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替(在文本中,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 极度(有意识的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短路(运用某些手 段使对作品的阐释不得不中断)、反体裁(破坏体裁的公认特点和边界)、话语膨 胀(把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话语纳入主流)等手段,使得读者对作 品的解读困难重重。 3、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来源 福柯及其主要观点 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1926一一一1984)0世纪极富挑战性和反 叛性的法国哲学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其思想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 (尤其在法语国家中)、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学 和知识社会学都有很大影响。 福柯思想的主题可以从他的名言一一“人死了” 来看出。 他的“人死了”承接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尼采是对中世纪压制人类理 性的神权进行批判,而福柯则是对工业时代中人道主义的主体性崇拜与本质主义 崇拜的批判。因为对人的主体性的过度强调否定了人作为一种复杂多元化的个性 存在,而在本质主义的追问中,由于对本质的追求,抽取掉了很多所谓非本质因 素,而这些因素恰恰是人性中最具有多元色彩的部分。因此,福柯认为,这个时 代的“人”已经死去,取而代之就该是强调个性多元,反本质与无中心的后现代 状态。 他的主要著作《癫狂与文明》、《性史》、《规训与惩罚》等,都贯穿着这样的 思想主题。 在福柯看来,现代人际关系是“一张杂乱纷呈的网”,权力管制像毛细血管一 般充斥其中,约束、控制、规训、引导,在这个过程中,人往往很轻易地被剥夺 了“身份”。就像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福柯也曾有过同样的悟道。在1966年出 版的第二本著作《词与物》中,福柯曾预言人很快就要消亡了:“恰似一张埋没在 海边沙砾里的面孔。” 按照福柯的看法,人的自我是被发明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出来的。发现是 去找到一个已经存在的东西,而发明却完全是无中生有。如果人的自我是被发明 出来的,人本身就没有任何不可改变的规则、准则或规范,也就不存在什么隐藏 在外表之下的本质。因此,就其一生,福柯一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抗拒“说出 1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