、实用主义的外交哲学和为了避免 谈判破裂而刻意规避同中方正面交锋的做法 ,使 得中美双方难以在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这就 使得前苏联解体之后 ,中美之间合作的基础变得 更为薄弱。 Discourse Analysis and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 - Case Study on Kissingerπs Beijing Secret Trip ZHEN G Hua ( S chool of I 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 f f airs , S hang hai J i aotong Uni versit y , S hang hai , Chi na) Abstract : Based on Nixon presidential documents , t he t hesis makes a microscopic analysis on the reasons for t he success of Kissingerπs secret China trip by interpreting t he negotiation discourse of Kissinger and Zhou Enlai. The t hesis attributes t he success of Zhou and Kissingerπs summit to the three factors. Firstly , the 135 th and 136 th Warsaw Ambassadorial Talks and Pakistan channel played the role of“p re2summit”and“base2camp”meetings , whose“sherpas”made sufficient p reparations for Zhou and Kissingerπs summit. Secondly , Zhou and Kissinger felt very comfortable wit h each ot herπs diplomatic style. Zhouπs conception of favorable time , convenient location and ho st identity (ti anshi , dili , renhe) and Kissingerπs“back channel”diplomacy. Thirdly , bot h Zhou and Kissinger recognized each otherπs unique negotiating skills and consistently tried to accommodate t hem. Key words : discourse analysis;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 Kissinger ; secret China trip (责任编辑 :周淑英) 107 ① ② ③ ④ Richard H. Soloman , Chinese Negotiating Behavior : Pursuing I nterests through“Ol d Friends”, Washington D. C. : U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 1999. J uly 1 , 1971 , Memo for the Presidentπs Files ,“Meeting Between President , Dr. Kissinger , and General Haig , Thursday , J uly 1 , Oval Office”,Source : box 1036 , China2General J uly2October 1971. 郑华《: 外交谈判中的权力研究》《, 国际论坛》,2007 年第 4 期。 Henry Kissinger , W hite House Years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 1979 :744 - 745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