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40)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6.5KB 文档页数:7
一.是非题(共16分。只需注明“对”或“错”) 1.遗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型。 2.EMP和HMP代谢途径往往同时存在于同一种微生物的糖代谢中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18MB 文档页数:17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微生物细胞形成了愈来愈完善的代谢调节机制,使细胞内复杂的 生化反应能高度有序地进行,并对外界环境的改变迅速作出反应,因而在代谢繁殖过程 中,能量的利用以及对细胞生长繁殖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物质的形成是非常合理和经济的, 需要多少合成多少,不需要的不合成或合成量很少,细胞经常处于平衡生长状态,不会有 代谢产物的积累。从进化角度看,代谢产物的过量产生,对细胞能量的利用和细胞组成物 质的合成都是一种浪费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2.04MB 文档页数:78
发酵过程即细胞的生物反应过程,是指由生长繁殖的细胞所引起的生物反 应过程。它不仅包括了以往“发酵”的全部领域,而且还包括固定化细胞的反应 过程、生物法废水处理过程和细菌采矿等过程。微生物发酵的生产水平不仅取 决于生产菌种本身的性能,而且要赋以合适的环境条件才能使它的生产能力充 分表达出来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7MB 文档页数:79
第一节 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一、植物性和蕈类食品中的毒素 二、动物性食品中的毒素 第二节 微生物毒素 一、霉菌毒素 二、 细菌毒素 第三节 化学毒素 一、环境染毒 二、加工化学染毒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18MB 文档页数:7
所谓“好氧”:是指这类生物必须在有分子态氧气(O2)的存在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生化反应, 主要包括大部分微生物、动物以及我们人类; 所谓“厌氧”:是能在无分子态氧存在的条件下,能进行正常的生理生化反应的生物,如厌氧细菌、 酵母菌等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01KB 文档页数:14
1.土壤背景值 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1990) 2.土壤净化(土壤自净) 从外界环境进入土壤中的各种污染物质,被土壤胶体二所吸附,使其毒性降低,或土壤微生物和小动物对污染物质的分解,使有毒变为无毒,这个过程称作土壤净化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8MB 文档页数:113
第一节、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第二节、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第三节、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第四节 生物对污染物的富集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47MB 文档页数:8
含氟矿石中生物浸出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瓶颈,究其原因在于伴随含氟脉石矿物溶解,氟对浸矿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利用氟的水化学特性,通过添加可形成稳定络合物的物质来转换F离子存在形态,进而使浸矿微生物可以耐受高氟环境.本文系统研究了氟对细菌的抑制机理,明确了氟的真实毒性形态HF,发现了氟对细菌存在跨膜抑制作用,氟胁迫条件下,干细胞内氟离子质量分数明显高于无氟对照组达到18%以上.选择在生物冶金体系中常见Fe3+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Fe3+对F-的络合解毒作用,热力学分析结果可知,Fe3+可以与HF发生一级竞争络合反应,破坏HF络合结构.在铁离子存在条件下,细菌最高可以耐受F-质量浓度1.0 g·L-1的环境下生长.铁氟络合形态分析可知,只有当培养基中Fe3+质量浓度5倍过量于F-质量浓度,细菌才能正常生长,对应的FeF2+在氟化物中质量分数达45%时,而游离氟离子浓度为2.87×10-5 mol·L-1.络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根据配位化学原理,随着F-/Fe3+浓度比的减小,配体浓度相对较低,氟与铁的络合物向低配位方向移动,可以通过调整培养基中的氟铁浓度比来调整氟铁络合产物,使细菌在高氟环境中生长成为可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27.55KB 文档页数:4
通过在库尔勒地区现场土壤、实验室内含水饱和土壤和土壤模拟溶液中埋设和浸泡试样的方法,利用SEM,EDS,XRD等手段以及失重法对X70钢在库尔勒土壤中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期间内,三种不同环境下的腐蚀速率大小顺序为:模拟溶液>现场土壤>饱和含水土壤.这因为在现场实验中,土壤中存在微生物腐蚀而使X70钢腐蚀速率较高;在含水饱和土壤中,水分降低了土壤透气性,土壤阻碍了离子交换,腐蚀速率大大降低;在模拟溶液中,电化学反应非常容易进行,腐蚀速率很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58.13KB 文档页数:4
实验利用新型悬浮载体对氨氮降解进行了研究.在悬浮载体上形成了蜂窝状的微生物薄膜结构,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比表面积,薄膜的形成有利于氧气的扩散和基质的转移,为硝化菌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实验在pH值为7.8~8.2,温度为24~29℃的条件下,当进水的氨氮质量浓度为40~78mg·L-1时,经过3h的反应周期后,氨氮质量浓度下降到2mg·L-1以下,COD从300mg·L-1降低到50mg·L-1以下;在反应周期为4h时,氨氮质量浓度从80~130mg·L-1下降到3.5mg·L-1以下,COD从350mg·L-1降低到46mg·L-1以下.结果表明,该悬浮载体上形成的生物膜结构有利于氨氮降解,反应器内实现了较好的COD和氨氮去除
首页上页1718192021222324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40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