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版权本人所有:乔大侠 同时保证C2上有羰基存在,这对分子的β断裂,形成三碳物是必需的。 (3)、F6P磷酸化,生成F-1.6-P此反应在体内不可逆,週节位,由磷酸果糖激酶催 化。磷酸果糖激酶既是酵解途径的限速酶,又是酵解途径的第二个调节酶 (4)、F-1.6-P裂解成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DHAP) 该反应在热力学上不利,但是,由于具有非常大的△G0负值的F-162P的形成及后续甘 油醛-3-磷酸氧化的放能性质,促使反应正冋进行。同时在生理环境中,3-磷酸甘油醛不断 转化成丙酮酸,驱动反应向右进行。该反应由醛缩酶催化,反应机理 (5)、磷酸二羟丙酮(DHAP)异构化成3-磷酸甘油醛由磷酸丙糖异构酶催化。 已糖转化成3-磷酸甘油醛后,C原子编号变化:F-1.6P的C1-P、C6-P都变成了3-磷酸甘 油醛的C3-P (6)、3-磷酸甘油醛氧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由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 此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磷酸化反应,氧化反应的能量驱动磷酸化反应的进行。 碘乙酸可与酶的-SH结合,抑制此酶活性,砷酸能与磷酸底物竞争,使氧化作用与磷酸化 作用解偶连(生成3-磷酸甘油酸) (⑦)、1.3—二磷酸甘油酸转化成3—磷酸甘油酸和ATP由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 这是酵解过程中的第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也是酵解过程中第一次产生ATP的反应。 分子Gl产生二分子三碳糖,共产生2ATP这样可抵消Glc在两次磷酸化时消耗的2ATP (8)、3—磷酸甘油酸转化成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催化,磷酰基从C3移至 (9)、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化酶 2—磷酸甘油酸中磷脂键是一个低能键(ΔG=-176Kj加mol)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中的磷酰 烯醇键是高能键(△G=-62.1Kj/mol),因此,这一步反应显著提高了磷酰基的转移势能。 (1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生成ATP和丙酮酸。不可逆调节位点 由丙酮酸激酶催化,丙酮酸激酶是酵解途径的第三个调节酶, 这是酵解途径中的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将磷酰基转移给ADP, 生成ATP和丙酮酸 EMP总反应式:1葡萄糖+2P+2ADP+2NAD→2丙酮酸+2AIP+2NADH+2H+2H2O 2、糖酵解的能量变化 无氧情况下:净产生2ATP(2分子NADH将2分子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有氧条件下:NADH可通过呼吸链间接地被氧化,生成更多的ATP。 1分子NADH→2.51分子FAD→25 因此,净产生ATP(酵解2ATP,2分子NADH进入呼吸氧化,共生成6ATP)。 但在肌肉系统组织和神经系统组织:一个Glc酵解,净产生6ATP(2+2*2)。 3.反应特点:两个阶段(六碳和三碳阶段) 两步需能反应(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 步脱氢(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两步底物水平磷酸化(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三个限速步骤(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 4糖酵解中的反应类型: 1.磷酸转移G+ATP G-6-P+ ADP 2.磷酸移位3-PG←→2-PG 3.异构化DHAP←→G-3P 4.脱水2-PG←→PEP版权本人所有:乔大侠 同时保证 C2 上有羰基存在,这对分子的 β 断裂,形成三碳物是必需的。 (3)、 F-6-P 磷酸化,生成 F-1.6-P 此反应在体内不可逆,调节位点,由磷酸果糖激酶催 化。磷酸果糖激酶既是酵解途径的限速酶,又是酵解途径的第二个调节酶 (4)、 F-1.6-P 裂解成 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DHAP) 该反应在热力学上不利,但是,由于具有非常大的△G0 负值的 F-1.6-2P 的形成及后续甘 油醛-3-磷酸氧化的放能性质,促使反应正向进行。同时在生理环境中,3-磷酸甘油醛不断 转化成丙酮酸,驱动反应向右进行。该反应由醛缩酶催化,反应机理 (5)、 磷酸二羟丙酮(DHAP)异构化成 3-磷酸甘油醛 由磷酸丙糖异构酶催化。 已糖转化成 3-磷酸甘油醛后,C 原子编号变化:F-1.6-P 的 C1-P、C6-P 都变成了 3-磷酸甘 油醛的 C3-P (6)、 3-磷酸甘油醛氧化成 1.3—二磷酸甘油酸 由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 此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磷酸化反应,氧化反应的能量驱动磷酸化反应的进行。 碘乙酸可与酶的-SH 结合,抑制此酶活性,砷酸能与磷酸底物竞争,使氧化作用与磷酸化 作用解偶连(生成 3-磷酸甘油酸) (7)、 1.3—二磷酸甘油酸转化成 3—磷酸甘油酸和 ATP 由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 这是酵解过程中的第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也是酵解过程中第一次产生 ATP 的反应。 一分子 Glc 产生二分子三碳糖,共产生 2ATP。这样可抵消 Glc 在两次磷酸化时消耗的 2ATP。 (8)、 3—磷酸甘油酸转化成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催化,磷酰基从 C3 移至 C2。 (9)、 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烯醇化酶 2—磷酸甘油酸中磷脂键是一个低能键(△G= -17.6Kj /mol)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中的磷酰 烯醇键是高能键(△G= -62.1Kj /mol),因此,这一步反应显著提高了磷酰基的转移势能。 (10)、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生成 ATP 和丙酮酸。 不可逆调节位点。 由丙酮酸激酶催化,丙酮酸激酶是酵解途径的第三个调节酶, 这是酵解途径中的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将磷酰基转移给 ADP, 生成 ATP 和丙酮酸 EMP 总反应式: 1 葡萄糖+2Pi+2ADP+2NAD → 2 丙酮酸+2ATP+2NADH+2H+2H2O 2、 糖酵解的能量变化 无氧情况下:净产生 2ATP(2 分子 NADH 将 2 分子丙酮酸还原成乳酸)。 有氧条件下:NADH 可通过呼吸链间接地被氧化,生成更多的 ATP。 1 分子 NADH→2.5 1 分子 FAD →2.5 因此,净产生 ATP(酵解 2ATP,2 分子 NADH 进入呼吸氧化,共生成 6ATP)。 但在肌肉系统组织和神经系统组织:一个 Glc 酵解,净产生 6ATP(2+2*2)。 3.反应特点:两个阶段(六碳和三碳阶段), 两步需能反应(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 一步脱氢(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两步底物水平磷酸化(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 三个限速步骤 ( 己糖激酶 HK, 磷酸果糖激酶 PFK, 丙酮酸激酶 4.糖酵解中的反应类型: 1. 磷酸转移 G + ATP → G-6-P + ADP 2. 磷酸移位 3-PG ←→2-PG 3. 异构化 DHAP ←→G-3-P 4. 脱水 2-PG ←→ PEP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