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事实。在这里就是战争的过程,尤其是决定胜负的关 键的史实。但是,我们看到的文章,对于战争取胜的过程写得相当简洁,就 是人家进攻了,军鼓打起来了,鲁国军队不动声色。待到人家打了三通战鼓, 这才出击。从道理上说,齐鲁两国军队一番恶战,是免不了的。但是在本文 中,从决定“可矣”之后,几乎没有任何战斗的描述,没有惊心动魄的搏斗, 就一下子“齐师败绩”了。可见,作者写作的重心不在战争的过程,而在于 曹刿对战争的判断,也就是他的战争理论 文章是讲战争理论的,但是又用历史故事的形式来表现。故事是挺生动 的,理论中充满了智慧。文章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智慧的趣味。 这篇文章的好处,就在于不仅仅记载了一场战争的胜利,而且借助曹刿 的口,揭示了制胜之道 首先,战胜之道,不完全在战争之中,而在战前。要调整、落实政策, 以拉拢民心和“神心”(在当时,是十分虔诚的),特别要提起小大之狱,“必 以情”,即使有处罚,也要合情合理,感情上沟通,也就是把内部矛盾从物 质的到精神的降低到最大限度。这一点可以归结为曹刿战争理论的第一要 领:民心。 其次,在战场上,敌强我弱。特别是在对方士气正旺之时,要沉住气, 不能硬冲硬撞。等到他士气衰竭了,“彼竭我盈”,在士气对比上我方由弱转 强,才可以反击。这一点可以归结为曹刿战争理论的第二要领:士气。也就 是“蓄气(士气)”为上 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还不是一般的勇气,而是“一鼓作气”。也就是 第一鼓的勇气。第一鼓没有激发出来,再来第二鼓,就不但不能提高,反而 是“衰”了,弱了。看到勇气“衰”了,再以第三鼓来提气,可能恰恰相反。 把所气都鼓光,鼓可能泄气了。这可以说是曹刿的战争心理学。文章对于这 种心理规律的概括也很精炼: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数千年来,在现 代汉语书面和日常口语中,被广泛运用,说明这种理论得到广泛的认同,也 说明他把抽象的理论,概括得很精炼尖锐,鼓气次数与质量成反比。这样的 说法,与一般日常经验形成反差,因而具有思维的冲击力。 “齐师败绩”了,曹刿却并没有立即追赶,而是仔细拿准了齐国“辙乱 旗靡”,才下令追逐。这说明曹刿不但是理论家,而且很懂得战争的实践 不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很冷静,很从容地收集信息,不到有充分的把握 不下决心追赶。 这样的军事理论,本来是很简明的,如我们所指出的,就是一,民心 二士气,三细心。但如果直接把这些理论说出来,可能是很粗浅,很干巴的 本文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的经典,就是因为用了一些文学的笔法来讲 述这段史实。因为有了故事,而且曲折悬念还挺多的,这样的行文,容易让 读者产生期待。例如,曹刿问及战争的准备,一共问了三次,前两次,他都 表示不满意:第三次,他的回答也是“忠之属也”,该做的都做到了,马马11 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事实。在这里就是战争的过程,尤其是决定胜负的关 键的史实。但是,我们看到的文章,对于战争取胜的过程写得相当简洁,就 是人家进攻了,军鼓打起来了,鲁国军队不动声色。待到人家打了三通战鼓, 这才出击。从道理上说,齐鲁两国军队一番恶战,是免不了的。但是在本文 中,从决定“可矣”之后,几乎没有任何战斗的描述,没有惊心动魄的搏斗, 就一下子“齐师败绩”了。可见,作者写作的重心不在战争的过程,而在于 曹刿对战争的判断,也就是他的战争理论。 文章是讲战争理论的,但是又用历史故事的形式来表现。故事是挺生动 的,理论中充满了智慧。文章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智慧的趣味。 这篇文章的好处,就在于不仅仅记载了一场战争的胜利,而且借助曹刿 的口,揭示了制胜之道。 首先,战胜之道,不完全在战争之中,而在战前。要调整、落实政策, 以拉拢民心和“神心”(在当时,是十分虔诚的),特别要提起小大之狱,“必 以情”,即使有处罚,也要合情合理,感情上沟通,也就是把内部矛盾从物 质的到精神的降低到最大限度。这一点可以归结为曹刿战争理论的第一要 领:民心。 其次,在战场上,敌强我弱。特别是在对方士气正旺之时,要沉住气, 不能硬冲硬撞。等到他士气衰竭了,“彼竭我盈”,在士气对比上我方由弱转 强,才可以反击。这一点可以归结为曹刿战争理论的第二要领:士气。也就 是“蓄气(士气)”为上。 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还不是一般的勇气,而是“一鼓作气”。也就是 第一鼓的勇气。第一鼓没有激发出来,再来第二鼓,就不但不能提高,反而 是“衰”了,弱了。看到勇气“衰”了,再以第三鼓来提气,可能恰恰相反。 把所气都鼓光,鼓可能泄气了。这可以说是曹刿的战争心理学。文章对于这 种心理规律的概括也很精炼: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数千年来,在现 代汉语书面和日常口语中,被广泛运用,说明这种理论得到广泛的认同,也 说明他把抽象的理论,概括得很精炼尖锐,鼓气次数与质量成反比。这样的 说法,与一般日常经验形成反差,因而具有思维的冲击力。 “齐师败绩”了,曹刿却并没有立即追赶,而是仔细拿准了齐国“辙乱、 旗靡”,才下令追逐。这说明曹刿不但是理论家,而且很懂得战争的实践, 不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很冷静,很从容地收集信息,不到有充分的把握, 不下决心追赶。 这样的军事理论,本来是很简明的,如我们所指出的,就是一,民心, 二士气,三细心。但如果直接把这些理论说出来,可能是很粗浅,很干巴的。 本文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的经典,就是因为用了一些文学的笔法来讲 述这段史实。因为有了故事,而且曲折悬念还挺多的,这样的行文,容易让 读者产生期待。例如,曹刿问及战争的准备,一共问了三次,前两次,他都 表示不满意;第三次,他的回答也是“忠之属也”,该做的都做到了,马马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