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动物学研究 表3我国大陆学者自2000年以来发表的翼手目中国新记对湿度呈半对数线性相关,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 Table 3 New record species of Chiroptera in China docum- 但密度最高处并非温湿度最高的地区,而是碳酸盐 ented by Chinese mainland Chiropterologists since若发达有丰富山洞地貌的低山丘陵区。 Li et al 2000 (2005)研究表明,气候因子影响翼手目动物地理 物种名 Name of species 作者及发表时间 Reference 分布的机制是限制性因子的作用,植被类型对翼手 1.高鞍菊头蝠 Rhinolophus paradaxolophnzs Zhao et al,2002 目的种数分布没有明显影响,具有多洞穴特点的喀 2.马氏菊头蝠 Rmarshalli Wuet al 2004 斯特岩溶地貌具有较多的翼手目种类,而红层地貌 3.小巨足蝠 Myotis hassein Zhang et al, 2004 具有最高的翼手目种数密度 4.小褐菊头蝠 R stheno Zhang et al. 2005 2.3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国内与国际合作日益增多 6.泰国无尾果蝠 M miphanae Feng et al, 2006 要做好翼手目的分类和区系研究,需要积累大 7.安氏长舌果蝠 Macroglossus sobrinus Feng et aL, 200 量的资料、标本和工作经验,当然尤其离不开稳定 8.大趾鼠耳蝠 Myotis macrodactylus Jiang et al. 2008 的经费支持。鉴于学科发展的历史因素,有关我国 9.小蹄蝠 Hipposideros cineraceus Tan et al. 2009 翼手目分类与分布的文献和模式标本散布于国外 10.马来假吸血蝠 Megaderma spasma 这给我国翼手目区系分类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艾氏管鼻蝠 Murina emery Zhang, 2010 在老一辈兽类学工作者的关心和培育下,21世纪以 来我国翼手目研究队伍逐渐壮大,不仅积累了较多 蝠》第二版,同年成立了台湾蝙蝠学会;多位台大、的标本、资料和经验,而且充分发挥我国翼手目资 东海及中山等大学的研究生以台湾蝙蝠的分类及源的优势,进行广泛的国内与国际合作研究,不断 亲缘关系为题,完成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 Lin et al,取得新的进展。 2004)。 Kuo et al(2006)继发表金芒管鼻蝠( Harpole 吴毅教授自1980年代以来长期专注于翼手目 isodon)新种之后,又同时发表了管鼻蝠属3个新分类学研究,对四川、广东、海南等省区的翼手目 种,即黄胸管鼻蝠( Murina bicolor)、姬管鼻蝠(M动物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标本采集和系统硏究,报道 gracilis)和隐姬管鼻蝠(M. recondita)( Kuo et al,了数十个省级新记录种,近年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 2009: Cheng et al. 2010). 金的连续资助下与日本、越南的同行专家合作发表 虽然在我国境内还将会有新种发现和新记录了3个新种(表2)。 报道,但经过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我国翼手目物 自1999至2008年间,张树义博士领导的翼手 种多样性的概貌和区系特征己渐趋明晰。在我国的目研究团队在中国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自 翼手目动物区系中,现已知鼠耳蝠属( Rotis)32然科学基金委和英国皇家学会的联合资助下主要 种、菊头蝠属( Rhinolophus)28种、管鼻蝠属针对我国南方、西南和东南诸省进行大范围内比较 (Mria)17种、伏翼属( Pipistrellus)ll种、蹄系统的蝙蝠资源调查,总计鉴别了至少62种,并 蝠属( Hipposideros)10种,其他属种类较少,不对狐蝠科、蹄蝠科和菊头蝠科的分类与分布问题进 超过6种。最近, Zhang(2010)对我国翼手目分行比较系统的述评,发表了由中国大陆学者命名的 类与分布的研究历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回顾,并基首个翼手目新种—北京宽耳蝠( Barbastella 于“物种区系的属性原则”提出,中国已有记录的蝙 beijingensis)( Zhang et al,2007)和一些中国新记录 蝠种类达7科33属155种,其中原生种91种、边种(表2—3),还提出了一些有待今后深入研究的 缘种27种、存疑种19种、分布未定种15种、外重要分类学问题,如丽江菊头蝠(R. osgoodi)和短 来种3种。可见,我国翼手目动物的分类与分布仍翼菊头蝠( R. lepidus)可能是同一个种;高鞍菊头蝠 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 R paradoxolophus)可最好被当作是贵州菊头蝠(R J&Chen(1990)曾通过划分小区和相关分析rex)的一个亚种;华南菊头蝠(R. huanan)可能是 法,研究了我国翼手目物种密度与主要环境因素的泰国菊头蝠( R siamensis)的同物异名;中华菊头蝠 关系,发现蝙蝠物种的分布密度一般随海拔和纬度( R. sinicaκs)与托氏菊头蝠( R. thomasi)是否为不同 的升高而递减,海拔2000m以上的地区物种密度的种等( Zhang et a,2009, Zhang et al,2010)。 明显减少,物种密度分布与年均温呈正相关,与相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 Zhou et690 动 物 学 研 究 34 卷 表 3 我国大陆学者自 2000 年以来发表的翼手目中国新记 录种 Table 3 New record species of Chiroptera in China docum￾ented by Chinese mainland Chiropterologists since 2000 物种名 Name of species 作者及发表时间 References 1.