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 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3)上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年,他在《大公报》上 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 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 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同时更宜信:有作出这 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 (4)1935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 他在文中说:“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机,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 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中 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晢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 跃然纸上。 (5)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 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 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6)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 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 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 “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上世纪80年代,本人曾听 张岱年讲过,当时也有少数文化人投入敌伪政权,成了汉奸。他们之所以丧失民 族气节,误以为中华民族会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太肤浅” (7)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 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此专著原计划写“方 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 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 仅写成《哲学思惟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 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上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公开出版这五 部论稿时,有学者仿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写的《贞元六书》,提议将此书称为《天 人五论》。 (8)1942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 国哲学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 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 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 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9)最近,张岱年家人在其遗物中发现他在抗战时期写的几篇诗稿。其中大多 是旧体诗,但也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 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 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 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 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相关链接】 ①在中学时期,张岱年就立下了学术救国之志,深入研究古代哲学典籍。大学期 间,在张崧年的指导下,他大量研读英国哲学家罗素、摩尔、怀特海的哲学著作, 分析哲学的方法和理论成为张岱年的方法和思想的重要来源;同时,张岱年阅读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 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3)上世纪 30 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 年,他在《大公报》上 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 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 “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同时更宜信:有作出这 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 (4)1935 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 他在文中说:“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机,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 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中 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 跃然纸上。 (5)1937 年 7 月 29 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 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 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6)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 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 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 “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上世纪 80 年代,本人曾听 张岱年讲过,当时也有少数文化人投入敌伪政权,成了汉奸。他们之所以丧失民 族气节,误以为中华民族会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太肤浅”。 (7)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 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此专著原计划写“方 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 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 仅写成《哲学思惟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 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上世纪 80 年代,张岱年公开出版这五 部论稿时,有学者仿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写的《贞元六书》,提议将此书称为《天 人五论》。 (8)1942 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 国哲学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 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 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 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9)最近,张岱年家人在其遗物中发现他在抗战时期写的几篇诗稿。其中大多 是旧体诗,但也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 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 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 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 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相关链接】 ①在中学时期,张岱年就立下了学术救国之志,深入研究古代哲学典籍。大学期 间,在张崧年的指导下,他大量研读英国哲学家罗素、摩尔、怀特海的哲学著作, 分析哲学的方法和理论成为张岱年的方法和思想的重要来源;同时,张岱年阅读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