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6837)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31.97KB 文档页数:4
运用FLAC软件对杭州开发区某办公楼复合地基沉降进行数值模拟,结合工程实际对FLAC模拟结果进行了位移矢量和沉降分析,并将数值模拟结果和实测沉降值进行对比.在对数值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CFG桩复合地基沉降的主要因素.分析发现桩土相互作用、桩的设置、载荷时间关系和土层应力分布对复合地基沉降影响显著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01KB 文档页数:4
含水层分布面积不大,试验期的下降漏斗有可能扩展到所人边界;含水层厚度较大, 在试验期或开采期有一定储存量可起调节作用已知含水层的可能补给源,常年补给或季 节补给,但具体补给条件很复杂。一时很难查清。在这类地区拟建中小型水源地时,如按 一般方法进行复杂而精度不高的勘察和计算还不如打勘探开采井或种用已有的生产进行 开采试验,直接评价开采量更可靠些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2MB 文档页数:6
为了研究地下水对露天高陡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数值计算方法对露天高陡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固-流耦合研究。通过与无地下水影响时的边坡稳定状况进行比较,阐述了地下水对边坡应力场、破坏场以及位移场的具体影响结果。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边坡的稳定性,成为边坡失稳的隐患。在判断边坡的稳定性时提出了一种新的判断方法,即运用边坡移动速度的变化趋势结合边坡的位移量以及破坏场范围判断边坡的稳定性,提高了数值计算分析的可靠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73.56KB 文档页数:5
本文以AUTOCAD为基础提出了以交互式和自动化相结合进行地下矿开采设计CAD方法,介绍了热键、汉字标注、参数输入、数据组织、工程布线及标识、实体识别、文本修改、工程计算等技术方法,开发出了适合地下矿开采设计的CAD软件。该软件运行性能稳定,功能完整实用,结果正确可靠,操作简便。本软件的使用可大大减轻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工作强度,提高地下矿开采设计的质量和应变能力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13.4KB 文档页数:5
以北京地铁五号线近接玉蜓桥施工为工程背景,运用三维有限元程序ANSYS对地铁区间隧道的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隧道开挖对玉蜓桥桥台及地面环境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地铁五号线近接玉蜓桥施工时,对地面环境和桥台的影响均可控制在设计允许的范围之内,无需采取额外的预加固措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53.64KB 文档页数:7
通过测量大庆地区区域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碳钢的短期腐蚀数据,分析土壤传质过程的逻辑关系,构建了碳钢短期土壤腐蚀预测模型.通过用该模型在BP人工神经网络中进行学习、训练及模拟,并与现场碳钢埋片腐蚀实验结果对比,进一步验证了腐蚀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含水量、空气容量、pH、Cl-含量、SO42-含量和可溶盐总量六种土壤环境参数为影响区域土壤中碳钢腐蚀的主要因素;运用基于Matlab平台的人工神经网络,通过不断地积累土壤腐蚀信息,多次训练后可以建立起稳定性好、泛化能力强的土壤腐蚀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了大庆地区碳钢在土壤中的腐蚀速率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51.55KB 文档页数:6
针对北京地区典型粉质黏土地层隧道开挖问题,进行了多组三轴固结排水试验,分析了不同类型应力路径下土样的力学特性,并建立隧道开挖二维数值模型.选取一般工程材料参数,计算每步开挖下网格点及高斯点的应力,跟踪记录典型样点的应力变化规律,进而将地层划分为不同作用分区,将强度试验结果依次代入对应模型分区后得出考虑分区的地表最终沉降值.最后构建离心机试验模型,记录稳定后的表面沉降值,对比了分区模拟计算结果,验证了隧道开挖下地层作用分区的正确性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66.5KB 文档页数:3
目前,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方法很多,虽然其原理都是以均衡开采为依据,但每 一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必须因地的制宜的灵活运用,而且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复 杂性,在任何地区都不宜采用单一方法,应当使用综合方法,以便比较验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09.14KB 文档页数:6
本文利用CAD技术建立了地下矿生产日报动态监视系统。该系统采用CAD技术形象直观地监视地下矿生产动态;应用多级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及时利用生产日报信息,迅速评价当天生产总体效果和准确预测未来生产发展状况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3MB 文档页数:9
以厦门福隆大厦为背景,对不规则高层结构的1/20整体模型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测试了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阻尼比及其在7度多遇、7度基本、7度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和位移反应等,研究了模型结构的破坏机理和破坏模式.结果表明:模型结构前三阶振型频率依次为:1.74Hz(Y向平动)、2.28Hz(X向平动)和3.12Hz(整体扭转),其中X向和Y向平动对应阻尼比分别为6.5%和6.3%.在7度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X向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956和1/147,Y向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570和1/83.因此原型结构的布置基本合理,整体抗震性能较好.最后对原型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案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首页上页195196197198199200201202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6837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