高鞍菊头蝠 Rhinolophus paradoxolophus Zhao et al, 2002 2.马氏菊头蝠 R.marshalli Wu et al, 2004 3. 小巨足蝠 Myotis hasseltii Zhang et al, 2004 4.小褐菊头蝠 R.stheno Zhang et al, 2005 5. 无尾果蝠 M.ecaudatus Feng et al, 2006 6. 泰国无尾果蝠 M.niphanae Feng et al, 2006 7. 安氏长舌果蝠 Macroglossus sobrinus Feng et al, 2007 8. 大趾鼠耳蝠 Myotis macrodadylus Jiang et al, 2008 9.小蹄蝠 Hipposideros cineraceus Tan et al, 2009 10.马来假吸血蝠 Megaderma spasma Zhang et al, 2010 11.艾氏管鼻蝠 Murina eleryi Zhang, 2010 蝠》第二版,同年成立了台湾蝙蝠学会;多位台大、 东海及中山等大学的研究生以台湾蝙蝠的分类及 亲缘关系为题,完成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Lin et al, 2004)。Kuo et al(2006)继发表金芒管鼻蝠(Harpiola isodon)新种之后,又同时发表了管鼻蝠属 3 个新 种,即黄胸管鼻蝠(Murina bicolor)、姬管鼻蝠(M. gracilis)和隐姬管鼻蝠(M. recondita)(Kuo et al, 2009;Cheng et al, 2010)。 虽然在我国境内还将会有新种发现和新记录 报道,但经过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我国翼手目物 种多样性的概貌和区系特征已渐趋明晰。在我国的 翼手目动物区系中,现已知鼠耳蝠属(Myotis)32 种、菊头蝠属(Rhinolophus)28 种、管鼻蝠属 (Murina)17 种、伏翼属(Pipistrellus)11 种、蹄 蝠属(Hipposideros)10 种,其他属种类较少,不 超过 6 种。最近,Zhang(2010)对我国翼手目分 类与分布的研究历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回顾,并基 于“物种区系的属性原则”提出,中国已有记录的蝙 蝠种类达 7 科 33 属 155 种,其中原生种 91 种、边 缘种 27 种、存疑种 19 种、分布未定种 15 种、外 来种 3 种。可见,我国翼手目动物的分类与分布仍 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Ji & Chen(1990)曾通过划分小区和相关分析 法,研究了我国翼手目物种密度与主要环境因素的 关系,发现蝙蝠物种的分布密度一般随海拔和纬度 的升高而递减,海拔 2000 m 以上的地区物种密度 明显减少,物种密度分布与年均温呈正相关,与相 对湿度呈半对数线性相关,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 但密度最高处并非温湿度最高的地区,而是碳酸盐 岩发达有丰富山洞地貌的低山丘陵区。Li et al (2005)研究表明,气候因子影响翼手目动物地理 分布的机制是限制性因子的作用,植被类型对翼手 目的种数分布没有明显影响,具有多洞穴特点的喀 斯特岩溶地貌具有较多的翼手目种类,而红层地貌 具有最高的翼手目种数密度。 2.3 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国内与国际合作日益增多 要做好翼手目的分类和区系研究,需要积累大 量的资料、标本和工作经验,当然尤其离不开稳定 的经费支持。鉴于学科发展的历史因素,有关我国 翼手目分类与分布的文献和模式标本散布于国外, 这给我国翼手目区系分类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在老一辈兽类学工作者的关心和培育下,21 世纪以 来我国翼手目研究队伍逐渐壮大,不仅积累了较多 的标本、资料和经验,而且充分发挥我国翼手目资 源的优势,进行广泛的国内与国际合作研究,不断 取得新的进展。 吴毅教授自 1980 年代以来长期专注于翼手目 分类学研究,对四川、广东、海南等省区的翼手目 动物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标本采集和系统研究,报道 了数十个省级新记录种,近年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的连续资助下与日本、越南的同行专家合作发表 了 3 个新种(表 2)。 自 1999 至 2008 年间,张树义博士领导的翼手 目研究团队在中国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委和英国皇家学会的联合资助下主要 针对我国南方、西南和东南诸省进行大范围内比较 系统的蝙蝠资源调查,总计鉴别了至少 62 种,并 对狐蝠科、蹄蝠科和菊头蝠科的分类与分布问题进 行比较系统的述评,发表了由中国大陆学者命名的 首个翼手目新种——北京宽耳蝠(Barbastella beijingensis)(Zhang et al, 2007)和一些中国新记录 种(表 2—3),还提出了一些有待今后深入研究的 重要分类学问题,如丽江菊头蝠(R. osgoodi)和短 翼菊头蝠(R. lepidus)可能是同一个种;高鞍菊头蝠 (R. paradoxolophus)可最好被当作是贵州菊头蝠(R. rex)的一个亚种;华南菊头蝠(R. huananus)可能是 泰国菊头蝠(R. siamensis)的同物异名;中华菊头蝠 (R. sinicus)与托氏菊头蝠(R. thomasi)是否为不同 的种等(Zhang et al, 2009; Zhang et al, 2010)。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 Zhou et al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